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石峰(男)是重庆人,1990年出生。高一的时候辍学,然后开始打工,出来打工的三年中已经换了7份工作了,最短的一份工作是做电话推销员,只做了一天。2010年9月,我在重庆和在那里工作的小冉聊天,他告诉我他小时候的经历:“刚上初中的时候还挺好的,我考到市里的第三中学。但是家里的条件不允许我继续在那里上学了,我爷爷说的理由是那个学校旁边有一条河,怕我去游泳什么的。主要是学校特别的远,坐车也不方便。然后就转回到镇上上学了。在县城的费用可能要高一点,而且还需要住在学校。在镇上上学的话,不用住。上初中的那时,交钱给学校,每天中午在学校里面吃一顿。那时候比较的爱玩儿了,我很想下午和大家打打牌,弹弹弹珠,但是不行,我得早点回来抱孩子。我姑姑在她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就又去广东工作了,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着。我姑姑的丈夫属于小流氓式的,反正整天不知道都干些什么,回来还和我爷爷奶奶吵架什么的。我童年的感觉就是什么都不顺,没时间玩儿,特别的闷,在学校做完作业就回家,回去以后就是抱孩子。爷爷奶奶他们得干农活的,如果我回去晚的话,就得被臭骂一顿,还好他们不打我的。我爷爷奶奶特别地疼我,不打我的。但是就是条件不允许,需要我去抱孩子。早上我起来得特别的早,八点半上课,我六点就起来了,十五分钟就到学校了,就坐在那里,也不看书,就坐那儿,和朋友聊天什么的,都不爱看书,心里就是想家里的事情,特别的烦。每天不日不夜的都在想这些事情。上初中那时候就渐渐的懂事了。晚上睡觉睡不着的时候,我想这些事情就流泪了。”
不知道父母在身边会是什么感觉
2010年9月见到朱彩虹时她13岁,上六年级,家在四川省邻水县斑竹村。提到爸爸妈妈时她说:“父母外出打工是因为她们要挣钱供我上学,要照顾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打一次电话。他们一年回来一次,但是有时过年都不回来。我不知道父母不在身边对我有什么影响,我没有感觉似的,因为我爸爸妈妈没有多长时间在我身边,我一直都是跟着公公婆婆长大的。不过,我很想很想爸爸妈妈能回来陪我度过快乐的童年。我希望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因为希望有多一点我妈妈爸爸的爱。”
上了大学的留守儿童
王劲(女),1986年出生,大学毕业,现在在深圳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爸爸46岁,高中毕业。妈妈也是46岁,没有上过学。现在爸妈在江苏拆房。有一个弟弟,20岁,初中毕业,现在在浙江打工。2010年11月,我在深圳王劲的住处做了访谈,她给我讲了自己成长的经历:
“大约是1993年的时候,我爸一个人先去了宜昌,到1995年的时候,我爸妈和弟弟一起去了宜昌。弟弟一直在宜昌由爸妈带着。爸妈主要是在那里卖煤球,以前生意不错,随着用煤气的家庭越来越多,生意就不太好了。到2006年左右爸妈来了广东打工。大约一年前吧,他们就去了江苏拆房。由于爸妈每天忙于挣钱,没有时间照顾弟弟,所以他一直都很调皮,以至于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读书了。弟弟中途被送回来过一个学期,由我负责照顾弟弟,那时爷爷也和我们在一起,不过爷爷年纪很大了,不能照顾我们,我们需要自己做饭吃。由于我们两个年纪都小,有时我们会打架,所以爸妈又把弟弟接到宜昌。
“我初中是在镇上的中学住宿,周末就回到我的叔叔家。初中的时候学费不太多,大约一学期300到400元。在学校吃饭和零用一个月一百多元左右,因为在镇上消费水平低。初中快结束的时候,不想回到学校上学,就想让爸妈给我转学到他们身边,至少不用自己洗衣服。条件来说的话,父母身边并不一定好,因为他们在外打工也很节约,主要是想在他们身边,可以跟他们在一起,主要是我那时就不想洗衣服。
“高中是在县城上学,学校文理科加起来有十个班,一个班有60到70人,重点班的同学差不多都考上大学了,整体的上线率是70%。高中的时候一学期学费大约600到700元。高中的时候一个月可能就要花三百元左右,那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还可以,加上县里的消费水平也高,我自己那时也有一些奖学金。高二的时候开始住在老师家,那一年成绩很好,因为在老师家可以用洗衣机洗衣服。高三的时候,妈妈回到县城租房照顾我,然后考上大学。
“那时我会经常打电话给爸妈。爸妈一般不会给我寄钱,一般都是一次性给我一学期的钱,然后由我自己掌管。一到假期的时候,我就会去爸妈那里。小时候自己不能一个人去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个人来接我,后来上初中之后,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去他们那里。没有感觉和爸妈疏远,因为一个学期或者是十一长假都可以和他们见面。反正离得也很近,坐船一个晚上就到了。2006年我上大学了,爸妈也到广东来打工来了,但是我去爸妈那里相对没那么多了,因为长大了,也有自己的朋友圈。
我2005年的时候考上的长江学院,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
大三的时候,我就来深圳看了看,我姑姑帮我找了一家早教机构上了一个月班,主要是先感受一下找工作的情况。大四的最后一学期就出来了,因为主要是实习阶段,所以我就找到了科技园的一家公司,主要是销售防静电服,底薪只有一千多元,如果有业务再加提成,公司那时正准备上市,所以没有精力来培养我们这些刚出来的大学生,后来我回学校答辩。拿到毕业证之后就把这份工作辞掉了。之后我又找了一份文职工作,但是觉得好无聊,整天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所以就又到处找工作。后来就找到现在这家物流公司。现在的公司我还是比较满意,待遇也还可以,现在工资4000元左右,每个月、每个季度都有奖金,而且也会发一些福利用品,中午在公司吃饭,生活也还可以,感觉发展的空间比较大,而且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重视。
虽然有的大学同学素质也不怎么样,但是觉得上了大学之后,可能胆量方面会大一些,知识的累积可能对自信心有很大的提升。刚大学毕业出来的时候,找适合的工作很不容易,那时也会很纠结。所以就有同学会说,还不如不上大学早点出来找工作,因为现在很多公司招工的时候就要求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但是我觉得上大学还是对找工作也很大的帮助。我在读书的时候就考了‘报关证’,现在我们公司招人就需要有这个证的。
我的规划是在五年内能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吧。其实我不想在深圳,因为这里房子太贵,除非找一个有钱的老公(哈哈笑),但是仔细想一下,有钱的人也不一定幸福,所以到时看未来的老公在哪里吧。我在想可能到那些不是很大的城市吧,比如海南就不错,重庆也还可以吧,未来发展也可能很快,所以现在也确定不了。我现在的户口还放在学校,如果我现在想转成深圳户口也很容易,只是我现在还没想转。我明年的时候看看要不要把户口转过来,因为我的户口放在学校不能超过两年,如果超过两年的话就会将户口转回原藉。对于社保我也没感觉到太好,因为还有几十年,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公司交的社保也很低,只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交的社保。”
三、照顾孩子的老人的故事
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流动儿童的数量,一些孩子得到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的照顾,一些孩子就长期寄宿在学校里。大部分情况下,打工的父母会负担孩子的现金支出费用,但是老人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有些情况下,老人还要依靠农业的收入来支付或者补贴孩子的花费。农村、农村的老人在为城市承担着劳动力再生产的重任。在这里只讲两个小故事。
杜春孝(男)74岁,老伴70岁,住在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坪滩村。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在重庆鸭场打工,二女儿在村里,三女儿在福州的服装厂打工。儿子有做石雕的手艺,到处跑。杜春孝和老伴一起照顾5岁的孙女,地里的活也都是老两口做。2010年9月,我在村里拜访了杜春孝,说起照顾孩子的孩子,他这样告诉我:“三女儿在福州的服装厂打工。她有个15岁的儿子,在洪湖镇上念初中,就由我老伴照顾。儿子有两个孩子,孙子14岁,孙女5岁。儿子本来在长寿租了房子,因为孩子在那里读书。现在小的一个弄到洪湖来了,在洪湖上幼儿园,大的一个还在长寿的镇上念初中。儿媳妇的工作是帮别人煮饭,她经常去洪湖,住在她小妹买的房子里。儿媳妇外出打工的时候,她婆婆去帮助照顾长寿的孙子。我老伴平时周一到周五在镇上照顾外孙子和孙女,已经有两三年了。要做早饭,做午饭和晚饭。孙女在幼儿园,中午就要去接送。下午又要去接,要跑好几趟。有时候他们会不听话。他们有时候会想妈妈。三女儿她在外面开销都很大,今年她婆子妈死了。她给我们钱的时候,我有时候不要。”
宋金英54岁,没上过学。住在重庆市奉节县青龙镇红阳村。老伴57岁,也没有上过学。她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苏州打工,二儿子在东莞打工。小儿子结婚了,孙子5岁。丈夫也于今年(2010年)春节时到广东打工,做清洁工。她一个人在老家照看5岁的孙子。提起一个人在老家照顾孙子,宋金英说:“今年(2010年)主要是丈夫寄钱回家。他在东莞打工一个月有950元钱,他大都寄回来了。小孩的学费都是从这个钱里出的。小儿子由于去年(2009年)刚买了房子,所以钱也比较紧张。以前没有买房的时候一年寄500元。我能理解小儿子没钱寄。现在孩子一个月的开销至少要200元左右。小孩生病一个月可能要花一百元左右的药费。如果生病了,要走路去镇上看病,如果病重了需要医生来村里的话,要负责给医生包车的钱,光车费来回就要50元。所以通常没有人请医生来村子,都是自己走路去镇上看病,得走一个多小时。地有十几块,因为都是很小块的,所以种地的时候就要跑来跑去,小孩也要带到地里去。今年种红薯的时候,小孩在地里冻哭了,有时自己想想觉得也很可怜。”
四、见不到孩子的父母的故事
无法把孩子带到城市打工地
刘珍兰1984年出生,老家在贵州省遵义县新民镇。丈夫29岁。她们有一个儿子,4岁,在老家由娘家的爸妈照顾。我2010年11月在东莞见到了刘珍兰,她告诉我:“我结婚后也一直住在娘家。家里有大哥、大嫂、二哥、二嫂、还有爸爸妈妈。大哥有个儿子,二哥有个女儿。妈妈57岁,爸爸61岁。爸爸上了大学,毕业后在镇上做教师,现在退休了。家里就是妈妈、大哥和二哥三个人有田地。平时家里只有爸、妈、我老公,我儿子和我哥的儿子,他们5个人。
“1999年我初中毕业以后第一次出来打工。2006年我结婚之后就没有在外面上班,就没有钱了。2006年10月就生小孩了,一直带他,带到一岁半。2008年我又出来了。
“如果把孩子带到这里上学,一定要有足够的钱,很贵的。我们这里有一个人带孩子过来上学,每个学期最少是几千块钱。我说你们夫妻要拿一两个月的工资给他报名的。孩子在学校每天也是吃不好的,你想想在学校里怎么会有那么好的生活,有那么多的学生。每天到时间就要去那里接孩子的,否则孩子被丢在那里会很不安全。我们同事的孩子上学的地方都是私人开的,不会像正规的学校那么尽责,一定要送到大人手上什么的,不会的,除非是幼儿园的才会给你送到手上。我们老家的学校还是可以的。我们是新民镇,孩子上镇上的中心小学。”
13年只见到孩子3次
王开山(女)36岁,重庆市奉节县人,小学毕业;丈夫熊大义,36岁,小学毕业。有两个女儿。2010年11月访谈了王开山,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1993年的时候通过妇联组织出来找的工作。2001年我出厂一次,那时回家生小孩。那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请假,所以就辞工回家生小孩了。不过那时也没有听说有产假,现在虽然也有产假,但是组长不批假,所以有的同事要生小孩也是辞职回家生小孩。
“现在孩子在家由爷爷奶奶带。2005年的时候我们在县城买了房,所以他们就搬到县城照看小孩上学。大女儿成绩也还可以,现在上初三了,小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现在两个小孩一年读书就要一万左右,因为大女儿读的学校比较好,所以学费很贵。在农村有一个儿子还是最好的,不过以后我们老了,女儿可能会孝顺一些。
“我们一般好几年才回去老家一次。今年我们俩八月份回去过一次,在家待了十来天的时间,正好是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从1997年到现在13年的时间,我们两人一个人回去了三次,一个人回去了两次。每次回去也就十来天,厂里请假也不好请,一般请假最多就15天,还包括周末的时间。两个女儿都很听话,爷爷奶奶可以管得住,也已经习惯我们在外面了,当然也会想我们。
“我们也想小孩,但是也没有办法,为了多挣一些钱,我们根本没法将小孩接到这里上学,因为这里消费太高了。反正我觉得我们没有长期跟小孩在一起,感觉感情没那么好,她们一般也就是跟我们打一下电话,说一下话,但是没有太深的感情。我们也很想把小孩接到一起,但是钱太少了,如果工资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五、留守儿童念书学校的故事
2010年11月在对龙泉中学的探访中,刘校长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学校是初中,一共27个班,每个年级9个班,大概有2600多名学生,学生都来自周边的村镇。留守儿童大概有770人,我们学校现在几年都无法和这些孩子的父母相见的。学校男生比女生多200人。
“我们这里比较穷,想办个大的计算机房或者是大的活动室之类的,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都没有办法实现。我们现在的电脑房一共只有三十台电脑,一堂课只能有一个班去电脑房,而且上课也是两到三个人共用一台电脑,所以这方面是很欠缺的。如果我们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多一些电脑让孩子们用,可以和自己的父母视频一下,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上一些网站学习一些东西。这些年毕竟发展了,留守儿童从经济方面来讲根本不缺,最缺的是周末的娱乐或者是其他的安排。我们也想过一些办法,比如组织起来让他们打球,但是雨天就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没有室内的活动场所。
“现在天气冷了,学校没有浴室,留守儿童可能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所以他们可能几个月才可以洗一次澡。其他的学生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他们一般回家就可以洗澡。
“还有我们学校现在没有食堂,他们每天吃饭都是站在露天里,如果下雨就很麻烦。不过这个食堂现在已经申请到项目,现在正在建设中,让学生以后可以坐在食堂里吃饭。
学校没有图书馆,但也有一些图书可以借,只是没有读书的环境。目前网上的东西比书更加可以吸引学生。
“现在留守儿童最大的难度就是周末的管理问题。我们学校想周末将学生组织在一起,但是没有这种环境。我们不想让他们周末到外面去上网,但是在执行中还是有一些困难。我们的老师也会给一些留守学生当‘代理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