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国,在广州军区,一块文学创作的山地近年来正在悄悄地隆起。何继青是这块隆起山地上的一座俊秀而又引人注目的峰峦。
对于继青的关注,我是自他发表于1990年《解放军文艺》第1期上的短篇小说《苦岸》、《歌手》之时开始的。此后,又陆续从《萌芽》和《特区文学》上读到他的中篇小说《死亡不属于我们》及《哭歌》。我有点惊异于何继青小说创作的成绩与提高了。首先,使我产生感慨的还并不在文学创作的本身,而在于他居身的生活环境。世人皆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中国现在正被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巨浪翻卷着,在这个强大的物质浪潮的冲击下,有多少人能够站稳脚跟,能够不受其影响仍然孜孜地寻求自己经济生活之外的理想,平静地忍耐着贫困和寂寞干那些在精神、道德乃至未来都会显示出崇高的活动?前些日子,看到秦牧的一句话,言文学艺术事业本是比较清贫的事业,从来没有暴发可言,假如耐不住清贫,最好不要从事文学艺术。我猜测,或许这也是老作家居身广州的有感而发吧!恰恰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环境下,包括何继青在内的广州军区的一批文学伙伴专注于文学创作,认真而又辛勤地耕耘于文学园地,把新的成果一次次地奉送给读者,这透着纯净和庄严的现象着实让我动心,深有感触。这也是增加我对何继青小说关注与兴趣的原因之一。
小说是个什么样子,它应当具备哪些要素和依循什么章法,多少年来,许多人都在潜心研究并实践着这件事。可至今,还如鲁迅先生所言,从来也没有什么小说做法一类的书出现,恐怕以后也不会有。前两年,小说创作界确实热闹非凡,各样的见解、各样的实践层出不穷。互相借鉴,各自排斥;依循照搬,生编硬造;出新立异,复古图奇;醒人眼目,引人入坠十里云雾,到头来到底没弄出个大名堂来。各人还是走各人的路,读者还是依赖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作家作品。不能说空热闹了一场,于小说毫无影响和补益,但确实有欲速则不达、有视复杂为容易的现象存在。美国学者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华伦对小说有个看法,我以为很有启人之处,他们说小说是运行的生活的重大形象一它是生活的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而作为演出,它是我们自我生活的一种扩展。”又说:“好的小说并没有一定的章法。”如果我们承认他们这些看法不无道理的话,那么那种把小说创作看成一种纯客观的艺术技巧或组合形式的意见显然是偏颇的;由此出发,试图找到或归纳出一种可供他人依循的小说章程的活动也是不切实际的举动。小说是社会生活借助于作家的认识体验及表现的文字形象,它既是生活的,也是作家自己的,二者的相互融化造就了小说的产生。作家的相异、作品风格的不同、作品价值的多样性亦正出源于此。
在我看来,何继青的小说之所以能步步为营,以坚实的步伐不断行进,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正在于他比较准确地理解了小说。他没有把小说看成是飘悬于社会人生之外的一种简单的文字形式,也没有把写小说视为一种机械的精神劳动,而是把自己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体验及认识判断融汇进小说创作,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小说的真诚来从事小说创作。所以,他的小说才具备着某种分明的生活氛围和个性特色,有了自身的价值。何继青生活在军营,更多接触的是军人的生活,所以他的小说多以军人为对象。《苦岸》所描绘的几乎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在这个瞬间,何继青以他的才能把驻岛军人的生活及其感情心理表现得相当充分。浩瀚的大海把一个小小的岛屿同大陆截然隔开,驻守在这个岛上的军人的生活补给和同外界的联系都依赖于一星期或10天才来一次的交通艇。岛上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但最让人不易忍受的还不在于物质生活的艰苦和来自精神感情生活的孤独与苦闷。现在,驻岛部队的最高首长副连长俞斌站在了小岛的简易码头边,凝固一般地等待着交通艇送来的邮袋。尽管他已相当明确地感知,田愫湘因为这海的隔离已不再可能给自己写信,或是已依附于别的男人的身旁了,但他还是站在了这里,是一种欲望,还是怀着微细的希望,也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在俞斌的身后,渐渐地汇集了岛上的全部军人和唯一的老百姓--人邮局的工作人员“红裙子”,他们大多也是等着即将到来的邮袋。可是,这是个台风将至的时候,交通艇艰难地来了却无法靠上码头,最后只好决定返航,否则可能会有灭顶之灾。就在此时,俞斌到底不能接受这个局面,决定独人驾上小船去取邮袋。临末,邮袋和俞斌终于借着一个巨浪的力量上了岸,可小船粉碎了,俞斌也失去了性命。之后,岛上出现了一座新坟。每天早晨,人们都能看见“红裙子”走到这新坟的跟前。“红裙子”是几年前在另一个岛上认识俞斌的。在俞斌上完军校来到这个岛上时,渔家女也读完邮电学校来这个岛上办起一人邮局,实现几年前向俞斌表示过的心愿。这小说似同一个美丽而苦涩的童话,它把人生与爱情、把生命与生活描绘得如此紧密而又对立,如此美好而又冷峻,读来着实激动人心。何继青对于深隐于人物内心的感情内容极少絮叨的诉说,也不借助绵绵的情话,他尽可能用可视的人及他的举动描写来转达那些抽象而又多虚渺的感情内容,结果反而使感情成分更加激烈,把人对于感情的渴望与需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近似血一样的让人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