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归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许多的哲学家和教育家都对顺应天性的教育做出了精辟的论断,时至今日仍给予我们丰富的教育启迪。在西方社会中世纪之前,儿童作为带有原罪的“小成人”,毫无自然天性和独立人格可言。在文艺复兴时期,当对“人性”的崇拜成为当时人文思想的主旋律时,夸美纽斯开启了对儿童自然天性认识的启蒙,认为“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但这些种子的发展如何,要取决于人所受的教育,所以“实施这种教育的时候不用鞭笞,无需严酷,也不用强迫,尽可以实施得尽量和缓、快乐,尽量自然……同样,我主张把养料、照顾和运用谨慎地供给心理,把它自然而然地导向智慧、德行的虔信。”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卢梭更是直接把儿童的身心发展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更加注重儿童天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倾向、兴趣和需要,使他们成为率性发展的“自然人”。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他的着作《人的教育》一书中也认为人的天性本是完善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必须遵循自然事物发展的正确道路,追随儿童的本能、天性。他还形象地用园丁修剪葡萄作比喻:“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人生来就具有素质,同时期的第斯多惠受卢梭、裴斯泰勒齐的影响,在承认自然适应性是教育的最高原则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的本性:“要倾听和遵从自然的声音,准确地遵循自然所指示的道路,只有跟自然联盟,才能得到幸福和造福别人,不信任人的天性,就不可能有适应自然的、成功的教育。”纵观儿童教育的历史,众多的教育家、思想家如此重视儿童的自然天性,其原因显而易见:只有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实效,才可能调动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愿望。
我国儿童教育学者刘晓东在《论教育与天性》一文中呼吁:“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尊崇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文化改良与复兴的根本途径。”唐代着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在《郭橐驼传》中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教育亦如种树,顺应儿童天性,辅以德行的引导与扶持,让童心充分舒展,让童真自然释放,让童性快乐张扬,每个孩子都会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坚持人性关怀,尊崇儿童天性,把儿童放在和成人平等的地位,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使孩子的人性得到高度自由、快乐、均衡和谐的发展,这是杨红樱的教育理想,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天性即人的“天然的品质或特性”,儿童是人的自然天性保存最多最完好的阶段。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魔咒下失去了本有的纯真与快乐,沉重的课业压力,望子成龙的狂热,兴趣班、培优班的蛊惑……催生了一个又一个“老态龙钟”的“小大人”,无形之中,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成了合谋扼杀烂漫童年与快乐天性的“爱心杀手”!儿童的幸福是与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违背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或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儿童来说不仅毫无幸福可言,甚至还是不幸的,只有顺应儿童成长内在力量、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教育,才能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幸福与发展的可能。儿童的发展是在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天性是自然赋予孩子的本性,非人力所能控制,只有在天性的展现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顾儿童的天性,不顾儿童的自然成长的规律的教育,将使儿童的发展失去平衡,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给予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潜在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成人的干预使儿童没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我们也可以认定,成人的努力——朝着儿童生命潜能成长方向的努力,能使儿童更好地拥有幸福。”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本性,当人的自然天性与教育产生抵触的时候,需要反省与改进的是教育,而不是人的自然天性。要使儿童愉快地接受教育,要使教育愉快地为儿童所接受,就要认识儿童发展的天性和需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地成长”。(冰心语)
二、蕴涵无限张力的儿童自然天性
儿童自然天性之童真性:追求率性自然的生活体验。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人世间居然有好多连玩都不会的孩子,这是真实生活中一个令人心酸的现实。在《骑轮箱来的蜜儿》中,蜜儿好不容易为孟小乔创造了一个不用上补习班、不用弹钢琴、不用背英语书的周末,想让孟小乔好好玩一玩。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面对这样一个轻松的周末,作为孩子的孟小乔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玩,既不会跳皮筋,也不会踢毽子,最后还是蜜儿带她去找到了会玩的“小人精”,开开心心过了一把玩“瘾”。孟小乔是现实中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的孩子,背负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除了上课就是学习才艺,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空间,玩耍更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杨红樱特别同情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为了分数和名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把自己变成学习的机器。他们感受不到天高云淡,对于大自然的美丽,视若不见。他们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温情,他们只要分数和名次,这是一群迷失了自己的孩子。”儿童教育不是要摧残儿童,而是要发展儿童。浮躁的社会和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强行挟持、绑架了快乐的童心,奔走于形形色色的“特长班”、“兴趣班”、“培优班”之间,让多少儿童本应充满五彩的童年不再!福禄贝尔以动植物的生长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我们在教育中步入的误区:“我们给动植物以空间和时间,因为我们知道根据生存在它们身上的法则规律,它们能茁壮成长,对幼小的动植物要耐心,不能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因为任何相反的做法都会打扰它们纯洁的展开和良好的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幼小的人类却被当作一块蜡,一堆泥,可以由人去任意捏造……在处理自然界的事物时,我们走的路是对的,可是在处理人时,我们却迷了路。”
春光明媚的周末,杜真子和她的妈妈连同马小跳一家去郊外踏青,他们驱车来到一片满眼金黄的地方,“金灿灿的阳光下,油菜花开得那个黄呀,黄得耀眼,好像老天爷把所有的黄色的颜料都洒在了油菜田里”。置身这样美丽的大自然下,马小跳和杜真子都非常的兴奋,而杜真子的妈妈一心想着此行的目的——“收集素材,好写作文”。不论是看到油菜花地的美好景色,还是野餐时吃春卷、放风筝,杜真子的妈妈时时刻刻都不忘给杜真子以提醒,让杜真子及时把素材记下来。最后妈妈甚至还化身语文老师,现场指导起杜真子的作文,认为杜真子“一个小孩子家,能有什么感受?”很显然,妈妈的“苦心”对杜真子来说实在是大煞风景,作文的写作应该是一件感同身受、自然而然的事情,妈妈这种耳提面命的教育真的能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吗?忽视孩子的感受,漠视孩子的天性,不许孩子有自己的想象空间而只一心想着如何硬性提高孩子学习技巧的妈妈,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吗?马小跳兴致勃勃地请安琪儿来他家阳台看彩虹,遭到安琪儿的妈妈冷淡的拒绝:“我们安琪儿很忙,没时间看彩虹。”安琪儿开心地坐在乌龟的背上玩得正兴高采烈,妈妈生气的责骂让快乐成为了泡影……孩子的天性是亲近大自然的,感受大自然,陶冶自由的心灵,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马小跳“大呼小叫地在油菜花地里奔跑”,这份童年的欢乐是多么的珍贵难得!而一个被剥夺了游戏的权利、自由自在玩耍权利的孩子,在玩的同时要一直想着如何写好作文的孩子,又是多么令人心痛!当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大人的监听之下,玩的天性一再被压缩、被剥夺,生命的激情该如何被点燃?当红宫学校校庆日上,“睡”和“玩”成为学生最想选择的庆祝方式时,我们又该做出怎样沉痛的思考!玩,是孩子们激发创造力的源泉,不会玩的孩子是可悲的,没有玩耍的童年是不精彩的。而现在的年轻家长们切实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会被社会淘汰,他们苦心孤诣为孩子营造自己心中“合适”的成长规范,以爱心名义下的培养侵占着孩子玩耍的时间,孩子自然的生活状态被违背,小小年纪便已经是老气横秋的模样。着名学者朱自强教授曾说:“当下的功利主义儿童教育有关闭儿童的身体生活,从而破坏童年生态的倾向。被取消了游戏时间和身体‘闲逛’时间的儿童,感受不到风对自己的触摸,听不到小草对春天发出的绿色的呼唤,了解不到冰雪也要流动的愿望,总之,关闭了对生命愉悦的感受。儿童教育,不仅要给儿童以身体生活的时间,而是更要承认这是最为重要的人的生存方式。承认、尊重身体生活,就是承认、尊重歌唱、跳跃、嬉戏的孩童的生活方式,就是回到童年生命本真的状态,也就是回到人类生命本真的状态。”这种童年生命的本真状态,就是一种率性自然的状态。尊重孩子的天性,解放他们的感觉和体验,让他们的身心尽情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们的生命在游戏玩耍中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实,欣欣向荣。
“童真是什么?童真是一泓清水,清澈见底,让人一览无遗;童真是一轮明月,皎洁无瑕,让人一见钟情;童真是漫天繁星,活泼可爱,睁着顽皮的眼睛;童真是烂漫山花,光彩夺目,舞着娇弱的身姿……”简单、快乐、真挚、无邪的童真是灵魂诗意栖居的寓所,是形形色色人等内心深处最珍贵的财富,是每个人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丁文涛在班上创办了一个“积善银行”,为了能够往“积善银行”里多存进一些分数,马小跳和他的伙伴“恨不得一天做一百件好事”:放学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提着满满一篮子鸡蛋,就像“猎人见到猎物一样”扑了上去,几个小伙伴你争我抢,篮子摔在了地上,鸡蛋碎了一半;去卫生间看到水龙头没有关,为了找人证实他做好事,水龙头没有及时关上而被校长教育了一顿;为了多加一些分,毛超把自己的十元零花钱分了十次上交,张达每天背一个脚摔伤了的一年级小男生去教室,即使小男生不需要背了也还是不肯错过这样做好事的机会。小非洲和他的同伴们把黑旋风的脚上绑上大床单,做成降落伞,让这头有智慧、会思想的猪飞翔在山谷;“希望长得像教室外面的树那样高”的安琪儿天真地认为,给树浇水,树会长得很高,给人浇水,人也一定会长高,于是让马小跳用半桶冷水从头浇到脚;米老鼠为了洗掉自己恶作剧粘在艾薇新裙子上的口香糖,用了洗衣粉又用洗洁精,一直折腾了大半夜;在科学家、宇航员这类崇高理想之下,豆芽儿的职业憧憬有点显得上不了台面——做一个穿黑燕尾服、溜冰鞋、托着盘子在华丽的大厅里漂亮优雅滑行的服务生;还有军训中颇有戏剧性的紧急集合、闹鬼事件,马小跳和他的三个伙伴选三好生时让人啼笑皆非的“四全其美”的计划等等。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看似单纯幼稚,实则正是率性自然的儿童天性的真实流露,是儿童日常生活本身所需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装饰着儿童的生活,美丽着儿童的性情。儿童不仅从游戏中获得愉悦,其生命能量也得到了释放。儿童当前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只有当孩子过上他们应该享有的生活时,他们的世界才是乐园。孩子所有的快乐,缘于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真正的孩子,并只做孩子才做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护孩子拥有的天真和童趣,使他们能够按照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快乐的游戏和自由的玩耍中健康成长。
儿童自然天性之发展性:激发学习内潜的主动性。
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不成熟的背后却又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每个孩子都与生具有学习的渴望,就像鸟儿学飞,鱼儿学游,学习与求知亦是人的一种天性、本能。忽视儿童天性,就是忽视儿童自身发展、主动求知的能动性。当今教育体制下催生的奥数班、英语班、阅读班等各种培优课程的学习,采用简单置换的方式向儿童灌输知识技能,强迫儿童适应成人设定的学习规范,致使儿童不得不舍弃自己天然拥有的主动求知的欲望。杨红樱睿智地指出这种唯“书本”至上的学习“否定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其他途径,否定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诚如斯言,课程化的正规教育左右着儿童对知识的接受,培优班在提升儿童知识储备的同时,也严重扭曲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终生学习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当求知成了被迫,童年成了虚设,谁又能来为儿童一生的幸福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