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能耐总是有限的,没有一个人样样精通,所以,人人都可在某些方面成为我们的老师。当自以为拥有一些才艺时,你要记住,你还十分欠缺。一个人无论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如何,都有其长处和优点;反之,也不免有短处和缺点。因此,在接人待物和处理各种问题中,我们要切忌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
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走路抬头往天看,目中无人,这种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即使看到了,也不想去正视它,或不以为然。这种人对待他人态度却截然相反,他只看到他人的短处和缺点,而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即使看到了,也不愿意去发掘,或评长论短,或嗤之以鼻。他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对自己或他人作主观的绝对化的评价,缺乏辩证认识。于是,他们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满足的小空间,这就叫夜郎自大,自我陶醉,不思进取,自然是故步自封。如此一来,缺点仍然是缺点,而优点也会逐步演变成他自己进步的枷锁,成为缺点。
2.客观地认识你自己,并努力增长见识
凡是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他们口头上无所不能,评人论事谁也看不起,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只有自己最行;在他们眼里,自己好比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事实上,人生在世,总是谦虚一些、谨慎一些,多一点自知之明为好。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
在现实生活中,狂妄与无知常常联在一起,俗话说:“鼓空声高,人狂话大。”无知者狂妄,当然令人鄙夷,就是有一些本事的人,狂妄起来也毫无益处。有了本事自视过高,并进而发狂,表面看来,似乎狂得有点“道理”,其实,这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浅薄气在作怪。他们不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妄自尊大,总想出人头地露一手。殊不知,等待这些人的只能是摔大跟头。要知道,世界之大,伟人之众,即使一天24小时掰着指头不停地数,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数到你的头上呢!试问,你又有多大的本事和成就可以狂妄呢?
3.找一些伟人的传记看看
我们还可以找一些伟人的传记看看,比如拿破仑。就算是再伟大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终点,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看过之后,你就会明白,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可以狂妄的理由。佛家有曰:“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蠢。”一时的成功说明不了什么,人生的路很长,也许下一刻你就会被打倒,也许下一刻就遇上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懂得了这些,我们自然就会放下狂妄,虚以处世。
▲面对随波逐流的跟风,你需要放下盲从
◎遇事情要多思考、不盲从
春秋时赵简主是一个不被“盲从心理”迷惑的明君。
有一次,一个名叫杨因的人来求见,并请守门人通报说:“我在乡下被人驱逐过三次,当官有过五次辞职经历。听说您重视人才,特来求见。”赵简主正在吃饭,听到通报,马上放下碗,慌忙出去迎接,竟忘了站起来,爬地而行。左右的人见了既可笑又疑惑,问他:“这个人在乡下被驱逐三次,说明不受大家欢迎;五次离开国君,说明缺乏忠诚。他哪值得您这么重视?”赵简主叹息道:“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人;品德高尚的君子,必然被乱世抛弃;正直的行为,必然受坏人憎恨。”说完,马上出去见杨因,并授给他宰相职位。
杨因果然是一个奇才,忠心辅佐赵简主,赵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历史上有名的“东施效颦”、人们耳熟能详的“皇帝的新衣”、寓言故事的“麻雀想变凤凰”,都是盲从心理在作怪。所谓“盲从心理”,是个体屈服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在认识和行为上盲目趋向于别人的期望,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心态,单纯追求在思想认识和言行举止上跟别人保持一致。俗语所说的“随大流儿”就是这种心理现象的典型表现。这种心理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盲从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认识水平低,对是非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较弱,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二是做事缺乏主见,遇事不知如何处理,只好人云亦云,而做出错误的举动;三是意志不坚定,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为了满足他人的感受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盲目从众,会让人们的个性湮没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作为个体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人活着就是为了展示出自己的不同之处,有意义地走过漫漫人生路。而从众会让人们的个性不再鲜明,甚至消磨掉人们的个性。如果每个人都是盲目着的,那社会就会持续发展了。
盲目从众,会让人们的理智埋没于大众化之中。当一个人看到一大群人都做同样的事,穿同样的衣服,说同样的话时,如果他只是盲目从众,也许这就将给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一个人盲目从众的时候,他不会考虑这件事该不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做是否合理。事后,这类人往往后悔当初因为盲目从众而失去理智的错误做法。
盲目从众,会让人们丧失大好机遇。有的时候,那些评审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从众。如果你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定个性鲜明,不用去从众。机会往往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而成功与创造力是分不开的。想要成功,就得放下盲从!
由上可知,盲从心理不可取。盲从心理容易让人们混淆是非,破坏个人判断力,泯灭个体的创造力,甚至极易助长歪风邪气以及诱发集体犯规等。唯有放下盲从,才有智慧,才能创新,才能站稳自己的立场,才能不同流合污,才能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老马识途、小狗以小便做记号,都是不愿意盲从,而能记住路线:苍蝇凭着空气的振动敏锐地发觉有人要打它,而能在被打之前飞走,这是因不盲从而能自保,蝙蝠依靠着对方所发出的音波反射辨位,是因不盲从而能补其视力不良的缺陷。放下盲从,势在必行。对于盲从之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1.遇事开动脑筋思考
事情当前不能只是随波逐流,而应该开动脑筋分析:“这样做正确吗?适合我吗?”唯有头脑保持清醒,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凡事多想几个为什么、对不对,不要让自己的脑子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导致迷迷糊糊随大流。对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比较成熟的见解要敢于坚持,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言行的诱惑及压力,相信自己能够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各种事情。
2.有挑战众人意见的勇气
任何一个新观点、新方法都可能遭到质疑。当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却遭到大家反对时,敢不敢跟众人的观点作对,往往是成败的关键。美国企业家巴里·迪勒则说:“你只要告诉自己,做决定的依据是合理且可靠的,别人说什么都无关紧要。”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就在于敢作别人不敢作出的决定,并敢坚持自己理性思考后作出的决策。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应该倾听别人的意见;更不是说,应该固执己见。
3.敢于批评和制止错误的东西
为了不在人生紧要处栽跟头,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和原则性,对错误的东西要敢于批评和制止,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4.努力提高认识水平
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恶,随波逐流,是无知的表现,是没有自信的从众心理,就如曹丕所说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是自惭形秽的盲从。要放下盲从,就得努力提高认识水平。而认识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学习。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能在外界错误的干扰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面对充满恐惧的内心,你需要放下懦弱
◎最懦弱的鲨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可惜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地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得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后来,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于是,实验人员嘲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鲨鱼。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天生就胆小怕事。长大后,一遇到与别人的意见、观点、主意或看法发生冲突时,就吓得大气不敢出,心紧张得怦怦直跳,明知他人不对也不敢争论、提出或者维护自己的观点。平时的言行举止总是小心谨慎,畏畏缩缩,生怕得罪人。因而觉得活着窝囊,就像受罪一样,感到非常压抑。
具备上述特征的人,其性格便是懦弱的。从很大程度上说,懦弱是来自内心的自我否定。究其原因,与自小成长的环境有关。比如,从小说话做事稍有差错,或不遂家长的心意,便常受到家长的呵斥,横加指责,吹毛求疵,这些情景会深深地印在心里,以后说话做事时畏首畏脚,从而造成自卑心理,导致形成怯懦胆小的性格。
性格懦弱的人往往很容易成为被害者。懦弱的性格不仅会给自身心灵上带来痛苦,还影响个人的社交活动,使其不敢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出头露面,自然难以做出一番大事业,更别提实现什么远大抱负了。在这个世界上,相信没有哪个人愿意戴上懦弱的帽子。然而,事实却是有些本不软弱的人说话做事却被当成“老好人”。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人都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实行快乐原则,要求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自我,则夹在中间,根据各种现实考虑做事;超我,崇尚道德原则,要求自己行善利他。温和善良的天性加上“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教育,一个人的超我可能会被强化,本我则相应地被压抑,导致即使被别人伤害,也会觉得“反击是不好的”,能容忍就容忍。最终,一个本非懦夫的人,行为方式却十足懦夫。对方显然不会知道你内心的善,而只会从你的言行认定你是一个“面瓜”,进而越来越不尊重你。
这样的关系,是破坏性的,对双方都没好处。侵犯的一方多次被容忍以后,本我膨胀,变得自私自大,很容易在别的地方败得“满地找牙”。而一贯容忍的一方自尊必定受伤。虽然在主观意识中,容忍是出于超我的道德要求,但本我受到的压抑却在无意识中一点点累积,在内心深处总有种自我正当利益和尊严被自己出卖的感觉。这种感觉日益增强,到无法承受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承认自己懦弱,把心理能量转移到自责自卑上来,另一条则是忍无可忍时转化为对他人的强大怨恨,爆发出强烈的报复。
显然,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阳光大道。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需要放下懦弱。
1.积极消除“怕”字,大胆显示自己
懦弱胆怯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怕”字当头,不管遇到什么事,第一个反应就是“怕”,怕这怕那。因此,积极消除“怕”字,大胆显示自己,是摆脱懦弱的最重要途径。
要想消除“怕”,不妨尝试着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情,每周做一项。比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区作短途旅游,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卡拉OK、跳舞,一周规定一天是“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完全自主,以后逐渐增加一周的“自主日”天数,从而培养起自己勇敢坚毅的性格。
2.从内心深处将自我否定克服掉
首先,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会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安排,而不是“别人要我怎样我就怎样”。即使是一些小的细节,只要正确,也要坚持自己的意志。随后再将这种“我决定,我能行”的态度扩展到生活及工作的其他方面,体会“我可以”的感觉,鼓励自己干下去,以培养自信心和决断力。
3.学习和运用“模仿和底线”的技巧
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妨学习和运用“模仿和底线”这两种技巧。模仿是指按照对方对待你的态度来对待他;底线是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让步的限度。在底线之上要给对方以宽容,如果超过了底线就一定要坚持到底,绝不妥协。这两种技巧不仅能够有效帮助你改变自身的懦弱性格,还能使你在对人处事上表现得既有坚定性又有灵活性,让人另眼相看。
▲面对藐视的污秽内心,你需要放下鄙夷
◎内心的肮脏难于改善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清洁。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佛陀严肃地看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力,做事负责,为什么讨厌她呢?”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藐视,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于改善呀!”
一个穿着华丽衣服的富人同一个穿着肮脏衣服的穷人,在佛陀眼中都一样,他们之所以有区别,那也是被人加以区别的。看见一个穿着华丽衣服的富人就卑躬屈节,看见一个穿着肮脏衣服的穷人就鄙夷相待,这实在是人的悲哀。
芸芸众生之中,在欣赏中成长的人无疑是幸福的。在成长中学会欣赏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世间的一切是那么美好。如果一个人看这件事不顺眼,看那个人也瞧不上,总是以鄙夷的情绪为人处事,自然难见笑脸。要想生活得轻松惬意,幸福快乐,就必须放下鄙夷,像佛陀那样以“众生皆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
1.不要以貌取人、以形论品
世人常误认为长相好,品质也一定好;其实,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体态纤细瘦弱者,也许性格刚强而且坚定。所以,智者从不会仅凭直觉而对“相貌不佳”“体形不良”的人敬而远之。只是俗人、雅士、平民、小吏皆易染“以貌取人,以形论品”之疾。
因此,消除以貌取人、以形论品的心理,是放下鄙夷的必由之路。据说,某日当年苏东坡游览一江南名寺,方丈见他衣着平常,施以一般礼节,“坐。”然后吩咐小沙弥上粗茶,对苏东坡说“茶。”寒喧几句,方丈发现来客不俗,稍加敬重,以换一处位置:“请坐。”吩咐手下换一壶好茶,欠身拱手“敬茶。”当他得知眼前乃当时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连忙躬腰揖,“请上座”,将苏东坡迎入贵宾席,叫小和尚换上极品好茶,亲手沏上:“敬香茶”。
2.换个角度去思考,学会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