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为难他,于是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个‘子曰’?”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18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唐代著名谏臣魏徵有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其意也在说明做人需谦虚,其实为人与为学的道理相同。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智慧。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所有的溪流都汇集到大海的怀抱中。
夜以继日,精修自然可成
鬼逼禅师本来是个专门赶经忏的和尚,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着月光归去。
某一晚,他刚赶完一堂经忏,回程中路过一户人家,院子里的狗不断地向他咆哮着,他听到屋子里传来女人的声音:“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贼?”接着听到屋子里的男人说:“就是那个赶经忏鬼嘛!”他听了羞赧地想着:“怎么给我起这么一个不好听的名字呢?我为亡者念经祈福,他们却把我叫做鬼!”这时候,正巧下雨了,他便跑到桥下避雨,顺道也打打坐,养养神,就双盘而坐。
这时真正来了两个鬼,一个鬼说:“这里怎会有一座金塔?”另一鬼说:“金塔内有舍利,我们快顶礼膜拜,以求超生善道!”于是两个鬼便不停地拜他。
这个出家人坐了一会儿,觉得腿痛,于是放下一条腿来,改成单盘。一个鬼就说:“怎么金塔忽然变成银塔呢?”另一个鬼说:“不管是金塔、银塔,皆有舍利在内,礼拜功德一样不可思议!”于是继续膜拜。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和尚感到腿痛难忍,于是把另一条腿也放下来,随便散盘而坐。这时两个鬼齐声大叫:“怎么银塔变成土堆了?竟敢戏弄我们,真是可恶!”
和尚听到两个鬼生气了,立刻又把双腿收起来,双盘而坐。两个鬼又叫:“土堆又变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验我们的诚心,赶紧继续叩头啊!”
这时雨停了,这位和尚自忖:我结双盘,就是金塔;结单盘,就是银塔;随便散盘坐,就变成了泥巴,这结盘禅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赶经忏了,只管专心、精进修行,不久便智慧大开,获得神通,自号“鬼逼”,因为是鬼逼而成就自己的修行。
明教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这就是说:圣贤的学问,本来就不是一天就可以圆满具足的。白天不够用,就用夜晚来继续学习,日日月月地积累起来,自然可以完成。
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情。一个人的为学精神只有永远年轻,才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终生不倦地学习,时时保持进步,随时都会有新的境界。
不在一时快慢,在于矢志不渝
弟子们问禅师:“老师,如何才能悟道呢?”
禅师对弟子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禅师示范了一遍,说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弟子们疑惑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禅师说:“做完了这件事,一年之后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们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们:“我让你们做的事,有谁坚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骄傲地说道:“我做了!”禅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现在有多少人坚持着?”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
一年过后,禅师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几个人坚持着?”这时,只有一人骄傲地说:“老师,我做了!”
禅师把弟子们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曾经说过,做完这件事,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现在我想要告诉你们,世间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难做的事,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终究只是极少数人。”
后来一直坚持做的那个弟子成为禅师的衣钵传人,在所有的弟子中只有他成功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持之以恒,便没有爬不上的高峰,也没有越不过的坎。
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较量过程,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快慢。如果你能够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静下心来,遇到困难不气馁、不灰心,矢志不移地前进,那么你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高僧何需别处寻
唐宰相裴休有一次到寺院礼佛,见墙壁上挂一人像,于是便问寺僧画中人是谁。寺僧答道:“此为高僧真仪。”
裴休又问:“那真高僧在哪儿呢?”一句话问得寺僧不知如何作答。于是裴休又问:“寺里可有参禅之人?”
寺僧答:“黄檗希运懂禅。”
黄檗希运出来后,裴休高声问他:“那真高僧在哪儿呢?”
黄檗大叫一声:“裴休!”裴休应声答道:“我在!”
黄檗笑道:“何必往别处寻?高僧已在此。”
在佛家看来,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自己先把自己打败,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了。所以我们不能丢失自己,心外求法。要自己肯定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明代呆庵普庄写道:“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这首诗揭示了人人皆是自己的“天真佛”。
低处有苍天
隐峰禅师从马祖禅师三年,自以为得道了,于是有些洋洋得意起来。他备好行装,挺起胸脯,辞别马祖,准备到石头禅师处一试禅道。
马祖禅师看出隐峰有些心浮气躁,决定让他碰一回钉子,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临行前特意提醒他:“小心啊,石头路滑。”这话一语双关:一是说山高路滑,小心石头绊了栽跟头;二是说那石头禅师机锋了得,弄不好就会碰壁。
隐峰却不以为然,扬长而去。他一路兴高采烈,并未栽什么跟头,不禁更加得意了。一到石头禅师处,隐峰就绕着法座走了一圈,并且得意地问道:“你的宗旨是什么?”石头禅师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两眼朝上回答道:“苍天!苍天!”(禅师们经常用苍天来表示自性的虚空)隐峰无话可对,他知道“石头”的厉害了,这才想起马祖说过的话,于是重新回到马祖处。
马祖听了事情的始末,告诉隐峰:“你再去问,等他再说‘苍天’,你就‘嘘嘘’两声。”你石头用“苍天”来代表虚空,到底还有文字,可这“嘘——嘘”两声,不沾文字!真是妙哉!隐峰仿佛得了法宝,欣然上路。
他这次满怀信心,以为天衣无缝了,他还是同样的动作,问了同样的问题,岂料石头却先朝他“嘘嘘”两声,这让他措手不及。他呆愣在那里,不得其解。怎么自己还没嘘出声,就被噎了回来!
这次他没有了当初的傲慢,丧气而归。他毕恭毕敬地站在马祖面前,听从教诲。马祖点着他的脑门说:“我早就对你说过,‘石头路滑’!”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应当谦虚认真,不要满足于现状;学习要深入细致,不能心浮气躁。学问高时意气平,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胸怀就越应放宽,这样,他获得的东西才会越多。
举一反三地“悟”才是真“悟”
一座高耸入云的山上有两座寺院——普济寺和光度寺。每日清晨,两个寺院都会分别派一个小和尚——明悟和明心,到山下的集市买菜,两人每天几乎同时出门,所以总能碰面,经常暗地比试彼此的悟性。
一天,明悟和明心又碰面了,明悟问:“你到哪里去?”明心答:“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明悟听他这样说,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站在那里默默无语。买完了菜,明悟回到寺院向师父请教,师父对他说:“下次你碰到他就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明悟听完点头称是,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他又遇到明心,他满怀信心地问:“你到哪里去?”没想到这次,明心回答道:“风往哪里去,我往哪里去。”明悟没料到他换了答案,一时语塞,又败下阵来。明悟回到寺院,将对方的回答再次报告给师父听,师父哭笑不得,说:“那你可以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嘛,这是一个道理啊。”明悟听了以后,暗暗下了决心,明天一定要胜过明心。
第三天,他又遇到明心,于是又问道:“你到哪里去?”明心笑了笑,说:“我到集市去。”明悟又一次无言以对。回到寺院,明悟的师父听了之后,感叹:“举一反三地‘悟’才是真的‘悟’啊。”
教育需要启发与激励,学习需要举一反三,教别人要讲究教育方法,学习也要讲究灵活的学习方法。
有人说做学问就像下棋,要有大眼界,只经营一小块地盘,容易失去大局。具备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将学术的“棋盘”连成一片。
举一反三、深入思考能够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说到底,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大脑思维活动的高级层次,是智慧的升华,是大脑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态。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运用这样的思维联想方式,那么知识和财富的宝库将会在不经意间向我们打开。
满了吗
从前,有一个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禅,刚开始他还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可是一年后他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云游四方,禅师讲法的时候他什么都听不进去,还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无德禅师把这些全看在眼里。
这天,无德禅师决定问清缘由,他找到学僧问道:“这些日子,你听法时经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学僧见禅师已看透他的心机,便不再隐瞒什么,他对禅师说:“大师,我这一年来学的东西已经够了,我想去云游四方,到外面去参禅学道。”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学僧认真地回答。
禅师随手找来一个木盆,然后装满了鹅卵石,对学僧说道:“这一盆石子满了吗?”
“满了。”学僧毫不含糊地答道。
禅师又抓了好几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漏了下去。
“满了吗?”禅师又问道。
“满了!”学僧还是信心十足地答道。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里,石灰也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再问。
“好像满了。”学僧有些犹豫地说。
禅师又顺手往盆里倒了一杯水,水也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又问。
学僧没有说话,跪拜在禅师面前说:“大师,弟子明白了!”
“谦受益,满招损”。不要因为自己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就不可一世,其实处处皆学问,你所知道的仅仅是九牛一毛、大海里的一滴水而已,因此,学会谦虚才能得到真经。
的确,一颗谦虚的心正如那盛了石子、沙子、石灰及水的木盆,能盛下更多的东西。这也是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成为智者的原因,因为只有谦虚,你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才会有务实的精神,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