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毕业的华夏,已经工作4年多时间了。这四年当中,他换过几份工作,也经历了很多事情,吃了不少亏,也长了不少见识,最近终于稳定了下来。
安静下来的华夏突然意识到,工作了这么多年,挣了那么多钱,可是到目前为止却只有6千多元的积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投资,就更不用说买房买车了。
华夏冥思苦想,认真分析自己。他大致算了一下工作这四年来,自己总的收入大约在20万人民币左右。按理说,小伙子单身一人,又没有谈女朋友,更不用养房养车,除了每个月正常吃喝以及要负担1000左右的房租外,就没有什么其它花销了。
华夏不好旅游,也不抽烟也不喝酒,每年过节的时候也就给父母寄个两三千块钱,表示表示。从没添置过什么大件家电,又不怎么生病,怎么就没有存下钱呢。
原来华夏的钱都是在没有计划中,不知不觉的花掉的。每天他习惯睡懒觉,赶不上时间,就只好打车上下班,虽然每次只要一二十元,但是滴水穿石啊,时间长了,可不是小数目。还有就是随份子请客。华夏有一批铁哥们,大家时常轮流做东,其实吃来吃去都是吃得自己。单就这两项几乎吞掉了他每月所有的收入。
再加上他远离父母,没人督促他的钱财,只要每年给家里两三千元,从来没有人会过问他的工资和存款情况。自己挣钱自己花,平时感觉挺潇洒,蓦然回首,他才发现自己真是过着富人一般的乞丐日子。
表面上看华夏丰衣足食,不缺少穿,日子过得还挺滋润,其实,既没存款,又没房,有点紧急情况要拿钱就得干瞪眼,想到这些,华夏急出了一身冷汗。
他于是痛下决心,开始做理财计划了:每月税后收入5000元,各项支出2000元,每月强制储蓄3000元。就这样,从2006年9月到现在,华夏已经坚持储蓄半年了,存折上已经有了小两万的积蓄,年终公司还会有一笔意外奖金。
华夏估摸着到了年底就可以攒一套小户型的首付。先有了房子住,以后就可以把每月房租支出改成月供了,几十年之后,房子就属于自己了。
他每月坚持储蓄,希望自己早点结束“赤贫”的状况,变成有产者,乘着年轻为自己的未来多做打算。那些一开始还在取笑华夏的哥们,看到他的储蓄成绩不菲,也都纷纷效仿,改掉了原来“胡吃海喝”的老毛病。几个人还商量买房的时候团购呢,因为一来可以得到更低的价格,二来还可以当邻居。这可真是小储蓄,帮大忙啊。
储蓄可以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支持你渡过难关。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做过储蓄,但是效果却非常不同。追其原因就是有些人有意识的按计划科学储蓄,而有些人是在无意识储蓄。
很多人是把自己每月花剩下的钱用来储蓄,多剩多存,少剩少存,不剩不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些人可能会很有规律,每个月都固定存入一个金额,但是仅仅是为了强制储蓄,怕自己乱花钱,问他为什么这样存,他就很难回答。这说明这类人只把储蓄当作一个好习惯,但是还没有投资理财的明确目标。
投资理财是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而服务的。定时储蓄就是投资最初的来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投资者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确保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合理的储蓄应该在科学理财目标的引导下进行。投资者应该精确的计算出,为实现目标每月必须储蓄的金额。然后量入为出,定时按此金额进行储蓄,才能保证自己的目标按时实现。
至于每月支出的数额,应该是每月的总收入额扣除每月的储蓄额后的结余。很多投资者可能会问:收入-储蓄=支出和收入-支出=储蓄不是一样吗?只看数字的话,的确是相等的;但从储蓄值上看,它们有天壤之别。
工薪阶层每个月的收入基本上都是确定的,可以变化的也就是支出和储蓄了。如果是后一个等式,那么储蓄值就有可能无限小。这也就是很多人存不下钱的原因所在。只有有意识有目标的储蓄,真正把储蓄当作一项事业去完成,才有成功的可能。
例如北京的王先生,25岁,大学毕业刚刚两年,月收入税后4000元,父母是南方普通农民,没有收入和保险,需要王先生赡养,女朋友是大学同学,已经相恋多年。
王先生从上班第一个月开始制订储蓄计划:因为与人合租房子,所以租金相对便宜;每月固定房租、水电煤气电话费等固定支出500元;赡养父母每月200元;单位负担午饭,所以早饭和晚饭都是自己做,每月300元;交通费每月150元;每月计划外开支大约850元;每月固定储蓄金额2000元。
如今工作才刚刚两年的王先生手里已经有了四、五万元的存款,如果买个位置稍偏些的小房子,都快够付首付了。王先生听说北京亦庄要通地铁了,打算明年在亦庄贷款买个四五十平米的小房子,然后准备结婚,彻底结束在北京租房的漂流生活。
王先生这种聚沙成塔的存款方式特别适合那些工资收入不太高、需要精打细算的人。
再来看看北京的李先生,32岁,大学毕业已经9年,在合资企业供职,未婚,税后月薪6000元,家庭情况与王先生相似。每月房租支出1800元,水电煤气电话固定支出约500元,赡养父母每月300元,单位负担午饭,所以早饭与晚饭自己负担(晚饭经常与朋友下馆子)约1200元,交通费平均每月900元(私家车),其它几乎就都是计划外开支了,还有时6000元坚持不到月底。因此,虽然每天看似潇洒的李先生,已在北京工作生活9年了,但还过着租房的生活。虽然现在各路专家仍在争论,“是租房合适还是买房合适”,但在普通中国人的眼中房子并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房子,它是家的象征,是生活稳定的基本条件。
所有的事实都证明李先生是属于典型的收入较高,储蓄能力不强,支出较高,储蓄率较低一族。所以李先生应该每月强制存款3000元;同时房子换成位置偏一些的小房子,或是与人合租,以此降低每月房租支出;而且养成自己做饭的好习惯,减少下馆子的次数,以此控制不必要的浪费,也有利于身体健康;还要减少汽车使用次数,适当的使用别的交通工具减少每月交通费,还有利于环保和减轻社会交通压力。
现在社会,像王先生那样会理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像李先生那样追求享受的人。当然,会享受会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只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有些年轻人不顾个人收入多少,一味互相攀比追求高档追求时髦,那么最后就只能是成全了销售商,自己却落个老无所养的下场。
为什么如今重视理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只看到生活的美好面,却看不到几十年后的养老风险呢?主要是因为:
一、国家养老观念还在人们头脑中作祟。很多年轻人总觉得大家都会老,又不是就我一个人,老了后国家肯定不会让我饿死,而且我有养老保险,担心那么多干什么。其实现代人60岁以后,能够拿到的退休金数额只能保证一个人的最基本生活,完全不能满足人们的较高生活需要。
二、过惯了富裕的生活,没有忧患意识。这些人中以独生子女居多,由于过惯了优越的生活,总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缺乏对资金的运用进行全盘考虑的意识。
三、儿女养老观念依旧存在。这些人总认为自己老了以后,孩子会为自己养老。但几十年后,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年轻的家庭需要面对四个老人,将所有的期望都寄予刚刚开始立业的子女并不现实。
四、极少数人得过且过,觉得没有必要想得那么远。他们其实是忘了一句古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储蓄虽然没有股市里的利润刺激,也没有房产投资中的高收益,但是凡是求稳的中国老百姓仍然偏爱储蓄,宁静以致远不无道理,毕竟留有现金在,不怕没钱花。
有许多人月收入不高,家徒四壁,属于“想置办点啥都置办不起”的穷人,但是,今天的穷人不会永远都穷,看看巧妙储蓄是如何让你的存款翻倍的吧。
分期储蓄法:
首先制定投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分期执行,按时储蓄,让一切都在您的掌控之中。如果想实行某项奢侈的计划,要根据家庭经济收入的实际情况,先以储蓄为主,这样才可以保证不被自己发滞纳金。
强制储蓄法:每个月领取月薪后,除了留出当月必需的生活费用和其它开支所需的费用,其余的钱按用途区分,选择适当的储蓄品种存入银行。强制的力量可以减少许多随意性的支出,使日常经济支出运转正常。
自觉储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