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的十有八九没有绝对是非标准的问题当中,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而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把双方的总和再行分配,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有这毛病的,大概都是聪明人居多数(否则也是自作聪明的人),他也许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使人敬服,但事实上完全错了。
一些平凡的事情,是不必去费心做更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们日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既然不是在庄重地讨论问题,又何必在琐屑的事情上抬杠呢?所以,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
你的同事进献你一个意见时,你若不能即刻赞同,你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聊天,你更要注意,意见的纷争会把一切有趣的生活变乏味的。
倘若你的夫人问你:“我的发式好看吗?”“不好看。”“我的衣服美丽吗?”“不太美丽。”或她说:“这双黄色的鞋子真好看。”你却偏要说:“不如黑色的。”她说:“孩子应该早点起床。”你却说:“迟点也不要紧。”试想,这是如何的煞风景啊!
记着:你不可做一个固执的同事,不可做一个没趣的朋友,不可做一个无情的爱人,不可做一个冷酷的父亲,或者是一个执拗的弟弟。
我们常听到批评某人“抬死杠”,就是爱与人唱反调表现与人不同。现在你明白了抬杠是愚蠢的,那么,希望你避免与人作对才好。
别人和你谈话时,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真是可佩服的见解),对方是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随时摆出像要教导别人的神气来反驳对方。
说点好话夸夸他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本名重耳,未登基之前,由于遭到其弟夷吾的追杀,只好到处流浪。有一天,他和随从经过一片土地,因为粮食已用完,他们便向田中的农夫讨些粮食,可那农夫却捧了一捧土给他们。对农夫的戏弄,重耳不禁大怒,要打农夫。他的随从狐偃马上阻止了他,对他说:“主君,这泥土代表大地,这正表示你即将要称王了,是一个吉兆啊!”耳一听,不但立即平息了怒气,还恭敬地将泥土收好。
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周围人的称赞,希望自己的真正价值被认可,尤其是希望得到朋友的认可。虽然处在极小的天地里,仍然认为自己是小天地里的重要人物。对于肉麻的奉承、巴结会感到恶心,然而却渴望对方发自内心的赞扬。鉴于此,我们不妨遵守“黄金原则”:“希望朋友对我们如何,我们就对他们如何。”——发自内心地称赞他。
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凡事能够把握分寸,就是一种智慧。在夸赞别人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分寸拿捏不同,后果也不同的现象。如果赞美得当,那就是一种美德,但若是不得当的赞美就成为阿谀,难免遭人轻视。把握赞美的分寸十分重要,赞美能赢得友谊——赞美如花香,芬芳而宜人,能以赞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缘。所以和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赞美。
莎士比亚说过:“我们得到的赞扬就是我们的工薪。”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别人“工薪”的支付者。你也应该慷慨地把这种“工薪”支付给你的朋友。我们平时听到的最多的牢骚是什么?不是“太累了”或“太苦了”,而是“干了这么多,谁也没有说个好字”。这类似的牢骚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人们需要得到“工薪”,而应付“工薪”的人又太吝啬了。
有人说,赞扬是一笔投资,只需片刻的思索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报酬。这话有些道理,但似乎又含有太多的实用主义的味道。赞扬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报酬,它还是沟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样,也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
有的人吝惜赞美,很难赏赐别人一句赞美的话,他们不懂得,多正面引导、多表扬鼓励,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条规律。人人皆有可赞美之处,只不过长处、优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隐有显罢了。只要你细心,就能随时发现别人身上可赞美的“闪光点”。即使缺点较多或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的人,只要稍有改正缺点、要求上进的可喜苗头,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予人以真诚的赞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期望与信任,并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好方法。当一个人灰心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能令他绝处逢生;当别人失望的时候,一句赞美的话,能使他重见光明。要想获得友谊,诚心地赞美别人,必定能如愿。
不必为“被批评”动肝火
迂回地表达反对性意见,可避免直接的冲撞,减少摩擦,使人更愿意考虑你的观点,而不被情绪所左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我们会感到气窜两肋,肝火上升,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作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在工作中,有的人充满信心,有的人谨小慎微。但不管怎样,突然受到来自上级的批评或训斥,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也正巧处在挨批的行列,首先应该端正态度,不要对领导的批评表现出“不服”,你的“不服”的倔强改变不了任何局面。
受到上级批评时,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没有必要的。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这种斤斤计较型的部下,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可是,一个把领导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何谈晋升呢?
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能够临危不乱,沉得住气,不会立即作出过激的反应。而且,有的人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褊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面子问题,往往会出现愤怒情绪。
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人自尊心受损,大失脸面。因为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针峰相对起来,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你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对方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对方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对方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别无选择,只有把你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而问题的合理性与否,早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谁还有时间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古人主张以迂为直,事实上,间接的方法更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对方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会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因此,有时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人都有自尊心,有些问题不必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用间接的方法来指出问题,效果反而会更好。
受批评甚至受训斥,受到某种正式的处分、惩罚是很不同的。在正式的处分中,你的某种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或剥夺。如果你是冤枉的,当然应认真地申辩或申诉,直到搞清楚为止,从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批评别人,领导之所以批评你,自然是你犯了某种错误。而要处理得好,你就要坦诚接受领导的批评。
首先,你要搞清楚领导批评你什么。领导批评或训斥部下,有时是发现了问题,促进纠正;有时是出于调整关系的需要,告诉被批评者不要太自以为是,别把事情看得太简单;有时是与部下保持或拉开一定的距离,突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有时是为了“杀一儆百”,不该受批评的人受了批评,代人受过,等等。总之,搞清楚了领导批评你的原因,你才能把握情况,从容应对。
其次,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受到领导的批评时,最需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显示出你从批评中确实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正确的批评有助于你明白事理,改过自新,并以此为戒;错误的批评也有可接受的出发点,因此,批评的对与错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关键是对你的影响如何。你处理得好,会成为有利的因素,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如果你不服气、发牢骚,那么你这种态度很有可能引发负效应,使你和领导的感情拉大距离。当领导认为你“批评不起”、“批评不得”时,也就产生了“用不起”、“提拔不得”的反感情绪。所以,正确看待领导的批评,受到批评不是坏事,通过受批评的过程,你才能更了解领导,接受批评则能体现你对领导的尊重,而这正可以作为和领导拉近距离的途径。
最后,不要把批评看得过重。不要被领导批评一次就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会让领导看不起。如果你把每次的批评都看得太重,甚至耿耿于怀,总是不服气地在心里较劲,那么以后领导可能再不会批评你什么了,因为他不会再信任和重用你了。
批评可能会使你的情感和自尊心以及在周围人们心目中受到一定影响,但如果你处理得好,不仅会得到补偿,而且会收到更有利的效果。相反,过于追求弄清是非曲直,却会使人们感到你心胸狭窄,经不起任何误解,人们对你只能戒备三分。
对自己“过奖了”
人们最不喜欢的人中,有相当部分是好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人。
当我们有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被人发觉之后,人们自然予以称颂;但若我们自我夸耀地叙述出来,只能得到别人的反感和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