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延续了“养生主”的思想,进一步宣讲养生哲学,认为养生之道,要在去隋寡欲,体悟纯素,做到不喜不怒,莫衰莫乐,完全与世无争,一切任其自然,而凡事刻意为亢、为修、为治、为闲、为寿的人,只能成为丧真失性的人。庄子高度肯定了养神在养生中的关键作用,并明确指出过分追求外物的危害性。
文中列出山林隐士、教诲至人、达官显贵、闲居安适、修炼气功的人这些五等俗人,以衬托出生人,接着连用六个“故曰”来盛赞圣人之德——恬淡、寂寞、虚静、无为,而以“此养神之道也”总结收圣德之美,提示全篇宗旨。为了突出宗旨,又复引养剑、野语加重申诉。末尾结以“真人”,意在示人以大道至虚至真之境。
原文: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稿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译文:磨砺心志崇尚品行,超脱世俗,高谈阔论,抱怨怀才不遇而讥评世事无道,为了表现自己清高罢了,这是避居山谷的隐士,毁议世事的人,正是那些洁身自好、宁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讲说仁义忠信,恭敬节俭,推辞礼让,为了修身而已,这是与世道相安并处之人,专门从事教育者,有时到处游说,有时定居讲学之人所喜好的。宣扬大功,树立大名,用礼仪来划分君臣的秩序,并以此端正和维护上下各级的地位,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罢了,这样做乃是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国君强大国家的人,正是那些醉心于建立功业开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隐逸在湖泽草野之间,居住在静谧荒草之间,天天钓鱼消磨时间,算是无为自在罢了,这样做乃是闲游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闲暇无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调息呼吸,吐故纳新,模仿熊倒挂在树上,像鸟一样展翅飞翔,为了长寿而已。这是从事导气引体的人,修身养性的人,像彭祖那样追求高寿的人所喜好的。
如果不磨砺心志就能高尚,不倡导仁义就能修身,不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隐居江湖而得到闲暇,不导气引体而能长寿,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得到。淡漠无心之极而一切美好的东西必从之而来。这是天地之大道,圣人的高尚品德。
原文:故曰,夫恬谈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谈矣。平易恬恢,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文,快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恢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译文:所以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
所以说,圣人息心于恬淡虚无的境界,遇到艰难险阻能够化险为夷,然后就能心境恬淡。安稳恬淡,那么忧患不能进入内心,邪气不能侵袭肌体,因而他们的德行完整而内心世界不受亏损。
所以说,圣人在世时能够顺应天理行事,死去了就像万物蜕然变化一样而无挂念;平静时跟阴气一样宁寂,运动时又跟阳气一道波动。不做幸福的先导,也不为祸患的起始,受到外界感动而后才有应和,受到压力而后采取行动,迫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弃智巧与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旁人的非议,没有鬼神的责难。生时如同漂浮的泡沫,死后看做疲劳后的休息。不假思索、考虑,也不预先谋划。明亮而不耀眼,守信而不要求必定兑现。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没有优愁,其精神纯净不掺杂,故不疲劳。虚无恬淡,就与自然之德性相合。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都是违背纯真本性的邪恶表现;喜悦和愤怒,都是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保持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么就会疲乏不堪,精力运用而不停歇就会使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停滞不流动也就不会清澈,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
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虚静专一而不随物改变,恬淡而又无为,顺应天理而运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原文: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土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译文:今有吴越地方出产的宝剑,用匣子秘藏起来,不敢轻易使用,因为是最为珍贵的。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么地方不可到达,上接近苍天,下遍及大地,化育万物,却又不可能捕捉到它的踪迹,它的名字就叫做同于天帝。纯粹素朴的道,就是持守精神,持守精神而不失却本真,跟精神融合为一,浑一就使精智畅通无碍,也就合于自然之理。俗语有这样的说法:“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能的人崇尚志向,圣哲的人重视素朴的精神。”所以,素就是说没有什么与它混杂,纯就是说自然赋予的东西没有亏损。能够体察纯和素,就可叫他“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