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1000000023

第23章 遥远时空的思想记录(1)

说起散文的起源,首先得有文字。传说最初汉字是由一个叫仓颉的人造出来的。古书上记载,他把汉字造出来以后,“天雨粟,鬼夜哭”。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有了文字,人就变得机灵巧诈了,就会想着争斗,想着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天怕粮食不够吃,所以降下小米来救济大众;鬼也怕人用文字来制服他们,所以夜里号哭。先民大概用这种传说来衬托文字的神秘感。有了文字,人们可以把自己和别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记录下来,达到和别人交流的目的。两个人距离很远,不能见面,古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可以聊天,写封信也就解决了。司马迁写了一部《史记》,总结了数千年的历史,他当然希望后人知道他做的工作,了解他的思想,就写成洋洋五十多万字,一直流传到今天。通过文字,一代又一代人的行动、想法都保留下来,不断积累,不断传承,这就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部分。有了文字,人类的确是变得越来越机灵了。那么复杂、那么规则的文字全部出自一个人的创造,当然是不可能的。假如我们乍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稍作浏览,大概总会惊叹:那么多的书,里面得承载着多少思想,包含了多少文章啊?如果想到从古至今中国产生的所有典籍,那还非得用“浩如烟海”形容不可了!一个极其睿智、渊博的学者,也不过是从牙牙学语开始,也必须从学习一个发音、认识一个字起步。中国古代散文的历程正像是一个人的人生,要对她有所了解,还必须得从那文字初成的遥远年代开始说起。

一、卜辞铭文:龟甲青铜的古老变奏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北京国子监一位叫王懿荣的祭酒,也就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教务长,偶然得了疟疾,他发现郎中给他开的药方里面有一味叫做龙骨的,上面刻着些小字儿,似篆非篆,他就把抓药的下人叫来一问,下人说是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药铺抓来的。王懿荣很感兴趣,他本是有名的金石学家,对古文字有很高的造诣,隐约就觉得这些小字儿里面大有学问,于是干脆把北京达仁堂药铺里的“龙骨”包圆儿了。他在这些小字儿上花了不少心思,后来还把这事告诉了来家中拜访的刘鹗。刘鹗以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知名一时,对古文字也颇为精通。经过共同研究,两人最后终于发现这其实就是咱们国家最早的成形文字,是殷商时代占卜的记录。当时发现的“龙骨”都来自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那里正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

人的思维落在文字上,就今天所知,还的确是同占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商代人最尊重鬼神,出了名儿了,当时原始宗教的气氛笼罩着生活的每个角落。《礼记·表记》就说:“殷人尊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信神、敬神都是全民参与的。在我们看来,那时的老祖宗简直迷信得不可思议,他们凡事都要向鬼神请示,所以动不动就要占上一卦。军国大事、生儿育女,乃至鸡毛蒜皮,无不占卜。今天,科学知识已经相当普及,偶尔在街头或者寺庙周围见到算卦、相面的,也很少有人光顾,多数人只当是蒙人骗钱的把戏,压根儿就不相信。商代人可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占卜可是生活中最重要、最神圣的事儿。他们有众多的占卜师,当时叫做“贞人”,专门负责沟通天地百神和已故的祖先,商王和贵族有时候还会自己动手从事占卜。再比如说占卜的工具,也有特别的要求,多半是像当年达仁堂里那样的“龙骨”,后来叫做甲骨的那一类。“甲”必须是龟的腹甲,“骨”应当是牛的肩胛骨,其他的东西就很少用,大概这两样更有灵气吧。占卜时要由专门负责占卜的巫师在甲骨上钻几个孔,然后放在火上灼烧,巫师根据灼烧后的裂痕来推断吉凶,随后把占卜的人、时间、问句和结果刻在甲骨上。比如一则卜辞说: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①

句子简单极了,意思却表达得很清楚。假如在今天,我们只要问“雨从哪边来?”也就够了,它偏要东、西、南、北整个儿询问一遍,采用同神明对话的形式和语气,显得既质朴又庄重。其实也难怪,相比今天来说,先民对世界了解很少,面对大自然的种种变幻,当然更容易恐惧,同时对自然世界也有着更多的敬意。商代人把占卜得来的结果看成是神的指示,而且除了巫师之外没有多少人认识“甲骨文”,所以在当时,这种最简单的文章实际上包含着非常神秘的色彩。它在表达上的最大特征,就是简明直白,因为只求实用,还谈不到修饰。

甲骨文中多是些零散的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所以叫做“辞”。后来《周易》爻辞经过占卜师(就是当时所谓“史”)按照卦的顺序连缀起来,就比甲骨卜辞显得整齐多了,包含的内容也更丰富,写作手法也更多样。古代有伏羲画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的传说,这大抵都是靠不住的。关于《周易》的时代,近代以来的学者一般认为是商末周初。《周易》是本卜筮的书,同商代卜辞没有根本的区别,不过应是日积月累,出于众多占卜师一类人的手笔。它的年代比一般商代甲骨卜辞稍晚,又经过不同的人长时间的“打磨”,文字的组织上显然比甲骨文进步了一些,爻辞里已经出现了不少带有诗意的韵文了: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卦)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卦)

男子骑着白马,威风凛凛地到女子家里去,起初以为他是强盗,等那女子被抢走之后,人家才知道他是为着婚姻而来的。女子被挟在马上,眼泪像是断了线的珠子,哭得伤心极了。句子虽也不长,却很整齐,明显经过了有意的修饰,那男人乘马的神气劲儿,和女子被抢离家的感伤,已经呼之欲出了。

又如《中孚卦》: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吾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一段恰是男女间柔密的情话:雌雄两只鹤在相互和鸣,我这里有芬芳的美酒,你何不来同我共醉呢?通过其他物象来引起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同《诗经》里的“比兴”手法已经没有什么不同。它不像甲骨卜辞那么直白,而是优游、含蓄,生动、饱满,富有感人的力量。虽然它的用途同诗还是不一样,终究还是为了占卜,但表达技术已经与甲骨卜辞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一件青铜铸成的国宝,它经历了三千年风雨的洗礼,斑驳的翠绿色锈迹古色古香,重达875公斤的庞大躯体岿然屹立,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驻足观看,惊叹不已。它就是商王为母戊所铸造的祭器——司母戊方鼎。

鼎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形制之一。商周时代,大型的青铜器皿多从一般食器演化而来,后来青铜器逐渐成为商代人宗教观念和情感的寄托,所以当时青铜器制作之精湛、品类之繁多、造型之多彩,今天看起来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青铜器也是我国古代早期散文的重要载体,镌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几乎与甲骨文同时产生,后世叫做金文。“金”是指青铜金属器物,由于青铜器的造型以钟鼎为多,所以金文又被称作钟鼎文。商代青铜器多以浮雕式的动物纹样知名,如果说上面雕有文字,只能说是图画文字,装饰性较强,同实用文字还有所区别。自成段落,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在商代青铜器中还很少见。商代也有金文,比如有一则商代金文说: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①

内容大致是说某位大臣效劳于商王,立了功,得到了商王的赏赐,所以特别在某一天祭祀先祖,告慰亡灵。字数不多,时间、事件都有了,只是句子相当简单。但即使是这么短的文句在商代青铜铭文中也已经算是长的了。一般来说,商鼎中一二字或者四五字的铭文稍微多一点,这同当时低下的物质条件有直接关系,当然,先民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样也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

记述功绩的铭文,到周代的青铜器上才大量出现。在周代,青铜器的拥有者都是上层贵族,他们在举行祭祀、宴会或婚丧礼仪的时候,都要使用青铜器。这一方面表示对祖先的敬重,同时也要用这种当时极为贵重的礼器来炫耀自己的功勋、地位和财富。铜器上的铭文,一般都不外个人或家族的辉煌战绩和荣耀历史,因此在镌刻铭文时往往都会详细地列上时间、重大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最重要的还有相关家族成员的名字,这都是作者希望随着坚固的青铜器传之永久的东西。《虢季子白盘》、《小盂鼎》、《多友鼎》等铭文都出自参加过□狁战争的将士之手,时间、地点之外,作者把杀敌多少、俘获人数都记录在内,虽然没有对战争惨况的刻意雕琢,质朴明了的记载也不乏惊心动魄的力量。青铜器皿的面积远比龟甲和牛骨要大,所以有的文辞能够写得很长,比如今天可以见到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已经是意义比较复杂的段落了。其中有对事实的描绘,有王者同大臣的生动对话,散文功能提高了很多。《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春秋》、《尚书》历来被看做是历史散文的源头,其实从写作手法上说,周代青铜铭文就已经兼备了记言和记事这两重功能。韩愈曾经感叹《尚书》中的文章晦涩难懂,说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青铜铭文的风格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有些长篇的金文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已经同《尚书》里的文章非常接近。不过古人并非希望用晦涩的文章来难为后人,实在是当时的口语就是这样,他们只是按照说话的方式不走样地记录下来,谁知年代一久,当时简易的口语却往往让后人不知所云了。

总起来说,甲骨文、金文大体只应用在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竹简、木牍和缣帛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为书写工具,这些材料显然比甲骨容易获得,而且文字的承载量也更大;战国末年,铁器使用普及,青铜器的铸造衰退了,钟鼎铭文也就罕见了。书写工具的改进,适应着人们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也在推动着散文向更高级的阶段演进。有一个事实我们总是很容易忘记:无论后代的散文怎样演变,无论我们今天能够写出怎样华丽的文章,其实都是从商周甲骨和青铜上那些最稚拙的散文那里走过来的。

二、《老子》、《论语》:简约醇厚的永恒经典

周代的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把自家的亲属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帮助他行使统治权力。天子之下的诸侯再把自己的亲族往下分封,这样从天子到庶民,等级森严,关系就像是金字塔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封建制度”的基本含义。此时的情形,就像《诗经·小雅·北山》所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春秋末年,宗法制度渐遭破坏,原本稳固的统治无法维持,社会等级开始混乱。诸侯的家臣拒绝向诸侯交纳原本应该交纳的钱粮,在诸侯危难的时刻不给予原本应该给予的保护和救助,或者起来反抗,甚至取代了诸侯的地位,这种种情形自然都是统治阶层所绝不能容忍的。天子对此没有办法,有时候反而承认了这些“倒行逆施”。在这个时候,社会上一些智慧而博学之士就站出来,对社会的走向、对世道人心提出自己的见解。倾向守旧的人,主张保持旧文化、旧制度,一切照旧;倾向革新的就认为旧有的东西实在要不得,必须根据当时的情形制定新政策,寻找新出路。当然,也有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种种不同看法,甚至还有人主张取消一切文化和制度。哲学只有落实在文字上才能发扬光大,才能传之永久,去影响更多的人,于是诸子散文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了。思想的解放,思想的发达,诸子散文的兴起就是最鲜明的标记。诸子中年代最早的,要属老子和孔子,记载他们言论的著作《老子》和《论语》,最能代表早期诸子散文的特色。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有篇《出关》,说老子骑着一头青牛,要出了函谷关,赶奔昆仑山。管理函谷关的尹喜勤心修炼,希求长生不老,他把老子当做圣人和神仙一般膜拜,请老人家出关前无论如何留下一些著作,老子便写了五千字,总结了他的思想,以此留给尹喜,也留给后人。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老子》。后来道家取了书中两个比较关键的字,用作书的名字,并且把它尊奉为经典,称作《道德经》。这个故事的真假当然无从考辨,鲁迅只是借助古书上关于老子的零星记载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这些我们且不必多说。单从这个简单的小故事里,就不难看出老子这位古代先贤的神秘色彩(图2-1)。

司马迁确切说明了老子的姓名、籍贯,说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地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并说他是周代管理国家藏书的史官,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后来不少人怀疑司马迁的说法,另外作了不少考证,有人认为他生活在孔子之前,也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不过不但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老子的时代和形象反而越发扑朔迷离。唐代皇帝奉老子为始祖,称之为“太上玄元皇帝”,这位神秘的老人真就变得“玄之又玄”了。道教里的“太上老君”,形象就源于老子。年代久远,事迹自然不容易搞清楚,而且老子形象的神秘化,多半同《老子》书中思想的深奥还有语言的深邃玄远有关。

老子的哲学思想极有特色。他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无”,“有”是从“无”衍生出来的。历来的哲学家对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释,弄得后来人有些无所适从。我们只需知道老子曾经说,这个“无”是个很难说清楚的状态,他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所以才叫它“无”;而且它还包含着很多规律,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好叫做“道”。这些理论,实际上说明那些关涉到世界本质的问题,都会很容易显示出语言的无能,总是有很多东西,本来存在,却是任何语言都无法确切形容的。这种思想很高深,也很玄妙,对后来的文艺理论启发很大。后世的不少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把老子的这种思想运用到创作中去。比如山水画或人物画中大面积的空白,都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追问这些空白究竟意义何在,往往不容易说清楚,但如果把这些空白都抹掉,都用画笔填满具体的某些东西,艺术效果就完全给破坏掉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的妙处。没有深切的生活体验或者艺术实践,他的这套哲学是很难理解的;一旦理解了一点点,大抵都会觉得老子的思想的确是高深莫测。

同类推荐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宋诗派同光体诗选译

    宋诗派同光体诗选译

    选自近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是由刘大特先生译注。由巴蜀书社出版。
  • 贾大泉自选文集

    贾大泉自选文集

    文集收录的文章,大多登载于国内学术刊物,也有登刊于台湾地区和日本学术刊物。其内容有研究全国性的文章;有研究四川纸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提高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文章;有研究四川茶业和马贸易,促进川、藏民族关系,社会发展的文章;有研究宋代全国性的文章和研究宋代四川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文章;有关爱国主义的文章,以及给某书籍写的序言、前言、导言等等。
  •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但是有时候我们情愿为了一些东西,失去全世界,甚至是生命,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们的爱。
  •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娇惯痞妻:老婆,别想离婚!

    娇惯痞妻:老婆,别想离婚!

    她叛逆不羁,闲来无事便以消遣美男打发时间。她爱财,逃离火灾现场之前,也没忘记带上钱夹。她易怒、护短,谁敢动她的朋友,她必定以牙还牙,从来不会手下留情。在这城市中,她是恶名在外的痞女一枚,为人处事,没有什么底限。☆★☆★☆★无意沦为她的消遣品,他就此缠上她,让她再无宁日。他是商业新贵,优雅内敛,对她却是流氓到底,善于利诱或者捏她软肋。因为他懂得,对待她这样的人,用流氓的招数才最有效。☆★☆★☆★【片段1】婚礼上,她问他:“我总是弄不明白,你到底为什么娶我?”他说:“被你闹得没多少人可丢了,也快被你摧残死了,当然要让你负责。”她听得直冒冷汗。【片段2】结婚三个月后,她把离婚协议书拍在他面前:“我要离婚。”他像法官一样平静地说:“先说离婚理由。”她忽闪着大眼睛,“如果我说我有出轨的苗头,你会不会答应的痛快一点儿?”“你要是说别的,说不定我就答应了。”他优雅一笑,“先形成事实再来。”她扬眉浅笑,“好,一定完成任务。”☆★☆★☆★推荐自己完结文《肥妾》推荐自己新文《誘·妖孽冷枭》推荐好友文文《妾后》《一品女官》《杀手-一品傲妃》《重生-妾本倾城》《总裁,甜心不乖》《别惹废物二小姐》《重生—珠光宝妻》《法官爹地,我爱你》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娇惯痞妻:老婆,别想离婚!》
  • 乌尸绝路

    乌尸绝路

    暗藏势力控制乌尸蓄谋一个更大的惊天阴谋。生化武器;次光枪;高焰弹喷射器;外骨骼重型装甲;肩扛激光炮..........乌尸;人类;叛军,《隐狙暗影》再次来袭!暴雪三队将与你踏入征程!!!还请书友多多支持。就让我们用武力来解决这一切吧!暴雪三队展开生死营救。”乌尸“第二部,一次意外事件导致乌尸大规模爆发感染
  • 卡帕传

    卡帕传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奠定了世界近现代的行为规则。不仅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英帝国灵机一动划分出的奇怪疆界,孕育的年轻国家,就连如今横行世界的英语语法,交往规则也大多出自大英帝国之手。现在好多人都批评美国世界警察,其实英国才是给警察制订法规布置任务的幕后人物。
  • 金银岛(青少版名著)

    金银岛(青少版名著)

    故事的主人吉姆是一个十岁大的小男孩,吉姆的父母在黑山海湾旁经营一家旅馆名为“本葆”。有一天,旅馆来了一位脸上带着刀疤、身材高大结实、非常引人注目的客人,原来他就是比尔船长。吉姆非常喜欢听比尔船长讲故事,那些听起来挺吓人的经历,像是罪犯被处以绞刑、海盗双手被绑而且蒙眼走跳板、突如其来的海上大风暴、遍地骨骸的西班牙海盗巢穴等,每次都让吉姆又爱又怕,也让宁静的小镇增添了不少新鲜刺激的话题。没多久,比尔船长因为饮酒过量加上受到惊吓而死在旅馆中,吉姆无意间发现比尔身上带着的一张藏宝图,那是海盗弗林特船长所遗留下的,于是吉姆和一群人的金银岛寻宝的故事就此展开。
  • 走在我身后

    走在我身后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遗产是过去给未来的珍贵礼物。这份礼物的传递注定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完成。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