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大度不计小过
宁戚是卫国人,他在车旁喂牛,敲着牛角唱歌。齐桓公认为他非同寻常,打算起用他管理国政,群臣说:“卫国距离齐国不算远,可以派人打听一下他的情况,如果他真是有才德的话,再使用他也不算晚。”齐桓公说:“所以要派人去打听,就是怕他有点小毛病而对他不放心。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抛弃了这个人的大才能,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士的原因啊。”接着就提拔了宁戚,让他做上卿。
韩范已经知道张、李二人是有用之才,他不敢用两个人,只是因为他没有胆量罢了。诸葛孔明十分了解魏延的才能,但又知道他依仗才能必不肯屈居他人之下,因此对魏延未免顾虑太多、束缚过严,宁可让他有余才而不让他把全部能力都充分发挥出来。魏延提出经过子午谷去攻打长安的计策,诸葛孔明没有听从,就是因为他的胆量被他的见识所掩盖了。唉,胆量本来是难以说清楚的啊。魏国让夏侯镇守长安,丞相诸葛亮要讨伐魏国,魏延出主意说:“夏侯这个人胆子小又没有谋略,现在您给我精兵五千名,我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往东去,到子午谷就向北进军,超不过十天就可以到长安。夏侯听到我突然到来,一定会抛弃城池逃走,等到他与东方的魏军会合,还需要二十来天,而您从斜谷来长安,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到达。要是这样做,那么一下子就可以平定咸阳以西的土地了。”
王登任中牟县县令时,向赵襄子推荐一个叫瞻胥已的人,赵襄子让他做了中大夫。执政大臣提意见说:“您恐怕是只凭耳朵听到了他的情况,没有用眼睛观察他的情况吧?”赵襄子说:“我选取王登时,既打听了,也亲眼观察了他的情况;对于王登选择的人,我还要打听,还要亲眼观察,这样做就要无休无止地去耳闻目睹了。”这也是同齐桓公相近的聪明才智啊。
智囊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即使像上古尧、舜、禹那样的圣王,还有人用不慈爱自己儿子的名声来诋毁舜,以不孝顺父亲的恶名来诋毁舜,以内心贪图帝位的名声来诋毁禹,由此可见,人怎么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呢?因此,用人者主观上也就不应该追求完美无缺的人,而要权衡以后,略其小疵,取其大体,用其所长,既不能以小疵而掩其大美,也不可以小而蔽其大过,这是用人的根本原则。齐桓公是懂得这个原则的,因此不以小恶而用宁戚。事实证明,当宁戚担任了上卿以后,主管农业,果然政绩斐然,为齐桓公以后称霸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良臣一计化险为夷
曹操打下了荆州后,顺着长江东下,派人送战书给孙权,说自己已操练了水军人十万,要同孙将军在吴国“会合打猎”。张昭等人说,“敌人已经和我们一样占有了长江天险,而敌人兵多我们兵少,寡不敌众,我们不如迎接曹军,表示友好、屈服。”鲁肃却别有见解,他劝孙权从鄱阳地区把周瑜召回京师,帮助出谋划策。周瑜被召回以后对孙权说:“曹操假托汉朝丞相的名义,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割据着江东地区,军队精税,粮草充足,正应当为汉朝天子除掉这种凶暴卑鄙的小人。何况曹操这次又是自己来送死,难道可以迎接他,对他友好屈服吗?请允许我为您分析一下敌情:现在北方的土地还没有平定,马超和韩遂还在关西,成为曹操的后顾之忧:而且曹操又是放弃了陆上作战的鞍马,要依仗水上作战的战船,来同善于水战的吴国军队对抗;此外,现在天气正十分寒冷,战马没有粮草;中原地区的士兵涉长江大湖,不服当地的水土,必定会生病,这几件都是用兵中最忧虑的事。我请求您拨给我精锐部队五万人,保证为您打败他。”孙权说:“我同老贼曹操誓不两立。”说完就拔出刀来砍掉几案的一个角,说:“众位将领中如果有谁再敢提出迎接曹操的,就将同这个几案的角一样。”后来同曹操在赤壁交战,终于打败了曹操的军队。
契丹进犯澶州,边境上来信告急,一个晚上连续接到五次告急文书,朝廷内外一片震惊恐惧。寇准扣住文书不发,喝酒谈笑自如。宋真宗听到这件事,召见寇准,向他请教退敌的办法。寇准说:“陛下您想要了结此事,用不了五天。希望您亲自御驾亲征澶州。”皇帝对此感到为难,想回内宫。寇准请求他不要回宫而是应马上入朝,召集群臣商量这件事。临江人王钦若请求御驾幸金陵。阗州人陈老皇请求御驾幸成都。寇准说:“皇帝陛下神明威武,朝中武将文臣团结一致,如果皇帝御驾亲征,敌人就会自动败退。为什么抛弃了国都的宗庙,而跑到楚、蜀这样偏远的地方呢?”到了那里,要是人心涣散,敌人乘机深入国土,天下还能够保住吗?”皇帝最后决定去澶州。圣驾刚刚出发,又有人提到去金陵的主意,皇帝的意思渐渐有所改变,又向冠准请教怎么办。寇准说:“陛下您只可以进一尺,而不能够退一寸,河北的各部队日日夜夜在盼望您的车驾到达,军队士气百倍;如果您坐的车往回走几步,军队的士气就会整个瓦解,敌人就会乘机袭击后方,那么金陵也就去不成了,”到了澶州南城,远远望见契丹的军队气势很盛,众人请求皇帝的车驾在中途暂停,寇准则坚决请求车驾过黄河。皇帝接受了寇准的意见,继续前进,远近的人望见了皇帝车驾的黄盖,各路军队都欢呼跳跃着高呼万岁,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军队闻声士气大降,他们前来攻城,结果大败而退。于是双方就议和了。
金主完颜亮向南进犯。南宋将领王权的军队在昭关溃败,形势十分危急。宋高宗命令太傅杨存中去找左仆射陈康伯商量,想走海路躲避敌人。陈康伯请杨存中入内室,两人解去外衣备下酒,若无其事地喝酒。宋高宗听说此事后,自己也就放宽了心。第二天,陈康伯入宫启奏皇帝说:“听说有人劝您从海路到福建去,要是这样做,国家大事就毁了,这一点是很清楚的。您何不沉着坐等局势的变化?”又有一天,宋高宗忽然下一道亲手写的诏书说:“如果敌人还不退兵,就解散百官。”陈康伯把诏书烧了,然后启禀皇帝说:“百官要是解散了的话,主上就孤单无助了。”听了这话以后,皇帝的思想才坚定起来,陈康伯就劝宋高宗亲征。
推迟魏称帝的,是周瑜:保全宋的帝位的,是寇准;延长宋的帝位的,是陈康伯。
智囊
好的判断力是理性的要素,谨慎的基石,有了它你才能轻松地获得成功。它是上天的恩赐,它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好的。出色的判断力是我们的甲胄,缺了它,人们会说我们脑袋不灵;没有它,我们会失去很多。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行动都要靠它的指导和认可,因为一切都依赖于智力。它天生就倾向于一切最符合理性最得体的事情。
在任何情况下须具超凡智慧,这是言行举止的最高准则。你的职位越高,这条准则就越有必要。一盎司审慎抵得上一磅才智。稳步前进比赢得粗俗的喝采更为重要。审慎的声誉是你能赢得的最高赞誉。如果你使审慎的人感到满意,那就够了,他的赞同几乎就等于成功的试金石。
修筑大虫巉城堡
北宋时,当初原州的蒋偕建议修筑大虫巉城堡,宣抚使王素听从了他的意见。可是役夫还没有准备好,敌人便伺机从小道攻打他们,工程没有能成功。蒋偕害怕了,回来接受死刑。王素说:“如果处罚蒋偕,就是中了敌人的奸计。”他责令蒋偕竭尽全力完成工程,以证明自己报效国家之心。总管狄青说:“蒋偕要是去的话,只会再失败一次,不能派他去。”王素说:“蒋偕要是失败了,那么总管您去,您要是也失败了,那么我马上就去。”狄青不敢再说什么。蒋偕终于完成了修筑城堡的任务,凯旋而归。
智囊
执法出错带来的危害还不如行事犹豫不决带来的危害大。静止不动的事物比运动中的事物更容易损坏。有的人总是打不定主意,需要别人敦促。很多时候这并不是由于他们缺乏明断,而是由于他们办事拖拉,因为他们实际上是相当明察的人。能够看得清困难所在,可以算得上精明,但如果他们避难有方,才算是真正的精明。另有一些人决不会为任何事物所阻碍,他们具有高超的判断力和坚强的决心。他们生来就是要做高尚事业的,他们明察善断,使他们能轻易获得成功。他们总是言出必行,事情做完还有余裕。他们对自己的运气很有把握,所以能以更大的信心再创辉煌。
穿石见泉
北宋将领种世衡在宽州修筑了城池,苦于城中没有泉水,于是令人凿井。凿了有一百五十尺,发现了石头。凿井的工匠们都缩手感到为难,向种世衡拱手报告说:“这里打不成井了啊!”
种世衡说:“穿过石头一直往下打,还会没有泉水吗?你们要把石头粉碎了运出井外,凡运出一筐石头,就奖赏你们一两银子!”于是,这些工匠们又努力往下挖,挖穿了好几个石层,果然有泉水奔流而出。朝廷因此把宽州城命名为清涧城。
智囊
常言道:“行百里路半于九十”,意思是说事情越接近尾声,困难越大,希望也就越大。如果凿井者在石头面前却步,拿前面的一百五十多尺就算白费功夫了。幸亏种世衡富有远见,信心坚定,意志顽强,以重赏的方法鼓励士兵凿盘石打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石穿水出,大功告成。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水只有在0℃以下才能结冰,而水在冻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放出热,一放热,却影响了水冻结的程度,导致其它的水无法结冰,就这样,在一般普通冷冻下,要想冻结成三尺厚的冰,谈何容易?这需要一个长期冻结时间,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功劳。“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滴小小的水滴从上滴下来,正好滴在屋檐下的一块石块上,假设我们视作每一次小水滴是在同一个点上做功,如果说每一次小水滴在石板上做的功加起来,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试想一百年过去,这小小的水滴在此石块上做的功有多大?这一块的石头会不会被这小小的滴水滴穿?这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物理上的解释。
水能够冻结成三尺冰,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从未停止穿石的努力,始终有一股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今天,我们在学习或是在工作上更应该如此,只有发扬“冰冻”和“滴水”的精神,持之以恒,奋力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才能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取得最后的成功。如果你的工作或学习是三心二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持之以恒,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再崇高的理想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做人就当具备这种“冰冻”和“滴水”的锲而不舍精神,一旦确定目标就持之以恒,并努力促使其实现的坚韧品格。行为上表现为对自己目标的执著追求,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取得最后的成功,何乐而不为呢?
韩浩怒斩劫持者
三国时,魏国大将夏侯惇镇守濮阳,吕布派将领假装来降,乘机却直截了当地劫持了夏侯惇作人质,来索取财宝,众位将领都束手无策。
韩浩率兵驻扎在军营门外,他要求众将领按兵不动,所有的军营安定下来后,韩浩便进入绑架夏侯惇的地方,他叱责劫持人质的人说:“你们这些人凶残顽劣,竟然敢劫持我们的大将军,你们还想活命吗?我接受了命令来讨伐贼人,难道能因为一个将军被劫持就放纵你们胡作非为吗?”
接着他又哭着对夏侯惇说:“事关国法,我有什么办法呢?”
说完,他迅速召集军队攻打劫持人质的人。劫持者惶恐惊惧,磕头乞求财物,韩浩竟然把他们揪出去砍了头,夏侯惇才免于祸。
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十分肯定韩浩的行为,于是发布命令:从今以后,再遇到劫持人质的人,就一定要全力攻打他们,不要顾忌被动持的人质。
从此以后,劫持人质的事情就不再发生。
智囊
劫持人质的人,以人质为要挟,从古到今都不乏其有。韩浩的智慧在于:一方面义正辞严地指责非法行为,另一方面暗示反击不怕投鼠忌器。假意的渲染,使得劫持者手中的人质变得毫无价值,使得劫持者丧失了信心而前功尽弃。而曹操的一道命令,更显示出铁血精神,同时,也是根治劫持的妙法。
寇恂攻坚妙计
高峻据守高平,久久不能攻下,汉光武帝派遣寇恂手捧盖上皇帝玉玺的诏书前往去招降他。寇恂到了高峻的府第,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来谒见。军师说话强硬,态度傲慢,寇恂生气了,要杀他。众位将领都来劝谏,寇恂不听,于是就把皇甫文斩了,把他的副将放回到高峻那里去,让他转告高峻说:“你的军师无礼,我已经把他杀了。你想投降就投降,不投降就顽抗。”高峻害怕了,当天开了城门投降了。
众位将领都去祝贺,顺便问:“请问:您杀了他的使者就能使那所城池投降,这是为什么呢?”
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给他出主意的人。皇甫文来见我时言语之间流露出不肯屈服之意,必定是没有投降的意思。我要是保全了他的性命,他就会继续给高峻出谋划策,让高峻别投降;杀了他皇甫文,那么高峻就丧了胆,因此才会投降。”
智囊
有识尚需有胆方可成伟业。知识与勇气是不朽的,因此也就可以便你不朽。你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如果有真智慧,则可以为所欲为。孤陋寡闻者元异于自固一方黑暗世界。体力与判断力好比双手与双眼。有识无胆者,其智慧是结不出果子的。
寇恂知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给他出主意的人。当皇甫文来言语之间流露出不肯屈服之意的时候,寇恂就当机立断斩了高峻的心腹,断了高峻的斗志。最终,才令高峻害怕,投降了。因为寇恂懂得利用敌人,抓住了敌人最根本的智囊支柱。俗话说,抓东西勿抓刀刃,刀刃伤身;但若抓刀柄,则刀可护身。此理也可以适用于竞赛。智者在敌人身上发现的用处比愚人在朋友身上发现的用处更多。善意视为畏途的困难之山,却往往被恶意轻易铲平。许多人之所以伟大,多半是由他们的敌人促成的。
刘玺、唐侃不怕丢乌纱帽
嘉靖年间,戚畹、郭勋仗着得到朝廷的宠幸,经常派人去南方买货物,还逼迫威胁漕运总督,要他们把货物分派到官船上,由官船装运回京师,以从中牟取财利。运输上的公务,累得人们疲惫不堪,而所谓公务,主要就是为朝内这些受宠者运私货。都督刘玺,当时任漕运总督,他预先在船里放上一口棺材,右手拿着刀,左手招唤弄权的坏人、凶狠的干办,对他们说:“如果你们不怕死,就来冒犯我的船,我先杀了你们再自杀,我躺在棺村里。来揭露你们这班人对我们军队的损害。我的船不能因为装运你们的货物,而使我们军人疲惫不堪。”众干办都因害怕他而退走了,而且最终也没能加害于刘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