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6000000026

第26章 理财安邦的智囊(1)

理财能手刘晏

唐代宗时刘晏曾任转运使,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各种开支、各项费用都要靠刘晏去筹办。刘晏为人精力充沛,聪明机智,善于随机应变,不拘常规,灵活掌握,凡事处理得十分妥当。他曾用高价招募骑马骑得快的人,设置了驿站传递消息,让他们在各地观望,专门打听和上报各地的物价,即便是很远地方的物价,用不了几天就可以传到刘晏的耳朵里,这样,就使得权衡物价轻重的主动权,全部掌握在刘晏的手里,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国家获得利益,而各处也没有产生物价过高或过低的毛病。

刘晏认为君王爱护百姓,不在于赏赐的多少,而应当使他们安心耕耘纺织。在税赋方面,正常的年景,公平合理的缴纳,饥荒时则加以减免或用国家的财力来济助。刘晏在各道分别设置知院官,每十天详细报告各州县天候及收成的情形。荒年歉收刚出现征兆,就按照历年官仓积余情况,首先命令减免各种税款,借贷给百姓,各地的百姓尚未因歉收而受困,各种救灾的措施已报准朝廷施行了。

有人讥讽刘晏不用钱粮救济灾民,而大多以贱价卖粮的方式来接济百姓,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善于治病的人,不让病人到了危急的程度才去救治;善于救灾的人,不使百姓沦落到只有靠救济供应才能活下去的地步。因为国家用来救灾的钱粮要是给得少了,就不够来养活灾民;想要救活更多的灾民,就要调拨更多的钱粮,这样,国家的财政就会匮乏;国家财政匮乏,就又得向百姓收重税,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各地在发放救济供应上常常发生不公平的事,官吏们往往会勾结起来,乘机做不法的事来谋取私利,这样势力大的人得到国家的救济多,力量弱的人得到的救济少,这种弊病即使用斧砍刀锯这样的严刑也不能禁止。因此这种办法是于国于民都有害的双重灾难。其实,受灾的地区,所缺少的只是粮食罢了,其它出产还是有的,国家用低价卖给他们粮食,来换取他们手中拥有的杂货,这些杂货通过人力转运到丰收地区去卖,或者官府留作自用,这样国家的财政也不会匮乏。国家多拿出粮食,听凭灾区的百姓来买、来运走,这些粮食就可以散入村、里之中,贫苦农民没有力量去集市上买的,就可以在买到粮食的人的手中转手买到,而不必由国家把粮食运到各村去。这样,老百姓就自己出力解决了饥荒的灾难。因此这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双重好事。

在刘晏就任之前,运送关东的谷物进入长安城,因为河水湍急,通常十斗能运到八斗就算成功,负责的官员也就可得到优厚的赏赐。

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这四条河流的水力各不相同,因建造适合不同水情的运输船只。长江的船抵达扬州,汴水的船到达河阴,黄河的船到达渭口,渭水的船到达太仓。再在它们之间沿着河边设置仓库,逐段相递转运粮食。从此,每年运谷量多达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粮食沉入河中。

此外,各州县原来选富人来监督潜运,称他们为“船头”;选富人来主管邮递,称之为“捉驿”;在正当的税收之外还强制索取,叫做“白著”。很多人为了逃避这些额外的课征和劳役,干脆群聚为盗贼。刘晏将船运和邮递事务全收归政府负责,并废除不正常的征敛,人民的困苦才得到解脱,户口也逐渐增加。

刘晏经常说:“户口增多,那么国家的税赋也就自然多起来。”所以他理财常常是先养民,可以说刘晏是懂得根本的道理。他比汉代理财专家桑弘羊和孔仅高明多了。王荆公只知道理财,而实际上没有理财的方法,他也自认为在养民,结果反而多方残害人民,所以比上不如刘晏,比下也不及桑、孔。

刘晏将盐收归政府专卖,充实军队与国家的费用。他认为官吏多会骚扰人民。所以在产盐的乡邑免除总理盐务的盐官,直接把盐户所煮出的盐,卖给商人,任随他们卖到其他地方。其余的州县也不再设置盐官。

在江岭间离盐乡远的地方,刘晏则将官盐转运到当地贮藏起来。有时商人惜售,盐价昂贵,刘晏就将官盐减价卖给人民,叫做“常平盐”,官府得到利益而人民也不困乏。

“常平盐”的方法所以好,是因为在供应短缺时,它代替了盐商的缺乏,方便了百姓的缘故。如果在当今这种正常的时候推行,一定会造成政府和商人的争利。

智囊

治国必先理财,理财必先善民。民力丰则财力富,财力富则国家强。股金政治家深谙此道的人很多,但是在具体的措施上,他们又各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异。刘晏的做法在当时是有创造性的理财措施,对今天的人来说,也无不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资讯发达,而资讯对于经商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都证明,资讯掌握的多少,取决与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如何。而这些早在一千多年其那就为刘晏所知,因此他设置的这套商业情报网,如流水般迅速通向全国各地,使各地的物价,即便是遥远地区的物价,也能作到响应,进而入贱出贵,国家获利,避免了四方没有什么贵贱的问题。刘晏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平准思想,以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不靠征收租税,就部分地解决了当时中央政府在财政上的困难,成效是显着的。

需要指出的是,刘晏之所以认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是因为他经过了亲自认真的观察,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亲身实践的科学做法,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是值得后人学习和推崇的。

李悝的巧安排

战国时,李悝对魏文侯说:“善于实行平夹法的人必须小心地注意到年成有上中下三等。上等收成是农民自己留四成,还余剩四百石粮食;中等收成的自己留三成,余三百石;下等收成是自己留一成,余一百石。小的灾年就只能收一百石,中等的灾年收七十石,大的灾年只收三十石。所以上等年成时,政府就用平价收购农民粮食的四分之三。给农民留四分之一;中等年成平价收购二分之一,下等年成收购四分之一。使得百姓正好够吃,粮价平稳,就不再收购了。小灾之年就发放下等年成时所收购的粮食;中等灾年就发放中等年成时所收购上来的粮食,大灾之年就发放上等年成时所收购的粮食,用平价卖给百姓。这样做,即便是遭受水旱灾害或闹饥荒,粮价也不上涨,百姓不流亡,这是由于取了有余之年的收成补了不足之年。”李悝的主张在魏国实行之后,魏国因此富强起来。

这是“常平义仓”的始祖。后世一些迂腐的儒者,却以竭尽地力来责罪李悝。不竭尽地力难道要竭尽民力吗?难怪这些不敢谈富强之道的腐儒,实际上也没能力能让国家富强。

智囊

《诗经》中有一篇标题为“鴟鴞”的诗,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徹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

中国古代是个小农经济的社会,而小农经济最不稳定的就是天灾人祸的攻击,由此便会演变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在探讨如何防止天灾时老百姓饥饿的问题,所谓未雨绸缪便是应对这一问题最好的答案。

朱熹巧设义仓

宋孝宗干道四年,江南受灾害,百姓闹饥荒。当时朱熹任地方官,他向州府请求借粮,得到了政府用来调节粮价的六百石常平米,作为赈济灾民之用,借给百姓。他规定:老百姓夏天缺粮时从官府粮仓中借粮,冬天等秋粮收完后要附加利息偿还;但是如果欠收了,就减免一半利息;要是遇上大灾,就把利息全部免去。这样有借有还,连本带息,经过十四年的周转,他把原来借州府的六百石粮食都还了后,还余下三千一百石,他用这些粮食设立了储粮备荒的义仓,百姓借粮食不用再加利息。从此即便遇上歉收的年头,当地百姓也不缺吃的。皇帝下令让各地都采用朱熹设立义仓的办法。

给百姓方便,这就是朱熹采用的义仓法;强迫百姓听从,这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这是由于前者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利民,后者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利国。现在官员们采用的储粮的方法,也是朱熹设义仓留下来的制度。然而所谓储粮只不过是纸上的空谈,所积储的粮食一半被当地官员谋取,一半被上级官员拿走,与地方上救灾用的钱粮毫无关系。一遇到灾荒或歉收之年,地方官员就只好关在屋里私下里仰头叹息。这样还不如把粮食留在民间更好了。

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当今的巡抚有第一等急需实行的好政策,就是要督促和命令各州县官员们,将各种罚款全部买粮食。州县里要是有了罪犯,只要是犯了该判服劳役或流放以下的轻罪的,允许他们用粮食来赎罪。这一来,大概大县每年约得粮食一万石,小县约得五千石。南直隶、北直隶两个直隶省和巡抚的属下,总共拥有一百个县,这样做每年就可拥有粮食七十余万石,积存上三年,就有二百余万石了。如果遇到哪个县有水旱灾害,就让没有受灾的县通融一下,借贷粮食给受灾的县,等到第二年受灾的县粮食丰产了再补还。这样的话,当地的百姓就可以免于流亡,而朝廷对自己可以收得财赋的地方,也永无后顾之忧了。这是无过于此的大善政。”

智囊

朱熹巧设义仓,用来弥补地方政府在大灾之年由于中央政府赈济灾民的财力不足而造成的粮食缺口,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谓正仓,即为国家粮食,所谓义仓,即为民间粮食。如果不是平时未雨绸缪,恐怕设再多的义仓,当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日子都不好度过。

合理收税的周忱

周忱在江南做过巡抚。当时苏州欠交的税粮达七百九十万石,他在翻阅公文时感到十分奇怪,就向当地的父老询问原因,父者们都说是由于当地的豪富大户都不肯交“耗米”(注:当时江南百姓除按规定交纳称“正米”的税粮外,还要另交“耗米”,每石多加几斗,以抵南粮北运途中的损耗),把这笔额外征收的赋税全部转嫁在贫民身上。贫民无力支付,就都逃亡了,于是税粮欠交。

于是,周忱就首创了“平米法”,规定官田、民田一律加征运送折损的数量。苏州原定耗米的税额为二百九十多万石,周忱同知府况钟进行折算,上奏疏请求减免了八十多万石。

依照惯例,各县收的税粮不放在团局,负责收粮的粮长就把它存放在自己家里,有的就从中克扣私吞。周忱命令各县在河边建立便民仓,每个乡、囤、里推举出一个富裕又有势力的人,称之为粮长,负责收本乡、囤、里中的夏税和秋粮,所收的耗米不能超过正米的十分之一。

同时,又在粮长中选派能力大、产业多的做押运,督运粮食进京,根据押运路途的远近和劳逸程度的不同,酌情划付给押运的人耗米。运粮到北京和通州粮仓的,凡运到正米一石就划付给他三斗耗米;到临清、淮安、南京等粮仓的,按所运的远近来确定划付耗米的量,以作为船只运粮过程中的各种开销。百姓所交纳的耗米的积余部分,储存在各县的粮仓中,称之为“余米”。余米多了,就减收耗米。第二年,征收的耗米为原来的十分之六,又过一年,征收一半,就这样每年还有富余。

英宗正统初年,淮阳有灾害,盐税亏损。文襄公巡视时,奏请朝廷诏令苏州等府拨付余米,每县拨十二万石,运到扬州盐场,可抵第二年的田租,听任制盐人家缴私盐来换取米。当时米价贵,盐价廉,官府可以存盐,而人民有米吃,公私都得到好处。

文襄公在江南二十二年之间,每遇凶灾荒年,就相机行事,用余米来补救。除了田赋之外,没有征收任何额外的税,凡是有进贡、修理官署、学校、先贤的祠庙、古墓、桥梁,以及疏浚治理河道等事项时,一切开支都从余米中取得。

在周忱之后,户部说救济农民用的余米,失于考核查点,上奏疏请求皇帝同意他们派属官把余米都收上来,归官府所有。从此以后,地方上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而欠交的粮税也一天比一天多。余米备用,目的主要是为了宽缓百姓的危急,一旦归于官府,官府不感到增加了多少,而百姓们就没有赖以自救的了。试想今天在上交夏秋两季税粮时,所收的耗米仅只是正米的十分之一吗?官府能只征收规定耗米量的十分之五、十分之六吗?过去为什么征收得少却还有余粮,现在为什么加派了耗米却还是不够用呢?江南地区的百姓,怎么能不祭把周忱,并且追念不已呢?

何良俊说:“周文襄巡抚江南十八年,常常撑着一条小船,沿村逐巷,到处去征求意见、了解情况。要是遇到一个朴实厚道的老农民,就带着他,同他躺在一条床榻上,向他了解地方上的情况。对于当地的民情风俗,他没有一件不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能确定按租粮来加收耗米的政策,并且还允许极贫户以交纳金花银、粗细布等来折合税粮,允许民间将交纳的马草折合成银子等方法,来弥补重额的田税,对于赋税,他斟酌情况来增减,把事情办得尽善尽美。顾文僖认为:按周文襄的办法做就可以大治,搅乱了他的做法就出乱子。这不是虚妄之言。现在为欧石罔一变为按农田多少加耗米的办法,就使国家的税收亏损,遗祸无穷。担负着地方上的责任的官员们,能不对这类事格外小心吗?”

智囊

周忱是明朝少有的循吏之一,他自从明宣宗宣德五年开始,任江南巡抚长达二十余年。在任期间,他以极大的气力,排除了各种干扰,革除了不少的财政积弊,他创立的“平米法”,目的在于使民众的负担合理化,这样就不至于将负担全部压在老百姓的身上。所设置的济农仓,既可以在丰收时节调制余缺,又可以在春耕之前借贷缺种者;进而使国家的赋税得到了保证,同时,也支持了地方上的公益事业。充分展现了一个善于理财者所坚持的取财有道、用财有方的财政管理原则。而这一切都是与他平易近人的公仆心理和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诚然,为官者理应为百姓谋福利,这是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起码准则,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多数的官吏则高高在上,不察民情,主观武断,对百姓的生死不管不问,对朝廷则谎报民情,报喜不报忧;对下面则采取压制的手段,老百姓自然会怨声载道,四处流徙也在所难免。周忱为官却不是这样,他深入民众,访查实情,根据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这种认真负责的为官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处事之道,是值得后人称颂和学习的。

陈霁岩调查深入

同类推荐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热门推荐
  • 硬雪

    硬雪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极品桃花

    极品桃花

    文文已经半价咯,O(∩_∩)O~本该深陷山涧的莫亚瞳发现自己居然变成了大美女,而且还是个响当当的京城首富!本以为生活从此潇洒,可桃花却打乱平静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既然如此,何妨做个风流美少女!暴花雨,请来的更猛烈些吧!他,一国太子却只身易容在他乡,只为收获情报和挑起战乱。成为一国之君的他只为她保留后位,纵使她……不屑一顾。他,邪肆妖娆,仅一面就已定下终身。以皇子身份将她收束,但却收不住她散发出的光彩。越是害怕失去就越难以将她困住!他,俊美秀气,医术了得。为了初恋他百般心伤,最后竟发现物是人非。遭人逼婚后才明白心已失守,情难防!他,白衣似仙,总是从天而降。出入皇宫内院犹如自家小院,武艺超群却性情单纯。为了尚且懵懂的爱情守护在她左右,殊不知她已不是她。他,雌雄难辨,只为她一笑倾心。纵然表白受创,只要她心中有他的痕迹,帝位也可抛之千里之外。他,调皮俊逸,与她总是吵吵闹闹,互相嫌恶的同时却又割舍不下。调笑逗弄成了掩盖醋意的唯一途径,满腔爱意愈发无法表达。是承认还是保留,成了最大的难题!他,白发紫瞳,算尽天下人命运却无法自知。对她冷言冷语也控制不住心之所向,离开她也无法磨灭日夜回放的记忆影像!百年前的七星宫主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司楠、雨岱、星炙三国是如何各据一方称霸百年不倒,亲们想了解不,想探究不?请跟小艾子一起说——想!!O(∩_∩)O~一切尽在小艾子新作——米虫女皇!!看一代米虫如何颠覆美男心!小艾子创了个群,群号:111650866喜欢小艾子的亲们可以加哦!敲门砖(文中人名!~)推荐友友的文文:无奈无耐公子如玉
  • 无敌小妖妃:一个宝宝三个爹

    无敌小妖妃:一个宝宝三个爹

    从今天开始,敢挡我路的人,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让我杀死,第二自杀。苏浅浅:云公子,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啊!云起:本少爷不管,本少爷瞧上眼的瓜,不管是甜的,还是苦的,本少爷都要扭下来!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把时光揭开

    把时光揭开

    这本随笔集堪称“智者的思考”。还不乏对被社会忽略的底层人群、偏僻县城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的冲击的关注。这些文字集结起来,成为这本非常有营养的散文集。作者在一篇篇优美又不失深度的散文中,与世界知名作家、画家、音乐家探讨生活的智慧。,这是作家罗伟章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作者沉静又充满爱意的文字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与大自然的花草对话,与动物交流,又能从这种不经意的享受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 教你打台球·保龄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台球·保龄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现在的中国孩子是幸福的一代,千辛万苦的家长为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爱,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事实上,有很多中国孩子都不快乐,物质上富有的他们在精神上似乎缺少了什么。现在的孩子到底最缺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做,成为一个千万家长关心的话题。
  • 最后一个道士3

    最后一个道士3

    查文斌,凌正阳二十七代传人,茅山天正道掌门,一个因救人触犯了天罚的道士,一个源自生活的人物原型。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未知的全新的道家世界,重新打开属于传说中的真实腹地。青衣人,忘川渡人,棺中人,为何都与他有着一致的面孔?师傅、父母、儿女为何一个个都会离他而去?卓雄和大山的身世,血色的纹身究竟象征着什么?一切之前的所有谜团将会在《最后一个道士3》全部揭晓!
  • 新管理口才学:实现成功管理的宝典

    新管理口才学:实现成功管理的宝典

    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3秒,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杨利伟成了有史以来首位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