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家在哪里”,与其相对应的可以是“魂归何处”,也就是说,提到家的时候,可以包括几层意思:第一是物质的家。指的是居住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住房。本书列举了很多关于住房和居住条件的调研,并进行了相关的讨论。第二是情感归属的家。这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对家乡和父母的情感牵挂和依恋;另一个是小家庭中夫妻、情侣的情感和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状态。本书列举了很多关于家庭团圆状况的调研结果,并进行了相关的讨论。第三是精神诉求。一个人也许有住房、有家庭,但是他/她仍然觉得迷茫,因为他/她也许对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或者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对于打工群体来讲,尤其是新生代打工群体,在物质、情感和精神三个层次都存在很大的缺失和问题。也正是由于看到了这样严重的社会现象,所以才进行了这个研究,才写了这本书。
“家在哪里”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不同人的能力、特长和特点不同,他/她对“家”的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会有不同。但是,当一个人数巨大的群体同时面对着“家在哪里?”的迷失和“无家可归”的惨状的时候,“家在哪里”的问题就不再是个体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中国现在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就是人数庞大的打工群体面临“在城市待不下”和“回农村回不去”的迷失状态。本书的主旨倡导就是:当打工群体已经做了主体性选择以后,社会和政府应该本着公平和道德的原则和打工群体一起建设转型社会、和谐社会。
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导致割裂是移民的特点。对于中国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工来讲,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家庭不能团圆
(2)生存、发展所依靠的地点不能给移民以安全感,导致生存地、发展地和安全地的物理断裂,同时导致移民精神归属的臆化
让我们回顾一下表8(见第一编第三章“家庭团圆”一节)所反映的情况。表8是深圳某厂某车间工人家庭团圆的情况。丈夫、妻子和孩子全家团圆的比例只占21%,其他家庭都处于被割裂的状态,割裂的方式不同,主要是孩子和父母分离。
让我们回顾一下表3(见第一编第二章“下班之后不能回家”一节)所反映的情况。表3是东莞某厂某车间工人买房和盖房的情况。34名工人中有20人(占59%)有房子。有房子的工人中,除了一人在打工地深圳买房子了以外,其他人都在在老家的镇上/市里买房,或者在老家的村子里盖房。这样的现象就是我所说的“生存地、发展地和安全地的物理断裂”。打工群体从农村到城市打工已经持续了30多年了。第一代打工者和新生代打工者的打工动机和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农村和农业不能给人们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打工者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但是由于城市房价高、生活消费高、对打工者子女教育区别对待等原因,打工者在城市无法安居、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就导致了打工者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在老家买房和盖房这样的一种精神臆化。
在老家有房子所带来的安全感也许只是一种想象。一些打工者的确在老家买了房子或者盖了房子,但是这就真的能实现老有所居和老有所养吗?不一定,因为:(1)如果农村和农业进一步溃败,如果小城镇的发展举步不前,那么打工者即使在老家有住的地方也难以维持生计;(2)当老人没有自理能力以后,哪个在外打工的子女可以长期回老家照顾父母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会首先考虑建设物质的家。精神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发育出来了,所以,如果一个人可以建设物质的家,那么精神的家就会与之相统一地发育出来。但是,当一个人物质的家处于割裂状态的时候,那么一个人的精神必然臆化。
“我就是要在(苏州)这边上班,不想回家”-工友谢永涛的看法
2011年6月5日,我在苏州访谈了工友谢永涛。我们交流了对“家在哪里”的看法,谢永涛1986年出生,湖南邵阳人。他初中没有毕业就出来打工了。下面是他的话:
“我就是要在这边上班,不想回家。
“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是我们一家7口人,只有一亩五分田,一个人吃都不够,哪能养这么多人。我还没有娶老婆,我弟弟还没有娶老婆,等都娶了老婆就更没有办法了,怎么吃!怎么住!不可能的事情。
“我已经定亲了。等生了孩子以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在老家带着,但是要出来到城市读书。为了小孩,为了下一辈,我必须在外面打工。就是说,希望孩子在外面长大,哪怕自己苦一点,也不希望放在家里。
“我们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长了,根本没用,现阶段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你说我想在苏州买房子或者安家,我肯定有这个想法,但是我办不到呀。最便宜的房子要三四十万,好一点七八十万,打一辈子的工也没有这么多钱呀。”
谢永涛的话给我的体会是:
*从生存角度来讲,谢永涛全家7口人在农村家里一共才1亩5分田,根本无法生存。这就是本书第二编的题目:回不去的农村。
*从安全角度来讲,打工一辈子也无法在苏州买得起房子。这就是本书第一编的题目:待不下的城市。
*从发展角度来讲,谢永涛想得更多的是下一代的发展,所以他说:“希望孩子在外面长大,哪怕自己苦一点,也不希望放在家里。”这就是本书第三编的题目:迷失在城乡之间。
“体面的生活的第一步是有自己的地方住”-工友叶子的看法
2011年6月1日,我在苏州访谈了工友叶子(简介同前)。我们交流了对“家在哪里”的看法:
“至少应该让我们有体面的生活,至少应该是有吃有穿。低保是一个方面,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还应该给我们长远一些的东西。有一次和一个工人聊天,他也说:‘我自己的要求很低,只要求能给我提供房子住,其他的我都能接受。但是现实是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我想有一个安定的住的地方。
“如果你问我,怎么样算是安定的住的地方,我似乎也挺模糊的,就是始终想找这样一个地方。这五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地方,但是现在发现根本没有的,找不到。这么多年了,就想在城市里面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不是住别人的,那种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肯定不会回农村。农村不属于我们,城市也不属于我们。我有时候会想,去找一个小院吧,去城市的边缘找一个小院。但是我知道这是幻象。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要改变,不改变就没有办法生活。真的逼得人没有办法了。”
叶子的话给我的体会是:
*一个稳定的属于自己的住的地方是家的基础,也是体面生活的基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很多打工者不能在打工地拥有自己的房子,也一定要在老家拥有自己的房子。
*认识到“农村不属于我们,城市也不属于我们”,发现打工多年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住的地方,叶子的结论是“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要改变,不改变就没有办法生活”。这样一个结论是建设性的。
“如果我是一个合格的工人,我就该有能力创造一个稳定的物质的家”-和工友杨春明的交流
2011年6月16日,在武汉采访了工友杨春明。杨春明1990年出生,老家是河南商丘的。他当初高考成绩非常好,大大高出一本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因为没有考上第一志愿,就放弃了上大学。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问:刚才你说了,你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走向成功的机会。那是一个什么机会呐?
答:我也不知道在等什么机会,就是在等。以前想过,但是现在都不想了。那个时候想着好好干,只要干得好,就会更上一层楼怎么怎么样。但是时间长了,就知道了。社会太复杂了,没有用的。
问:那你觉得什么是你认为的成功啊?
答:自己做的事情得到老板的认同,就目前来说这就是我认为的成功,以后再怎么想现在就不知道了。
问:你不已经成功了吗?都当班长了
答:我现在这样不是成功。
问:那你的成功是什么,当经理?
答:不是当经理,是能够参与企业,意思就是说我的想法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即使我做个出力的我也愿意。
问:就是能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里、决策里,就是说你的想法对这个企业的运作得到一定的作用,是吗?
答:对。哪怕我当一个最底层的,只要我的想法能够得到上面的参考,我也愿意。什么官啊,都不想,就是官也是闲官,看着还不够烦人的。我想着假如有一天我真的坐到办公室我迟早有一天也会和他们一样,不是聊天就是上网,我还太年轻了,不想那样,太懒了。
问:你现在觉得你的家在哪里?
答:在我老家。
问:为什么觉得那是家呢?
答:因为那是我的根本。
问:怎么叫根本?
答:不能说在哪个地方落脚哪个地方就是家,真正的家只有一个,就是你的根-家乡。
问:你将来会回去吗?
答:不会回去的。
问:你觉得你将来会在哪里?
答:说不准。
问:在武汉?
答:也有可能在武汉,也有可能我干一段时间就去其他的地方了,这都是说不准的。
问:那就是说,在你看来,家和根是一个情感上的东西,不是现实中、物质中的东西,是吗?
答:在物质中,走到哪里,哪里都是家。但是从情感上来说真正的家只有那一个,有一句关于爱情的话可以用在这里:你的一生可以爱很多的人,但是真正让你心疼的只有一个人。家也是,走到哪里,处处是家,但是真正的家只有一个。
问:你刚才说我们要是有能力创造一个家?
答:创造一个物质上的家太难了。因此我希望的是,如果我是一个合格的工人,我的收入就应该有条件让我为我自己的家庭创造一个稳定的物质的家,这是我们需要去争取的。
和杨春明的交流给了我下面的体会:
*杨春明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工人的精神实质。他说,他不需要做官,也不想做办公室,他可以在最底层,只做出力的,但是他现在的成功标准是:自己得到企业的认可,也就是自己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从他的话里,我体会到了工人的劳动价值观。
*在谈到“家在哪里”的时候,杨春明说:“创造一个物质上的家太难了。因此我希望的是,如果我是一个合格的工人,我的收入就应该有条件让我为我自己的家庭创造一个稳定的物质的家,这是我们需要去争取的。”他的话代表了工人的诉求。
2010年8月,我听了李昌平老师做的关于“全球化、中国拐点、中国道路与中国工人的使命”的讲座。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未来30年,中国走什么道路?还是不是像前30年一样的走?中国的工人阶级有没有前途?中国工人阶级的命运如何和我们中国所走的道路有关。中国能否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所决定的。中国走什么路是由邓小平决定的吗?不是的,是由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来决定的。这个世界总体上是资本主义的天堂,是工人阶级的地狱。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只有靠我们工人阶级自己。有什么样的工人阶级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所以我说工人阶级先进性决定中国未来的命运。”
对于打工者的前途和命运我有很多观察和思考,很多同行和学者也有很多研究和思考,但是决定打工者命运的是打工者自身,这里说的不是打工者中的个人是否可以改变自己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打工者群体是否可以改变这个群体的命运。但是群体再大也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所以说,打工者个体的思想和认识决定了自身和群体的命运,并且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我们的家在哪里?物质的家、情感的家、精神的家都在哪里?迷失状态是痛苦的状态,但是希望这痛苦带给我们的是思考和觉醒,希望思考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主体性。让我们先找到“我是谁”,然后再我们我们找到我们的家。
在本书的结尾跟大家分享新工人艺术团2011年出品的第5张专辑《就这么办》中的一首歌曲:
回家
词曲:姜国良
每个寂寞疲惫的夜,
总有一盏灯在为你亮着;
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
总有一扇门为你守候着。
因为听过许多无奈的叹息,
所以我们不再唱别人歌;
因为看见太多流泪的眼,
所以我们不再追逐繁华的梦。
手牵着手,一起朝前走;
手牵着手,一起回家;
手牵着手,风雨同舟;
手牵着手,一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