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说的“苦”,不是指痛苦,而是指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这是非常细微的,以至于人们常忽略它的存在,直到哪一天疼痛了、没钱了、失恋了,才开始叫苦连天,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1.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
如今很多人不安于现状,拼命追求地位、名声。但就算你拥有了这一切,内心也仍然不会知足,这种无厌的追求终将毁了自己。正如有些教言中所说:“欲望毁希望。”
在这个世间上,有些人地位高不可及,像联合国秘书长、各国首脑,可谓万人之上、权倾一时,可是他们死时跟一般人没有两样。
不说死的时候,即使他下台之后,也跟普通人没什么差别。比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引退后,回老家经营农庄;里根卸任后,也当了农夫……这样的结局,令人感慨万千。他们在位时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最后也变成这样,实在是太无常了。
还有中国的秦始皇、成吉思汗,也曾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就拿秦始皇来说,他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真正做到了一统天下。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认为自己的功绩比三皇五帝都要大,还规定:接替他皇位的子孙,应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要传到千秋万世。结果才到了第二世,秦朝就灭亡了。
除了历史上演绎的无常以外,我们身边无常的现象,也可谓屡见不鲜。去年为他人判刑的法官、高官,今年就可能因贪污腐败,锒铛入狱而成为阶下囚:
如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2008年4月因受贿、滥用职权等罪,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
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成克杰、成都宣传部部长高勇等人,从刚开始的一手遮天、风光无限,到最后的东窗事发、一败涂地,他们身上都在诠释着无常。
以上这些事例足以说明:权势、名声、财富、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不懂无常的人,为了这些,先是不择手段去追求,得到之后,又绞尽脑汁地保护,可是不管怎么努力,这些终究会离开自己。
既然一切皆为无常,那么,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很痛苦。同时,在别人身上发生时,也应该能理解。
2.懂得无常,才不为感情所伤
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
如今二三十岁的人,学习一下无常观非常好。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很多人最执著的就是感情,假如感情上出现了变故,自己就会痛不欲生。但若明白了无常之理,即使没得到或者失去了最心爱的人,心里也会有所准备,知道一切皆为“无常”,可用这两个字来控制自己。
在我们藏地,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信仰,懂得佛教的无常观,在面对失恋时,一般不觉得这种痛苦特别大。而汉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他们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
其实,爱一个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一旦他对你不好,或者他变心了,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这时候会特别痛苦。假如你对他的爱无有条件,只要他好,你就幸福,那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样,你也不可能受到刺激或创伤。所以,爱情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对方?这个需要好好观察一下。
爱情虽说是年轻人很难过的关,但你再过10年、20年回顾人生,可能就会一笑置之。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
尤其是若能懂得无常,知道我们眼前的东西,实际上刹那刹那都在变化,那在你未来的生涯中,一旦感情出现不顺了,遇到突如其来的意外了,也用不着想跳楼自杀、吃安眠药。这时候你会明白:不仅仅是自己的爱人,所有人的心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
我就曾遇到过一个人,她听说老公有外遇,专门从汉地飞到香港,躲在七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准备抓她的老公。她心里特别特别痛苦,说老公以前很疼她,现在却变成了这样,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只能告诉她:“万法都是无常的,他过去对你好,现在对你不好,这就是无常。而你,以前可能贪执他,但过一段时间后彻底失望了,不但不再爱他,甚至还想杀了他,这也是一种无常。所以,有了无常的话,什么不可能的都会成为可能,你也用不着太执著!”
一个人若能了悟万法无常,对感情的执著就不会过火,不管出现任何变化,都不会受到深深的困扰。
3.珍惜感情,绝不贪执
有些人对感情的贪执特别可怕,得不到梦寐以求的爱情、朝思暮想的恋人,就万分痛苦、生不如死。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观修过无常。
从前,有个国王叫嘎那日巴,他和王妃的感情特别好,多年来二人两情缱绻,难舍难分。
一日,国王突发奇想,想考验王妃对自己的感情有多深,就让仆人谎称国王被老虎吃掉了,自己躲在王宫的花园里,观察王妃的反应。王妃听到这个消息后,五脏俱焚、伤心过度,当下就气绝身亡了。
国王见此,肝肠寸断、悔不当初,把王妃的尸体背到尸陀林,终日守护在旁边,寸步不离,一边痛哭一边深情呼唤王妃的名字——瓦邦嘎娜。
尸体慢慢腐烂成了白骨,白骨又渐渐地风化,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就这样,他在尸陀林里过了八年左右。
后来有位上师想救度他,就拿一个瓦罐去了尸陀林,到他附近故意两手一松,瓦罐掉在地上,摔成了一堆碎片。上师装作伤心欲绝的样子,一边哭喊,一边叫着“瓦罐”的名字。
国王见后忍无可忍,暂时停止了对王妃的思念和呼唤,过去劝他:“你这个人真的很笨!瓦罐破了,值得这么伤心吗?难道它会永远不碎?你再找一个瓦罐不就完了。”
上师反过来说:“你这个人比我更笨!我的瓦罐碎了,至少还有碎片,你的王妃现在连微尘也不见了,你还在这里痛苦不堪。”
国王如梦初醒,顿然明白一切都是无常的,进而对上师生起信心,请求他摄受自己。后在上师的调化下,他完全证悟了心的本性,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你们以后若见有人离婚了、失恋了,也应拿个罐子在他面前摔碎,然后假装失声痛哭——这是一个窍诀啊,可能会起点作用。”
如今由于教育和媒体的引导,许多人对感情极为执著,因情而痛苦的比比皆是。其实,你若能了解一些佛教道理,比如万法皆为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就会明白“情”也不过如此。
4.痴情不是奇迹
举世闻名的印度泰姬陵,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它的故事中也可以发现万法无常之理。
泰姬陵,是印度国王沙·贾汗为爱妃芭奴所建。
据说芭奴是一位绝世美女,她21岁时就嫁给了三王子库拉姆,即后来的沙·贾汗。婚后二人同甘共苦,形影相随,足迹遍布疆场。之后,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了王位,他给自己取名为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
但是好景不长,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当时年仅39岁。在她临死前,沙·贾汗紧拥着奄奄一息的爱妃,问她还有什么心愿。芭奴告诉他,只希望能拥有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
芭奴之死,令沙·贾汗悲痛欲绝。为了表达相思之情,他倾举国之力,耗费无数钱财,下令2万余名工匠参与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了这座洁白晶莹的泰姬陵。
此陵竣工之后,沙·贾汗残忍地下令砍掉所有工匠的拇指,因为他仍记得爱妃的遗愿——拥有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他不希望看到另一座可与泰姬陵媲美的建筑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沙·贾汗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座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他儿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
此后整整8年时间里,他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中的泰姬陵倒影。临终前,他视力恶化,仅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痴心地凝望着泰姬陵。
即使最初再不可一世,到最后也会郁郁而终,可见,这世上没什么是常有的。
5.感情执著,必来自于前世怨仇
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或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亲友,情投意合非比寻常,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人,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中依依不舍的,却往往是前世的仇敌来讨债。所以,依照佛理来观察,若对一个人感情上特别耽著,说明这个人可能曾是你的怨敌。
常有年轻人问我:“我跟谁谁的感情特别特别好,我不能没有他,天天都想着他。您说,我们前世是不是夫妻?”
我总回答:“你们前世应该是怨敌。”
这不是没有依据的。你今生中没他就活不下去,没他就要跳楼自杀,这种感情执著,必来自于前世怨仇的债。
汉地的《华严五祖纪》中记载:
唐代杜顺和尚,有一次到外面化缘,有个施主抱着儿子,求和尚给他消灾延寿。
和尚定睛对孩子看了许久,说:“这孩子本是你的冤家,现在应该给他忏悔。”
吃完饭以后,和尚叫施主把小孩抱到河边,将其抛入水中。这时,施主夫妇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和尚说:“你们的儿子还在。”说完用手一指,结果小孩化为六尺丈夫身,立在水波之上,怒目斥责施主说:“你前生拿了我的金帛,还杀了我推入水中。若不是菩萨与我解怨,我决不饶你!”说完就消失了。
且不说前世,即便是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或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亲友,情投意合非比寻常,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世间人的感情变化,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事情。他们建立感情也容易,给一点点财富,说几句好话,或者露一丝微笑,两人就能成为无话不说的密友;感情破裂也容易,本来是难舍难分的亲友,只因中间出点误会,比如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没来看望,或者一个人说话时用词稍有不当,对方就非常生气,从此再也不理他了。
可见,无论亲友还是怨敌,都是无常变迁的。这是事实,很多人从自己身上也能感受得到。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应贪爱自方、憎恨他方,而应怀着慈悲的心肠,平等爱护所有的众生。
6.珍惜现在,比妄想未来更重要
有亲人围绕、好友欢聚的日子,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温馨、美好的。但这一切也会示现无常,聚际必散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缘分,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它的宝贵。
前两天,我去了小时候住的地方——一个牧民的冬场。
没读小学之前,我们家冬天都住在那里。后来我读了小学、中学、师范以及出家,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去过。那天我跟弟弟几个人去了一下,到那里以后,三十多年前的景象渐渐浮现在眼前,变得愈发清晰。
小时候的这个地方,大的变化倒没有,但附近的一些邻居,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看到几块刻着观音心咒的石头,是自己没读小学之前刻的,字迹依然很清晰,就顺便带了几块回来。
去了一趟三十多年前呆过的地方,确实又体会了一把无常。再过一百年,我们应该都不在人世了,这个没什么好怀疑的。歌德曾说:“任何人无论是谁,其幸福总有尽头,末日也必将来临。”他虽然不学佛,也没以大乘窍诀观过无常,可是他深深明白,任何幸福都不可能长久。
生命如风中之油灯,随时面临熄灭的危险。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谁也难以断定,下一步可能面临什么。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珍惜眼前的因缘。
唐朝有一位杜顺和尚,白天上山耕地,晚间回寺诵《华严经》,天天都是如此。他手下有一弟子,跟他学法十多年了,刚开始信心很大,但久了以后,见师父白天种地、晚上念《华严经》,觉得这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学的,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求开智慧。
他向师父请求,师父说:“不必去了,在这里修行,跟去五台山拜文殊一样。”
他不明白师父的意思,一再求道:“师父,我已发愿朝山,请您慈悲,了我心愿。”师父见他去意已决,便点头答应了。
这个弟子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到了五台山,突然遇见一位老人,老人问:“你来五台山做什么?”
他回答:“朝拜文殊菩萨。”
老人说:“你师父就是文殊菩萨。你不拜师父,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真是舍近求远!”说完就不见了。
这时他恍然大悟,于是立刻回头,可当他回到寺院时,师父刚刚圆寂了。
珍惜现在,比不切实际地妄想未来更重要。现在,给予我们的实在太多了,可惜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一生始终在寻寻觅觅,为很多实现不了的愿望,劳苦终日、行色匆匆。
这样的人,或许到了弥留之际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这些早已与你擦肩而过。
7.把一天的生活当一生来观修
假如一天相当于一生,你要看看“这一生”做了什么善法?如果孩童时代、壮年时代、老年时代都没有做,那一辈子就浪费了,临死之前根本没有把握。
不管是什么年纪的人,对未来都应有一种无常感,提前计划好余生和后世的事情。
无常感如何才能生起呢?
根华仁波切教给我们一个窍诀: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生来观修。也就是,早上观想自己刚得人身,是孩童时代;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下午观想为老年人;晚上观想开始生病,接近死亡;入睡时观为离开人世;做梦观为中阴阶段;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观想为下一世。
假如一天相当于一生,你要看看“这一生”做了什么善法?如果孩童时代、壮年时代、老年时代都没有做,那一辈子就浪费了,临死之前根本没有把握。
如此观修,每一天才会过得有意义。如果你平时经常这样做,遇到什么事情才想得开,碰到什么问题才看得淡,行住坐卧始终都处于快乐的境地中。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这方面的安排一点也没有,而世间的安排却一大堆,这实在有些颠倒啊!
8.多修无常,得佛安慰
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
关于修持无常,塔波仁波切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
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逼,务必要像鹿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若没有这样的出离心,则无法从世间琐事中解脱出来。
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对未来有一定的把握,做到死而无憾。
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自己心安理得。就像法王如意宝在《快乐之歌》中所说:“死也快乐,活也快乐,一切都快乐。”
在未生起这种境界之前,我们务必要唯一观修死亡无常。普穹瓦格西也讲过:早晨若没生起无常之念,那么白天就空过了;晚上若没生起无常之念,那么夜晚就空过了。
有些人平时念头特别多,总喜欢胡思乱想,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老是安住不下来,非常苦恼。其实你若实在喜欢想,那最好想无常:山是无常的,河是无常的,我是无常的,你是无常的……最终我也会死,你也会死,除此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了。
印光大师当年在佛堂里,就贴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哪一样东西能带得去?所以,对修死亡无常特别重视,这也是许多大德修行得力的秘诀。
宋朝有个人叫吴信叟,博学多才,一心向佛,他虽在朝廷身居高位,但深知诸法无常之理,从不贪慕荣华富贵。
他日日夜夜都观修无常,并请人做了一口棺木,晚上就睡在里面。每到天亮时,要求家仆一边敲击棺木,一边唱道:“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他一听这个声音,马上就起来念佛。
后有一天,他在念佛的时候,家人听到天乐鸣空。他告诉大家:“金台已到,我也该走了。”说完即安然往生。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无常,何时会死,谁也无法预料。亲友再缠绵不舍,死后也带不走一个;财富再令人垂涎,死后也全留在人间;身体再万般珍爱,死后也弃如敝屣。所以,明代一元大师告诫我们:“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
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无常明明就在眼前,却反而把一切执为常有;老年明明已经到来,却还以为自己仍然年轻。所以,活得苦不堪言,还不明白怎么回事。
9.如果想专修一法,无常最为重要
如果你害怕死亡,明白人生里里外外的事无一不是无常,无常就会变成动力,你也会觉得余下的人生不能白白浪费,必须好好用来修行。
一位居士曾问博朵瓦格西:“如果想专门修行一法,修什么法最为重要?”
如果是我们有些人,可能会回答“念阿弥陀佛”、“明心见性”、“修无上大圆满”……有许许多多说法,每个人也喜欢不同的窍诀。但博朵瓦格西是如何回答的呢?
格西答道:“如果想专修一法,无常最为重要。”
莲花生大士在教言中,讲过这样一个比喻:有个人不慎坠落悬崖,慌乱中抓住了崖壁的一把草。他紧抓不放,往下望去,是万丈深渊。这时出现一只白老鼠,叼走一棵草;又出来一只黑老鼠,叼走一棵草,两只老鼠就这样轮番叼,他手中的草越来越少。正在这时,他看到旁边有棵果树,树上长满了水果,他津津有味品尝着水果的甜美,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险境。
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寿命就像是那把草;黑白两只老鼠,比喻白天和黑夜,它让我们的寿命不断减少;身边的水果,比喻世间的名闻利养;身下的万丈悬崖,比喻死后的三恶趣。简单来说,我们的寿命眼看就要走到尽头,若还一味沉迷在妙欲的点滴快乐中,那么一旦生命彻底结束,等待自己的就只有一条路——堕入恶趣。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有些人年到花甲,却还忙着为未来描绘各种蓝图;有些年轻人认为自己身强力壮,用不着也没时间去想死亡的恐怖,却不明白“黄泉路上无老少”的道理,不知哪天死亡就会突然降临。
看看我们的周围,每分每秒都有许多人死去,有些是病死,有些是横死,有些是自杀……死亡的呼啸声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只不过我们一直充耳不闻,或者用双手紧紧捂住耳朵。但这样做,死亡就会离我们远去吗?
世间人对“死”字特别忌讳,平时连想都不敢想、连提都不愿提,一旦无常落到了头上,只能哭哭啼啼、万般不舍地撒手而去。
如果你害怕死亡,明白人生里里外外的事无一不是无常,无常就会变成动力,你也会觉得余下的人生不能白白浪费,必须好好用来修行,最后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获得了无生无死的把握,纵然死亡来临也丝毫无惧。
10.警惕无常
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人,人人都困在无常的网中,渐渐趋向死亡。但大部分世间人对这样的危险没有警惕,整天都在往外追求,真是非常可怜!
有些人平时听到别人死了,自己无动于衷,好像没有什么感觉。但实际上,任何一个人的死,都是在向你发出警告:“注意了!你也快变成这样了。”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根本看不明白。
以前在藏地,有个人修行不懈,最后与护法神之间达到了人与人交谈般的境界。
有一次,他给护法神请求:“我快死的时候,请提前给我表示一下。”护法神应允了。
一天,护法神说:“山那边死了一个男人,他是这样死的……”“哦,死了是吧?”他没有特别在意。
几天后,护法神又说:“山下死了一个女人,是如何如何死的……”他仍没有放在心上。
过了不久,护法神告诉他:“你的寿命已尽,马上要死了。”
修行人一听,急得不得了,拼命地抱怨:“怎么不提前给我表示一下呢?您不是早就答应了吗?”
护法神说:“我早已表示过了——山那边的男人死了,给你讲过;山下的女人死了,也给你讲过。这些,不就是一种表示吗?”
死亡对我们来说,真的并不遥远。尽管每个人都贪生怕死,但也没办法,无常的本性就是这样。它并不是对谁不公平,而是一种自然规律;它并不是倒霉的人才会遇到,而是人人都需要面对的。
11.无常绝不会按常理出牌
那些因车祸、战争、溺水等原因而突然离世的人,可曾想过他们当天会死?死亡的到来,从来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我们也不敢保证自己下一分钟不会像他们那样。
每天看看新闻,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死亡的消息。
然而,很多人没有把它当回事,总认为示现无常的是别人,自己永远不会这样。
《法句譬喻经》中讲过一个故事:
佛陀在舍卫国时,城里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婆罗门,家财万贯,生性顽愚吝啬。他为了给自己建造一栋豪华巨宅,花费大量时间亲自监工,指挥工匠。
佛陀通过智慧观察,得知他只有这一天的寿命,然其却毫不知情,忙忙碌碌于无义之事,特别可怜,于是就亲自来到他的面前。
佛陀见到他后,问:“你这样卖力是否疲倦?修建如此豪宅有何用处?”
老婆罗门骄傲地说:“这房子前边是客厅,后边是我的卧室,东西两厢供家人、子女、仆人住。夏天可到凉台乘凉,冬天搬回暖房居住,舒适得不得了。”
佛陀说:“你这个想法不错,但我有一偈想送给你,你暂且放下工作,坐下来听听好吗?”
老婆罗门答言:“我很忙,没空坐下来听,过几天再跟你好好聊吧。你如果有事,可以先简单说一下。”
佛陀说:“你对未来虽然安排得特别好,却不知无常迅速,很快就会离开人间,还在一味不停地忙碌,再没有比这更愚痴的了。”
老婆罗门听后,说:“你讲得确实有道理,但我今天实在太忙,以后再聊吧!”
佛陀见他冥顽不化,怎么劝都无济于事,也只好由他去了。
佛陀离开后不久,老婆罗门亲自去上屋顶的大梁,结果大梁突然坠下,当场把他砸死了。
前不久有一条新闻说:南京一位九旬老人过世后,家人惊奇地发现,他留下了数万元的保健品,要吃十多年才能吃完……
不仅仅老人会这样,现在许多年轻人也是如此,为了“将来”殚精竭虑,不停地计划安排。但无常的突如其来,就会把这一切彻底打乱。
其实,他们都忘了一件事:死亡的到来,往往是不按常理出牌。
12.请为来世找寻方向
现在有些人只看眼前,根本不管死时怎么办、死后怎么办,甚至一提起这个问题,马上就避开不谈,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
无常的显现无处不在。不说别的,看看我们的住处,小时候住的是什么房子?读书时住在什么环境中?现在又住得怎么样?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从很多方面来观察,就会了解到何为无常。
从前,一休把师父心爱的杯子打碎了。他自知闯祸,不敢直接告诉师父,于是等师父回来后,故意问:“什么东西可以生而不死?”
师父说:“一切事物有生就有死,哪有不死的?”
一休从背后拿出杯子的碎片,说:“那您心爱的杯子死了。”结果师父也没法责骂他。
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永远不可能生而不死,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命运。
我们不但会死,而且还无法确定自己何时何地会死,死亡什么时候到来,谁也没有把握。《地藏经》中说:“无常大鬼,不期而到。”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
这样一说,没有修行经验的人,可能觉得危言耸听:“我现在身体好好的,怎么会死呢?”
但你有没有想过,假如地震来了,突然死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前不久就有个人在禅房里闭关,不知道什么原因,房子突然起火了,等大家发现时,她早就死在里面了。对她而言,当天肯定没想到“今天是我离开人间的日子”。
曾有一个对佛教半信半疑的人对我说:“要是每个人知道自己能活多少岁再死,提前做一些准备,那多好啊!不然,什么时候死都不清楚,有时觉得特别可怕!”
世间人往往只看眼前,根本不管死时怎么办、死后怎么办,甚至一提起这个问题,马上就避开不谈,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其实,对于死亡,一定不要回避,而应面对。当你自由自在地幸福活着时,请不要忘了,死亡的恐怖也许会突如其来;当你为今生短短几十年而殚精竭虑时,请不要忘了,漫长的来世也需要你为它奠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