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给商业贿赂行为对象的收入和报酬不同于一般性商业惯例中所提供的优惠,它可以表现为提供财物、资助子女出国或到外地旅游、包揽旅游费用等。
4.方法上的特征
商业贿赂行为一般在账外暗中进行,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财务、会计、廉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基于我国的具体情况,采取概括式的方式给商业秘密下了定义: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我国商业秘密主要包括:
1.未申请专利的设计资料、图纸、数据、技术规范、工艺流程、秘密配方,包括尚未取得专利及法律规定不能获得专利的实用技术。
2.经营管理技术资料,包括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等所掌握的不成文的知识、技巧和诀窍。如饭店管理模式,仓储式商场的经营方法,企业内部管理办法等。
3.企业未公开的客户资料,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协作伙伴,主要客户,产品的销售渠道或途径。
4.企业的经营决策,包括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定价,产品的技术含量,新产品何时投放市场,用户群的确定、营销策略等。
5.企业的投标书,包括投标报价,投标工期,投标质量,费用及完工日期等。
6.企业工资奖金分配方案。
构成商业秘密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1)不为公众知晓性;(2)经济实用性;(3)权利人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有下列几种: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这一规定的目的主要在于禁止他人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既获取本身即违法,而不需要等到公开、使用之时才违法。
2.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如果侵权人是使用上述不正当手段获取的他人商业秘密,那么其下列行为亦违法。
披露商业秘密,指侵权人将非法获取的商业秘密向他人公开。
使用他人商业秘密,指侵权人在各种有用的方面运用他人商业秘密。这种运用可能与生产活动有关,如用技术秘密生产产品等;也可能与经营活动有关,如利用他人商业秘密制成自己产品的推销计划等。使用他人商业秘密即使从外部不易被察觉,也并不影响使用行为的违法性。
3.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合同约定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4.权利人的职工违反合同约定或者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虚假广告行为
虚假广告行为是广告针对其推销的商品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允诺或提供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等作令人误解的虚假广告宣传,以排挤、压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这多为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夸大其辞、隐瞒事实、故弄玄虚等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1.在广告上弄虚作假。编造产品的生产地及生产者以打开销路,哄抬价格;或在产品质量上,以假充真,以劣充优。
2.贬低别人产品或服务来抬高自己。如有些企业通常授意别人写文章和报道抓住对手某一点以大做文章。
3.在广告中伪造获奖证明或其他证明。如冒充说产品获得国际金奖,达到国家标准,以此大肆宣传该产品“全国第一”、“世界第一”,以达到欺骗的目的。
4.不具备插刊广告资格而插刊的广告。
5.在广告中隐瞒事实或夸大其辞。如称呼自己的产品是“最高级”、“至尊”、“最佳”、“国家级”等。
6.在广告中或展览上出示的产品与企业实际生产出的产品不符。有些经营者为了更好地推销产品或服务,在展览中和广告上展示出一些精工考究、质优价廉的产品,而实际上却不具有这种产品或服务。
7.在广告或其他场合的宣传中夸大产品的影响,使消费者轻信,从而造成误解。
如有的产品仅在国内销售,却说成是已参加出口并成为出口创汇产品等。
8.哗众取宠,名不符实。如市场上本来该产品滞销,却硬说该产品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喜爱。
压价销售行为
所谓压价销售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故意在一定范围的市场上和一定时期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某种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正当的价格竞争是在采取提高技术、减少消耗、降低成本等措施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身发展战略等因素在成本价格以上销售商品。如近几年来“长虹”彩电的几次降价销售活动,虽然引发了国内彩电市场剧烈的竞争,一些中小彩电生产厂家被迫关闭,但这属于正常的价格竞争,与压价销售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不同。
如果有正当理由,不是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是允许的。
本条第2款就对此作了除外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使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法律不认定其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1.销售鲜活商品。鲜活商品不易保存,经营者根据天气及自身经营条件而低价销售鲜活商品,以免腐烂、变质造成更大损失是完全合理的。
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经营者为避免商品过期失效造成损失或者货物报废而提前降价处理是允许的、正当的。
3.季节性降价。经营者在销售旺季过后为防止商品积压,影响资金周转等而降价销售是合理的。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这是经营者为解决自身困难而采取的合理措施,是为法律所允许的。
不正当有奖销售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卖方违反法律的规定,以购买自己的某种商品能够中奖为诱饵,促进商品的销售,其实所奖的财物价值已摊人销售成本,或通过抽奖的方式,将购买者的部分财物进行重新分配,使有人多得一份意外之财,有人少得一部分自己应有的财产,通过迎合人们的投机心理来促销的销售行为。按奖品的发放方式,它可以分为附赠式的有奖销售和抽奖式的有奖销售。附赠式的有奖销售是经营者向所有的买者都赠送奖品,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是卖方以抽签、摇奖或其他带有偶然性的方式确定购买者是否中奖。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指经营者采用谎称有奖或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所设“奖”不能为购买者所得。
2.利用有奖销售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3.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是违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6条中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第13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况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虚假广告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结合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民法通则》及《刑法》的有关规定,虚假广告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三种,即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分述如下:
1.民事法律责任
(1)对消费者的赔偿责任。
第一,对于商品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对于服务负责退还服务费用。消费者对于所购买商品性能用途、质量、价格等不符合广告内容的,可以要求退货或退还服务费用。
第二,赔偿损失。广告主所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其在广告宣传中所作出的各项表示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消费者有权要求广告主赔偿损失。
(2)对其他经营者的赔偿责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于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而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2.行政法律责任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的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这即是对虚假广告行为行政法律责任的规定。
3.刑事法律责任
如果广告主播发虚假广告,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或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主恶意串通,共同构成犯罪的,应由司法机关根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