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6100000037

第37章 讨论

一、毕生的血汗谋求的只是臆想的“安全感”

现在,人们几乎把“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房”和“拥有安全感”划等号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房才算有了自己的家,所以,从城市到农村,谈婚论嫁的首要条件就是男方是否拥有住房。我这里想要说的是,打工者在农村和老家的房子只是给了打工者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安慰,其实并没有给打工者真正的安全。打工者为了建房和买房付出和预支了毕生收入,但是结果是,这个安全感其实也只是个想像。

打工者虽然无法回归农村也不想回归农村,但是因为城市无法安身立命,最后很多打工者还是把“物质的家”(房子)安在了老家,有的把房子盖在村子里,有的在离自己村子比较近的镇上或者县上买了房子。为了偿还买房的贷款或者欠款、为了维持自己和孩子的花费,打工者不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必须继续打工,也就是说即使打工者真的有一天回到自己建设的“家”(养老院)也一定是在完全失去劳动能力以后。但是那时候就需要被人照顾了,但是谁会照顾这些人哪?现在80后的父母还有劳动能力还可以照顾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但是不久的将来谁来照顾这些将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80后的在农村的父母?同样,等到80后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们会回农村吗?如果回去谁来照顾他们哪?所以,我的想象是70后和80后现在在农村建设的“养老院”将来都会是空巢,都是巨大的浪费。用毕生的血汗钱谋求臆想的安全感,这不仅造成的是“生活不在当下”的精神问题,而且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为很多打工者用一辈子的血汗为自己建设的是回不去的“养老院”。

二、断裂的社会制造分裂的人

2002年孙立平老师提出了“断裂的社会”的概念135。在断裂的社会里,人们虽然处在同一个时代,但是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却处在不同的时代。在北京和上海,是高度城市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在深圳和东莞是工业化的社会;而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却还处在落后的农耕时代。

在断裂的社会里,人们虽然身在同一个地方,但是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却有天壤之别。在北京城市的中心是林立的写字楼、金融中心、商城和高档公寓;在城市中产阶级公寓的地下室住着保洁工、保安和小时工;在5环外和6环外住着从事着各行各业的打工者。

在这样断裂的社会里,生活优越的人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感觉不到也不想感觉底层人们的生活;相反,这些人故意或者假装无意地维持社会的不公,因为这样的社会可以为有权有势的人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便利便宜的各种服务。

过去,由于交通和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生活在农村的人也许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对外界的认识和感知很少很少,那个时候社会处于隔离状态,所以即使有社会差异,也不会直接产生社会断裂和人格分裂。现在2亿多的打工者从农村进入城市,他/她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到优越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但是他/她们和这些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社会直接制造了无数生活和人格处于分裂状态的人,制造无数充满失败感、对社会不满、迷茫和躁动的人:打工者下班不能“回家”;打工者的孩子在农村是留守儿童;打工者的孩子在城市是流动儿童;打工者预支一辈子的血汗钱建设回不去的“家”;狭窄破旧的城市边缘的出租屋旁最重要的广告是“宽带上网和有线电视”;在水泥围墙和林立的厂房中生活的打工者热衷名牌、时尚、手机和婚纱照。

在断裂的社会里产生的是分裂的人。

打工者从身份上是分裂的。打工者来自农村,户籍属于农村。对于户籍来自农村的人,我们不按照他/她们做什么来称呼他/她们,而是一律称呼他/她们为“农民工”。如果说一个人兼职农业和其他行业,那么这个称呼还有情可原,但是我们这样称呼打工者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工作的内容,而是对于身份的一种标签。来自农村的人就是农民,这些人即使从事其他的工作也还是农民,因为社会只愿意给这些人农民的待遇。所以这个标签的含义不是行业的称呼,而是身份的标签,目的是达到歧视和不支付这些人的劳动的社会成本。这样的称呼造成了打工群体身份分裂。社会中的歧视、利益至上和冷酷在维持着这样的一种分裂。

打工者与土地的关系是分裂的。并不是所有的打工者在农村都有土地,但是很多打工者还是在农村盖房。不能成为农民,没有土地,在那里也找不到工作,但是却要在那里预支所有的血汗钱盖房子,这就是打工者和土地的“爱”与“恨”的关系。打工者虽然从名义上没有放弃土地,但是从行动上已经放弃农业了,每个人不到1亩的土地,小农户不放弃土地能有什么出路哪!如果国家不做长远打算,土地将被资本掳获,最后有的打工者也许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农场主打工。

打工者的“家”的概念是分裂的。长期生活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被称为自己“家”的地方是想像中老了以后才能回去的地方(养老院)。我和工友聊天的时候,开始有几次我不经意地问:“你的家有多远?”工友说:“坐火车20多个小时”,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工友理解的家是老家。还有几次,我问工友:“每天什么时候下班回家?”工友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哦,下班时间?一般是晚上9点,然后回出租屋。”我意识到,工友不认为出租屋是家。我还发现,对于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工友,工友会对孩子说“放学回家”这样的话,感觉是:无论在哪里,如果一家人在一起也许也可以勉强称之为家,而且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家。

三、社会断裂和精神“臆化”下的“用工荒”

当人数巨大的打工群体处在这样断裂的、分裂的、躁动的、貌似有很多可能性却别无选择的社会里,“离开”和“流动”成了打工者别无选择的选择。离开可以只是从一个工厂换到另一个工厂,流动也许是从城市回到老家然后又回到城市。这就导致了中国现在不缺劳动力却存在“用工荒”的现象。“用工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的断裂和人靠臆想来生活。

前面分析了“用工荒”的三种表现形式,“春节前后阶段性用工荒”主要是由于社会断裂导致的,而“持续性用工荒”主要是由于社会断裂和精神臆化导致的。打工者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不能安居乐业、又不能回农村也不愿意回农村,所以只能在迷茫和躁动中流动,去寻找可能性或者哪怕只是太腻烦了去换个环境。

四、让新工人在城市住下来

在打工者工资这么低的情况下,很多打工者都可以用自己一辈子的血汗钱花10万20万买房子、盖房子,如果社会和资本的运行稍微健康一点儿的话,打工者不用任何人的恩赐就可以在城市建立新生活。但是在权钱结合和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社会没有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我们人类的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没有那么复杂,但是这些在资本的运作下,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噩梦。

官员们为了赢取产业转移落户本地的机会而四处奔走、专家学者们论证着产业转移的趋势、优势和障碍,但是我们很难听到打工者在这个过程中的声音。在资本和权力共谋下,不仅大中城市的房价一路攀升、一些小城镇的房价也已经大幅度上涨。为了能够拥有一个家,哪怕只是臆想中的、哪怕只是符号性的,打工者都要支付和预支自己的全部劳动所得。

当我读到李昌平老师的一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解决打工者在城市居住问题的可行性出路,但是这个出路只有在资本和权力受到社会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下面就原文摘抄李昌平老师的文章136:

“‘农民工’其实是‘新工人’,已经有1.7亿人到了城里,但没住下来;未来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成为‘新工人’。每一个‘新工人’都有享受基本住房的权利,不能指望市场去完成,落实这项基本人权是政府的头等责任之一。

“主要的做法就是,政府在城市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建设‘新工人’的居住区——‘新工人公社’,每个‘新工人公社’以30000人为上限,每套住房的面积在40~50平方米为宜,价格不超过800~1000元/平方米(和县市房地产市场价格相当)。也可以由‘新工人公社’的社员自组工程队,自主建房。

保证‘新工人公社’的住房价格控制在800~1000元/平方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土地价格15万元/亩,容积率按5计算,每平方米分摊地价46元/平方米;地面建筑费用约为650元/平方米;其他辅助费用105元/平方米。在中小城市,价格可以更低一些。一对‘新工人’,工资在1600元左右,每月用400~500元供房,大约6-8年可以还清3.2万~4万的住房贷款。‘新工人’就可以在城市长期住下来了。6-8年后,如果还清房贷的‘新工人’需要更大的房子,‘新工人’可以将面积在40~50/平方米的旧住房按原价转让给‘新工人公社’,申请‘新工人高级公社’的标准房,每套标准房以70~80平方米为宜,价格不超过1000元/平方米。还清标准房贷款的‘新工人’,如果需要更好的住宅,可以将标准房照原价转让给‘新工人高级公社’,并申请政府住房(按照工龄)补贴,进入市场买房。

“政府还应当扶持‘新工人公社’和‘新工人高级公社’发展成‘消费合作社’,扶持农村‘农民生产合作社’和城市‘新工人消费合作社’联盟,降低‘新工人’生活成本。政府也要帮助‘新工人公社’建立社区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体系、文化体育设施等。

“在城市建设‘新工人公社’,有利于政府集中资源有效解决‘新工人’的各种困难,也有利于‘新工人’团结互助应对城市生活,还有利于节约城市管理成本,并实现有效管理。

“让‘新工人’在城市住下来,还需要农村农业政策的配合:需要逐步将农民和农村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让农民、农村享受市民、城市同等待遇;需落实宪法‘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度,给村民集体发放土地产权证明。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土地银行和村社土地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土地金融体系,帮助农民充分实现土地产权,获得土地产权‘证券化’资本收益。”

在结束这一编的时候,摘录2011年“新工人艺术团”出品的第五张专辑《就这么办》中的一首歌曲“为什么”来表达我们对社会现状的疑问和思考:

为什么

词:孙恒

陕北民歌曲调改编

为什么高楼越来越高,

盖楼的人一辈子连个房子都买不到?

为什么医疗水平越来越高,

进不起医院看不起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哎呀为什么?为呀为什么?

为什么呀为什么?为呀为什么?

为什么教育都和世界接轨了,

孩子们上学却越来越难了?

为什么科技越来越发达了,

人和人的关系却越来越糟糕?

哎呀为什么?为呀为什么?

为什么呀为什么?为呀为什么?

为什么物价不停地在上涨,

可怜我口袋里的工资却永远也赶不上?

为什么经济飞速地增长了,

贫富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了?

哎呀为什么?为呀为什么?

为什么呀为什么?为呀为什么?

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了,

有钱的人有闲的人却越来越麻木了?

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

我们的精神和内心却越来越空虚了?

哎呀为什么?为呀为什么?

为什么呀为什么?为呀为什么?

同类推荐
  •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21世纪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我们最深刻的体验是——信息以10的N次方在增长,财富以10的倍数在变化,而人的寿命只以小数点级在增加。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机会,同时信息垃圾充斥使人迷茫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快速致富,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快速贬值的时代;这还是一个人类用有限的寿命创造无限的生命意义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寿命微不足道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变化的时代。
  • 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

    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

    《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精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0年历史中最广为人知、最具代表性、最精辟响亮的一些红色经典语录,重温党的历史,回顾硝烟岁月,畅想火红年代,缅怀不朽英雄。在启迪中重塑精神家园,在感染中找回失去的信仰,在受教育中坚定红色信念,坚定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决心。
  •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是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本书从虚拟社会的概念、历史演进、特征出发,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重点阐述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特点和应对措施,以及对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了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微博的“革命”、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如何重塑领导干部网络形象及网络公关等问题,为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一书收录了作者从事党务工作的心得体会、理论研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终于最后完稿了。跨越了三度寒暑、数易其稿的历程,当画上本书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既有一些欣慰,更有许多遗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在还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应当深入探究的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有些章节风格上难以完全统一。但是,这本书的问世,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努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分工写作、统一定稿的产物。
热门推荐
  • 踏霄录

    踏霄录

    命运是什么?为何总有如此多的牵绊在你我的身上,莫非命运便是无法改变的东西?若命运总将你我玩弄,你会如何?坐以待毙?还是,冷笑碎天?沈天身世之谜?修真界之谜?太多的谜团尚未解开,唯有踏碎凌霄之巅,寻根问底!庞大无比奇遇无限的修真界请各位看官跟随着沈天的视角慢慢打开这迷雾。此书非种马文,爱恨情仇纠葛,问人生在世一人心能伤几回?
  •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走过了漫漫12年对抗艾滋之旅。自从1983年孩子确诊之后,她便加入了刚刚起步的休斯顿艾滋病基金会。在本书里,她讲述了自己帮助他人的故事,以及做这些事情时,她是如何怀抱着希望,想要找到一种方式,应对自己无可避免的厄运。当然了,正如您将在本书中读到的,没人能够做好准备,接受如此巨大的打击。本书记叙了作者看护独子和其他无数艾滋病患者时,自身得到的成长。就连她的志愿者同伴们都不堪这种恶疾带来的重负,更加深切地体现了那种绝望和悲伤。 本书出版后仅5个月,作者就于2008年5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难度图书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
  • 赚未来十年的钱

    赚未来十年的钱

    对于这个世界上无数投机生意人来说,经济的好坏从来不是问题。甚至于在经济衰退的历程中,商人可以谋取更大的好处,因为商人中的弱者比普通个人更容易倒下去,这个时候“沙滩”上除了尸体还有大量的私人物品无人看管。
  •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等,错了!如今是开春呢,哪里有枯藤老树昏鸦?赶紧拿上篮子去挖野菜去,不知道现在是青黄不接啊。等吃饱了,你再去酸吧。古代生活的家长里短,悲欢离合。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原来的世界

    原来的世界

    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一个落地惊雷惊醒了卧牛村熟睡的村民,与此同时,一对神秘奇特的夫妻白晓杨和庹观投宿在德高望重的张幺爷的家里。也就在这天早晨,卧牛村的人在祠堂开批斗大会的时候,一条巨蟒从祠堂天井里的一棵罗汉松上袭击了被批斗的张子银。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宅男宅女甜品教坊

    宅男宅女甜品教坊

    每当遇到一份心仪的甜品,就会有一种馋馋的感觉在心中挠痒痒。于是火速找来精巧可爱的工具与食材,然后默默操持,静静期待,直到它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般放在面前;光滑的奶油,鲜亮的果肉、松嫩的糕饼……   
  • 那些激励我前行的身影(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激励我前行的身影(每天读一点英文)

    精选历史名人、商界骄子、演艺明星的演说,让你在诵读名句中,领略成功之道!《每天读一点英文》是一套与美国人同步阅读的中英双语丛书,该丛书由美国英语教师协会推荐
  • 做人要懂心机,做事要防诡计

    做人要懂心机,做事要防诡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风云诡谲的社会中,若没有八面玲珑的黄蓉帮你打点一切,便应如韦小宝般善用心机与诡计,方能在斗智斗勇和比拼心机的过程中,从芸芸众生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