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即谋略、谋划,在本篇中指施展谋略计策,其主旨是如何针对不同的人或事去设立和使用计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原典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有隙,木毁于有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毂远近之诱。
译文
凡是给人家出谋划策,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首先要追寻所面临的事情的起因,进而探求事物发展过程特别是现在的各种情况。掌握了这些情况,才可以制定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就是上策、中策、下策。将这三种策略互相参验,互补互取,就能产生出解决问题的奇策良谋来。真正的奇策良谋是顺从事理、无所阻挡、无往而不胜的,从古代就已经开始被人们所依循。所以,郑国人到山里去采玉时,必定驾着能指示方向的司南车,为的是不迷失方向。而忖度称量实施计谋之人的才干能力,揣摩实情掌握各种相关因素,也是因事立计的“指南车”。情志相同的人做事之后能够依旧保持亲密关系,是因为他们都取得了成功,都获取了利益;情志相同而事后却关系疏远了的人们,是因为他们中只有一方取得了成功,获取了利益;共同想避免某种结局而事后仍能保持亲密关系的人们,是因为他们同样受到伤害,同样遭受损失;共同想避免某种结局但事后关系疏远了的人们,是因为他们中只有一方受到了伤害,遭受了损失。所以,共同获取利益就能相互保持亲密关系,其中一方遭受损失必然导致互相疏远,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用这种道理去考察人们相亲相疏的异同,其原因必定也是如此。所以说,墙从有裂缝处崩塌,树木从有节的地方折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然规律吧!因而,新事物、新情况都是由旧事物的发展变化才产生出来的,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才产生了谋略,由谋略再产生出实施计划,实施计划需要交给大家商讨议论以听取各方意见、考虑各方利益,在商讨议论中必定产生新的说法、新的计划,综合新旧计划来制定进退有节、回旋有余的实施措施,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可见,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都是这样,任何规章制度的产生原则也皆是如此。
仁人君子视财物如粪土,所以不可以用钱财去引诱他,但可以让他捐出财货。勇敢的斗士不畏惧祸难,所以不可以用灾患去吓唬他,倒可以让他担当危险的责任。智慧之人通达机数,明于大道,不可以用诡诈去欺骗他,却可以用大道理来晓谕他,让他为我们做事,建立功业。以上是可以利用的三种人才。相反,愚蠢者可以用欺骗手段蒙蔽他,不肖之徒可以用恐吓手段威胁他,贪婪者可以用金钱去利诱他,应该因人因事而使用不同的裁处手段。弱者善用权术、善借人力就可以变为强者,隐曲的手法用熟练了就可以使人认作是直率的手段,积累不足可以变为有余,这就是计谋权术的运用。所以,如果游说对象外表上与我们亲善而内心却相当疏远,我们就应当运用计谋去打动他的内心;如果游说对象内心赞同我们而外表上装作冷淡,我们就应当运用权术去做表面工作而改变其表面态度。要依据对方的疑虑改变我们的计谋,依据对方所见所闻来肯定某些东西,依据对方的言谈来总结出实施游说的要点,依据对方情势的变化去成就事业,依据对方的好恶来权衡变通我们的计谋,依据对方的忧惧设法舍弃决策中的某些部分。琢磨透他的心意使之产生恐惧心理,分析形势的高危使之受到震动,把他微暗中的活动摆在光天化日之下加以证实,由外表推测出他内心的想法而设计相应的对策对付他,隔绝他的视听闭塞其耳目,打乱他的思维迷惑其理智,这就是所说的计谋。
说到策划、实施计谋时,在大庭广众之下谋划不如在私室中谋划,在私室中谋划不如二人密谋,结成巩固的联盟,如此一来便可以密而不漏,别人也就无机可乘了。此外还应注意,遵循常理的正计比不上出奇制胜的奇计。奇计,变化不定,能使对手无法预测,实施起来就像流水一般令人难以阻挡。因此,游说人主时,要注意与他谋划这样的奇计;但游说人臣时,首先申说的是其私人的切身利益。自身处于亲近地位,但说话见外、不贴心,便会被疏远;自身处于疏远地位,但说话太重、过于密切、深入内情,便会招致危险。不要把别人不想做的事、不想解决的问题强加在他头上,去游说他;也不要把别人无法理解的道理勉强去告诉他,教导他。如果别人有什么嗜欲,可以学习仿效,迎合着去做。如果别人有讨厌的事,就要极力避开,为他隐讳。这就叫作暗地里使手段而公开获取利益。想要排斥某人,先放纵他,让他作恶至极,然后抓住机会顺理成章地制服他、除掉他。自己要经常表现出中正平和、不善不恶的表情,喜怒不形于色,这样别人就敢把真心交给你,把大事托付给你了。
对于能够彻底了解、掌握的人,才可以使用他;对于不能了解、掌握的人,善于谋划的人是不用他的。所以说,办事贵在能控制别人,而千万不可被别人所控制。控制住别人,你就掌握了权变的主动权;被别人控制,你的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了。因此,圣智之人运用谋略总是暗中着力、不露声色,愚蠢的人才在明处咋咋呼呼、大肆张扬。因而跟聪明的人行事容易,跟不聪明的人成事困难。由此可见,注定要灭亡的事物是难以挽回失败而让它继续存在的,危急的局势也很难使之转危为安,因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看重智慧谋略。用智,就要用在一般人所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地方。运用计谋时,看到可以成功,就选取一些事自己去做;看到不可行,就选取一些事让别人去做。所以先贤智圣的谋略及治国之道都是隐藏不露的。常言道:“天地化生万物,表现在高深莫测;圣人处世的诀窍与法则,在于隐藏不露。不在于仅仅表面上讲求忠、信、仁、义,只要内心中正、合乎不偏不倚的正道就可以了。”能够通达这种道理的人,才值得跟他谈论谋略。能够掌握这种道理的人,才可以和他设计各种计谋,以悦近来远,让天下归服。
以史为鉴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但包含在这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表面情节之下的,却是精彩纷呈的权谋策划与实施。
雪夜访普图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突发急病身亡,年仅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普即派人四处散播谣言,并借机上奏朝廷,危言耸听,说北汉和契丹就要会师南下,派兵进犯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等仓促之下不辨真伪,便急命赵匡胤率兵从大梁出发,北上加以防御。当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便下令大军安营扎寨,暂缓前进。
军中有一个通晓星象的人叫苗训,他指点门官楚昭辅等人观察天象,看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似乎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古时候,人们都认为太阳是皇帝的象征,另外出现了一个太阳,也就预示着要出现一个新的皇帝。谣言于是不胫而走。当晚五更,军中将士们聚集在陈桥驿前,议论纷纷。赵匡胤为了让这把火烧得更旺,便又派亲信去煽动将士们说:“现在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御外敌,又有谁知道?倒不如先立将军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晚。”
这时,一直在幕后策划的赵普、赵光义等便出来假言规劝将士们不要这样做。如此一来,名为劝阻,实为激将,果然惹得群情沸腾。赵普等人一见时机已然成熟,就派人连夜赶回通知大梁城内的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让他们在京城领兵策应。
黎明时分,北征的将士们纷纷披甲执刃,团团围住赵匡胤的军帐。而此时的赵匡胤却正悠闲地卧于帐中饮酒,佯作不知。赵普与赵光义进来禀告外面的情况,赵匡胤这才慢慢地起身出来。
将士们一见到他便高呼:“诸军无主,愿奉将军为天子!”
赵匡胤还未及开口,就有人把象征着皇权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这些参加兵变的将士们也不等他分辩,就簇拥他上马。赵匡胤手揽缰绳对众将士说道:“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众将士纷纷表示愿听从号令。赵匡胤接着说:“太后和皇上,我一直对他们称臣,你们不能冒犯;诸位大臣,都是与我在一起的同僚,你们不能侵凌;朝廷中普通的家庭,你们不能强行掠夺。听从我命令的重赏,违反命令的一律处置。”众将士听到这些话,都下马跪拜。于是,赵匡胤就整肃军队进入了大梁。
赵匡胤进城后,命令将士们各归营帐。片刻之后,手下将领簇拥着宰相范质等群臣前来。赵匡胤一见到他们就痛哭流涕,对他们痛陈:“我违抗了上天的旨意,作了叛军首领,这都是诸位将士们下命令逼迫我的缘故,我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啊!”
但还没等范质一干人等开口说话,一个名叫罗彦环的将领随即手按利剑对范质等人厉声怒喝:“我们诸位将士没有首领,今天我们愿奉赵匡胤为天子。”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此种形势之下,也别无他计可施,只好承认赵匡胤为皇帝。于是赵匡胤择日登基,是为宋太祖。
从散布北汉与契丹进犯的谣言,到观天象、唆使将士拥立赵匡胤为帝,而后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地进入都城大梁,赵普等人将整个兵变过程安排得丝丝入扣、具体而微、滴水不漏,甚至连加身的黄袍以及禅代的诏书都已经事先准备好了。而大局将定后赵匡胤对将士们的约法三章,也是赵普等人谋划兵变的既定策略,既有利于稳定局势,巩固政权,也有利于日后北宋的统一大业。可见,谋大事贵在深谋远虑后一气呵成,这就是所谓的“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
田单火牛阵复齐
在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中,燕国曾一度被齐国灭掉。后来,燕昭王即位,设“黄金之台”,向天下广揽人才,准备复仇雪耻。而此时的齐湣王却仍蒙在鼓里,听从燕王派来的间谍苏秦之谋,攻占宋国,引起了诸侯恐慌。燕昭王趁机联合秦、赵、韩、魏,发大兵攻齐。仅半年时间,除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两座城外,齐国剩下的七十余城尽被燕将乐毅率领的联军攻占。火牛破敌
固守即墨的将领是田单,他是一个很懂得谋略权术的人,指挥军民共同固守即墨,使乐毅打了三年,也没能攻下来。一直等到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后,田单派人去燕都实施“反间计”,让燕惠王用一介武夫骑劫代替了老谋深算、精于用兵的大将乐毅,消除了这一最大隐忧。
接着,田单又施展开“刚柔弛张计”:派出城中的老者到城外的骑劫大营献上黄金,并告知他们城中粮草将尽,兵员或死或逃,数量大减,守城者也多为老弱妇孺,田单已然准备投降了。这是用“软”的、表面的一手麻痹燕军;暗地里田单却派人准备了一千头牛,在牛身上画满了怪异奇诡的花纹,给牛的犄角绑上锐利的尖刀,并在牛尾巴拴上浸透了油膏的苇草。又挑选了五千名精干的壮士,让他们吃饱待命。等到夜深了,因燕军早就听闻齐军准备献城投降,便放松了警惕,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田单令人连夜秘密地凿开城墙,打开城门,点燃了牛尾巴上的油草。牛被火烧疼了,圆瞪大眼,疯了似的疾冲出城外,见人就用角挑,何况角上还帮有尖刀呢!而从睡梦中惊醒的燕军,只见一群怪物头顶尖刀横冲直撞、暴跳若狂的迎面奔来,吓得扭头就跑。那五千壮士跟在牛后面掩杀过去,打得燕兵抱头鼠窜,溃不成军,伤亡惨重。田单乘胜追击,最终一气收复了齐国失陷的七十余城,恢复了齐国,青史留名。
从这个刚柔兼施、软硬并用的“火牛阵田单复齐”的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在实施计谋时,不单“软”、“硬”交替使用,也常常“软”、“硬”同时使用,以“软”蔽“硬”,以“硬”辅“软”,两法兼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出了计谋“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的妙用与威力。
商界活用
“戴安娜王妃”掀起伦敦购物狂潮
一则看似不显山不露水的电视广告正在伦敦播出:
傍晚,某珠宝店内灯火通明,华彩耀眼。一位衣冠楚楚的老板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口,似乎正在恭候哪位贵客的到来。一会儿,一辆高级豪华的小轿车缓缓驶入了画面,老板疾步上前拉开车门,轻轻扶出一位仪态万方的女士……
此时,观看电视的人都惊呆了:这不是英国的绝代佳人戴安娜王妃吗?
电视里情节仍在发展,只见路上的人都一下子围拢过来,争睹芳容,更有少数勇敢者挤上前来亲吻王妃的手,场面异常轰动。店老板奋力分开众人,笑容可掬,毕恭毕敬地把王妃让进店内,等候在那儿的售货员忙不迭地把一件件五光十色的珠宝项链、金银首饰送到王妃面前,王妃细细地挑选一番,然后带着选中的几款首饰,在围观者的簇拥之下满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