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8400000035

第35章 “半夜不眠听粥鼓”

粥鼓是挂在寺庙前廊里的,像一条鱼也似的木铎,一敲响它,便意味着和尚们该到斋堂里开饭了。宋代范成大《华山寺》诗中,有“魂清骨冷不成眠,彻晓跏趺听粥鼓”句,清代曹寅《夜雨宿玉山寺》诗中,有“茫茫寄眼虫天外,已听云堂粥鼓声”句,与宋代苏轼“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这一句,都是文人谈粥鼓的名句。为什么在寺院里喝一顿粥,如此关紧?因为以前的僧寺里,没有晚餐这一说,所以,和尚连做梦也惦着那碗热烫的稀粥。因此,敲响粥鼓,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了。

食粥可分主动与被动两类。主动者从养生的角度,从营养的角度,从肠胃的消化角度,从身体实际需要的角度,才喝粥的。而被动者,则是从饥饿的角度,从贫穷的角度出发,只有这点米,只能煮成粥,非喝不可,不喝不行,粥稀得可以照见人影,喝的人通常就不快活,或很不快活了。粥和饭,严格讲来,并无不同,只是水放得多寡而已。为什么要使水的成分增多,对饱尝饥馁之苦的中国人来讲,恐怕主要不是考虑到易于消化,而是因为嘴多米少,要让大家的碗里不空,只有多加水了。所以,粥是中国人的食品,是中国人的发明,自无疑义。关于粥,清代的袁枚在《随园食谱》里作了一个权威的定论:“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以此标准,王蒙先生的“坚硬稀粥”,大概是不合格的粥,袁子才先生一定会摇头不迭的。

食粥一事,是中国旧时文人笔下时常涉及的,因而,有关粥的文字甚多。

宋代费衮《梁溪漫志》里,有一篇《张文潜粥记》,讲得最透彻了。“张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将旦,一粥甚系利害(这就是粥鼓何以牵动人心而入诗的缘故了),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这说明粥的作用,除物质外,尚有精神上的妙不可言之处。

宋代陆游有一首《食粥诗》,更将粥与长生法联系起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其实,这也是陆游的自勉罢了。因为在中国,凡贫困家庭,大都离不开粥。粥总是和粮食匮乏联系着的,一位伟人说过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干稀搭配”的“稀”,也就是粥。

从这首诗里,看到清寒文人于困顿中的超脱,于窘迫中的豁达。他们笔下的粥,就不仅仅果腹了。

苏东坡“半夜不眠听粥鼓”的诗句,出自《大风留金山两日》这首诗。这是他在朝廷的倾轧中,被排挤出来,放浪江湖,跌落到生活底层,饱尝艰辛之后,才体会到这种饿肚子时聆听粥鼓的亲切感情的。大凡太快活,太优裕,经常酒足饭饱,声色犬马,桑拿按摩,三陪服务的作家,是不容易体会饥饿、贫穷的真切滋味的。苏轼另一首求粥的诗,更是坦荡无遮,一副穷文人的本色了:

“岂如江头千顷雪,茅檐出没晨炊孤。地碓舂杭光似玉,沙瓶煮粥软如酥。老我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杖君家去。”这时候的苏东坡,已经是一谪二贬,落拓不羁的文人,闻粥而去的浪漫情怀,多少是他在身处困境中的精神寄托了。假如有大款请客,小秘作陪,东坡先生怕就唱不出“大江东去”了。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什么人能跟什么人相通,来往,交际,接近,是有其规律的。看《水浒传》,便知道凡赞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好汉,才聚齐到梁山泊;淡茶一盏,薄酒一杯,小菜一碟,谈诗论文,肯定是《儒林外史》中文人雅士们的集会;而吆五喝六,猜枚行令,觥筹交错,水陆纷陈,不消说,在座的便是些《三言两拍》里官佐商贾,市井小人,酒肉朋友,饮食男女之流;若是听到抬轿吹拍之声,捧场喝彩之词,老爷伟大,长官英明,上司正确,仕途光明,便知是《官场现形记》里的盛会。彼此同为肉食者,脾性能接近。大家同是喝粥者,心情易相通;在官员那里落座的,保险不会有一位喝粥的文人。

旧时文人,很提倡甘于清苦的精神,在《颜氏家训》中,提到了一位叫裴子野的文人,说他“有疏亲故属,”凡“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只有自己饥饿过,才能体会别人饥饿的痛苦,裴子野与众亲友一齐捧碗啜粥,那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温馨场面。同样,从郑板桥《家书》看到,给他弟弟的信里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也可知只有自己清寒过,才能了解别人清寒的窘境。中国文人与粥,这种不同一般的感情,都由于他们自身的贫苦体验而来。正因如此,这些喝粥文人的文章里,才能多多少少地反映出民间的疾苦。具有一种人文精神,由这个精神而形成的淡泊,不争:知足,充实的性格,由这种性格而产生出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关爱,是那些肉食者鄙们永远也学不来的。那些戴着白手套,坐在象牙之塔里的作家,一天到晚打饱嗝儿,从无饥饿之苦,穷困之痛,也就难以与喝粥的中国大多数人共鸣,便一点不奇怪了。

由此看来,若曹雪芹一直过着“钟鸣鼎食”“锦衣饫食”的生活,未必会写出《红楼梦》来。他的文友敦诚、敦敏兄弟,在诗中说到他贫居北京西山时的窘迫景况,“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使我们知道他是文人中的“食粥族”,正由于他家境没落以后,处在生活贫穷线上,才了解到人世的沧桑,时事的艰窘,仕途的险恶,命运。的坎坷吧?其实,这两兄弟不为时闻,诗也一般,如果不是《红楼梦》,如果不是曹雪芹,这两兄弟也不会被红学家从故纸堆里发掘出来。他们并未如当代作家那样追求不朽,但由于“举家食粥”四字,便也跟着有其永远的价值。朽与不朽,有时很让那些如醉如痴地渴望名留青史的作家,摸不着规律。想不朽的,在他活着的时候,倒朽了,这不都是眼面前发生过的事情嘛!

敦诚的诗,自然有诗人的夸张成分。曹雪芹那时的确生计艰难,但尚可以到小铺去赊二两酒,看来,还不到只能以粥果腹,舍此别无其他的地步。因为,按常理,即使再薄的酒,也比再稠的甚至坚硬的粥,多费上几文。何况中国人喝酒,最起码要一碟花生米吧,连斯文扫地的孔乙己,还以茴香豆下酒呢!若以郑板桥自叙的“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官。”而言,能相信他是一位吃了上顿无下顿的七品县令吗?要饿得两眼发青,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郑板桥也画不出墨竹了。然而,他们过着的是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无疑问。

在物质水平上,与大多数人相同,因此在认知上,更接近劳苦大众一些,是自然而然的事。曹雪芹的食粥,经济因素确属考虑的一个方面,不过,也应看到贵家子弟,懂得生活,善自珍摄,精于调养的另一个方面。就看他在《红楼梦》里写的那些精致刁钻的吃食,知道这位江宁织造的没落后裔,在口腹享受上,是个在行的美食家。“举家食粥”,可以理解为他困境中的养生之道,大体是不会错的。如果他只有粥喝,饿得两眼发青,是写不出偌大一部史诗的。三年灾荒时期,未见有什么作品问世,就是一个证明。而现在,达到一天出版一部长篇小说的速度,也说明光景确实好过多了。

中国旧时文人,由于喝粥的结果,多半喝出一个淡泊的精神世界,实在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他们或坚贞自守,或安贫乐道,或充实自信!或知足不争,但在他们的笔下,却总是程度不同地要发出对社会,对民众,对国家,对世界的真实反响。有的,哪怕为之付出生命,也要说出大多数人想说的话,这就是喝粥文人与大多数喝粥普通人的心灵感应了。

文学,要都是风花雪月,虚无缥缈,没有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恐怕也够呛的。

同类推荐
  • 李煜与《花间词》

    李煜与《花间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唐是一个永远不能被忽视的时代,就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一位足以彪炳千秋的词坛巨匠,他就是享有“千古词帝”蛊誉的李煜。即使时隔千年,当我们翻开书卷诵读他的词作时,脑海中仍然会浮现出那清新俊朗的“词帝”形象。那么,李煜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才情融入到词作当中的?
  • 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

    精选了拿破仑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100美元到620亿美元

    100美元到620亿美元

    沃伦·巴菲特曾说:“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灾难的爆发,会一直在投资界出现。这些流行病的发作时间难以预料,由它们引起的市场精神错乱,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传染程度同样难以预料因此,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一种灾难的降临或离开,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其实,“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4)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唯我独尊的帝王,率领农民义军打败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风雅文弱的南方士民在他的手下变成了逐鹿天下的雄师,果断与谨慎,权谋与机变,信任与多疑,铁血与怀柔,在他的身上奇异结合,他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六百多年来,他被称为是影响中国人性格最深的帝王,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那种虽谦恭却傲岸,虽卑微却昂扬,即便潦倒也不肯放弃理想的性格,在他那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热门推荐
  • 少年儿童安全成长不可不知的80个常识

    少年儿童安全成长不可不知的80个常识

    家是我们遮风避雨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很多欢笑和眼泪;它留藏着我们很多希望和憧憬。如果你珍视这个家,那就一定要关注安全,因为安全是家庭幸福和谐的保障。
  • 宰相大人我爱你

    宰相大人我爱你

    一朝穿越成为婴儿,被大金主捡到桐之晴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米虫生活。整日吃了睡,睡起吃,天冷的时候还有人暖被单。可惜好景不长,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金主,桐之晴只能先将米虫生活抛弃在旁。觊觎金主的人,不安份的皇上,施展诡计的太后……一一摆平后,欢快的奔向金主喊道:我要当只小米虫。药梓月翩翩而立,双手摊开道:我之荣幸。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之终于等到你

    重生之终于等到你

    上辈子赵媚儿执迷不悟,没能珍惜眼前人,撒手人寰之际,她告诉自己如果上天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一定掌握幸福。纳尼……她真的重生了。老天一定是舍不得让她红颜薄命,舍不得秦盛楠这么好的男人落到小三手里,才让她生后复生!重生后,她弥补前世过错,潜心做人,夺回老公,惩治小三……
  • 二三十岁要懂的博弈论诡计

    二三十岁要懂的博弈论诡计

    迄今为止最实用的博弈手法及案例解读。博弈在人生中就像一个策略,不同的策略选择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策略慎之又慎,这就是博弈能够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精彩。
  • 天哪!谁是她孩子的爸

    天哪!谁是她孩子的爸

    面对化验结果,她目瞪口呆,她怎么怀孕了?孩子的爸究竟是谁?他?他?还是他?金湖湾的别墅内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两个衣衫不整的男女紧密地抱在一起,疯狂地撕扯着彼此的束缚。天啊!明知道结局无望,却为何如此难舍难分。好友的新房内好友的请求,欣然前往进行调解,没想到噩运降临,好友的老公,竟然对她霸王硬上弓,强行占有了她。天啊!她做梦也没想到,他居然是一只对她垂涎已久的恶狼。自家的婚房内他和她醉眼朦胧,倒在了洒满玫瑰花瓣的婚床上,面对他深情的眼眸,她迷失了自己。天啊!明明说好是假结婚,却为何假戏真做,入了洞房。在短短的时期内,在不同的情形之下,她先后同三个男人发生了关系,她真的无法断定,谁是她孩子的爸?**********推荐好友紫雨飘零的文文古代文:《靠!谁被她吃了?》现代文《阿爹,是恶狼!》*************推荐步步的新文《冷总裁的【多面】妻》***简介:三个外表、性格迥异的女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出现在同一个男人的生活中,让他心醉,让他发狂。他如此冷情,为何同时喜欢上三个女人?她,戴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穿着一件上下一样粗的、洗得发白的连衣裙,扎着两条长辫,要多土有多土,活脱脱一个“丑女林无敌”的模样。如果“丑”也就罢了,偏偏她还是一个自闭的女人,害怕同陌生人接触,特别是男人。她无才又无貌,十足十没人要的“丑”女。她,身材高挑丰满,一头微卷的金色长发随意披散在肩上。细如凝脂的肌肤,迷朦的大眼睛,挺俏的鼻子,红润饱满的樱桃小口。浑身上下,名牌服饰穿在身上,尽显她的妩媚性感。她不但是美女,而且还是个才女,才色双具。她,一身黑衣,一副墨镜,冷艳的面容,紧抿的双唇,浑身上下散发着死亡的气息,让人无法接近。她是一个冰美人,她的身份特殊而神秘,令男人望而生畏。谁也不会想到,这三个女人竟然是。。。
  • 若不曾见过你

    若不曾见过你

    二十二岁的夏悠草是个谜般的女孩,有着清秀出尘的外表,有着令人意外的行为,还有个身有残疾的男友。秦炎柏从警校毕业回家,被这个总也看不透的女孩所吸引。但走得越近,却发现事情越脱离自己的想象。外界的种种似乎都在告诉他,这是个危险的女孩。她做过牢,在夜总会打工,甚至还有盗窃嫌疑。卧室里的带血的麻绳,额头上的疤痕,似乎都越来越清晰地证实了他不愿相信的事实。他们原本应该是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却因为霎那的悸动羁绊了心灵。为了她,他愿意抛开一切执着前行。当真相公诸于世时,她已经奄奄一息。如果不曾见过你,或许我将永远被困在这里。
  • 活着,因你而美丽

    活着,因你而美丽

    以大量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呈现出盛志勇院士在我国烧伤医学上的巨大贡献。这同是地是对整个人类未来的贡献。,这是描述我国著名烧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的长篇传记。作者以尤其动情的笔调咏叹了主人公毕生倾力于青春美丽、生命美丽的烧伤外科学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