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更需要保持低调。低调者不自满,不妄自尊大,不大肆张扬,而是以平静、淡然的心态看待成功。为人处世态度一如既往,在事业上积极进取的态度一如既往,专心于干自己的事,从而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天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
天从来不会标榜自己高远,但人们也明了天的高远;地从来没有标榜自己的深厚,但人们也一样明了大地的深厚。有知识的人很少标榜自己学识渊博,但人们也无不对他们投以羡慕的眼光。
曾在北大任教的季羡林老先生治学达半个多世纪,是一位学贯中西、闻名世界的学界泰斗。他在古印度学、数学、中印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许多独到的见解几乎无可匹敌。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理论、语言学、历史学、中国翻译史、比较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卓有建树。但他却从不以名家学者自居,而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认为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也只是刚刚深入到皮毛。他多次请求人们摘掉其“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他在书中昭告天下:“三项桂冠一摘,还我轻松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他始终认为,真情待人,才能坦诚相待;真实为事,才能有为当世;真切处世,才能心阔坦荡。“三真”延伸出来的是季老那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做人情怀。做人“真情、真实、真切”最为难得,这种平实低调的作风,更使他成为仰之弥高的做人榜样。
越是少有本事的人,才越是会到处炫耀自己的本事,因为他们心里空虚,惟恐别人小看了他,只好到处炫耀和显摆自己,以抬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事实上却往往事与愿违,人生失败的人几乎都有这种好高不好低的习性,也许他们的吹嘘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荣耀与光环,但殊不知越是这样做也越早暴露了他们的无知和浅薄,反而最先遭到无情的淘汰。而那些深藏不露的人虽然不声不响,不言不语,却是胸有百万兵的奇才,他们的低姿态不足以引人注目,也很少受到干扰,所以他们能使自己充分发挥所有的特长,最终取得成功。
许多成功者在功成名就之前大都保持低姿态做人做事的作风,在成功之后也能保持冷静,用冷静的态度应对热闹的世界,很少把宝贵的时间耗费于无谓的吹吹捧捧的活动中,这种作风使他们能够很快从成功的喜悦中沉下心来,投入到新一轮的奋斗中。成功并不永恒,低调却可以永恒。
刘书于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任微软MSN中文网执行出版人兼总编辑。刘书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她先后担任过《北京晨报》首席记者、新浪网财务中心总监,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她认为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都要经历一个茫然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过程。走出校门,自己觉得应该干一番事业,而后又不知怎样起步,这时如果还是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一定会被人拒之千里之外。低姿态才是唯一可取的正确选择。于是,她从求职投放简历到面试,再到上岗,以至于得到重用,一路秉承着低调务实的作风,才使自己越走越远。她说:“工作时一定要低姿态,特别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你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决定你没有可以摆高姿态的理由。”她对自己曾经获得的各种荣誉看得非常淡,她觉得它们仅仅是人生经历中留下的雪泥鸿爪。
刘书的经历是低姿态的经历,她从低姿态中学到了走向社会获取成功的资本。可想而知,如果她抱着好为人师的姿态走进社会,放不下北大罩在身上的光环,即使她有经天之才,恐怕也难以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放低身份做人,是许多成功者的自觉行为。放低姿态做人,可以使他们的大本领通过不说的方式用超人的业绩展现出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大学四年只是漫长人生路的一个瞬间,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使学生掌握到可以成就一生的知识和本领,未来的路上仍需要时时当小学生。如果认为已经学懂学透走向社会的本领,那么就很容易犯眼高手低的错误,结果不仅做不来大事,连小事也做不好。
曲高必和寡,心高必气傲。气傲的人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因为谁都不会亲近高傲的人。只有放低姿态,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才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做人的快乐。诗人鲁藜说得好:“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
做人智慧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如果你无法认清楚自己,不妨给自己找一个参照。
取得多大成就要靠他人评价
中国人常说,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说。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欢自吹自擂的,因为别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年3月举行的那场世纪拳王大赛一样,由于裁判有争议的判决使这场比赛被判为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刘易斯获胜的,真正的拳王当是刘易斯。1999年11月刘易斯与霍利菲尔德再度相逢,经过12回合的激战,刘易斯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重量级拳王。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是否就骄奢放肆、目中无人起来了呢?没有!
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给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这一番谦虚的话听在人家耳里,远比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对自己的成就发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自己的缺陷。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也许你认为格兰特将军的自谦,固然值得赞美,而李将军以败将的身份,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齐,似乎有些骄傲呢?其实不然,李将军虽然战败,但仍能坦然忍受耻辱,这正是他勇敢坚毅的地方。他这样做,是表示他把失败当做一种经验,而非一种耻辱,如果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仍能挺身奋战、争取光荣。所以,他仍不失一位伟大军人的风度。他之所以与格兰特持相反的态度,并非不肯谦虚,实在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格兰特将军不但赞美了李将军的态度,而且也没有轻视他的战绩。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和李将军的失败,都是偶然的机会造成。他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凑巧的环境决定的,当时敌方军队在弗吉尼亚,几乎天天遇到阴雨天气,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潭中作战。相反的,我们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异常方便,而且有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一两天后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最后命运的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命运,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终没有让理智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没。曾经有人说:“愈是不喜欢接受别人赞誉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做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异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已没有自知之明,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欧洲有一句著名格言:“愈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愈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愈是有本领的人,愈是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夸奖。”
做人智慧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不自我吹嘘,自我炫耀,他的成就也会为人所知道。
自满是前进的羁绊
做人要保持低调。有时候这种低调就是指取得成就后不自满,不停下脚步。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保持平淡。
明朝末年,国家衰败,很多地方都困苦不堪,陕北农民尤其困苦,遭受到了严重的灾荒,可官府却不顾百姓的死活催逼交粮纳赋。最后走投无路的农民忍无可忍,纷纷起义。此时李自成也揭竿而起,率领自己的军队去投奔“闯王”高迎祥。由于李自成有勇有谋,屡建战功,受到了高迎祥的器重。
没过几年,高迎祥被杀,李自成被部将拥戴为“闯王”。前期起义军到处碰壁,在潼关更是遭到官军伏击,损失惨重。李自成仅带领十八骑突围,在商洛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藏身。过了几年,他重新积蓄了力量,率领军队进入河南。当时河南大旱,天灾连连,李自成便顺应民心地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当时有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见当时李自成的政策是多么受欢迎。很快李自成的部队就发展壮大起来,达到了百万之众,一跃成为明末起义军的主力。后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政权,被称为新顺王。不久在汝州大败官军,乘胜进占西安。然后李自成又建立了大顺政权。实力壮大的他立即率军攻入北京,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最后只得自缢身亡,明朝被彻底推翻。
到了北京以后,李自成十分骄傲自满,失去了应有的警惕。他对将领和士兵奸淫掳掠的事情十分放纵,自己也坐在龙椅上起不来。出于一种天然的仇恨,农民军勒令明朝旧官员将自己的家产作为起义军的军饷,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主持这件事情。正是这个刘宗敏在向吴三桂父亲吴襄追讨家产时,发现吴三桂最宠爱的歌女陈圆圆十分貌美,便强行抢来据为己有。但他没有想到,吴三桂当时是明朝的总兵,正率领明军驻扎在山海关一线,此时农民军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依仗吴三桂的力量。吴三桂当时还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后来听说自己的父亲被抓,家产也被抄夺,甚至连自己的宠姬也保护不了,于是十分愤怒,命令手下的将领全部换上白衣白甲,为思宗皇帝朱由检戴孝,同时还和清王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接洽,请求清军给予支援。后来在山海关,农民军惨遭失败,李自成只好退出北京,四处转战,最后死在地主武装手中。
当初进入河南时,李自成能够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老百姓欢迎,而且他能够约束下属,制止他们四处抢掠,这也使得李自成深得民心。但是进入北京以后,李自成认为江山稳固,可以安稳坐天下了,便放松了对自己和将士的要求。他骄傲了,认为可以君临天下,原明朝的将领应该向他投降,毕竟他已经占领了都城。他也确实派人去向吴三桂等人招降,然而在招降的过程中,他又放纵将士在北京城肆意妄为,最后伤了吴三桂的父亲,夺了吴三桂的爱妾,为自己的失败留下了伏笔。
无论取得多大成就,一定要保持低调。一旦骄傲,灾祸就会降临。有人认为谦虚的人往往是弱者,这大错特错。人必须学会谦虚。往往不懂谦虚的人才是弱者,而强者一般都是非常谦虚的。
做人智慧
《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已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谦虚的人最终会得众人的肯定。
凡事有“度”,乐极生悲
“乐极生悲”的典故出自司马迁《滑稽列传》:
战国时期,齐威王是个喜欢彻夜饮酒的君王。有一年楚军进攻齐国,他连忙派使节淳于髡去赵国求救。淳于髡果然不辜负齐王重托,从赵国请来10万大军,吓退了楚军。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宴请淳于髡喝酒。齐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知道齐王又要彻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于是他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齐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道:“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人快乐到了极点,就要发生悲伤之事)。”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说:“好!你说得太好了。”从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将走向反面。
乐极生悲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有发生。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老来中举,结果由于兴奋过度,整个人变得疯疯癫癫,最后还是他的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才把他打得清醒过来。
从生理上讲,过度强烈的兴奋,如果超越了正常的生理限度,就会引起生理机能紊乱而导致病变。从哲学的角度看,物极必反,即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时,必然会转为自身的对立面,故而有“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之说。如果你取得了一点成就,便毫无顾忌地张扬庆祝,毫无节制,势必会受到嫉妒者、猜忌者的怨恨,势必要让你的快乐不能长久。
明末清初时候,杭州有个叫常乐的秀才,年已三十,屡试不第。因为家中十分贫穷,于是靠卖字画为生。有时候字画卖不出去,只得沿街行乞。
一年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常乐的字画一直没卖出去,又没有乞讨到多少东西,身上衣衫单薄,一直冻得直打哆嗦,正好路过一座石桥,他就钻到桥洞下避风。桥洞下有一堆刚熄了火还在冒着青烟的灰堆,散发出一股热气。常乐喜出望外,把冻僵的双手插进灰堆,身子立刻暖和起来。他高兴得自言自语:“满足乎?满足也哉!常乐我知足者矣!”
常乐的自言自语正好被一位告老还乡的府台大人听到了。府台大人心想:我在官场多年,尔虞我诈,贪得无厌者多也,赞叹满足、知足的倒是极少,便下马去看这个知足之人。府台问他这么冷的天气,为何在此咏诵“知足”。常乐当即吟诗一首作答——十年寒窗苦读书,名不闻来功不就。家境贫寒无奢求,天寒见灰亦知足!这番“知足常乐”的精神让府台十分感动,便聘他做塾师教膝下的一对子女读书,常乐自是十分乐意。
然而,常乐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后,不愁吃穿,衣袋里也有了银两,变得容光焕发,生活上也逐渐放纵起来,染上了吃喝嫖赌的恶习,把报酬花得精光,还背了一身的债。债主上门追索,府台大人大怒,写了封信,对常乐说:“明天一早,你不要讲课了,把这封信送到去年我们相见的石桥旁,交给一个叫乔尚观的人。”第二天清晨,常乐带着信按时来到石桥旁,等了半天,不见人影。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常乐问了几个路过的人,都说不姓乔,心中纳闷,莫不是大人把时间或地点搞错了?他拿出信来,忽然想到,“乔尚观”,莫不是暗示我到桥上去观此信?他立刻走到桥上,抽出信笺看了起来。信是一首诗:常乐先生不满足,忘了桥下灰一堆。如今吃喝又嫖赌,乐不知足反生悲!
常乐知道,自己已经被辞退了,只好垂头丧气回到自己原来住的那间破房子,继续过着卖画和行乞的日子。
这故事很快便在人群中传开了,于是“知足常乐”和“乐极生悲”便成为成语,用来告诫人们自觉克制物欲,不要贪得无厌,酿造人生苦酒。
之所以“乐极生悲”,还因为人们常常会得意忘形,以为自己享受尽了天下的快乐,将自己的位置、身份忘得一干二净。每个人取得的成就,不可能离开外力的因素,每个人做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当周围的一些事物都在反对你的时候,你自己必然也会无所作为。
做人智慧
人们常说:“你别笑,有你哭的时候。”其实这句话是在告诫人们,凡事都有“度”,快乐本是好事,但乐过了头也会发生悲剧。
谦逊是成就的别名
人不能没有自信心,但自信并不等于骄傲。骄傲是前进路上一个最大的阻力,它总是怂恿人对镜自赏,洋洋得意,自我感觉超过了现实。这种虚幻的良好感觉是无知、褊狭和傲慢的同行者,是与积极进取、朴实和谦恭完全背道而驰的。这种错误的思维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在伤害你自己——它使你远离现实,阻止你达到完美和正直。
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也指出:“满招损,谦受益。”民间俗谚也说:“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古今中外关于戒骄破满的论述不计其数,正是告诉我们骄傲是人类的宿敌,如果不战胜它,它会毁了我们自己。
晶体管之父肖克利于1955年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硅谷。肖克利在硅谷建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当时硅谷还没几家大企业,他可算是硅谷的先驱。在硅谷这里有着一流的天时和地利,但肖克利还需要另一项关键的条件:人才。
对于人才的挑选,肖克利的眼光绝对和他的技术眼光一样敏锐、独到。他回到人气旺盛的美国东岸,发布了招聘信息,渴求有志人才与他一起打天下。肖克利作为一名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聘用了8位优秀人才。这是从未有过的伟大人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岁以下,正处于他们才能喷涌的顶峰时期,极具战斗力。
大伙慕肖克利的名而来,摩拳擦掌要干一番大事。但他们初到肖克利实验室,都大吃一惊:所谓的实验室是光秃秃的白墙、水泥地和裸露在外的屋椽。物质条件如此之差,更没想到的是,肖克利是一位极其傲慢的人物。这位在研讨会和讲演中令年轻人十分钦佩和仰慕的伟大科学家,却是最不好伺候的老板。这位大科学家的市场学问十分可怜,而雄心又极大。偏偏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甚至跟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没有,还十分自以为是。
肖克利跟人说话,总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态度日趋骄横。对于手下的一帮精英,他总是像老板对待学徒工一样颐指气使,怨气满天,肖克利唯我独尊的作风很快受到了报应。他的门徒们提议研究集成电路,用扩散方法将数个硅晶体管的电路放在一个晶体管大小的位置上。现在我们看来,这是电子世界发展的趋势。但肖克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到了1957年,8人中有7人产生了跳槽的想法。不久,8个人很快向肖克利递上辞职书。肖克利当然大为震惊,继而大发雷霆,由着他那傲慢的脾气发泄了一番,把这些人骂了个够,把他们称作叛徒,时称“叛逆八人帮”。现在看来也许他们是历史上最有实力的叛逆者。
“叛逆八人帮”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有人曾说过:“伟大只不过是谦逊的别名。”虚怀若谷的人,不会被头上各色各样的光环所蒙蔽。他清楚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失败与成就。他能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更能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他人的批评,甚至为批评自己的人鼓掌。
19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些什么。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谦逊是爱好劳动、尽心竭力、坚定顽强的亲姊妹。夸夸其谈的人从来不是勤奋的劳动者。脑力劳动是一种需要非常实际、非常清醒、非常认真的劳动,而这一切又构成谦逊的品德——谦逊好像是天平,人们用它可以测出自己的分量。傲慢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这是现代人常见的通病,它往往表现在:把对于某种复杂事物的模糊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当做知识。”
因此,我们要养成善于正确看待自己优缺点的习惯。无论人家怎样夸奖你,你都要明白,你还远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你要懂得,人们赞扬你,多半是要求你这样进行自我教育: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再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那就是一种自高自大的表现。
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地融会到一起。一个谦逊的人如果将自己身上一切值得赞扬的东西都看做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那么他就会将纪律当做真正的自由,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做人智慧
老子讲,圣人的胸怀空虚得好像天地间的风箱,又好似山间的低谷,无边无际。所以他对自己从没有过自满。“虚怀若谷”,就是一种伟大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