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7600000003

第3章 趣说俗语——人们口口相传的文化(2)

自此,魏忠贤愈加飞扬跋扈,朝廷内外更是被他搞得乌烟瘴气,百姓气愤难平,便借这个故事讽刺说:“魏阉能有这样的地位,都是拍马屁得来的。”“拍马屁”的说法也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磬”有“鱼”

从前有一位书生,一次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寺庙游览。刚踏进庙里,正好撞见当家和尚在偷吃鱼。那和尚听得有人声,立即把鱼藏入磬石之中。书生见了,不觉暗暗生气,心想这和尚吃鱼破戒也就罢了,居然还一个人吃,见客人来了还给藏起来。我定要叫他拿鱼来吃。他便心生一计。

书生与和尚寒暄过后,借势说道:“学生有一对联不明,又听说大师才学高深,特来请教。”当家和尚受了这一记马屁之后,非常高兴,连忙问是什么对联。那书生思忖了一会儿,说:

“向阳门第春常在。”书生表明他只记得这上联,下联记不清了,请大师指教。

和尚觉得这是一个普通的问题,便放松了对书生的警惕,随口便道:“这下句不是‘积善人家庆有余’吗?”书生这才诧异地说道:“大师,既然你说磬里有鱼,为什么不拿出来一起吃呢?这才公平嘛。”

和尚一听,知道自己上当了。既然事情败露,也不必再装下去了,只得从磬里把鱼拿出来,与书生一同吃。

“应声虫”怕“雷丸”

人们常把那些人云亦云、毫无个人见解、只会跟着别人随声附和的人讥讽为“应声虫”。其实,应声虫并非真是一种昆虫,是古人根据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臆造出来的:

宋代人范正敏的《遁斋闲览》和庞元英的《文昌杂录》中记载,以前,淮西有个叫杨的人,好端端的得了一种怪病。他每说一句话或者每发一个音,肚子里面就跟着说一句同样的话或者发同样的一个音,像回声一样。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也能听得清楚,就好像有个顽皮的孩子躲在腹中跟着学话一样。没想到这个病一害就是多年,而且越来越严重,声音也越来越大,弄得杨十分难堪,害怕与人谈话,不敢出去买东西,连跟朋友一起聚聚也不行。杨忧心忡忡、委靡不振,求访过很多名医,吃过很多药,却没有一点成效,病情仍然得不到控制。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刘伯峙的人上门求见,此人告诉杨:“在你的肚子里,生长着一种虫,名字叫‘应声虫’,所以每次你说话肚子里总有应声。要想治好这个病,你只要把《本草》上的全部药名,一个个依次念下去,你念一个,它必定会跟着应一声,直到你念到一个药名,它不敢应的话,那么,这个药便是治它的特效药。”

杨按照刘伯峙所说的办法来念《本草》。当他念到“雷丸”时,肚子里突然没有应声了。杨喜出望外,连忙找些雷丸服下,持续服用几天之后,病果然痊愈了。

当然上面只是个虚构的故事,“应声虫”一说却沿用了下来。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中,应声虫和白虎、麒麟、青龙、凤凰并列。

姓氏对联

相传,古时有一个年轻的秀才和一位老者同住在一个旅店里。老者很客气地问年轻人:“贵姓?”秀才自恃有才,待人十分傲慢,见这位老者土里土气,便出上联以奚落他:

骑青牛,出幽谷,老子姓李

秀才吟罢,故意问:“你高姓?”老者见这位秀才如此无礼,十分生气,当即就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下联:

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

以“高祖”回击“老子”,更高两层。秀才顿时羞愧难当,懂得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从此再也不敢以貌取人、恃才傲物了。

“二百五”的由来

“二百五”这个词,早已成为人们的口头语。被称为“二百五”的人,倒也不见得是坏人,准确说是那些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这类人让人又气又恨,若用“缺心眼”“没心没肺”“痴癫”概括,始终不及“二百五”形象、含义丰富。

这个词来源于一个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抓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命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石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是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杀苏秦者前来领赏。

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啊!”四个人又都一口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真勇士也!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后来人们就以“二百五”称那些傻里傻气,脑子缺根弦的人。

“二百五”的另一由来是:人们常把呆头呆脑,出尽洋相的人叫“二百五”。原来,牌九(一种赌器)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十个点,在牌九当中被称为“毙十”。“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好的人。时间一长,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了。

“傻瓜”趣闻

人们为什么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呢?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个叫“瓜州”的地方,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憨厚、勤恳,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如今,甘肃至四川一带的人们还习惯称不聪明的人为“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

烦人的“一问三不知”

大家常说:“这件事是他经手的,他怎么能‘一问三不知’呢?”三不知也就是说什么都不知道。人们办事最怕碰到一问三不知的人,询问半天还是让人如入五里雾而无所适从。这句十分通俗的惯用语,源自《左传》。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将军荀瑶准备率兵进攻郑国,但晋国国君文公觉得还不是时机。他认为对敌方了解得太少,不应鲁莽进攻。他对荀瑶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大意是说:正确的作战策略,应该考虑到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局,然后才能展开进攻。现在我们对这三点全无所知就贸然进攻,难道不怕遭遇困难吗?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也有一段话用到“三不知”一词:王熙凤跟平儿评论一些住在贾府里的人,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比较世故和谨慎,不随便说话而已。

“三不知”还有一种不常见的用法,当“突然”解。这只在一些旧小说、旧戏曲中见到,例如《醒世姻缘》中就有这样的话:“正好好的,三不知就变坏了。”

母狗与“毋苟”

很久以前,一次科举考试的题目是:“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有一学子醉意朦胧,戏将题内的“苟”写成“狗”。监考官看到后大发雷霆,欲驱他出场,责道:“若能属对,姑且免除!”于是在考生桌上大书:

《曲礼》一篇无母狗

学子随口应对道:

《春秋》三传有公羊

此对一出,考官大加赞赏。后来,这位学子名列第一。

一个塾师死后,见到了阎王,经考查,这个塾师爱读别字。不久,予以发落,罚为狗。塾师要求道:“请为母狗。”阎王诧异地问:“为什么?”塾师解释说:“《礼记》上说过:‘临财母狗(毋苟)得,临难母狗(毋苟)免’,所以愿为母狗。”阎王哭笑不得。

“替罪羊”是舶来品

提起羊,我们脑海中就会闪现出小羊羔乖顺、软弱的样子,人们根据羊的这一特点,把代人受过的人称为“替罪羊”。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在古犹太人看来,人类一出生便带来了罪。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赎罪,以获取上帝的宽恕。正因为这样的信仰,犹太人把每年的7月10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先从犹太人饲养的牲畜中挑选出一头公羊和一头公牛,用公羊和公牛的血作为赎罪祭品。再牵来一头活山羊,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人在这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移到这头羊身上了,所有的罪过都将由这只羊来承担。接着,犹太人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一切罪过都带走。最后,再把那赎罪的公羊和公牛烧死。“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在《新约》中,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牺牲”(祭品)奉献天主。耶稣还并嘱咐他的十二门徒,在他死后也照样去做。这正是仿效古犹太人在向主求恩赎罪时,杀一只羔羊代替自己供作“牺牲”,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

羊代牛过

在我国古代有以羊代牛受过的记载。《孟子·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

“敲竹杠”的故事

“敲竹杠”一词是指利用别人的弱点或某种借口抬高价钱或是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时下,人们一遇到好事就会想到让当事者请客,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这样的行为戏称“敲竹杠”,但是,“敲竹杠”这个词语是怎么得来的呢?

清朝末年,一些外国商船纷纷将鸦片输入中国,他们从中牟取暴利,毒害中国人民的健康。林则徐倡议“严禁鸦片进口”,提出施行禁烟运动,取得了当时清政府的同意。中国领海上官船往来巡逻,查禁鸦片。

有一次,官船堵截了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走上船来,监督手下搜查鸦片,他无意中把旱烟头在船篙上磕烟灰,这举动却吓坏了旁边的走私商人。原来,为了想方设法躲避海关官员的搜查,继续把鸦片偷运到中国,他们耍了种种花招,其中之一,就是把船头篙头从头到尾打通,然后把鸦片藏在船篙里面。当时,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船篙里的秘密,吓得面如土色。过了一会儿,他稍稍缓过神来,便强装笑脸,点头哈腰,趁人不注意,将白花花的银子塞在官员手里,进行贿赂。这个贪心的官员当下心领神会,收下银子,招呼手下人员离开,放走了这条走私船。从此,“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

林则徐巧对联

林则徐是禁烟运动的倡导者,他以虎门销烟名留千古。

林则徐少年时,一年中秋,林则徐的父亲邀私塾先生一起过节,吃饼赏月。先生仰望银河织女,心生感慨:

织女点灯偷看万人赏月

林则徐听闻远处更鼓之声不绝,忽来灵感,随即吟曰:

牛郎击鼓明邀百姓观天

一日,先生带林则徐登山游玩。二人登上峰顶,眼望江水浩浩千里,先生便出了上联:

奔海天边作岸

林则徐稍思片刻便有了下联:

登山顶我为峰

这下联出语非凡,也显示出林则徐气度非同一般。后来在先生的精心培育下,林则徐终于成为中国近代有名的人物,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忠义不变,虽一生坎坷辛酸,却始终志坚不渝。他有这样一副对联,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外国人“出洋相”

中国人习惯将人闹笑话或出丑称为“出洋相”。既为“洋相”,当然跟外国人有关。

“出洋相”一词据说来源于近代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库茨佐夫的洋人听闻华夏富庶,就来到中国,声称要游遍中华神州,一展宏图大愿。他妄想将中国所有的财富掠为己有,将中国的田地变成自己的庄园,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吞进自己肚里,将中国老百姓变为自己的奴隶。

一天,他在和土财主闲聊时,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狼子野心,信口问道:“谁能一口吞下一块土地?”这没头没脑的问题,把财主问得无言以对。这时,土财主家的放牛娃正巧经过这里,听到这句话,觉得这家伙不是好东西,于是上前说道:“一口吞下一块地算什么英雄,我能一口吞下四块土地!”库茨佐夫大吃一惊,忙问:“你怎样一口吞下四块土地?”放牛娃用牛鞭在地上写了个“田”字,这“田”字正是“口”中含了“四块土地”。

库茨佐夫觉得很没面子,骂道:“你一个小孩子,仗着一点小聪明,难道还想把中国的全部智慧一口吞掉吗?”放牛娃没有吭声,却用鞭杆在地上写了个“团”字。

库茨佐夫惊呆了,恼羞成怒,接着在地上写了个“囚”字后,吼道:“别得意,看我一口把你们中国人也吃掉了。”放牛娃马上也写了个很大的“口”字,又在“口”中间粗粗地写了一竖,成了一个“中”字,一竖正象征着一位堂堂正正、无比英勇的中国人。“任何有野心的洋人,也别妄想能吞掉一个中国人。”

库茨佐夫惊怒交集,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被这小小的放牛娃戏弄得颜面尽失。这事不久传开了,因为他是外国人,人们便说他“出了洋相”。“出洋相”一词也就这样流传开了。

李鸿章“出洋相”

清朝政府对外开放门户后,一些朝廷官员争相出国,这些人看似满腹经纶,实则见识短浅,一踏入花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以示敬意。戈登的遗族颇为感激,特将曾在各地竞犬会上获得头等奖的名贵爱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

“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耄,七十岁,泛称年岁大。朵颐,鼓动腮颊,嚼食的样子,谓进食很费劲。

由谢柬得知,洋人所赠送的那只名贵的小狗已成了李鸿章的腹中之物。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

费劲的“吹牛皮”

“吹牛皮”一词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口头禅,如某人爱说大话,我们就嘲讽他在“吹牛”或“吹牛皮”,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传,我国西北地区是古黄河的流经之地,此处水急浪高,难以行船。为解决这一安全问题,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皮筏代替木船作为水上的交通工具。皮筏大多用牛皮袋子联结起来制作而成。因那时没有打气筒,皮袋子只能用嘴吹胀。因此,吹皮筏时,人们俗称为“吹牛皮”。久而久之,“吹牛皮”流传下来成了口头语。又因为“吹牛皮”时十分费劲,经常吹得脸腮鼓起,面红耳赤,极像争强好胜的样子。所以,人们逐渐用“吹牛皮”来形容爱说大话、夸大其词、好大喜功。

牛皮蒙大鼓的笑话

从前,有两个人,素爱吹牛皮,彼此还互不服气。一次两人在桥头撞见了。甲说:“我家里有一大鼓,每次击鼓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鼓声。”乙说:“我家有头牛,站在江南岸喝水,头能一直伸到江北。”甲连连摇头说:“哪里会有这么大的牛?”乙说:“没有这头牛,哪有大牛皮去蒙你的那面大鼓?”

“风凉话”是悄悄话?

人们常把那些打消别人积极性的嘲讽话称为“风凉话”,不过,这一词最初并非这个意思,而是指去热凉快的俏皮话,关于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的盛夏,骄阳似火,酷暑难耐。这天,文宗召来几位词臣,在宫中吟诗作对,以此消夏。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文宗首先吟出两句。“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紧跟在皇帝后面,续上了自己的两句。

接着,几位词臣纷纷吟诵,做诗附和。文宗对柳公权的那两句诗赞道:“这两句用词清丽,意蕴也十分佳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绝妙好诗。”

同类推荐
  •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Youth Olympic Games, YOG),简称为“青少年奥运会”或“青奥会”。青奥会是当今世界的新型体育运动赛事,它是国际奥委会为贯彻“奥林匹克宪章”而增设的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是专门为全世界青少年而开设的一个集体育比赛、文化和教育于一体的青少年的交流平台。
  • 实用策划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策划文书写作大全

    策划文书概述第一节策划的含义策划是根据现有的资源信息,判断事物变化的趋势,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和预算结果,再由此来设计,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案,进而形成决策计划的复杂思维过程。本书详细介绍了策划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
  • 实用税务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税务文书写作大全

    税务登记种类和对象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具有应税收入、应税财产或应税行为的各类纳税人,都应依照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的内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停复业登记、注销登记、《税务登记证》验证、换证、税收证明管理等。
  • 云影萍迹

    云影萍迹

    颜瑾师姐不善言谈,属于纳言君子一类。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电视台,在做了几年记者、拿了几个奖之后,转入总编室工作,任时光荏苒。相对宁静的空间,给予师姐更多思考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视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走在媒体改革的前沿。师姐在青云山下《贵州电视》杂志那个角落清净的办公室里,静静地观察着,静静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她始终是文静的,但是在一些文章里(主要是第一辑《论文、电视杂文》部分),言语却犀利得毫不留情,指出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电视”出现的低俗现象,呼吁影视工作者沉下心来,多些内涵之作。作者的影视评论同样是期望影视工作者抵制低俗,制作出有创意、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 诸葛亮文集译注

    诸葛亮文集译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少林武僧在异界

    少林武僧在异界

    少林数百年来最出色的弟子慧刚,一身武技登峰造极,直追当年的达摩祖师。因为疾恶如仇,他犯下滔天杀孽,被罗汉堂拿回少林处决或许是苍天不忍,临刑前,一道闪电,将慧刚肉身化为灰烬,而他的魂魄,竟然穿越时空,附到了一个纨绔子弟身上,而且,他同样面临着即将被处决的境遇,所不同的是,慧刚之错在于滥杀恶霸,而纨绔子弟则是因为调戏圣女而获罪在一个武技落后的魔法世界,中土少林的天才弟子,将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br>求出版,本书尚未有出版社联系,求简体,繁体出版的帮助,有意者请站内短信联系,或者发邮件:feiliguo-78023@m.pgsk.com
  •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生动介绍了《诗经》的产生、收集与流传、周民族史诗和怨刺诗、《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的情感和思想、《诗经》的特色和地位影响等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礼仪文化:礼仪风俗概论、礼节民间风俗、称谓传统风俗、仪表礼仪风俗、言谈礼仪风俗、工作礼仪风俗、会议礼仪风俗、谈判礼仪风俗、宴会礼仪风俗、宴会礼仪风俗、出行礼仪风俗、外礼仪风俗、通讯礼仪风俗、文书礼仪风俗等。
  • 读心少女有点萌

    读心少女有点萌

    高中毕业生东方明珠去补牙,无意中和万能石安安合为一体,拥有了传说中古老而神秘的异能,从此来了个咸鱼大翻生,捉鬼、破案、治病、看风水、鉴宝、品茶、喝酒……谁说女子不如男?天生我材必有用!看我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弱小女子怎样逆天,一步步地变强,最后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要本领,瓦有;要金钱,瓦也有;要帅哥美男,瓦更是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瓦做不到的,怎一个“爽”字了得?(女强+言情+异能,绝对的创新,各位亲亲,来吧,欢迎跟作者一起跳进深坑……)
  • 倾世狂妃:逆天四小姐
  • 警句

    警句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 若能再度拥抱【大结局】

    若能再度拥抱【大结局】

    她的人生,从十四岁那一年开始改变。他自是高高在上、万人瞩目。而她,只是母亲从孤儿院收养的孤儿。他本已有了未婚妻,却因她的出现乱了方寸。不可否认,他爱她。她早已泥足深陷,却因一块玉佩,割断了她所有的幸福,斩断了她所有的憧憬。那个寒冷的雨夜,他低沉轻佻的嗓音在她耳边响起,他说:我跟你,一开始就是假的。可是,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究竟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天另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等到风景都看透,他们才知道——如果没有你,我的世界会简单些;但是失去了你,我的世界将不复存在。
  • 剑指凌云

    剑指凌云

    平凡小子遭奇险,大难不死霸武林!金兵犯界,他国破家亡;生死关头,遇贵人相救,竟机缘巧合学到古怪武功……学成出山,牛刀小试而锋芒大露;一战成名,江湖嫉恨而千夫所指!暗杀、逼婚、中毒、囚禁……对方无所不用其极,他却隐忍一声不吭,目的,只是为了那传说中的龙凤双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