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1000000004

第4章 诗歌的孩童时代(1)

万事开头难。文学的起源也经历了长时期的酝酿,一点一滴地集聚着质变的能量。随着人类表达欲望的不断加强和语言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在祭祀中使用越来越丰富的词汇来追述祖先的功业;在巫术中用呼喊和祈祷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模仿自然存在的声音和节奏;在游戏中叙说着他们劳动的快乐和情感的酸辛。在不知不觉中,一种有着节奏、合着韵律、伴着舞蹈的艺术开始形成了,那或粗犷、或细腻、或悠远、或切近的唱词就是最初的歌谣。这些歌谣大部分都失去了,留存下来的也只剩下歌词,而这些歌词就成为中国诗歌的源头。

一、《诗经》:呱呱坠地的灵性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诗经》中所收录的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因为从语言产生和诗歌形成的规律来看,在四言诗歌形成之前,应该有二言、三言诗歌的存在。由于《诗经》是第一本诗集,所以我们很多的文学史,常常从这里开始讲起。但事实上,在《诗经》之前,还有一些资料保存了更古老的诗歌。

一般文学史上常常引《吕氏春秋·音初》中《候人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弹歌》、《礼记》中伊耆氏的《蜡辞》以及《山海经》中的《神北行》等,以此来证明远古歌谣古拙而简朴的特征,说它们采用二言或者三言的句式来叙述,但常常忽略了比《诗经》产生更早的《周易》中,也存有一些远古的谣歌。这些谣歌常被用做象辞,来描述卦的形象特征。假如把这些象辞粘连起来,有的就是一些典型的歌谣,无论在韵律还是结构上,都与《弹歌》、《蜡辞》等有着同样古朴的特征。例如《临卦》中的“咸临”,“咸临”,“甘临”,“至临”,“知临”,“敦临”,《需卦》中的“需于郊,利用恒,无咎。需于沙,小有言,终吉。需于泥,致寇至。需于血,出自穴。需于酒食,贞吉。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它们都可说是情景兼备、意味深长的二言、三言诗歌。《诗经》也保存着一些三言诗,如《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它用麟起兴,来歌颂公子的仁厚。此外《王风·采葛》、《陈风·月出》、《周南·螽斯》等也是采用二言、三言加以叹词的句式。这就说明,在四言诗出现之前,曾存在不少二言或者三言的诗歌。也可以说,《诗经》所收集的四言诗,或是经过了系统的整理,呈现出整齐的特征,或是其有选择地收录相对整齐、规范一些的诗歌,又或者是收集于四言诗流行的西周至春秋时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四言诗。

但我们应当注意到,二言和三言诗句的曾经出现,不仅为四言诗的成熟作了铺垫,使之成为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也在民间为骚体诗和五言诗积聚着经验:当二言和三言、三言和三言、三言和四言用虚词如“兮”字粘连的时候,骚体句式便出现了。当这些粘连成为习惯,而去掉“兮”字时,五言诗句、七言诗句就得以成熟。五言诗的形成,正是基于民歌对二三言句式的连用;而七言诗歌的出现,与骚体诗摈弃“兮”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它所收录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原本惊心的舞蹈失传了,原本动魄的音乐也失传了,我们只能从记载中知道一些零碎的细节,或者从诗歌所描写的场景中去体味两千五百年前人们的欢乐、痛苦、期望和失落。

这本诗歌总集原本不叫《诗经》,叫《诗》或者《诗三百》,或许是那时书太少的缘故,很多人都拿它作为教材。孔子曾对自己的孩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庄子·天运》、《荀子·劝学》也把《诗》与《书》、《礼》、《易》、《春秋》看做体现“常道”的书,称之为“经”。任何一本书如果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判断或者价值期待,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上很多时代的标签,被追加许多政治的内涵。在这五经中,《书》、《礼》、《易》、《春秋》本来就与政治关系密切,叫不叫经的关系不大,唯独《诗》被叫做经之后,其中许多原本是写个人情感的作品被演绎成了政治的象征,甚至一些写劳作和风景的歌谣也变成了王道的判断,被附加了讽喻、美刺或者赞颂的成分。

这种倾向在汉代达到了高潮。《诗》不再被看做是性灵摇荡、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很多儒生挖空心思地在诗篇中搜寻政治说教,演绎先王事迹、圣人遗训,使它成为一种政治理论教材。当时流行的齐、鲁、韩、毛四家诗,或引诗证事,或引诗证史,或以史证诗,或以事证诗,都存在一定的曲解和演绎的成分。直到今天,有人谈论《诗经》,还不能避免这种牵强和附会的遗风。

所以,我们要把《诗经》作为诗歌来读,最好忘掉那个“经”字。否则,我们就无法领会到《邶风·静女》中男女相约城墙下的温情,无法体味到《召南·摽有梅》中梅子树下少女思春的含羞,也不会理解《郑风·溱洧》中言笑晏晏的少男少女,更不能想象《召南·江有汜》、《鄘风·柏舟》中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那些散发着青春气息和乐观情调的古老歌谣,表述的恰是我们今天同样具有的丰富情感,也是我们今天流行歌曲所叙述的内容:期待、追求、失望、伤感、决绝、痛苦……所以,我们首先要把那三百零五篇诗作为诗歌来读,读通了,再去想其中的文化背景,再去思考古人为什么神化它、怎样神化它——任何一部书籍,如果被神化起来,学者肯定会失去对它的正常解读和深切体味,只能导致它的僵化和枯燥;而任何一门学问如果被作为利禄之学,带来的只会是陈陈相因和日趋沉闷。《诗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知耗干了多少人的乌发红颜,磨灭了多少代学子的创造力。

这并不是《诗经》的过错。因为《诗经》只有那三百多篇,人们却过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注疏、说解和笺注中。我们要谈论的,只是摇曳着性灵的诗篇,去审视它带给诗歌史的经验和灵感。

《诗经》是按风、雅、颂编排的。这既体现了诗的来源,也代表了诗的风格。

风有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的。如“周南”、“召南”就是收集周南、召南之地的民乐;“豳风”是收集豳地的民乐;“王风”收集的是东周洛邑的民歌,说法类似于今天的京腔、京戏之类。除此之外,像“卫风”、“郑风”、“陈风”、“秦风”、“魏风”等也都是作为地理的大致的概念,并非和当时的封国完全对应。因为,当时的歌是合乐的,收集起来的必然是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而这些民歌并非仅在某一国度内传唱。例如,今天我们的民歌中还有河南小调、湖北小调、广东音乐等,戏曲中也有京剧、豫剧、越剧、川戏等,它们的演唱区域相对集中而不是和行政区划必然对应的。十五国风所收集的很有可能是当时各地的流行歌曲或者代表民歌。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当时有些大国的音乐那么少,而有些小国则又那么多。由于十五国风采自不同地域,是各地民歌的代表,又常常以比兴开篇,所以其情感自由奔放,风格千差万别。它们是《诗经》中最有诗情和诗味的作品。

雅分“大雅”、“小雅”。“小雅”有诗七十四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诗的“笙诗”;“大雅”三十一篇。雅就是“正”、“标准”的意思,当时称王畿方言为“雅言”,朝廷中使用的音乐叫雅乐,所以,这里的雅应该是朝廷用乐,是与国风相对而言的。为什么会有“大雅”和“小雅”之别?也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说政有大小,“大雅”多赞颂性的史诗,“小雅”多记贵族宴饮和士大夫怨刺。朱熹说“大雅”是朝会之乐,“小雅”是燕享之乐。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时代上看,“大雅”最晚的《瞻卬》、《召旻》出于周幽王,而“小雅”最早的诗歌不过周宣王,晚者至于东周初年,所以也有可能是先后编订的雅,分别以大小称之。雅虽然也有一些优美的篇章,但其更多关注于朝政得失和贵族生活,铺陈有余而个性不足,可以作为了解周文化的窗口。

颂诗共有四十篇,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关于颂的争论也很多,朱熹、阮元、王国维等都提出他们各自的见解,但莫衷一是。从内容来看,颂中多是祭礼或者礼仪用诗,有的是记述祖先的功德,有的是描述歌舞和祭祀场面,还有些是娱神的片断描写。因此,从文学角度来说,颂雍容典雅,但稍显木讷笨重,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史料信息,但文学价值不高。

那么《诗经》是如何形成的呢?

根据《汉书·食货志》和《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记载,这些诗歌是“采诗官”采来的。每年春天到来,朝廷便安排一些孤寡老人,敲着木梆子到民间收集奴隶、平民演唱的歌谣,然后献给朝廷管音乐的太师,配好音律,演唱给天子听。这样天子就知道民间疾苦和百姓心声了。这些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收集,来自那么多地域的民歌也不可能得以整理保存,更不可能形成琳琅满目的十五国风。也正是由于采诗,《诗经》中保存很多原生态的民歌,它们甚至可以看做是各阶层人民的劳动号子和生活写真:耕植、采摘、渔猎、爱情、婚姻、行役、战争以及风俗等,都成为诗歌吟唱的题材。

还有一种“献诗”说,根据《国语》的“周语上”、“晋语六”等史料的描述,天子听政,常常让官员献诗讽谏。这些诗歌有的是官员自己搜集整理的,有的则是自己或者他人创作的,内容多以反映贵族生活、士大夫的政治见解为主。这类诗歌应当是大、小雅的主要来源。这类诗歌是介于民歌和文人诗之间的创作,说它们是民歌,是因为模仿民歌采用了合乐歌唱的形式;说它们是文人诗,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在传唱中逐渐形成的,而带有创作者个人的某些气质和特征。

不可否认,采来的诗歌和献上的诗歌,有些还要经过乐官的整理。在他们对最初审订的诗集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有的诗歌可能就被删除了,那么今本的《诗经》可能就没有它们了,但这些诗歌还在一定程度上流传,这就是我们在其他先秦典籍中见到的“逸诗”。司马迁说孔子曾经删过《诗经》,这种说法却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孔子肯定整理过《诗经》,究竟整理到什么程度,现在很难作出判断;但我们应当注意到《诗经》中的重章叠句中,有时并不能完全呼应。如果《诗经》确实经过朝廷乐官整理,而且演奏给天子听,成为政治、外交场合演奏的曲目,成为乐工的教材,是不应当出现如此多的断章失句的现象的,所以这一问题还要全面考察。

有些作品不断附益润色,用来祭祀和娱神,它们就成了颂中的一些篇章。但这些作品很少,商、周、鲁三国祭祀用诗才四十篇,而且仅限于对祖宗业绩的追述和对国运的祈祷。这就说明,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就摒弃了过于浓厚的神灵祭祀色彩,而是将注意力关注于自然的人,形成了那些摇曳生姿的爱情篇章;将注意力关注于社会,形成了那些充满家国忧虑的讽喻诗;将注意力关注于整体的国和家,形成了具有雍容气度的雅音和颂歌。这种重视民生、以人为本的诗歌形态奠定了中国诗歌整体的叙述风格,使吟咏性情、伤怀、忧国、念祖成为古典诗歌最为集中的叙述内容,而这些正是风、雅、颂分别侧重的叙述主题。

《诗经》对诗歌的影响还在于它采用的赋、比、兴的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在意境中叙述、用意象寄托、用想象抒情写意的表达习惯。

赋就是铺陈。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就是用大量优美的文字来铺陈出一个真实可感的艺术境界,或者叙述出一段复杂丰富的故事流程。明人谢榛说《诗经》中,赋有七百二十处,兴三百七十处,比一百一十处①,赋法平均每篇两处有余,可见它是《诗经》建构篇章的重要手段。这种“叙物言情”的手法,不仅成为后代辞赋叙事、咏物的重要手段,更是诗歌形成意境常用的方式。汉魏六朝诗歌就充分运用赋法来铺陈场景、描述山水、表述玄理、刻画人物,足见赋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比就是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为了说明一种抽象的情感或者事物,常常借用形象鲜明的物体或者事件加以描述,给人耳目一新、清晰明了的感觉。如《卫风·硕人》中用柔荑比喻女子的手,《小雅·鹤鸣》中用鹤、木来比喻隐士的人格,《王风·黍离》中用“醉”、“噎”比喻心中恍惚和郁闷,形象生动,跃然纸上。而这些不经意间使用的喻体,随着《诗经》的传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特定的文学含义,成为了后世常用常新的诗歌意象。

兴就是兴感。李仲蒙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②就是说诗人因看到自然景物激发情感,歌咏人生。例如《周南·关雎》中先写望见雎鸠和鸣,顿起爱情之思,因而引起对女子的无限追求和思慕。《邶风·燕燕于飞》中先望见燕子翻飞,想起远行的女子,心中不免凄苦。在这些诗歌中,客观的物象、情景常常能引发作者情感,而作者也正是在具有对照性的场景中出现,把自己内在的情感和这些外在的物象形成一种对比或者呼应关系,从而加深情感的抒写力度、拓展景象的表述广度,在二者的结合中,达到情景的和谐统一。中国诗歌重视景物的情感蕴涵以及追求内在情思的外在物化,正是这种兴感手法的延续。

所以说,赋、比、兴不仅作为《诗经》篇章的表达手段,更奠定了中国诗歌含蓄蕴藉、情志缅邈的艺术风格。除此之外,《诗经》中还纯熟地运用了夸张、借代、对偶、排比、顶真、摹状、设问、反诘等艺术手法,为中国诗歌语言的成熟作了全面的准备。它所采用的隔句用韵等形式,也对随后诗歌押韵产生了强烈的示范作用。总之,作为上古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诗歌的母体和胎基,为中国诗歌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艺术示范和不可胜数的艺术灵感。

二、屈原:首位独具个性的诗人

《诗经》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春秋各国的政治交流和艺术共享,也促成了礼乐文化的形成。各国贵族在外交、政治甚至文化唱和上,总是喜欢“借诗言事”、“以诗代言”。这样,一方面人们就开始了演绎诗篇的本义,开始探求其中蕴涵的某些哲理,不自觉地把诗的地位不断提高,使之走向政治化;另一方面由于过多采用赋诗的形式来交流,许多士人不再像西周晚期、东周初年的士大夫那样来创作诗歌。因此,从春秋到战国,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诗歌收集、整理活动,从文献载录来看,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是消歇的。

但民歌、民谣是不会消歇的。这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特征,决定了民歌的绵延不绝和无限创新。从沈德潜《古诗源》所收集的“古逸”中的那些民歌来看,其多采用杂言,就是将二言、三言、四言的句式用“兮”字粘连起来,形成一种既相对整齐,内部又参差错落的新的诗体。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新的歌调在民间日益流行,尤其是在楚地,出于祭祀娱神的需要,因此特别发达。它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内容特征,形成了与《诗经》传统截然不同的新民歌。

在对楚地民歌吸收和整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

同类推荐
  • 心海放歌

    心海放歌

    接触心灵,感悟生活。还原我们心中深处最真实的波动。心海荡漾,人海沉浮,我们的心需要在思索中得到解脱。《心海放歌》带心灵去感悟。
  • 海地战歌

    海地战歌

    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光辉战斗业绩的大型纪实性报告文学。全书共16章30万字,全面讲述了由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独立组建的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从甄选集训、出征海地到载誉归来的精彩历程,详细刻画了中国警察在政局动荡、战乱频发的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真实感人故事,构成了一部恢弘的中国维和警察英雄史诗。
  • 听柏杨讲人生

    听柏杨讲人生

    人性是统一的,而人格则不然。有时圣人,有时禽兽;有时君子,有时小人。
  • 中国电视知识分子论
  • 军旅日记

    军旅日记

    这本《军旅日记》的原则一是说实话,照原样。本子上怎样记的,怎样抄下来。因此不同时期都有当时的话,甚至是错话和幼稚的话,现在不好理解的话。二是日记不是全部。一年只摘录了几十篇。三是日记特点是事情多、学习多、会议多、接待多、吃饭多。这后面“三多”,特别是最后一“多”正好是要反对的。
热门推荐
  • 季羡林作品(精选)

    季羡林作品(精选)

    季羡林作品精华本,精选了著名学者、作家季羡林先生一生的散文作品,从写人(《赋得永久的悔》)写物(《海棠花》)写景(《清塘荷韵》),到抒怀(《人生》《八十述怀》),不一而足,从各方面展现了当代大家的文化风范。文字晓畅,情感真挚,对青少年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也是品味人生,抚慰身心的良方。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帝女风华

    帝女风华

    大婚之日,她和他的孩子化为血水,而他却要帮别的女人登上最尊贵的位子!死都不甘心,她诅咒他们,若有来生,必受地狱之苦!她重生回到过去,她要重新来过,在别人夺取她的男人、她的骨肉之前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加光芒万丈,拥有绝代的风华!
  • 至高悬赏

    至高悬赏

    “总有一天,我会成为整个宇宙海里悬赏金额最高的男人!”在海蓝星基础军事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的古丁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说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
  • 快捷饮品

    快捷饮品

    轻轻松松学厨艺,快人快手做佳肴。家常食材,厨技简单,快捷饮品,美味营养。
  • 契约情人试试爱

    契约情人试试爱

    楚风铃是一个失去异能的异能行者,慕容轩是一个因家族被诅咒而失去爱人能力的异能行者,晓霜因为有精灵的保护,而失去了童年的记忆,友沈若晨是一个手提琴王子。在樱花飞舞的美丽的学院里,当爱已变得不再单纯,当痴情被当成陌路,当与魔界的战争再度拉开帷幕,他们又将如何面对……
  • 绛红色的山峦

    绛红色的山峦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各种颜色对人的影响和产生的心理效果远在我们的意料之外。深色的保险柜看上去要比浅色的更重;被子和窗帘换成蓝色的可以促进睡眠;心情抑郁时,多看看绿色会有治愈效果……这本书将带您发现各种颜色的奥秘,让您对颜色的使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掌握正确的用色之道,做色彩达人。
  • 庶女策:盛世毒妻

    庶女策:盛世毒妻

    前世使尽计谋,只为了他一生回眸、坐拥江山。一朝梦醒,她与爱子双赴黄泉,他却与嫡姐长相厮守。意外重生,却发现回到了十三岁。此时的她面临着回府的局面,这一次,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把他们欠自己的,一样一样拿回来!“女人,你用毒?”某男眯起眸子,大手不安分地游走在眼前人细长脖颈上。某女冷眼一瞥,“申公子,自重。”
  • 邪凰诛天:狂傲废物女神

    邪凰诛天:狂傲废物女神

    穿越成侯府里的傻子嫡女,众人欺凌,人人轻贱?贺兰澈雪仰天长笑。欠我的,我要他倾家荡产为奴为婢终身凄苦。伤我的,我要他九族俱灭根断种绝永不翻身!有朝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人!谋我者,杀无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