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宋朝怀深禅师告诫世人:“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做人,要少说人家的是非,少论他人的短长,这“便是修行第一方”。然而,世间的是非这么多,怎样来面对呢?
第一,不说是非。说话要有智慧,该不该说,也要智慧判断。例如:所说非人不说、谄媚阿谀不说、出言招忌不说、说了招祸不说。佛门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古德亦云:“时时检点自身事,莫费工夫论他人。”就是要人修好口德,不在自己的口下犯过失。
第二,不传是非。君子不但不说是非,也要不传是非,更不去渲染、扩大。所谓“是非止于智者”,就是让所有的是非、恶言,到我这里便截止了,不两舌、不挑拨,以讹传讹。念菴禅师有一首偈语说:“世事纷纷如闪电,轮迴滚滚似云飞;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论是非。”讲话自重,少说是非,多说好话,就能不传是非,维护口业。
第三,不听是非。世事多纷杂,此也是是非,彼也是是非;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假使听到“是非”,也不必苦恼,要能分辨善恶、黑白、对错,以真理判断,不合道德、不合礼节,就当远离。让自己的耳朵不听是非而听实话,不听恶言而听善语,不听杂话而听佛法,不听閒言而听真理,耳根自然就清静了。
第四,不怕是非。现实的人生,到处都有是非,可是在一个有道之人听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是自己的是非,忍耐一下,终究会过去;或遭人毁谤,也是暂时的假相,无须丧气,以讥我、谤我为助缘,当做是消灾解怨。至于别人的是非,要用智慧判断,不必跟着起哄,学习弥勒菩萨大肚能容,把是非、烦恼消融转化,一切恩怨自会平息。
面对是非之道,不但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进而检举是非,求证是非,公开是非,是非就会遁之无形,无法存在。
《王阳明全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杨茂的人,他是个聋哑人。阳明先生不懂得手语,只好跟他用笔谈。阳明先生首先问:“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聋子。”问:“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哑巴。”又问:“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吗?”但见杨茂高兴得不得了,指天划地回答:“能、能、能。”
于是阳明先生就对他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你心知道是非就够了。”倒有许多人,耳能听是非,口能说是非,眼能见是非,心还未必知道是非呢!
我们有很多的是非,都是听来的,人家第一句话,就叫你暴跳如雷,第二句话就叫你泪流成河,那人家岂不成了导演,而我们也就当了演员。还有很多的是非,都是说出来的,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片薄薄的嘴唇,竟把人间搞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可见很多的是非都是听来的,都是说出来的。
你痛苦就是因为你太执著,看不开,也放不下,自然把自己给绑死了,而不得解脱。若能看开了,放下了就不至于如此。
面对是非之道,我们一定要理性面对。
谁是谁非不重要
有这样一段话:
“学生常做的习作是选择题、是非题和填充题。
选择题胜在可以选择,即使不知道答案,也可以胡乱选一个碰碰运气。
是非题随便答是或非,也有一半机会答对。
填充题最难,根本无法蒙混过关。
长大了,发觉人生也是选择题、是非题和填充题。
选择题变得很难。”
其实,是非题也不再容易。然而分清是非对错,并不代表你我成功了一半。
在这世上是非对错到底是个什么评判标准呢?是与非的对比或是划分,应该怎么看呢?很多小时候觉得对的东西到了现在却让人十分怀疑,现在的社会好像也和小时候不一样了,小的时候看东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很容易分辨,现在却不明白了。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本身的是是非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目的。顾客和售货员为谁应负责任争得脸红脖子粗,走了冤枉路的乘客和司机为谁没说清楚而大动干戈,事情越闹越大,该退的货没退成,该节约的时间没节约,双方都憋了一肚子的气。何苦呢?有人说,我就要争这个理儿。是,争下一个“理”,的确有一种胜利的感觉。但你想没想到过这个理的代价呢?
反而是不争辩,放弃无谓的辩解,有时却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下面这个故事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您好,”小李对老总说,“昨天我交给您的文件签了吗?”老板转了转眼睛想了想,然后翻箱倒柜地在办公室里折腾了一番,最后他耸了耸肩,摊开两手无奈地说:“对不起,我从未见过你的文件。”如果是刚从学校毕业时的小李,他会义正严辞地说:“我看着您的秘书将文件摆在桌子上,您可能将它卷进废纸篓了!”可他现在不会这样说。他要的是老总的签字。于是他平静地说:“那好吧,我回去找找那份文件。”于是,小李下楼回到自己办公室,把电脑中的文件重新调出再次打印,当他再把文件放到老总面前时,老总连看都没看就签了字。这就是小李在与上司发生冲突时的解决方式。
不能在冲突发生以后一走了之,因为在新环境里还会出现老问题,到那时你又怎样呢?也不能为了争口气大闹一场,因为吵闹不能解决问题,反倒有可能断送了职位。谁是谁非也并不重要,即便是上司错了,也要开动脑筋为上司寻找一个下台的台阶,无论如何解决冲突的前提是合作!
主动言和,你可以把它当做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但它还包括更深的层面;主动言和是运用智慧寻找冲突的最佳解决方案,使问题最终得以处理;主动言和更需要团队精神,发挥团队精神可以使合作得以延续。在处理冲突的问题上应该冷静,决不能像个孩子一样在冲突中放任自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团队精神与上司及同事尽量合作,让他们发现你其实是个理想的合作伙伴,这样做的同时也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空间!
聪明的人会装傻,谁是谁非不重要,好汉不吃眼前亏。针尖对麦芒在某些场合是一种耿直与正义的表现,在与上司相处时则是一种失策的表现;糊涂时常为人不屑,在特定情形下,比如在上司犯下小错时则是一剂良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都有自己为人处世之道,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能为别人的一席话而改变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头带着儿子牵着驴去赶集,驴驮着一袋粮食。他们刚出门不远,道边便有人对老头说:“你真傻,为什么不骑着驴呢?”于是,老头便骑上了驴。可走不多远,又听到道边有人对他说:“这老头心真狠,他自己骑着驴,让儿子走着。”老头听后,赶紧从驴上下来,让儿子骑了上去。
可又走没多远,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骑驴,让老人走着。”
儿子一听,赶快下了驴,让老头上去。没走到集上,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两人心真坏,让驴驮着东西,人还骑上去。”
老头不得不又从驴上下来,连驴驮的粮食他也自己背上了。
老头没有主见,一味听信他人之言。故事到这儿肯定还没完,指不定过一会又有人笑他们傻,放着驴不用,人却背着粮食,再过一会还会有人说他们傻,放着驴不骑。总之,人没有主见,永远也不得安宁。
无独有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作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赞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所谓众口难调,一味听信于他人者,便容易丧失自己,便会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诚惶诚恐。这种人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他们整天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态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人各有各的原则,各有各的脾气性格。有的人活跃,有的人沉稳,有的人热爱交际,有的人喜欢独处。不论什么样的人生,只要自己感到幸福,又不妨碍他人,那就足矣,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只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风格,就让别人去说好了。正像但丁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衙门的差役,奉命解送一个犯了罪的和尚,临行前,他怕自己忘带东西,就编了个顺口溜:“包袱雨伞枷,文书和尚我。”在路上,他一边走,一边念叨这两句话,总是怕在哪儿不小心把东西丢一件,回去交不了差。和尚看他有些发呆,就在停下来吃饭时,用酒把他灌醉了,然后给他剃了个光头,又把自己脖子上的枷锁拿过来套在他的身上,自己溜之大吉了。差役酒醒后,总感到少了点什么,可包袱、雨伞、文书都在,摸摸自己脖子,枷锁也在,又摸摸自己的头,是个光头,说明和尚也没丢,可他还是觉得少了点啥,念着顺口溜一对,他大惊失色:“我哪里去了,怎么没有我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可笑过之后,却让人深思。亨利曾经说过:“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我的心灵。”做人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能把自己交付给别人。生活中有的人却不能主宰自己,有的人把自己交付给了金钱,成了金钱的奴隶,有的人为了权力,成了权力的俘虏。
做自己的主人,就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不能成为权力的俘虏,要不失自我,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自己的本色,否则便会丢失自己。过于热衷于追求外物者,最终可能会如愿以偿,但却会像差役一样把最重要的一样给丢了,那就是自己。
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主人,不要让别人来控制你。达尔文当年决定弃医从文时,遭到父亲的严厉斥责,说他是不务正业,整天只知道打猎捉耗子。在他的自传上写着:“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说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务正业、与聪明不沾边的人,却成了生物进化论的发明者。
我们应该做命运的主人,不能任由命运摆布自己。当我们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困难、病痛时,如果被打败,让这些生活的绊脚石主宰了自己,整天专注于病痛的折磨上,使自己的日子只有痛苦,而没有快乐,那便是丧失了自我。真正的命运的主人,是能够战胜病痛的,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像达·芬奇、莫扎特、梵高等等,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都曾受到过命运的不公平待遇,但他们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向命运发出了挑战,最终战胜了它,成了自己的主人,成了命运的主宰。
挪威大剧作家易卜生有句名言说:“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首先要认清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真正算是自己的主人。
我们有权力决定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能由别人来代做决定,更不能让别人来左右我们的意志,而自己却成了傀儡。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别人并不见得比自己高明多少,也不会比自己更了解自身实力,只有自己的决定才是最好的。
一生气就“揭短”的行为要不得
生气时当众揭短,揭人疮疤,是不道德的行为。
玛丽和朋友一起去酒吧,正巧遇到了以前的几个好朋友,她们是在迈阿密认识的,真是有缘,在纽约她们又见面了。谈话的时候,她们把目光转向了玛丽的朋友辛迪,玛丽高声喊着:“辛迪这个家伙,简直是个酒鬼,别看酒桌上潇洒自如,回家还没走到半路,就吐了一地,别提多狼狈了!”同伴们哈哈大笑。玛丽又拿起了一个酒杯倒扣在了辛迪的头上,引得周围的人一阵起哄。辛迪恼羞成怒,拿起酒杯愤怒地摔在地上,看了玛丽一眼,疾步离开了酒吧。临走时转头对玛丽说:“我再也不愿意见到你这个不尊重朋友的家伙!”
在与人交往中,也许一不小心,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讳,给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一个人若想和上司、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记住:言谈之间不要说到别人的痛处。切记: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件不愉快的事。
一旦你攻击他人的痛处,修养好的人虽不至于当场发作与你破口对骂,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难以抹平,如果不幸他是你的上司或客户的话,你就会变成被“封杀”的对象。在公司里,“封杀”意味着调职、冷冻、开除。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封杀”就代表着对方拒绝继续与你往来,或是“冻结彼此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所谓“逆鳞”的说法,强调即使面对富有智慧的气度的蛟龙,也不可掉以轻心。传说中,龙的咽喉下方约一尺的部位,长着几片“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逆向生长的,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些逆鳞,必定会被暴怒的龙吞噬。至于其他部位,不论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太大关系,只有这几片逆鳞,无论如何也触摸不得,即使轻轻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几片“逆鳞”存在,即使是人格高尚伟大的人也不例外。唯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才能保持圆融的人际关系。
谁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谁都不愿意别人发现自己的失误。很多人最大的本事就是通过宣扬别人的错误来显示自己的聪明,而这恰恰触到了别人的心病。所以有意无意地张扬别人的错误,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也许有人会说:“我并不是喜欢揭他的疮疤,但他的态度实在太恶劣,我才忍不住的。”这话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只说明自己的胸襟太窄。
在同事或同学之中,有的人总希望能有机会显示自己的能耐,一旦发现别人的失误,就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胜利,绝对不会忘记大肆地宣扬出去。如果朋友破天荒地办了件蠢事,你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在背后逢人便讲,这是一大陋习。当然也有人由于心直口快,无意中把别人的失误给当面指出来,直到别人脸红脖子粗,才意识到这样似乎不大妥当。
很安静的办公室里,你发现同事文件上的一个字写错了,你是好心好意地来到他面前,声音不算很响地告诉他“你把‘狠’写成‘狼’了”,其他人可能没听到,但他却会感觉很难堪,并以为所有人都听到了,如果有人偷偷地笑一声,那就更让他几天都会感觉脸上无光,他也因此可能恨你几天。
宣扬别人的失误必然会让对方难堪、尴尬、伤了自尊。如果对方能较好地看待,或者说你这人本质还不错,那么可能结果会好些。万一对方是个很要面子的人,或者你人缘本来就一般,那就可能对你很不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