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的标准
下面的10项心理健康标准,也是比较受大家所认可的。
1. 具有十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 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超负荷地工作,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 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导致产生心理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 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因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环境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5. 保持个性的健全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充分发挥个性能量。
6.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
7.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 适度的情绪发展和控制
人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得到发挥和满足,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更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情合理又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更无益于心理健康。
■ 人人都可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心理调适
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种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要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再次要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最后一点,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拥有正常而睿智的思维,避免走入心灵的误区。
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1.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2. 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学会一门艺术,无论是唱歌弹琴、写作绘画,还是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3. 保护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既能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 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失衡。
5. 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 扭曲了的自尊心——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简单地说,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的担负能力,就会想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条件,最终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产生犯罪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在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不如他人的现状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有的少女甚至为了满足物质的欲求而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是值得深思的。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
总之,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加以克服。
1. 提高自我认知
提高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
2. 做到自尊自重
诚实、正直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而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丧失人格。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抬头的机会。
3. 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
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实现理想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4. 正确对待舆论
要正确对待舆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越条件,不要因此影响自己的进步,而应该将其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5. 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只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如果一定要比, 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 为何觉得自己不如人?——自卑心理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负性情绪,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自卑的人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害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自卑的人过于自尊,为了保护脆弱的尊严而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挫折引起自卑,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生理缺陷,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等社会环境缺陷,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情场或商场失意、当从出丑、被人嘲弄等生活挫折等;二是出自一种不如他人的主观感觉,与事实并不相符。
如何防治自卑心理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改变认识,培养自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可以试试这样做: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好的事情,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做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自己用心去捕捉,将捕捉到的好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对于自身的一些生理缺陷,如相貌丑、身高矮等,自渐形秽也是没有用的,倒不如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其他的优点以弥补缺陷。要知道,生物学上有个“生理补偿”的概念,即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别灵,腿有毛病,手就特别灵巧,所以不妨这样暗示自己:“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耳朵比你灵,我并不比你短半截”。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头脑空虚,那他也不过是空有躯壳;一个病残的人,如果内心世界丰富,正如阴暗背景的闪光,更显得耀目,更能得到人们的爱戴。
2. 培养良好的性格
要改变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培养良好的性格。不能只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能对别人要求太严。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一得之见、一技之长,也不能因此看不起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别人不会特别哀求于你,相反,会因之瞧不起你。有怪癖的人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不过要记住,改变性格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的,要有一种恒心、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3. 要正确地与人相比
自卑心重的人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定会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过别人,同样,自己也不会事事不如别人。
4. 增强心理素质
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5. 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如果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自卑。
■ 为何觉得生活“没劲”?——空虚心理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理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以此来打发时间、摆脱心理寂寞。严重的情况下,空虚者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况而空虚。
(1)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的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标,从而整日安逸奢靡、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2)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屑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如何矫正空虚心理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社会认知要现实
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要看主流发展方向,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消极面,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要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并改造现实。
2. 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并为之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奋斗,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努力和奋斗,难够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3. 要改变懒散的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也会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的习惯,从劳动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4. 要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5. 要培养读书兴趣
读书能使空虚者获得智慧、汲取力量,使空虚的心灵不断得到充实,摆脱狭窄经验的束缚,从而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要多读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确立“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6. 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际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7. 丰富自己的生活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琴棋书画,让自己忙碌起来,生活丰富起来,就会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活力的源泉。
■ 有的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私心理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法律、道德规范、良心风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顾大局,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者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己。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现象。严重地讲,自私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由自私衍生的。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件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可以将自私看做一种病态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