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建议每个投资人都准备一张自己的卡片,上面只允许自己打12个小洞,而每次买入一种股票时,就必须打一个洞,打完12个,就不能再买股只能持股。
一般股民,手上持有十多种以上的股票是很普遍的事。一些股民甚至持有三四十种股票。
为什么这些股民的做法与巴菲特集中投资的思想背道而驰呢?这实际上是他们追求“分散”风险的心理在作祟。但巴菲特没法接受他们的“明智”。毕竟,买对优秀公司而致大富的机会,都已被他们“分散”了,化为乌有了。
巴菲特采取的投资策略是真正的“投资”心态。这和做生意没两样。如果你的表弟要开家高级餐馆,叫你合股投资,或是新年同学聚餐会时,老王建议十多位老同学合股开家卡拉OK酒廊(KTV),叫每人投资10万元的话,你大半都会精打细算,问东问西,不把所有细节搞清楚之前绝不会贸然地把血汗钱投进去。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学巴菲特那样,不要一直手痒而想要这里尝试一些、那里买一点,希望能够碰运气的话,反而集中精神寻找少数几家非常优秀的公司,那么,我们就能够确保自己不随便投入资金,买入就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值得投资的公司。反之,我们会非常小心行事,就像在未能确保自己的表弟或同学的生意计划具有美好的潜能之前,不会投入任何一分钱那样。
20.1只做少量的大笔投资
在巴菲特的四十多年投资生涯中,虽然获得很大的成功,但真正使他赚到今日财富的,仅仅却是十多次投资决定而已。他建议每个投资人都给自己一张卡片,上面只允许自己打12个小洞,而每次买入一种股票时,就必须打一个洞,打完12个,就不能再买股,只能持股。这种态度会使投资人从“玩票性质”转变成真正优秀公司的长远投资人。
巴菲特认为投资人应该很少交易股票,但一旦选中优秀的公司而决定买入之后,就要大笔买入。
巴菲特把选股比喻成射击大象。投资人所要选择的,是很大的大象。大象虽然不是常常出现,而且也跑得不是很快,但如果你等到它出现时才来找枪打,可就来不及了。所以为了等待和及时抓住这个机会,我们任何时刻都要把上了子弹的枪准备好。这就像投资人任何时候都要准备好现金等待大好机会的来临那样。比如在过去近九年来的美国股市飙升时期里,巴菲特就很少购入大笔的股票,反而让现金累积。
巴菲特认为经常交易对投资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养肥了证券商而已。他曾说过:“如果你认为你可以经常进出股市而致富的话,我不愿意和你合伙做生意,但我却希望成为你的股票经纪人。”
巴菲特本身的投资,次数的确是很少的,但一旦投资了,就会很大一笔。比如,自从1960年末全盘卖出手上的白银之后,巴菲特一直都在注意着国际白银的供需定律,看看有没有出现可以赚取市场错误标价的机会。尽管他30年来一直都在注意着白银的生产、供应和需求,但他却没有发现巨大的获利机会,因此30年来都没有任何举动。
直到1997年,巴菲特觉得机会来了。他发现,20世纪90年代,每一年的白银产量都少于需求。简单地讲,白银不像金条那样主要是为着装饰用,而是拥有一些很重要的实际经济用途,包括制造我们日常拍摄的摄影底片等。但问题是银一般却不是采矿者心目中的主要金属(因为不够经济),而是他们从地下采取其他金属(如金、铜等)时所取得的副产品。因此,就供应量而言,也就会受到其他金属的供需情形的影响。比如,如果金条价格大跌、铜的需求大降的话,那么,这两种金属的采矿量将会减少,这也导致银的生产量相应下降了。问题是,银的经济用途是相当稳定的,因此这将会使银价因供应不足而上涨。但在20世纪90年代,巴菲特发现,国际市场银的供应商一直不停地消耗他们的存货,因而导致价格一直没涨。换言之,银的公开价格还未反映出实际上的供需定律情况。迟早这种“消费多过于生产”的现象,将会导致国际市场上银的存货被人掏尽,而银价必将反映出这个供不应求的现象。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巴菲特所谓“令人流口水的价格”的投资的大好机会。在看中这一点之后,巴菲特在1997年总共买下了超过1亿英两的白银,一夜之间,从30年来完全没有持有白银,摇身而成为世界最大的银主人。
20.2随时随便买股是大忌
投资就像经济学那样,不完全只是一种科学,它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如果谁认为可以把今日股市里的所有股票当成数学数字来计算就能够确保未来成为大富豪的话,几十年后的他将会大失所望!
股市里的条规是:每个投资人必须自己包办投资的风险。这是全世界投资册子里都写明的,只是一些投资人没吃过亏就不知道其中道理而已。
伯克希尔提供了一个不管经济好坏都能赚钱的投资渠道。伯克希尔的秘诀很简单:巴菲特为我们买入了不管经济好坏都能赚大钱的企业。既然企业赚钱,我们当然也就跟着赚钱了。三十多年来的伯克希尔投资成就摆在我们眼前,除非我们是瞎子,否则想不相信也很难。
但是,“随便买”能够确保的,不但是让你坐上股市云霄飞车吓破胆得心脏病,而且也更命中注定你的投资成就一般。
“随时买”,使你的成绩趋向一般。这是因为,你在股市偏低和偏高时,都可能有定期买入的现象。想想看,为什么巴菲特今天手里拿着总值近400亿美元的现金而还未投资!
20.3买股票后长期持有
共同基金经理、大学教授的看法是,我们买入股票之后,不要卖,而是长期持有它。
单单是“长期投资”,在亚洲就不知害惨了多少散户股民。根据1999年初的《远东经济评论》报道,九个亚洲股市里,有八个国家的基金,在过去五年里非但没有赚钱,反而还把投资人的母金亏损掉不少。投资世界的一大特点是,如果输了20%,必须要赚回25%才刚好回本。如果是亏了50%,那就必须赚回100%才能回本了。这是投资人不可忽略的重点。
巴菲特也是鼓励投资人买入股票后应长期持有。但仔细注意听他所讲的,就会发现他讲这话时多加了两点。
这些公司必须是优秀的公司。全世界各地的基金经理随时都持有近百种(亚洲)甚至是上千种(美国)股票。试问:股市里,难道真的有那么多家优秀公司吗?巴菲特在马来西亚只发现一家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在美国也只敢买入十多家。不要忘了马来西亚只有七百多家挂牌公司,而美国有一万多家。你大概不会选到上百家、千家的公司来投资吧?这种胆小、平均化,和买万字式的投资法,绝对不是成功投资家的投资概念。
只有在这些优秀公司继续保持之前我们看中的优秀状况,我们才好继续持有它们。这说明了投资不应是百分之百肯定永远优秀的。我们要一直不停地观察市场。比如巴菲特发现可口可乐在矿泉水饮料方面还未有积极发展,因此写了一封信给公司总部,希望能做这种改革。如果这个建议在未来几年内未被接受,而世界人口又渐渐地都喝矿泉水而大量减少喝可乐的话,百多年历史的可口可乐股票也应该卖出!
其实,就算是一家公司的基本优势还存在着,但如果发现还有一家竞争者也同样拥有这个优势,但股价只是它的一半时,则可以卖掉前者套利,而买入后者。巴菲特于1997年卖出大部分的麦当劳股票,买入另一家快餐业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明证。虽然巴菲特辩说这是两个不相干的买卖,他仍然觉得麦当劳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价格正确时可以买入,但也显示出交换行业股现象的存在。
如果我们发现股市里有两家几近同样优势的同行公司,股价相差不少,也不要感到惊奇。这可能是市场情绪使然,也可能是其中一家是指数成分股而另一家不是(很多基金必须买入指数成分股,因而标价较高)。两种情形都是理智投资人赚钱的机会。
伯克希尔其实就是一家市场标价偏低的公司。以它身为美国历史上长期取得突破性报酬率的纪录,今日的本益比是算很低的了。伯克希尔1999年初已是股东资金最大的美国挂牌公司,但就因为巴菲特和股东的反传统(交易量少,因为股东们都是长期投资人),因而还未被列入指数成分股而使得它的本益比较低。
美国多方预测,伯克希尔将会在5到10年里被列为指数成分股。这将会提高它的股价。但在今天这个本益比偏低的环境里,的确是卖出其他同样杰出(或较低报酬率)的公司而买入伯克希尔的时候了。比如,卖出沃尔玛、可口可乐等股票,而买入伯克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