犹太商人非常留意生意场上的每一个细节,这是他们把运气变成财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曾经有一家犹太人经营的服装公司--“李维·施特劳斯公司”,靠运气促成一场服装革命--牛仔裤的风行全球。
“李维·施特劳斯”这个犹太人的名字现已收入英国辞典,如今生活中牛仔服饰已经是很常见的了,然而这个服装文化的源头,几乎成了神话般的传说。
公司的创始人李维·施特劳斯本来并不是个服装商,虽然当时美国服装行业是犹太人占支配地位的行业,一度男装市场的85%、女装的95%,都是来自于犹太人的服装厂。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带曾出现过一次淘金热。为了赚钱,年轻的李维·施特劳斯也跟着去了加利福尼亚,但为时已晚,从沙里淘金已到了尾声,淘金已是很难的生意,但他却从斜纹布里淘出了黄金。
施特劳斯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卷斜纹布,想卖给制帐篷的商人,赚点钱作淘金资本。可是到了那里却发现,工地的人不需要帐篷,却需要牢固耐穿的裤子,整天同泥和水打交道,裤子坏得特别快。于是,这一不经意的细节触动了施特劳斯的灵感,经过几次拼合剪裁,就诞生了施特劳斯的第一条牛仔裤。10年以后,他又发现牛仔裤的口袋最容易磨损,他又让设计人员特制了铜钮扣,以增强口袋的牢固度。此后,施特劳斯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新颖的裤子。这一很小的细节的改变极大地拓宽了牛仔裤的市场,牛仔服不仅成为做体力活的工人的工装,而且开始在城市中流行,销路极好,引得数以百计的其他服装商竞相仿效。
但施特劳斯的企业一直独占鳌头,每年约售出100万条这种裤子,年营业额达5000万美元。
1902年,老施特劳斯去世后,4个外甥接下舅舅的公司,他们按舅舅说的去做,经营得不错,公司不断发展,业务范围也随之扩大,机会也不断地涌现出来。于是,他们又开始经营尼绒、裤子、毛巾、被里、床单和内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些商品的营业额已接近公司总营业额的一半。1946年,为了保持公司的传统项目,外甥的儿子瓦尔特·哈斯·耶尔决定将公司的全部资金用于生产高品质的牛仔布料。这种由10股3号棉纱织成的布料已获得国家专利,专门为李维·施特劳斯公司生产。
哈斯的决定也同样是来源于一次生活的体验。一天,他在一个酒店里喝香槟,邻座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女的身穿施特劳斯公司生产的牛仔裤,男的不停地赞美她,“你穿牛仔裤很好看,如果这种裤子能把你那美妙修长的曲线凸现出来,那就是再好不过了。”哈斯留下了他们的通讯方式,飞也似地跑回公司,不到一个月时间,这种新型牛仔面料诞生了。后来他把用新布料生产出来的第一条牛仔裤免费送给了那对在酒店中偶遇的情侣。哈斯并不是有意识地想改变公众的趣味或穿着习惯,也未曾预见到这一细节竞引发了一场服装革命。
当初,他只是做出了一项经营决策,更准确地说,他只是想通过此举“博”
一下,输赢在此一举,看新布料能否取胜。结果运气变成了财气,他赢了,而且是极大的成功。
用这种新布料生产的牛仔裤特别有助于显示出人的体形,充满青春气息,上市后就大受欢迎并且迅速占领了市场。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更是大行其道。
一则因为60年代正值“二战”结束后出生的一代踏上社会,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后成长的第一代,一时间给整个美国社会充满了一股青春文化的气息,年轻人成了消费市场的大头,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牛仔裤自然独领风骚。二则60年代正好是个反叛的时代,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念受到年轻人的怀疑、抨击甚至唾弃,而牛仔裤以其不拘形式这一明显的特点,成了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服装。
这一变革之所以称为“服装革命”,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使牛仔裤成了青年一代的制服,也成了一切想“混迹于”年轻人中的人所热衷的服装。
其二,使一切不想让自己显得保守古板的人穿上牛仔裤,终至被一位总统大摇大摆地穿进白宫去。
这场服装革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它从不同方向使服装不再能显示穿着者的身份。如果说,原先批量生产的服装使一个公司的推销员穿得像总经理一样提升人的品位和形象,而牛仔裤却使总经理穿得像推销员一样。但人们并不轻贱穿牛仔的人,而且牛仔裤不分性别,男人女人穿得完全一样。牛仔裤也没有新旧之分,甚至旧的更好。这又是一个奇迹,服装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生产旧裤子,甚至破裤子”的工厂,那经过磨损、褪色和打过补丁的牛仔裤,却更好销,价格也更高。
本来,瓦尔特·哈斯·耶尔的这一改换布料的细节只不过是利用服装行业的一般冒险行为以扩大自己的营业额而已,结果却是难得地抓住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还方兴未艾的时尚机遇,如果从老李维·施特劳斯的第一条牛仔裤算起,这个产品已经走过一个半世纪了。在一个批量生产的时代能找到一个能为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大的范围、年龄差异如此之大的消费者所接受、所喜爱的商品,确实可以说是一个天机。
在李维·施特劳斯公司150年的发展历程中,几次重大的变革都是领导者善于发现细节,把握细节,这其中虽然有运气的成分,但这运气也只有精明的商人才能把握。绝大多数的犹太商人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发现过程中赢得财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