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手抓集中连片区域扶贫攻坚,一手抓面上扶贫开发整体推进。全省的四个连片特困地区是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必须要集中力量,全力攻坚,啃掉“硬骨头”。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四个片区外面上的扶贫开发,特别要注重综合治理县、乡、村结合部的小区域贫困,从整体上缓解贫困问题。推进面上扶贫开发,要特别坚持好分级负责原则,这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3.扶贫开发目标上,由主要抓解决和巩固温饱转变为促进贫困居民脱贫致富与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相结合
目前全省已经基本解决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扶贫开发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既具有更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又面临新的形势和期待。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地调整扶贫开发目标,统筹衔接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目标,坚持把推进扶贫开发与加快区域发展融合起来,把提高农村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着力重点,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既要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又要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4.扶贫开发内容上,由突出开发式扶贫转变为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引导帮助贫困地区和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商品生产,开发当地资源,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同时,要实行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与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有机结合,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扶贫对象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5.扶贫开发方式上,由注重专项扶贫转变为“五位一体”综合治贫
要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整合多种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社会、群众各方面作用,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综合治贫新方式。在专项扶贫开发规划分年实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能和特点,积极促进贫困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要充分尊重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6.扶贫开发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转变为集中力量扶贫攻坚
要加强对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和扶贫资金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攒指为拳、捆绑使用,力争用有限的资金每年都能扎扎实实地办成几件大事。
各类扶贫资金要相互整合,统筹安排,主要投向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和改善其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安排到贫困村特别是连片扶贫开发片区的涉农资金,要尽可能与扶贫资金结合起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各类资金在扶贫开发中的使用效益。特别要说的是,为防止和克服“扶强难扶弱”现象,专项扶贫资金要投向最困难的村、最贫困的户、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上,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四川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目前,“连片特困地区”的概念,已形成共识,普遍被扶贫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泛运用。
(一)四川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
所谓“连片特困地区”,是指因自然、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社会等原因,一般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扶贫开发周期性较长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贫困地区,也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从地域兼顾民族和政治的因素出发,四川连片特困地区,可分为“四大片区”,即是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
(二)连片特困片区的基本特征
连片特困地区主要特征是“集中连片”与“特殊困难”,可用“贫困面集中、成因复杂、程度深”概括:
1.贫困状况集中性
即贫困居民相对集中,贫困因子相对一致,贫困区域相对连片,即“集中连片”性——人口集中,地域连片。从贫困人口看,集中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限制开发区;从区域分布看,四川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四大连片贫困区,区域性贫困特征明显。如四川秦巴山区行政区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2%,涉及广元、巴中、达州、南充、广安5市28县,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就有13个在该地区。目前仍是四川省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区域连接抱团地区之一。
2.贫困成因复杂性
即贫困成因既有自然、社会的,也有民族、宗教的,既有历史、政治的,也有现在、体制的。比如,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成因很多,但最为根本性的一条,就是自然环境恶劣与社会发育不良。从自然环境上看,他属于横断山脉,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面积达2.22万平方公里。有3.98万户19.88万人生活在不宜人居的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有1.25万户6.25万人需要易地移民搬迁。从社会发育上看,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这里是“原始的贫困”。
3.贫困程度深沉性
即贫困问题不仅是集中连片面大、贫困人口众多,而且贫困程度较深,因此扶贫任务艰巨性、对治贫手段综合性的要求特别高。
特困首先是资源。过去,常常说贫困地区资源富集,因为贫困也因为扶持不到位,农民和财政都是“捧着金饭碗受穷”。现在不是这个情况。目前大部分连片特困地区生态区位重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分区,属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地区。
特困其次是手段。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手段,常规的不凑效或很少能凑效,新型的又还很少或没有。从创新看,“大扶贫”是一个好手段,但是扶贫的关键手段是资金,可是专项扶贫还是很少,行业扶贫,实际上也是行业部门的常规资金;社会扶贫这块,也非常有限。
特困第三是成本。连片特困地区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扶贫攻坚的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有相当部分需要移民搬迁。一句话,脱贫成本高,扶贫成本也高。
五、四川省扶贫攻坚五大工程
全面实施省新纲要,应该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在“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工作和措施途径,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重点的基础扶贫,夯实发展基础
“四化”同步发展,城镇化是依托。贫困地区的发展,受制于基础,受制于距离,加快基础设施扶贫、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支撑贫困地区发展、加快脱贫致富的前提和基础:
1.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经济增长极
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要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转移并减少农民的路子,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川的“四大片区”要突出地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加强大交通网络建设,完善“交通末端”
继续围绕破解贫困地区地理困境,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大发展的机遇,大力推动贫困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打通贫困乡村与骨干交通干线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障碍,逐步形成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奠定增收基础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分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农村能源工程。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二)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扶贫,构建产业体系
“四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是核心。农村贫困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新型工业化,靠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但在产业扶贫中,应充分尊重扶贫对象的意愿,发挥贫困人口的参与性:
1.加快贫困地区新型工业化建设,构建工业体系
特别要加快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四大片区”特色优势新型工业建设,注重产业承接转移,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提高技术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2.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特别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食品健康需求。
3.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引领百业兴旺
把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阳光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和民族特色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特别要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旅游业,在丰富文化内涵和品牌塑造营销上狠下功夫,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三)实施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的新村扶贫,建设美好家园
“四化”同步发展,协调联动是关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夯实贫困村发展基础,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抓好统筹规划
贫困地区特别是“四大片区”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市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劳动力转移的实际问题,前瞻性地定位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和走势。
2.加强新村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扶贫新村建设;每村总投入不低于300万元,其中,财政性扶贫资金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深入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坚持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形成农村新型社区。
3.加强环境整治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倡导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带动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四)实施以提升贫困居民素质为重点的能力扶贫,提升就业能力
“四化”同步发展,人才培育是支撑。增强贫困居民综合素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既是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也是“四化同步”所需合格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1.加强人才开发
大力培育贫困地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开发。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整合农村人才资源。深入实施“民族地区人才振兴行动”等人才计划,加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人才建设。
2.加强能力培训
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扫除青壮年文盲,培养一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继续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加强大规模劳务培训。特别要把贫困户能力建设置于扶贫项目建设之中,大力加强技能培训,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免费职业教育,走出一条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学校承办、社会帮扶、贷款参训、就业脱贫的新路子。
3.提升人口素质
积极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坚持计划生育和扶贫开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优先优待扶持力度。
(五)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扶贫,实现和谐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生态建设是保障。贫困地区肩负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特别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
1.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湿地保护度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生态工程实施中,主要发挥扶贫对象的主体作用,创建生态公益岗位,增加生态性就业机会。
2.坚持补偿性开发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特别是对继续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要按照公平、合理、普惠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大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投入,维护贫困地区、贫困居民切身利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执笔人:李晟之王思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