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4.不管做什么事,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5.对许多事,如果不能做到理想的地步,我宁愿放弃,也不要让自己有不完美的感觉。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6.我不会因对现实问题的考虑,而降低对事情品质的要求。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7.我相信只要尽力,任何事都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8.任何小失误,我都不会轻易原谅自己。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评析:
选A为1分、B为2分、C为3分、D为4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若总分在24分以上,表示你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总分若高达30分以上,那你就是十足的完美主义者。
心理问题30 猜疑
■
内心深处,我不相信任何人
■问题描述
贺英原本性格温和,待人和气,可是近两年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快退休时,她时常向丈夫老张念叨,他们厂子里的某某总在算计她,企图使她在退休前犯错误;同车间的某某总与她过不去,就是看她快退休了讨厌她;等等。老张对此只是一笑了之,并没在意。后来,贺英提前办了内退,在家里种花、养鱼,日子很清闲。丈夫老张想,这回她可以静心休养了。没想到,她整天不是怀疑对门的邻居在议论她,就是猜疑楼上的人往她家阳台上扔东西。
每天老张一下班回来,她就叨叨个没完,有些想法让老张觉得幼稚得可笑。老张劝她几次之后,她却将矛头指向了老张,说他什么事都向着外人说话,总唱反调与她作对,甚至由此怀疑老张有了外遇,看不上她了。从此,贺英就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丈夫老张的身上,规定他每天下班后必须准时回家,稍晚一点她就再三盘问干什么去了。不准老张穿整洁的衣服,甚至不让他梳头理发,一见他收拾自己,马上就认为他要去约会。女儿有时看不过去了,说她几句,她就认为丈夫将女儿收买了,两个人串通好了气她,为此她伤心欲绝。
■问题分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吕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了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导致的悲剧。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用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他便肯定邻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观察邻居,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不像小偷的样子。这位丢斧者为什么会对同一个人作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呢?这正说明猜疑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猜疑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1.心理不够健康。他们常常会歪曲地理解别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不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狭隘的心胸使他无法容纳别人对他的正确评价。
2.思想方法主观。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对别人产生怀疑。
3.缺乏自信。他们总要以别人的评价来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标准,很在乎别人说长道短。而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就往往要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测、怀疑,自寻烦恼。
4.听信流言,不做调查分析,从而产生疑虑。
不管怎样,猜疑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使彼此疏远,甚至会无端地挑起矛盾纠纷,也很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在猜疑中的人,很容易郁郁寡欢,缺少内心宁静。
爱猜疑的人,首先要开阔自己的心胸,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开朗、豁达、大度的性格。对需要澄清的事实,要诚恳地同别人交换意见;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过分计较;不必过分在乎别人的态度与说法。“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走自己的路,任别人评说吧”,这些话都是鼓励人们心胸坦荡、豁达开朗的。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相信别人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别人的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个活法?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讲理争辩。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找错了说理对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尴尬和被动。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这才是我们应持有的正常心态。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有时我们自己也喜欢猜疑,看到别人说笑,便以为他们在议论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起来。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寻找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
■解决之道
一、积极地自我暗示
当自己正想猜疑或已陷入猜疑时,可暗示自己: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他们的行为是善意的,并无恶意,是我多虑了,我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
二、转移思维
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移思维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这样心情会好些。
三、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重,许多无端猜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四、用理智的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产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其实是很可笑的,但在没弄清楚事情真相时,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五、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六、学会使用“自我安慰法”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七、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同被疑者推心置腹地交心。若是误会,可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若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群体。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实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证实前,予以“冻结”,不以怀疑为基础,进行“合理推论”。做到这两点,就能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心理测试
猜疑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否经常认为别人不喜欢你?
2.你是否经常认为家人和朋友在背后说你坏话?
3.你心中是否已有给别人下结论的标准?
4.你是否认为多数伴侣在有机会又不被他人发觉的情况下会有不忠行为?
5.假如有人赞扬你,你是否经常怀疑别人的赞扬不是出于真心?
6.假如你找不到东西,第一个反应是不是认为一定是他人拿走了?
7.如果你需要帮助,是否会多方求援,而非只信某个人的建议?
8.你是否认为,多数人遵守规矩的原因是怕犯了错误被别人发觉?
9.在需要留下你的电话、住址时,你是否犹豫?
评析:
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0~2分:你对别人过于信任。
3~8分:你对人既怀疑又信任,这很正常。
9~10分:你的疑心太重。
心理问题31 害羞
■
公共场合,我的脸会红
■问题描述
袁武从小内向,容易害羞,不敢大声说话,特别怕与别人对视。如果他偶尔说句什么,成为大家目光聚焦点的时候,他就羞得要命,不仅面红耳赤,连手心都汗淋淋的,说话也语无伦次,想马上躲开,否则双腿就抖个不停,连迈步都艰难。高中阶段,袁武过得很安稳,大家忙着学习,谁也不会和他主动搭讪,老师上课也不会提问。而现在上了大学,袁武发现自己的情况越发严重了,每次上课不幸被老师抽中回答问题时,他就无异于小死一回。他躲避所有的眼神,开始只是对女性,现在对男的也是如此,可是又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的余光扫视对方,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说他这人很“不正经”。袁武也特别恨自己的眼睛,有时甚至都想把它挖掉。
■问题分析
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胆怯。人们总以为那是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会自然克服它。然而根据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所做的调查,在一万多名成人中,约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且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或曾经有过某种程度的羞涩和胆怯,不过有些人表现得特别严重。羞怯心理较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话未说脸先红,语调低沉心发跳,遇到难题宁可憋在肚子里,也不好意思向他人请教。羞怯心理会影响人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适应社会环境。
羞怯心理的产生有三方面的原因。
1.青春期生理变化引起的感应性反应。人在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较快,激素分泌较多,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打破体内的平衡而变得紧张,表现为冒汗、脸红、心慌等感应性反应。
2.自卑心理的影响。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羞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不敢与陌生人交往,这是因为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害怕出错。
3.成长中的环境影响。如果在童年、少年时期曾经受到过他人的训斥、嘲笑或戏弄,心里会形成阴影,以后进入类似环境或新环境就会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