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肯定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怀疑宝宝的能力,并无意识地提醒他们,因此给了不良的心理暗示。一个人是否坚强,与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开始他们还会有信心向前冲,但是你总是想给他提供庇护,他们渐渐产生了依赖心里。每当一遇到困难,总是暗示自己:“爸爸(妈妈)会来帮我的。”他们在经历了很多困难之后,退缩、依赖的心理就会变得根深蒂固。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成功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坚强当中。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的溺爱下,变得胆小懦弱,让他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
■一位母亲为她已长大的儿子操碎了心,也伤透了心,最后她不得不求教教育专家。专家问她:“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这位母亲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这位母亲仍然称是。
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现在孩子长大了,不但没有上进心,并且一遇到困难就来找你,是吗?"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说:”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这位母亲又问:“以后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这是一个有点冷的笑话,但却足以让每一位家长沉思。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是,每当遇到挫折时,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父母就已经把挫折“摆平”了。其实,家长们这样做并不是为孩子好,而是亲手为孩子挖了一口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的机会,所以他们根本不懂得何谓坚强。
一天,一位妈妈带孩子去医院拔牙,孩子有点害怕。妈妈就安慰孩子:“别怕,妈妈会守在你的身边。”谁知进了诊疗室,孩子却抓住妈妈的手不肯放,哭哭啼啼的就是不肯跟医生合作。这时,一位老大夫走过来对妈妈说:“请你出去,离开你的孩子!”
妈妈忐忑不安地在外面等待着。不一会儿,孩子平静地走了出来。妈妈急切地问:“疼吗?你哭了吗?”孩子说:“有点儿疼,可我一声也没哭!”
后来,老大夫解答了妈妈的疑问:“你知道当时我为什么要你出去吗?你守在孩子的身边,孩子感受到依靠,就会撒娇、任性。我让你离开你的孩子,是要促使孩子自已去直面痛苦和磨难。孩子没有了依靠,自然会丢掉幻想,用自已的意志和毅力去战胜怯懦和疼痛。”
由于从小摔倒了就有人把他扶起来,这样的孩子没有真正自己处理过问题,因此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会像受惊的驼鸟一般。只是他们不是将头埋在沙滩里,而是埋向父母的怀抱;在没有父母怀抱的情况下,他们只得退缩,甚至是做出愚蠢的事情来。
其实,坚强不仅仅是摔倒了不哭,而是摔倒了勇敢地站起来,并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走下面的路程。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许多麻烦,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胆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没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和挫折。而坚强勇敢的孩子则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和挫折,越过障碍和绊脚石,从而取得成功。
心理暗示的力量:
孩子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怯懦和脆弱。当孩子遭遇困难时,首先无法忍受的往往是我们。如果我们感情用事,焦急地对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战胜痛苦,相反,只能增加孩子的恐慌和软弱。
■倾听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徐莹家中有一个男孩,叫林锐。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老公经常出差,这段时间也正是徐莹事业上升期,徐莹非常珍视这个工作机会,为了全身心地工作,于是把2岁零8个月的儿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
每一次,徐莹把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孩子哭着向徐莹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徐莹听完一阵心酸。但是心想,自己也要常常出差,所以没能满足他的请求。
孩子每次回家,总是迫不及待的把幼儿园发生的新鲜事告诉徐莹。遗憾的是,开始徐莹并没有意识到孩子迫切需要一个倾听者的这个需求,所以,每次孩子和徐莹讲话,徐莹仍然坐在电脑桌前,不停的思考、打字。
让徐莹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己“很忙”,竟然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他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变得讲起话来结结巴巴的。
这让徐莹惊出了一身冷汗。于是,徐莹开始特别的注意要改变自己,无论多忙,无论精神多么不好,她都要抽出空来,认真的倾听孩子讲话。不仅如此,徐莹还学习用儿童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这也让她开始对儿童教育着迷起来。■
孩子都会有一些天真的想法。作为教育者,应该耐心的学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耐心的倾听,会让孩子产生被尊重的感觉,增加孩子们的自重感和自信心。
孩子需要父母的倾听。父母的倾听,会使孩子成为有素养的人。父母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像山一样站在你的面前,你需要仰视他时,他仍然会习惯地俯下身来,像小时候你对他那样,听你说话,跟你谈心。那时,年迈的你,会从内心里感到做母亲的宽慰和满足。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
通常是孩子才说两句,大人就不耐烦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吗干吗去吧,谁有工夫听你神侃!”
于是,孩子十分扫兴。做父母的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你同孩子谈话的兴趣便也具备了。
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幼年时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倾诉,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才能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亲子沟通变得更容易。孩子诉说高兴的事,父母应表示共鸣;孩子诉说难过的事,父母应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诉说父母不感兴趣的话题时,父母应表现足够的耐心,并使用“嗯”“噢”“是吗”等词语,表示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像个案中的孩子在诉说时,没有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关注和鼓励,而是一种冷漠和压力,从而使孩子的情感和语言表达受阻。
倾听可以充分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父母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是在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关心,这同时促进孩子去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够自由地对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尽管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勇往直前的品格,使他以后在工作上、社会中能够勇敢地正视和处理各种事情。
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重要人物,如:父母、老师等的爱护与肯定。他们有强烈的向成人表达内心情感的渴求。此时孩子所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他们的诉说,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而父母采取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而且是反应式的倾听,即给予及时的安抚和理解。因此,父母要从小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就要倾听孩子说话,加强孩子对父母的信赖和安全感。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就感到很孤独。
倾听是爱的细雨,滋润孩子的心田;倾听是呵护的沃土,孕育孩子健康光明的人格;倾听是无声的音乐,助孩子在人生舞台上跳起华彩舞步。父母如何掌握在与孩子交流中倾听的艺术呢?
一、要站在与孩子平等的角度。父母要与孩子面对面,平等的平等地互相倾听与诉说,而不要居高临下,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暗示。
二、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委屈。当孩子们受到了委屈,积极的的倾听能够净化孩子们内心的情绪,将心中的难过排解出来。
三、要允许孩子申辩、解释。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一味的责备,而是要给当孩子申辩、解释的机会。粗暴的喝止,长期以往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倾听过程中要做出积极的反应。积极的反应,能够给孩子“我被了解”的心理暗示。
五、要巧妙的表达你意见。当孩子的意见的不对时,不要一味的否定,而要以提建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孩子产生“被尊重”的感觉。
父母要用爱的耳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完整地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爱与尊重出发,给孩子更多的宽容。心平气和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弄清楚事情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并给孩子适当的赏识和信任。如果父母仅凭个人片面情绪,对孩子妄下结论,就会使倾听和沟通失去意义。
心里暗示的力量
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去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
■言传身教的教育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