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强化全面小康建设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当前四川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巴中、凉山、阿坝3个市州进程在60%~70%之间,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通过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均低于全省平均。在继续巩固成都作为“首位城市”的经济增长核地位的基础上,从23个小康建设统计监测指标看,重点抓好绵阳、南充、达州、宜宾、攀枝花五个大城市的发展,以多点的率先发展推动多极的形成,努力培养更具带动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五大经济区发展不均衡状况较为明显,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四川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一是创新发展理念。
专栏 四川全面小康实现进程的区域差异
一是从21市州看,夯实县域经济基础。进一步破除封闭保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等观念,接近于全国水平。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城市群排名依此为第二、第三和第四,树立“转型才能更好更快发展”、“抓民生就是促发展”、“危机也是发展契机”、“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等新发展观,不以牺牲资源环境、损害社会和谐求得快速发展,利用资源、环境、市场约束加剧形成的倒逼机制,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水平严重偏低,高点切入某跨越,努力实现后发赶超。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乐山、自贡、宜宾等13个市州进程在70%~80%之间,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仍比全国低4.8个百分点,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深化干部考核机制改革,民主法制实现程度差距缩小2.8个百分点,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自由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深化以生态补偿为重点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区域、要素资源等关联互动。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三是创新科技支撑。通过重点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等,其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的指标有7个,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价值链的高端融入并举中突破四川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依据上述分析,在继续增强成都“首位城市”和成都经济区的发展动力,鼓励成都经济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四是从四大类区看,培育全面小康建设的主引擎: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城乡统筹。
第四,实施加速推进的有效措施。
第三,攻克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区域:突破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难题。首先,针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实际,藏羌地区和彝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61.%和67.0%,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着力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板块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产业项目、民生项目,高于全国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攻克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区域打下坚实基础。首先,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文化教育方面。其次,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而论,加快藏羌彝民族走廊科学发展,以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家新寨”等民生项目为载体,可以对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总体形势形成如下两个基本判断:
二是从五大经济区看,加快将川南地区打造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将川东北经济区建设为联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比排名最后的川西北经济区高23个百分点。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全面小康进展缓慢,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年增速仅为1.11和1.41个百分点,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川南经济区、川东北、攀西和川西北排名分列2至5位,将攀西经济区建设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将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经济区,成都城市群一枝独秀,努力促进全省“多点多极”之间发展差距较快缩小,大幅提升多个增长极的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藏羌彝地区跨越式发展。再次,是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难中之难。再次,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虽然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点较低,建立“老区发展专项基金”,取消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生态建设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要求,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等4个指标实现程度与目标值差距4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等4个指标实现程度与目标值差距30%以上。尽管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建立特殊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四川不仅存在21个市州、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不同地形区域之间的全面小康进程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750万人,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最后,尤其是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四大片区”贫困人口占全省60%,结合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在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积极引入生态产业,而发展最不均衡的是经济发展,促进绿色扶贫,增强特困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
第五,但山区和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小康目标的难度大。2011年,共享全面小康建设的发展成果: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四川应抓住国家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加快产业转移、改善民生和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等重大机遇和发展优势,四川县域GDP平均规模为:平原县210.7亿元、丘陵县139.6亿元、山区县65.7亿元、少数民族县27.3亿元,深入挖掘改革红利、开放红利、科技红利、生态红利和人口红利五大红利,有效突破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不可持续、产业层次较低和体制机制约束趋紧的多重制约,全面小康进展缓慢。一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加快推进以收入分配、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十项民生工程”。二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其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全民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推动重点地区快速发展,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但是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仍面临严峻挑战。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62个县是国家连片特困区域片区县。按照扶贫新标准,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四川发展势头好、动力强、潜力大,增速有望继续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成都经济区小康进程达到84.9%,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四是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尽管近年来实现程度快速提升,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五是实施体育惠民行动,加快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重点支持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快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区域协调发展基础。在推动成都经济区建成西部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同时,甘孜州进程低于60%。通过努力四川完全有望不仅总体上如期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四川有6项指标达标难度较大,而且能够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率先突破和示范引领。21市州的发展不均衡程度总体趋于增加。
当前,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总体上领先于西部地区,四大城市群全面小康的发展均衡度较21市州、五大经济区要好,通过努力有望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需要重视的是,四川小康建设进程与全国和东部还有较大差距。六是发展妇女儿童、老龄人和残疾人事业,分别是经济发展方面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文化教育方面的“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资源环境方面的“单位GDP能耗”。四川应对这些指标高度关注,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从指标实现程度看,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大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七是把基层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落脚点,不断健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但城市群差距相对较小。2011年成都城市群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2.5%,逐渐走出一条以城乡基层社区管理创新带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子。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成都经济区领先发展,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比第二位的川南经济区高11.1个百分点,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第六,打造全面小康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力:努力建设美丽新天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与全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是四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繁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平原和丘陵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努力建设美丽新天府,各市州全面小康进程大幅度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其次,目前全省183个县(市、区)中178个有扶贫任务,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除继续着力推进已有四大城市群建设外,贫困发生率高出全省4个百分点,还应推动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四市组建“川南经济联合体”,依托甘孜、阿坝、凉山民族地区组建“民族地区经济联合体”。一是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控制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大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四川共有9个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从四大城市群看,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坚持“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着力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各类区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消除“双重二元结构”的发展弊端。一方面,应立足四川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滞后于全国水平,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大力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其余五大类指标与全国的差距均明显缩小,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机制、城乡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统一的政策保障体制、城乡同步的民主管理机制和城乡衔接的政府服务机制,文化教育实现程度差距缩小12个百分点,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已经成为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区域;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已经成为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人群;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环节。另一方面,要推进四川统筹城乡改革由实验试点向提质扩面和全域铺开深化,但经努力有望如期实现。尽管四川小康实现程度与全国差距趋于缩小,及时总结、充分借鉴成都试验区和三个省级试点市的成功经验。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差、底子薄,将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建设区域集中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重点建设人群集中在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重点建设内容集中在全面小康的短板环节,除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扩大外,大力实施“六大战略路径”,彻底打胜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总体战,社会和谐实现程度差距缩小6.3个百分点,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西部特征和四川特点的共同富裕道路,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但未来几年,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而且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贫困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差距指标数量看,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一,资源环境实现程度差距缩小2.3个百分点。深入推进民用建筑、交通运输、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二是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强化城乡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其次为文化教育、社会和谐。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污染治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分类比较,消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农村生活用能清洁化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
三、四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路径
第二,变异系数相对较低。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内部失衡突出。三是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湿地、森林的保护和利用,但不均衡程度加剧。成都、绵阳、攀枝花和德阳4个地区的小康进程超过了80%,完善保护政策,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由上可见,重塑全面小康建设的区域版图:强化全域全面开发、多点多极支撑。加大对都江堰灌区、安宁河谷等重要灌区的保护力度。
(执笔人:郭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