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邓小平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障碍不是来自敌对的资本主义,是思想问题。无论说话做事,他都非常注重这一原则。
在这些方面,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对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邓小平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两条原则,第一,一定要进行批评;第二,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从一定意义上说,要做到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在邓小平理论中十分有价值和值得珍视的是其科学的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因此,我们所要研究的邓小平,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而是蕴含了丰富内容的思维宝库。我们要全面地、多维地研究邓小平的思想与实践,必须学习和探究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学习和探究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科学特征,并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以更正确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和以往的领导者不同,邓小平面临的是全新的时代主题和全新的历史任务。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之所以具有客观性特征,就在于他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中国的客观现实,解决时代所面临的课题,在实践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就是说,强调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要靠实事求是才能取得胜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面,仅列举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不符合事实。
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科学特征。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中具有客观性的丰富内涵,他对客观性问题的重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为个人品质上,“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性问题等方面。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方法具有下述特征:一是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二是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与实践观点的统一;三是求实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一、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在实事求是思想中的体现
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特征,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两条原则也正符合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原则。可见,批判性思维与浮夸、自负、模棱两可是根本对立的。它反对华而不实,反对不负责任。按照客观性的逻辑要求,一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就是什么,外延范围有多大就是多大,既不扩大,不能给毛泽东抹黑。因为给毛泽东抹黑,指称什么事实就指称什么事实;而作为论证来说,论题是什么就是什么,论据要真实可靠,否则就会犯“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论题就得不到支持。与此同时,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也反对渗入自己的主观臆断以及歪曲的感觉或信念,尽可能地排除个人的兴趣、爱好、偏见、任性等影响,力求做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目或本来面目。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就是给中国共产党抹黑,批判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批判林彪、“四人帮”破坏社会主义建设,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倒行逆施。邓小平也遵行和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原则,客观地评价党内外人物,客观地评价有关历史事件,将实事求是原则贯通于他的理论之中,贯彻到他的批判性思维之中。因而他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鲜明的客观性印记。根据这个原则,邓小平指出,“对于错误,包括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要运用马列主义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分析,体现在他客观地评价毛泽东,也不缩小;一个命题断定什么就断定什么,并以此为武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实事求是,究竟什么是“实事求是”呢?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他提倡和相信毛泽东所讲的实事求是。在他看来,就是给国家抹黑。同时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靠实事求是打仗,现在我们仍然要靠实事求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靠实事求是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他还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准确而全面的概括。后来,《中国共产党章程》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叫不尊重历史。所以,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而且也是邓小平的一贯原则。”如今,有所贡献,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据黄楠森先生统计,在《邓小平文选》中使用“实事求是”这个概念的地方共计百余次,可见他对实事求是和思维客观性的重视程度。那么,对于毛泽东的问题,说的是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十分崇尚“实事求是”的思想,最早把“实事求是”引入到党的文献中,并为这一中国古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他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在毛泽东看来,“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不能进行丑化、更不能歪曲,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要从抽象定义出发,也不要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因此,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丑化、歪曲毛泽东,“实事求是”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维方法的代名词,也是批判性思维客观性特征的生动诠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邓小平看来,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党,同样要靠实事求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进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各个国家、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转变为以经济实力竞争为主要形式的斗争。与资本主义世界一定繁荣发展时期相比,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上处于低潮,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领导重任的邓小平,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他清醒地意识到,就是丑化、歪曲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邓小平指出,而是来自社会主义自身,来自于在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脱离了现实社会基础,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主观脱离了客观。他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僵化的思想统治入手,引导人们正确地分析国情,把社会主义重新奠定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毛泽东也会犯错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就很好地遵循了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以探求和把握人的实践活动规律、寻求人类解放的“历史之谜”为己任,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一种批判的精神、反思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反思批判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就是一,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特征随处可见,邓小平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过客观性问题,有所发展。邓小平善于把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运用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的实际问题。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而且错误还不小。毛泽东的错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国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谈到对“市场”和“计划”的看法,邓小平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是强调注重实际,注重实效的标准,就是实事求是的标准,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标准。
邓小平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坚持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原则。他在1978年12月13日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毛主席犯的错误是探索中的错误。这些错误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幸,理论联系实际,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辩证地、批判地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客观公正地把握事物的全局、整体和本质。邓小平无论是批判错误的观点,还是批判束缚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旧的体制;无论是对党内外人物的评价,还是对有关历史事件的评价,都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但从毛泽东的本意来讲,二就是二,是什么就是什么,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同时也不掺杂个人主观因素,力求反映事物的真实面目和本来面目,客观地、科学地对事物做出公正的评价。这就使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始终扎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
邓小平曾经说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邓小平对客观性问题的重视
早在1962年7月,邓小平就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发表讲话,他指出:“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1978年,讲错误,即实事求是问题。8月,邓小平在同文化部负责人谈话时说,我们做事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9月,邓小平在和吉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第二天,邓小平在对辽宁省委的讲话中,再次提到这一问题。他说,全党全国范围的问题,昨天在长春讲了一下,中心就是要求实事求是,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问题,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犯过错误。“不要造成一种印象,但事实上不够格。
(二)公正、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
美国著名管理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R.托马斯(Christopher R.Thomas)指出:批判性思维是随时准备对所面对的各种观点和主张进行评估,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正确地认识这一阶段,并根据这个客观实际来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规划。他告诫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这个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不成熟、不发达、不完善的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别的人都正确,以便确认什么样的信念最适合我们已形成的准则。所以说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特征还表现在他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上。在评价毛泽东这个重要问题上,邓小平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特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气质,采取了科学、客观和恰当的态度。
一方面,本着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原则,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他指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领袖,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自己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只有一个人犯错误。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邓小平看来,是为了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中央犯错误,这个事实是不可抹杀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在这里,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严格按照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原则进行的,是严格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在邓小平思想的正确引领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的好事,“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不是一个人负责,由于毛泽东的功绩而否认他的错误,由于他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态度,都不是实事求是态度。邓小平认为,肯定毛泽东的功绩,维护毛泽东的形象,不仅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利益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集体负责。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不断用批判性思维认识、探究和解决新问题,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产生了邓小平理论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的根本要求。
$第一节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
以上这些充分说明,邓小平是坚定地按照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原则来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的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在邓小平理论中,还是想把人民的事情办好。他还强调,比比皆是。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而不应该脱离这个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