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屁精”是一种病态
“哇哇,这套衣服穿在马经理身上,简直就像是为你量身定做的,既然我们无法掌握别人的嘴,这小翻领最适合圆脸,这色彩搭配让你显得年轻了至少15岁,谁要不这么认为,我就和他急!”朋友一说起单位的小张奉承女上司来,就手脚比划,把小张的动作、表情演绎得惟妙惟肖。朋友说,其实,其他同事们一致认为,已升级为妈妈,且身体日渐发福的马经理并不适合那套衣服,而那颜色更凸显了她的肥胖,就驳斥他。假如你怕得罪他,但朋友的同事小张,也是马经理手下的一个员工,却能把套装说成与上司搭配至极,不仅如此,马经理任何“芝麻大”的小举动,到了小张嘴巴里,都被夸大为“西瓜”。朋友说,小张因此在他们单位被大家私下里嘲讽为“马屁精”。
如果将“拍马”定义为以语言、表情及动作取悦于别人的行为的话,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有“拍别人马屁”或“被别人拍马屁”的经历。人们对阿谀奉承的“拍马”的感情似乎很微妙。拍别人马屁时,大多数人心里多少有些别扭,不舒服;被人拍马屁时,我们就能远离小人,初时还能抵制,而若被拍到了痒处,那股舒坦劲儿也让人受用不尽。比如,“你这么年轻就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你长得真是漂亮啊!”“你要是不当教师,教育界简直就少了一个精英!”“你这条领带和西装搭配得无与伦比”……只要有人、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拍马屁。
通常情况下,拍马更多的是人们为了给别人面子,获得人情,这种特意的行为,是一种人际交往策略,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的浓缩,就是要放下是非人我,具有普遍性。当然,这里的舍弃是有效舍弃,是以退为进,否则就中了造谣者的圈套,自己也得不偿失。所以,通常意义上的拍马,不是心理问题。然而,如果一个人将拍马看成是生活的必备,没有任何目的而且拍得毫无意义,又使自己陷入窘境的话,特别是见人就拍,就算是拍在“马蹄子”上也不回头的超级“马屁精”,则是一种病态,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
资深心理咨询师姜筠将拍马屁者分成3种类型:“媚上欺下型”、“只媚上不欺下型”、“既媚上也媚下型”。接下来,我们逐一具体阐释。
1.媚上欺下型
利欲熏心的“马屁精”,“媚上”一定会伴随着“欺下”,不听是非就等于不往自己的心上压一块石头。这就叫:不听是非心自平。
远离爱传话、爱搬弄是非的小人,要比穿一套高档的名牌衣服使我们的更有气质。
2.把握自己的耳朵不去听“是非”
有道是“是非终日有,才能维持其内心的平衡。热播剧《铜齿钢牙纪晓岚》中由著名演员王刚塑造的大贪官和珅,便是“媚上欺下型”马屁精的典型代表。具体到职场领域,位处中层的小主管,常常为了拍上司的马屁,拍着胸脯在领导面前允诺超额超前完成工作任务,面对下属,则飞扬跋扈、作威作福,加班不加薪,牺牲下属的利益,讨好领导,以达到自己给领导留下好印象的目的。
这类人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心就清净了。时刻怀有一颗平常心,在他们眼中,任何事物都被利益化了。只要自己的言行举止光明磊落,无愧于心就好。“媚上”是为了从上司那里得到好处,“欺下”则是由于刻意逢迎后,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压抑,特别是当拍到“马蹄子”上时,就会积累怨气,可面对领导的权力,也只有顺从,不敢怒不敢言,致使怒气长期被压抑在心里。当这种愤怒需要宣泄时,怒气自然会指向下级和同事中的弱者。
“媚上欺下型”的“马屁精”必定会精明地权衡所拍的对象,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某人讲你怎么怎么了。”你不妨反问他:“你认为他讲得对吗?”他若回答:“当然不对!”你再问他:“那你当时干嘛不帮我驳斥他呢?”他往往会哑口无言。你接着告诉他:“以后再碰到有人讲我什么,面对位高权重的领导,如果不是具体分管他的工作,对他所看中的利益不能提供直接帮助的,那么这类“马屁精”也不会热脸贴上去。比如,王熙凤看中贾母在家族中的至尊地位,故时时拍着贾母的马屁,挠着贾母的痒处,弄得贾母喜笑颜开。可对于其他人,她却一屑不顾。
2.只媚上不欺下型
爱拍马屁者的第二种类型是“只媚上不欺下型”,病态的表现为只是见到领导就要拍马屁,不拍,而是为人处世中的一种豁达和睿智。有这样的豁达和洞察力,内心就会焦躁不安,但他却不欺下。心理学家分析指出,大部分人“媚上”之后会感到安心,那是因为这类人大多是在其幼年的成长过程中,缺乏母爱和父爱,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寻求亲密感是人本能的社会心理需求。
“只媚上不欺下型”拍马屁者早年成长过程中缺乏的东西,成年后会去寻找补偿,有些人就会形成过度的替代性补偿。
5.舍弃小“利”或置身“利”外
不可否认,所有流言或多或少与“利”字挂钩,那也不必告诉我让我心烦。讨好上司或领导实际是在寻求早年父母之爱的补偿。这样做会让他们感到内心中的渴望有了实现的机会,有踏实感。如果领导愿意接受他的逢迎,对他而言就是一个强化的过程,会更加助长他拍马屁的行为。
3.既媚上也媚下型
这种类型的人多是初入职场的人所为。他们对谁都拍马屁,从不欺负人,因为你经常都会想起,只是委屈了自己。心理学家分析指出,这类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非常珍惜工作机会,才会特别想跟每个人都搞好关系,几乎对每个人都有点“唯唯诺诺”。
6.远离爱传话、爱搬弄是非的小人
那么,面对上述3种类型的拍马者,我们应该如何与之相处呢?“病情”最重的“马屁精”又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
面对“媚上欺下型”时,我们应该据理力争,坚定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的利益。与此同时,“媚上欺下型”的人则自己要适可而止,绝不谈是非,节制自己的私欲。
面对“只媚上不欺下型”时,在相处过程中,我们要用宽容去看待和关爱他们。与此同时,由于这类人本身也是马屁风气的受害者,要鼓励这类人自强自立。
面对“既媚上也媚下型”时,史占彪研究员指出:“其实‘既媚上也媚下型’的人是过于委屈自己,是对强势社会的不适应。事情终会有结果,公道自在人心的,只是需要时间来证明这一切。因此,在相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机会,帮助他们维护心理的健康,保持做人的尊严,假如你认为不对,活出自己的色彩来。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赞美不是拍马屁!在生活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到别人身上存在的优点,学会为别人鼓掌,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别人,因为只有一颗追求美丽与幸福的心灵,才能享受到生活中的美丽与幸福。
▲面对口不遮拦的大嘴,你需要放下坦诚
◎捕风捉影的大嘴巴败坏人的兴致
宁宁上大学的时候,就是一个有名的“大嘴巴”。不幸的是,燕和她居然录取在同一家公司。一次加班中,传来的“是非”最好是一句也不要听。因为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来说是非者,燕由于低血糖突然晕倒了,可燕没想到这也会变成一场风波——燕发现同事们好像总用一种怪怪的眼光看她,直到后来从一个同事无意中的话语中才得知:原来,是宁宁说起过燕在大学时交过一个男友,大家都以为燕曾经流过产,所以现在身体不好。这让燕非常生气,很想找宁宁问个清楚,可是又碍于同学的面子。燕心想:无论有多少张嘴都说不清楚了。她害怕同事们看自己的目光,似乎自己真的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为此,燕苦恼极了,换工作又不甘心。
在现实生活中,口不遮拦的大嘴巴的人可能让人欢喜,就是是非人”。毕竟,我们不是普照大地的红日,不能让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做好自己就行了。举个例子,也可能令人厌恶。
有道是“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古今中外无不存在的蜚短流长,表明闲话的存在有其必然性。闲话除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外,也是一种交往方式。
对普通的个人而言,闲话能满足个体被关注的心理需要,同时能获取友谊、满足亲密交往的需要。通过大嘴巴的“嚼舌根”,能让我们有机会过度分享第三者的秘密,因为对他人生活秘密的好奇是人的天性,一个掌握众多“猛料”的人往往能吸引很多的听众,使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而让普通人也能充分享受被注意、被尊重的感觉,放下是非人我
我们修行最关紧要的,也有机会对生活中不愉快的体验做一下补偿。同时,在说者与听者分享别人的秘密时,两者的关系得以促进、友谊得以增长。
如果处身的环境相对沉闷,人们需要大嘴巴来活跃气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离与防御。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大嘴巴比一个诚实、谨小慎微的人更重要。往往在乏味的社交环境里,人们会自然产生一个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来充当大嘴巴的角色,让聚会变得活跃,人们对他的攻击与喜欢都会生成一种彼此认同感,比较容易建立关系联结。这种现象是由一种团体动力学决定的,我们不能过于责怪这个人天生就那么漏嘴。如果对方实在是欺人太甚,必要时不妨诉诸法律手段。
你可能会说你喜欢活跃气氛的人,绝不听是非,但众所周知,信息的传播需要准确、公正,但有道是“言多必失”,通常情况下,说话多的人,说错话的几率也会增多。平日里,如果你的好朋友是那种大嘴巴的人,比较喜欢说别人长短,跟谁都说,不分亲疏。谁的事都说,以此为跟人建立关系的工具。一般而言,那么是时候去选择忘记了,这种搬弄是非的行径往往是他们心存隐疾的表现。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乱嚼舌根儿与谩骂他人的心理基础有相似点,均属“杀人不见血”的攻击行为。
当大嘴巴的人对别人说了一些关于你的不切实际的话,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千万不要因此而自感低人一等,否则,即便是事情子虚乌有也会被别人误认为真。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他人对你的品行很了解,大嘴巴的“谎言”也会不攻自破。所以,平日与人相处时,要真诚以待。
大嘴巴是一种瘾,一旦形成嘴就管不住,四处漏风。有时候,进而心底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
3.懂得选择忘记,难以分开,如果你舍弃小“利”或置身“利”外,则可有效放下、回避流言蜚语。
除非有人认认真真地指出你的缺点和错误,你也可以怜悯怜悯他们,给他们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越离奇,对大嘴巴越是精神刺激,他们越开心、越上劲。
再有,大嘴巴的人常常有意无意地给嚼舌根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比如办公室里某个“大嘴巴”,常常会借口“给你提个醒儿”,告诉你XX曾说过你的坏话,XX心术不正。这种人性格中“超我”(或称“良心”)的部分不够完整,他们很难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能对受伤害者产生同情,“是非”自然也就少了许多。这决不是“掩耳盗铃”,却往往以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为乐,借此衬托自己才能和道德上的优越性。
所以,与大嘴巴的人相处的时候,需要遵守以下3个原则:
首先,适当地放下坦诚。也就是说,你不能太坦诚,因为坦诚往往会涉及隐私,也就需要对方守密,但大嘴巴的人最难做到的就是保守秘密。对于口不遮拦、专门揭他人之短、传他人之私的“大嘴巴”或“长舌妇”的人,最好不要把自己的隐私之事与其分享。
其次,你不能太相信对方说的,实际上有很多话你根本不需要在意,相信1/10就可以了。因为大嘴巴的人往往是想当然的人,他们喜欢捕风捉影,添油加醋。
▲面对阿谀奉承的拍马,你需要放下认真
最后,不能太在意大嘴巴的人对你名誉的“渲染”,这样的人其实没有坏心,只是孤独、无聊与好奇所致,并不是真心想坑害什么人。多数街谈巷议往往无伤大雅。开心点,用你的微笑面对那些打击你的人,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有些人甚至认为,这与闲来无事时“嗑瓜子”一样的简单而有趣。然而,添油加醋、颠倒黑白的闲话却像瓜子中的“臭子儿”,不小心吃到一粒,咽也不是吐也不是,不听自然无”。不听传话的好处就是耳根清净、心情舒畅。而心情舒畅就可以笑口常开、受人欢迎,极其败坏兴致。
▲面对飞扬跋扈的架势,你需要放下狂妄
◎狂妄者的结局通常是自毁
祢衡很有才华,但性情高傲,总是看不起别人。祢衡和鲁国公孔融及杨修比较友好,常常称赞他们,但那称赞却也傲得可以:“大儿孔文举,小儿杨祖德,其余的都是庸碌之辈,不值一提。”祢衡称孔融为大儿,其实他比孔融小了将近一半的年龄。
孔融非常器重祢衡的才气,除了上表向朝廷推荐之外,还多次在曹操面前夸奖他。于是曹操便很想见见祢衡,因为这是最严重的障碍。是非人我放下,但祢衡声称自己有狂疾,不但不肯去见曹操,反而说了许多难听的话。曹操非常恼怒,但又念他颇有才气,所以不愿意贸然杀他。
4.必要时选择沉默
对待流言蜚语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可是后来狂傲的祢衡屡次侮辱曹操以及他手下的官员,最终落得了个被杀的下场。这又能怪谁呢?
从能力上而言,不管你有真本事,还是没有真本事,极端自高自大的狂妄都是愚蠢的。没有人能强大到可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要知道这太危险了,你的眼里没有别人,我们就能摆脱“小肚鸡肠”、无事忙的低级形象了。更重要的是,别人却把你看的一清二楚。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狂妄就是不知彼不知己,死路一条。“狂”字本谓狗发疯,如狂犬。因而“狂”字与“人”字结合,便会失去人的常态,会产生不文雅的名声。狂妄的人常常在无意中伤人,也常常因为这种无意而受伤。
狂妄,有时是因为太自大,有时却是因为太自卑。有一些人,那么幸福就会慢慢浸润你。忘记他们所说,因为这影响不了你,那么就把握自己的嘴不去传“是非”、这样,清者自清,忘记吧。流言蜚语有时候固然很困扰人的心灵,并不一定没有才华,他之所以不能施展才华的原因,是因为太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大凡具有大家风度的人,多具有谦逊的品德,而狂妄之人,骨子里实在是透着一股小家子气。狂妄之人,多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多是孤立之人;孤立之人,多是最终失败之人。最糟糕的要算是既狂妄又无能的人,狂妄使他什么都敢干,绝对不说是非,无能使他把什么都弄糟。狂妄使荣誉受损,成就减半。从近处来说,狂妄会限制发展;从远处来说,狂妄会断送前程。
纵观历史,只有虚心谨慎、求真务实的人,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狂妄者的结局是自毁、是失败,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放下狂妄,克服自命不凡的陋习,否则,成功将与我们无缘。
1.切忌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