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儿童有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儿童随着认知、语言、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能力在不断加强,与传统的教育观点和社会评判方式产生冲突在所难免。在儿童的自我发展过程中,当需求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满足时,他们常常全然不顾父母老师的禁令,甚至会和大人们对着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抗议,通过自我方式的反抗行为来获得心理上“报复”后的快感。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作为家长和老师,要特别关注反抗期孩子的心灵健康,因势利导,顺性达情,从而促进儿童更加精彩的成长。内心孤独的秦天月素日常常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引人注目,并以“小魔女”自居,为了在生日时能和常年出差在外的父母团聚,她自导自演了一起荒唐的绑架事件;面对坏小子的挑衅,一向不自信的李小俊第一次把拳头挥向了男生,找回了做男孩子的感觉;在知道安先生就是自己亲生父亲的真相后,一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的戴安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淘气的马小跳为了报复路曼曼,在路曼曼回答问题的时候把她的椅子推到一边,害得路曼曼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孙老师因为同学上课说话而罚全体同学抄书,鲁肥肥巧施“法不治众”妙计和同学们的义正言辞的反抗让老师收回了惩罚……这些孩子做出的许多倔强冲动、虚张声势的抗议,完全是希望被人理解和接受,或者借助他人来确定自我形象、寻求自我认同感。他们为逃离束缚和释放压抑而做出的类似恶作剧或游戏的行为,并不是其品德意识直接而真实的反映,因此我们勿需担忧孩子会怀有道德意义上的恶意,更不应对他们生气、愤怒甚或加以惩罚。盲目的斥责或惩罚只能扼杀孩子的天性,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就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这十分敏感的教育领域中,为了了解孩子,我们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感触他们的内心世界,真心诚意地体会他们最细微的思想、愿望和忧虑,并对之作出反应。作为优秀的教育者,我们应走进孩子心灵,理解他们每一个行动最原始的出发点、原因和动机,打开心结,给予他们适时解脱的自由和被包容的体验,生命之花才会因个性的绽放而更加美丽多彩。
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奇迹,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不同于别的孩子的特质,有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杨红樱说:“我一直觉得老师应该像一个艺术家,艺术家是发现美的,老师是发现孩子身上优秀的潜质的。每个孩子的身上就像一座金矿一样,是需要你发现和挖掘的。”然而面对思想的禁锢、强制的纪律、无情的责罚、粗暴的灌输,儿童原初的生命又常常在成人世界里遭到有意无意的遗忘,备受束缚和压抑的童年渴望得到与他们的内在生命节律相呼应的个性教育。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转变“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的观念,放宽评价孩子的因素,不只是盯着学习成绩一个方面。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戴上蜜儿的优点放大镜,像严老师那样看出学生的许多可爱之处,看到学生潜在的能力,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竭力发现并放大每个孩子的优点、闪光点,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情感教育:期待成长的生命渴求
一、情感与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当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及现象总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态度,并会逐渐地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情感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教育兴起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感情促进教育运动,不过,当时的目标在于教育本身,是借助于感情这一积极因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过程中,情感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原先是将情感之单纯作为手段,而现在则作为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就其内涵而言,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思想的泰斗”苏霍姆林斯基就不仅仅把情感当成手段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更重视把情感品质的培养作为辐射教育全程的一个教育目标,将情感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及见闻之中。他指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情感教育在整个教育价值体系中处于最基本的位置,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视情感教育,以情育情,是实现优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而面临着种种心理疾病的威胁,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已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儿童的情绪、情感、态度的养成,是以培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情感品质对于人的生命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心灵的丰富,离开了情感是不可能的,社会认知和道德判断几乎总是情感生活的一部分。而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认知教育占据了教育的主导地位,情感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儿童存在着自私、无情、缺乏爱心、自制力差等情感危机。中国知名教育家朱小蔓把情感教育比喻为“儿童教育之根”,优质的情感是孕育人性真善美的种子,是儿童健全人格的体现,也是未来国民素质的体现。儿童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奠基时期,也是一个人情感发展与培养的最佳时期,儿童期形成的情感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善和美的情感教育,他认为善良的情感应该在孩子童年的心中扎下根来,如果在童年期培养不出善良的情感,那就永远培养不起来了,人在童年时期应当经历一个培养善良情感的学校。杨红樱指出,一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受到情感教育,长大了他会变得很粗糙,很难打动他”,“现在的孩子被家人宠惯了,容易缺乏感恩心。我觉得教孩子懂感情、具有生活情趣,让他们有品位、具备良好品质,才是最重要的。”错过童年期的培养,美好的情感将无以为家,很难深入心灵。及早培养幼儿同情、善良、宽容等良好的情感品质,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品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直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人格完善而服务,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职责。
儿童期是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说生理的成长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点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话,心理的成长则因它的姿态万千而彰显了生命的神圣与瑰丽。杨红樱说过:“我写东西,是要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要展现一个孩子完整的成长过程。”一般说来,心理成长主要体现在美好情感的塑造上。亲情、友爱、诚实、尊严、坚强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所不能缺席的生命主题和情感主题。长久以来,教育一直在寻求能实现现代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追求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情感教育也不例外。我们早已意识到,苦口婆心的说教在孩子那儿是苍白无力的,仅仅依靠教育的外力,或是仅仅依靠受教育者的内发,都不能有效达成教育的目的。教育不能诉诸强制手段完成自己的使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的心灵是教育的圣地,应该由智慧、善良来驾驭”。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启用智慧的方式,用情感的力量寻求到教育要求与儿童内在需要的平衡点,架设起外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的桥梁。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情感的发展源于对生命与生活的体验和需求,教育活动中体验与感悟的力量胜过一大堆的说教。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将游戏理论建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认识,将游戏的体验引入了教育的价值体系。福禄贝尔把游戏作为儿童最独特的自发活动,认为游戏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所获得的欢乐、自由、满足的情绪和体验态度直接促发着良好情感的形成,是一切善的来源。福禄贝尔的游戏理论体现了游戏精神对儿童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童年期处于一个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的时期,儿童对周围人或事的理解都倾向于采用体验的态度,儿童的游戏世界就是一个体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摒弃功利与目的,以一种原始的、天真的状态,在营造的游戏世界中可以充分地舒展生命的自由,享受生命的真义。游戏的价值就在于这种体验带来了儿童整个身心的自由与和谐。在这种最富发展可能的状态下,促进生命精神成长的情感教育将拥有一个最佳的切入平台。
坏小子“米老鼠”米奇为了救治难产的猫妈妈,耽误了去学校上课,这种“玩物丧志”的行为立即招致了以传统教育观念为代表的马老师们的微词,而米兰老师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仅出钱出力帮米老鼠解决了难题,还找数学老师给米奇补课。米奇虽然耽误了知识的教育,但在情感上却亲临了真实而又震撼人心的一课,经历了“一次非常美好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都教导孩子面对生命、面对死亡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同情、怜悯、关爱、友善这些人类高贵的感情怎能在如此贫瘠的土壤上开花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这段师生合力救治猫妈妈的游戏插曲,让“善”与“爱”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生根发芽。这一节真实的“生命课堂”体验对孩子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是对当前教育过程中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生命体验、情感培养的有力批判。
二、促进生命成长的亲情与友情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就将产生归属与爱的需要。父母和朋友是与儿童成长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没有亲情的人,就像生活在寂寞的荒野;缺乏朋友的人,会倍感生命的孤独,亲情与友情,是培养美好情感的基础和关键。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亲情与生俱有,是人世间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是高官还是百姓,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与亲情相伴。亲情是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是生命中最真挚、最动人的美好情感。来自亲人之间的关心、支持和信任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激发进取,是滋润和营养一生的力量,亲情的缺失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一生的伤害。马小跳是杨红樱最珍爱的一个儿童形象,他淘气顽皮、诚实勇敢,有爱心、有责任心。马小跳是一个有孝心、有责任心的孩子。为了给妈妈一个美好的母亲节,马小跳尽管最讨厌逛街还是竭尽所能地陪妈妈逛商场,给双鱼座的妈妈买漂亮的木鱼发卡,最有创意的是,他还为妈妈做了一个十二层的三明治;在爸爸出国的日子里,把腊肠狗牵来去捉让宝贝儿妈妈害怕的老鼠;因为要上课不能陪脚扭伤的宝贝妈妈去医院,就趁妈妈不注意,写了一张“请帮帮我的妈妈”的纸条贴在妈妈的背上,让妈妈一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照顾。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中认为德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诞生后首先要在家庭中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就不关心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体验不到亲情的孩子,长大后怎能会关心他人,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会成为一个好公民?苏霍姆林斯基断言,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能爱自己的祖国吗?因此他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首先从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开始,在孩子入学后的第一个秋天,苏霍姆林斯基就让他们培植了“献给母亲的果园”,从日常小事做起,从实际行动中,让孩子获得爱的真谛。爱母亲,才能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推而广之,才能进一步为学校、为家乡、为祖国献出爱心,做出贡献,达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这一最高目标。马小跳是一个快乐的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马小跳爱自己的爸妈,爱他人,爱周围所有的一切,善良与爱的种子就在这样温馨自然的环境下勃发生命的灿烂,这是成长路上收获的最珍贵的情感。劳伦斯相信:“凡是在家庭圈子里有着爱和能容纳爱的地方可以预料,那里一定会有成功的教育。孩子一定可以变成善良的人。”现在的孩子大多对父母缺少一种感动,一种沟通,让孩子感悟亲情,珍惜亲情,回报亲情,是情感教育要承担起的重要职责。
杨红樱认为要教育孩子“容易感动、容易感激、容易知道别人对他的好,然后他才会对别人好”。正因如此,杨红樱在《女生日记》中冉东阳的生日时,详细地描写了母亲生产的过程,旨在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在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母亲们是怎样经历那个艰难历程的”,要让孩子们感动。注重亲情是各种感情的基础,亲情在生活中最易于感受和体验,最易于发现和培养,作为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儿童进行亲情教育必须大力提倡。作为小读者喜爱的童年伙伴、渗透着作家情感体验、生命感悟和审美个性的冉东阳、马小跳,他们身上展示的亲情、友情、品格、能力、智慧等情感品质,能使儿童形成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并以情感榜样的力量引导着儿童学会爱护生命,学会关心别人,学会承担责任,牵领着他们走向生命意义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