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善良是人世和生命、欢乐和福祉的通行证,邪恶则是性命和心灵的断魂刀。古人云:“心在地狱缘于恶念”。一个人如果经常心怀恶念,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违法乱纪,犯下罪过,就会成为惊弓之鸟,惶惶不安,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岂有幸福和快乐可言?因此,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一定要放下邪念。
1.为人处事奉行8种正法
星云大师说佛教里讲“八正道”,教人要奉行8种正法。它们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人们如果能够奉行正道,那么就会走出邪道,放下邪念,迈向幸福和快乐的人生之旅。
佛教里的“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1)正见。即正确的见解与观念。正见是修行的导师,就好比是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正见还如同一部照相机,拍照时必须调好光圈、景深,画面才能清晰美丽而不走样。
(2)正思。正思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别。
(3)正语。即远离一切不慎之语、诽谤之语、傲慢之语、辱骂之语、刻薄之语、花言巧语和虚妄不实之语。
(4)正业。即行为举止正当,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等一切邪妄。
(5)正命。即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的正当方式。
(6)正勤。正勤就是正精进。精是不杂,进是不退,亦即朝真理的目标勇猛迈进。
(7)正念。就是清净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持正法。
(8)正定。即以正确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使散乱的身心注心一境。
2.对身体的姿势了了分明
当你在走路的时候,心中了了分明:“我在行走”。当你在站立的时候,心中了了分明:“我在站着”。当你在坐着的时候,心中了了分明:“我在坐着”。当你躺卧的时候,心中了了分明:“我在躺卧”。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势,你对自己的身体姿势,都了了分明。这个练习是以正念去观察身体的姿势,修行者不仅可以在坐禅时做这个练习,还可以整天用这个方法来帮助自己保持正念,消除邪念。
比如,当在行走的时候,为了能够稳固地安住于正念,不妨把呼吸与自己的脚步配合起来。或者默诵小诗一首:“身行于幽径,心可达十方。步步清风起,步步莲花香。”当坐下来的时候,随顺自己的呼吸,默诵此诗:“我坐于此处,如登菩提座。吾身即正念,离一切散乱。”
此外,还可以借助自己的呼吸,默念:“吸气,我使我的身体平静下来。呼气,我使我的身体平静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使自己继续安住于正念中,并使我们的身心沉静下来。
▲面对成效甚微的努力,你需要放下执念
◎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寺庙里,有一位修为深厚的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这一天,他嘱咐弟子们:“徒儿们,你们每人都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吧。”弟子们匆匆告别师傅下山。但行至离南山不远的河边,眼前的一幕却让所有弟子都目瞪口呆一一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阻住了去路,弟子们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众人只得悻悻而归,无功而返。弟子们多少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有一个小和尚,却与师傅坦然相对。
老和尚笑问:“打不成柴,大家都很沮丧,为何你却如此淡定?”
小和尚看了看师傅,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老和尚,说道:“虽然过不了河,打不了柴。但我却看见河边有棵苹果树,上边还结了苹果,我就顺手把这唯一的苹果摘来了。”师傅莞尔一笑!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老和尚的衣钵传人。
从该故事的行文逻辑来看,老和尚要求众弟子外出打柴的目的肯定是要做饭,但打不了柴就做不了饭,做不了饭就会腹中空空。因此,小和尚采摘了一个苹果,这反映出小和尚在生活中是一个有心人,明白老和尚的本意。而老和尚肯定知道通往南山要途经一条大河,所以他叫众弟子去打柴肯定不单纯是打柴的意思,可能是为了考验弟子们的应变能力,而老和尚最终目的是为了填饱肚子,显然,处事灵活的小和尚是做对事情了。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却也有过不了的河。遇见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是一种生存智慧。但在河边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颗新“苹果”,无疑是一种更大的生存智慧。历览古今,抱持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大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接下来,我们看一则寓言: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当它爬到大半时,就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另一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第一只蚂蚁仍然沉浸在“不停地跌落又重新开始”的循环中。
这则寓言再次启示我们,目标可以是一个,抵达目标的路线却可以有所不同。在实现目标前,切忌一头扎进去,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琢磨琢磨选择哪种路线更有效。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尤其是在面对成效甚微的努力时,我们更需要放下执念,学会变通。毕竟,选择不同的路线决定着我们付出的努力是否更有效,甚至能为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1.告诫自己:有些事情必须选择妥协
迟田大作家曾说:“权宜变通是成功的秘诀,一成不变是失败的伙伴。”的确,成功除了坚持到底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在该转身和变通的时候,及时放下食古不化、固执己见,否则只会让自己离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要告诫自己:有些事情必须放下执念,选择妥协。有位伟人说得好:“根据情景的变化,及时调整人生的航线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放弃已不再适合局势的航线则是顾全大局的果断和胆识。”
2.养成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的习惯
绝大多数执念的人,都是一些思想狭窄、看问题片面、不喜欢接受新事物者。他们由于思维方式偏激,观念固定重复,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个“情性兴奋中心”,一旦某种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其中,自然很难容下其他思想、观点。因此,要想放下执念,就得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开阔自己的思路,养成不断更新思维方式的习惯。要知道,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新事物,放弃旧事物的人才能够彻悟生活,笑看生活,拥有海阔天空的幸福境界。
3.善于克制自己,保持适度的自尊
自尊心过强是导致执念的重要原因,而执念又常在虚荣心的满足中得到发展。“自尊”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固然是必要的,也是良好的。但自尊心过强,并且不是靠智慧、技能、高尚品格获得,而是用执拗、顶撞、攻击、无理申辩来强求,就会发展为固执。固执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表现出来的“坚持到底”的行为,与真正的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精神并不能相提并论。因此,要想避免陷入执念的泥潭不可自拔,就得加强自我调控,善于克制自己,以保持适度的自尊。
4.做事认真而不迂腐,灵活而有原则
做事太认真的人,往往会变得顽固执拗。太认真会让人看不清楚周围真实的情况,最后受害的是自己,自己受伤、吃了亏还不知道为什么。简而言之,即,认真的生活态度是需要的,但认真得过头了就大事不妙了。
▲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你需要放下烦恼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有一个年轻人,跑去向智者倾诉烦恼。年轻人说了很多,可智者总是笑而不答。等年轻人说完了,智者才说:“我来给你挠一下痒吧。”年轻人不解地问:“您不给我解答烦恼,却要给我挠痒,我的烦恼与挠痒有什么关系呢?何况我并不需要挠痒!”
智者说:“有关系,并且关系大着呢!”年轻人无奈,只好掀开背上的衣服,让智者给自己挠痒。智者只是随便在年轻人的身上挠了一下,便再也不理他了。年轻人突然觉得自己背上有一个地方痒得难受,便对智者说:“您再给我挠一下吧。”
智者于是又在年轻人的背上挠了一下。可是,年轻人觉得这里刚挠完,那里又痒了起来,便求智者再给自己挠一下。就这样,在年轻人的要求下,智者给年轻人挠了一上午的痒。
年轻人走的时候,智者问:“你还觉得烦恼吗?”整整一上午,年轻人都在缠着智者给自己挠痒,居然将所有烦恼的事情都给忘记了。于是,他摇了摇头说:“不烦恼了。”智者这才点头笑着说:“其实,烦恼就像挠痒,你本来是不觉得痒的,但是如果你闲来无事,去挠了一下,便痒了起来,并且越挠越痒。烦恼也是一样,本来你不觉得烦恼,只是如果你闲来无事时,去想了一些令自己烦恼的事,你便开始烦恼了起来,并且越想越烦。”
年轻人似有所悟。智者接着说:“烦恼最喜欢去找那些闲着没事的人,一个整天忙碌着的人,是没有时间去烦恼的!”
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平民,无论你是富翁还是穷人,恐怕谁也超越不了“有得必有失的”辩证逻辑。即使你不自找烦恼,但还是少不了烦恼,因为谁都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学会善于淡化和化解烦恼。而要想最终放下烦恼,就得清楚烦恼源。据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比尔·利特尔经过研究指出,一个人若有以下心理或做法,必定会促使其自寻烦恼、无事生非。
1.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如果你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而自怨自艾,把某些人不喜欢你的责任也统统归因于自己,那么要不多久,你就会烦恼成疾。
2.做不可能实现的梦。最可怜的人是那些惯于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的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目标制定得高不可攀,他就会因为不能实现目标而烦恼。
3.盯着消极面。牢牢记住你有多少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记着有多少次别人对你说话的态度不友善。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亏的事情上,你就会运用这种消极的思想方法来给自己制造烦恼。
4.制造隔阂。绝不去赞扬别人,确实做到不使用任何鼓励之辞;其次,喋喋不休地批评、挑刺、埋怨、小题大作。这是制造隔阂、自寻烦恼的妙法。
5.滚雪球式地扩大事态。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就正视它,它就很容易化为乌有。反之,如果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后滚雪球的人总是遵照一条简单的规则行事:“如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索性再往后拖拖。”这样,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必定会导致你的忿怒和苦恼埋在心底几个月甚至几年。
6.以殉难者自居。举个例子,女人们过度地承担家务劳动,然后对自己说:“没有一个人真正心疼我,对我们家来说,我不过是个仆人而已。”作为丈夫也能采取同样的方法:“我的骨架都累散了,谁也不把我当回事,大家都在利用我。”经常这样想,必定会使你烦恼异常,而且还能使周围的人感到讨厌,令你的感觉变得更糟。
7.“我早就知道会如此”综合征。如果你预料到有坏事会出现,它们多半会兑现。
8.蠢人的黄金定律。把其他人都看得一钱不值。运用这条定律的关键是首先嫌弃自己,一旦贬低了自己的价值,接下来就会觉得其他人也同样浅薄,于是对他们不屑一顾,使自己变得众叛亲离,进而烦恼无比。
淡化和化解烦恼,首先就得对症下药,切断烦恼源。此外,还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不要进行不切实际的比较
举个例子,某处发生了重大车祸,死伤多人,皆为不幸。未伤者受惊,轻伤者轻痛,重伤者重痛,死亡者惨痛,由前往后比,虽是不幸,但又是大幸;从后往前比,则是不幸中的大幸。在财富世界里,如果人人非要跟比尔?盖茨比较,便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许多人只能望其项背。所以,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否则,便会徒生烦恼。
2.从时间的角度考虑烦恼之事
遇到烦恼之事,倘若你主动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一下,心中对此烦恼之事的感受程度可能就会大大减轻。受了老师或领导的当众批评,面子很过不去,感觉很烦,不妨试想一下,一个星期、一个月后,谁还会把这件事当回事,何不提前享用这时间的益处呢?
3.勇于承认现实,并坦然面对现实
要勇于承认现实,坦然面对现实,对任何既成事实的过失以及灾祸,不必为之过多的后悔和烦恼,也不必因此而不停地责备自己或他人,而应把思想和精力放在努力弥补过失,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方面,否则过多地后悔、不断地责备,一方面于事无补,另一方面还会扩大事端,增加烦恼的程度。
4.将自己置身于局外旁观者的角色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烦恼之事而言,也是如此。置身于烦恼之中的人,往往执著一点,甚至钻“牛角尖”,千丝万缕难找头绪,甚至无法自控。这个时候,将自己置身于局外旁观者中,接受劝导,往往可以起到指点迷津,涤除烦恼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你正处于烦恼之中,不妨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角色,为自己斩断烦恼丝。
5.做一些让烦恼离开的练习
首先是承认烦恼存在。不要自我麻痹,也别想把烦恼推开;
接下来,找出你最近发生的烦恼有哪些,让这个想法在脑中成形。然后,注意当下你出现什么想法,你脑子创造了什么新的想法,并观察它如何转变成另一种想法。
然后,把重点回归到呼吸方面。感觉空气进入肺部又出去,并维持呼吸与观察想法两者的切换,直到你感觉想法变成海浪一般。你就像一个充满活力且深深呼吸着的水手,观察海浪从你身旁经过,然后逐渐消失。如此练习,慢慢将烦恼放下。
6.知足常乐
如果你对自己要求过高,总不知足,当然很难感到愉快并会增添很多烦恼。烦恼,就像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如果你的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烦恼不会对你有丝毫影响,遇见幸福的自己也不再是一件难事。
▲面对曾经走过的路途,你需要放下懊悔
◎做事后不要懊悔
有一天,一个猎手捉到一只会说话的小鸟。小鸟苦苦哀求:“放了我,我会给你三个宝贵的忠告。”猎手说:“你先讲了,我就放了你。第一个忠告是什么?”小鸟说:“做事后不要懊悔。”猎手又问:“第二个忠告是什么?”小鸟说:“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你就别相信。”猎手再问:“第三个忠告呢?”小鸟说:“当你爬高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猎手守诺将小鸟放了。小鸟迅速飞落在一棵高大的树上,大声嘲笑猎手:“你真愚蠢!你不知道我嘴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宝珠呀!”猎手懊悔不已,赶紧爬树试图捉回小鸟。但是很不幸,猎手爬树爬到一半的时候摔了下来,摔断了胳膊和大腿。小鸟教训猎手:“你真是个大笨蛋!我刚才给你的三个忠告你全忘了——别懊悔,别信不可能有的事,别费力去爬高,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里真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