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博士生的父母,孙怀川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的儿子孙峻朝6岁上小学,10岁升入初中,17岁考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21岁读研究生,23岁攻读博士研究生。而且,孙峻朝8岁的时候就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小铅笔头告状》,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狐狸博士的妙算》一书。其父亲孙怀川先生总结他的家庭教育时说:
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要抓什么?我们认真地考察、分析了一些成功与失败的家庭教育,确定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抓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但在这五育中,德育是灵魂,是根本。对孩子做人教育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智育差的孩子是“次品”,体育差的孩子是“残品”,德育差的孩子是“危险品”。这话不无道理。我们父母的希望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合格品”、“优秀品”。
我们亲眼看到了一些父母只抓孩子的学习,忽视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我们当初居住的大院,大多数职工在外地工作,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当时又是处于“文革”时期,学校的教育受到严重的破坏,有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有的甚至违法犯罪。这里有流氓团伙,也有盗窃集团,打架斗殴经常发生,有被抓的,有进少年管教所的,还有被判刑的,有人称这个大院是“黑窝”。我们无法像古代孟母三迁那样用搬家的办法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在这样不利的大环境和恶劣的小环境里,不要说教子成龙难,就是育子成人也不易,所以,我们确定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但重点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
孙云晓也注意到有另外一些博士生的父母,他们在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把教育孩子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可见,智力培养虽然很重要,但人格的教育更不可忽视,当父母们注意了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时,孩子的综合因素也在提高。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吧。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因此,孙云晓建议父母和老师们把教育孩子做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方面,父母和老师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孩子是看着成年人的背影长大的,如果大人们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注意了孩子的做人教育也是徒劳,您美丽的话语也许早就被不良行为击垮了。
分数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孩子上学读书以后,做父母的大多对孩子的成绩单非常敏感。一位母亲回忆起了自己等待孩子的第一份成绩单的时候的焦急心情。她说:
第一次接到儿子的小学成绩单时,心里的紧张简直难以形容,如今回想起来不免觉得自己小题大做。等待第一份成绩单的到来实在不容易,而我偏又把它看作极其重要的大事,更急着想知道孩子的在校表现。我知道儿子很聪明,但老师们是否也如此认为?当儿子带着成绩单踏进家门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一把将它抓了过来。儿子的成绩不错,但评语栏上的“适应上有些困难”的字样却正中我的要害,这句评语看起来那么的权威,权威得令人觉得它足以证明孩子的失败。现在想想我当时的心情,真是有些反应过度。
多数父母在孩子步入学校以后都可能会产生和上面这位母亲一样的心情。父母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成绩和老师的评语毕竟代表了外在世界的一些标准,自己的孩子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面对真实的世界?和同龄人相比,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父母们不可能不关心这些事情。但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有没有好处呢?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成绩固然是考察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因此父母们在对待分数的态度上要很慎重,如果您把分数当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分数高就一好百好,分数低就一差百差,这样做,将会把孩子的目光也引向分数,使孩子过度关注自己的分数,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容易忽略生活中其他的乐趣。而人的一生中,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更有的学校经常按照分数排队,总要把全校的成绩翻来覆去排个明明白白。全校排名、年级排名、全班排名、前10名榜、前百名榜……还有的学校竟然排出了希望榜和无希望榜!对于考分低的学生来说,这种做法简直让他们无地自容,就好像谁的身上长了癞疤,却非要人家当众脱下衣服展览一样。这样做,除了让可怜的学生们难看,除了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以外,再没有任何作用,为此而自杀者媒体已经多次报道。
同样,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来说,排名对他们也并非什么好事,当时是有些荣耀,但随后而来的便是恐惧和压力,生怕下次考试自己的名次会掉下去。可见,过于看重分数对谁都没有好处。
孩子对分数如此看重,是社会造成的,也是成年人对孩子的评价标准过于偏颇造成的。所以我们建议,考试分数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据悉,有些发达国家,早已将学生的成绩视为个人隐私了。中国一些地方也开始做这个方面的尝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还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分数上引开,引导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可以调动学生真正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巧妙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分数,孙云晓建议如下:
不要因为分数低而否定孩子的一切。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要看到这仅是孩子的部分表现,要看到成绩之外孩子所做的努力,并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
赞许孩子的其他品质。孩子成绩好的时候,父母也不要对孩子太娇宠,给孩子赞美的同时也要不忘关注孩子的其他品质,如孩子很认真、很宽容、很爱助人等,父母都要给予表扬。
关注孩子的多方面成长。不要仅仅因为关心成绩和老师联系,应定期和老师谈一谈,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尤其对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孩子,父母不要在老师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而应经常给老师讲一讲孩子在家的一些好的表现。
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每个孩子都需要赞美,需要赏识,当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的时候,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帮助,如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一起请教老师等,同时还要经常发现孩子的长处,尤其发现了孩子在某一方面比较主动以后,更要鼓励,让他把这种主动性转移到学习上来。即使孩子真的学习很差,也要对他的人格给予足够的尊重。
教师是点燃学生思维之火的天使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电视情节: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接着问大家这是什么东西?
后来出现的结果很是引人注目,幼儿园里的小孩子说出了几十种类似圆圈的物体;到了小学里,小学生只讲出了十几种类似圆圈的物体;到了中学里,则只剩下了八九种;当人们把这个问题拿到某些单位里请成年人回答时,成年人干脆瞠目结舌了,因为成年人不敢讲。
这不禁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的年龄越大,思维力越差?为什么小孩子都能讲出来的问题,到了成年人那里却一种也讲不出来了?
这使我们想起了大哲学家穆尔的故事。在剑桥大学,有人问穆尔谁是他最得意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人家又问。“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讲课的时候,老是露出迷惘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
后来,果然如穆尔所说,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越来越大,渐渐地超过了罗素。当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时,他坦率地说:“因为罗素已经没有问题了。”
看来,对于一个求学的人来说,能够提出问题来是很重要的,这说明他一直在思考。一个好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哪怕是没完没了的问题,哪怕这些问题老师根本回答不上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而这远比给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在国外,有许多教师把能激发学生提问看成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如果学生们能够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就说明这个老师的教育方法高超。相反,如果哪位老师的课堂非常安静,学生们都倒背双手在驯服地听课,这位老师的奖金恐怕就没有了,因为在大家看来,这一定是一位非常无能的教师。一位联合国的教育官员来中国视察的时候曾经说过:越是落后的国家,学生的课堂就越是安静。这话不能不使教师深思。要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是需要一些技巧和功力的。孙云晓建议教师们或许可以试一试下面几种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曾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同样,一个人如果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就谈不上思考,更无法迸发出耀眼的创造的火花。所以,优秀教师要及时发现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然后在这方面启发他。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兴趣比知识更重要。
鼓励学生经常提问题。如果一个老师惧怕学生提问题,或者讨厌学生提问题,那么这位老师的学生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聪明的老师会经常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即使有许多问题老师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妨和孩子一起去探讨和解答,在共同的探索中您会和孩子成为朋友的。
经常问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常选择一些适当的问题询问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智慧。但在选择问题上要慎重,要尽可能用一些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也就是说,您的问题最好会有多种答案,而不是唯一答案。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最容易给学生启发。在自然的环境里,孩子们的思维往往会比较活跃,思考问题也会多一些。
教师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热爱学习
想起新加坡的一堂语文课。一位老师正在认真地讲解,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老师要求学生们听讲后当堂写作文。可这时,老师发现一个不爱写作的学生丝毫没有拿出笔来写作文的意思,他正兴致勃勃地玩一只褐色的小甲壳虫。
善于观察的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他一边继续讲解,一边示意那位学生把小虫子收起来。
下课了,那个学生以为这回准要挨批了。但出乎意料地,老师却没有批评他,而是温和地问他:“你的那只可爱的小甲壳虫是从哪里弄来的?它有什么用途?”那位学生一听老师这样问,赶紧骄傲地告诉老师,这种虫子其实很少见,他是在植物园的一簇树丛中找到的。他之所以上课的时候把它拿出来,是因为他正在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于是,这位老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是怎样捕捉、怎样饲养甲壳虫的。结果,这位学生写出了一篇很有情趣的作文,并且因此而爱上了写作。
无独有偶。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也是个很淘气的孩子。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亲眼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套住了学校附近的一条狗并把它宰杀了,把狗的内脏一件件分离、分割、观察。谁知这下可闯了大祸,原来,这条狗正是校长的心爱宠物。当校长知道这件事以后,十分恼火,心想:这些学生简直无法无天了,看我怎么收拾他们!
可究竟怎么处罚这些淘气的学生呢?校长陷入了深思。
第二天,校长把麦克劳德叫到了办公室,问他是否知道自己错了,又问他想接受怎样的处罚。麦克劳德吓得不敢说一句话。最后校长决定: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没想到,校长竟然采取了这种令自己喜欢的方式惩罚他。他欢天喜地地跑回家,认真地画起来,并按时把画好的图交给了校长。
杀狗事件就这样了结了,但麦克劳德却因此而爱上了解剖学,也因此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后来他终于成了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当英国亚皮丹博物馆决定收藏麦克劳德一些作品时,麦克劳德说,正是校长的一片苦心使自己真正开始热爱解剖学的。于是,那两幅幼稚的图画便成了珍贵的纪念品,被收藏在亚皮丹博物馆。
事实上,一个优秀的教师完全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乐趣。像上面所介绍的两位老师,他们就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孩子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且,当一个孩子真正热爱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不觉得苦和累了,当然也就谈不上压力了。应试教育之所以存在弊端,就是因为它在强迫许多学生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让学生热爱学习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鉴于上述原因,孙云晓有如下建议供教师们参考:
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孩子大多是在犯错中长大的,当老师看到淘气的学生时,不要发火,或想着怎样处置那些学生,而应先看看在孩子的行动中有没有一些可爱的地方。有时,孩子没有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去帮助他们发现。
对学生的行为因势利导。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以后,就要给予引导。比如,像我们介绍的两位老师那样,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他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挥才能的心境。
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知识。学生不爱学习,大多是觉得学习没有乐趣,所学的知识太陈旧,不实用。如果教师能够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实用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真正的人至少应具有这样几个能力:即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与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然而,北京市小学生作文比赛的评委们在阅读了大批参赛作文之后,却发现相当多的孩子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没有自己的语言,作文雷同现象严重,连谁抄谁的也分辨不清。评委中有好几位特级教师,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准是为了获奖,老师给学生准备了范文。这样的事太多了!
的确,为了应付关系命运的考试,谁还敢有什么创造性?只要得高分就行了。所以,教学参考书本是教师用书,学生们却千方百计买来苦读,力求答案与老师的一模一样。可以说,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导致了孩子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