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巴林说:“那时,马卡连柯就注意到了我的人格,可在当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人道的接触。”后来,卡拉巴林终于成了他的老师马卡连柯的得力助手和继承者。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池田大作也说:“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绝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育。”
作为父母,也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在4~6岁时就形成了自尊意识,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分辨得出“好的我”和“不好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强。如果父母还是把孩子当成襁褓中的婴儿来对待,显然是不合适的。
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师曾说:“我当老师时,很少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当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我就用眼神来暗示他。他如果改了更好,不改的话我也不会立即批评他,以免他在同学们面前难堪,而是下课以后找他谈话。在指出问题之后,我会说:‘老师知道你可以自己改正过来,你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是吧!’下次如果他再犯,我一看他,他就会立即明白我的意思,一般都会马上改正。我尊重他们,他们也尊重我。我的课堂纪律一直比较好,很少有学生故意找麻烦。”
其实,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你说的事情能让我内心满足,我就会愿意听你的,否则为什么要听呢?孩子如果感觉到父母在尊重他,他就乐于听父母的话;相反,如果他感觉不到父母的尊重,他就会很反感,当然也不会把父母的话听进耳朵里去。
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师长和他人的同时,不应该忽略对孩子的尊重。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才有利于建立亲子间积极沟通的融洽氛围。
亲子沟通小贴士
经验证明,只有具有高度的自尊心,孩子才会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奇迹。所以,父母一定要在生活中尊重孩子的人格,认真地对待他,用心去感受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与父母沟通,才愿意在沟通中听父母的话,从而努力上进,健康成长。
孩子为什么会“叛逆”
琳琳今年15岁,从小就非常聪明,也很听爸爸妈妈的话。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她的变化很大,总爱与爸爸妈妈顶嘴,还擅自作主张,有时候,还偏偏要与父母“背道而驰”。
例如,初中毕业后,爸爸为琳琳选了离家比较近的一所重点高中作为报考志愿,而琳琳自己却报考了一所离家较远的高中。她并不是喜欢路远,而是故意与爸爸闹别扭。
琳琳患有鼻炎,妈妈给他配来了滴鼻药水,可她却故意把瓶子给摔了;妈妈问她的考试成绩,她考得很好却故意说不及格;爸爸平时工作比较忙,想找个机会跟琳琳聊聊天,可她却把爸爸拒之在千里之外……
她的爸爸妈妈十分着急,不明白琳琳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不听话了,难道以前在书上看到的“叛逆心理”竟然这么明显地发生了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所谓叛逆心理,是指孩子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某种事物或结论产生的一种反向反应情绪。那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呢?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叛逆行为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在有意无意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有偏差。
与孩子的相处也应该遵从“你尊重我,我尊垂你”的原则。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叛逆的,当孩子说一句话,父母如果不满意,就大声呵斥,甚至把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受到了刺激,也会变得大声对抗,或者用沉默来抗议。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叛逆的习惯心态。
第二,父母对孩子管教专制与无原则让步。
很多父母常以专制的方法来管教孩子,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话,要孩子顺从一切。实际上,专制管教不会对每个孩子都有效。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温和,他可能会顺从父母的权威。但个性刚强的孩子则会反弹。反弹的结果就是叛逆行为。另外,管教孩子一定要早,不能因为他只有两三岁,父母就以为他还小、不懂事,而不纠正他的错误。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叛逆心理。
第三,孩子受同龄人的影响。
一般来说,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被同龄人认同,也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怂恿,甚至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孩子在学校顶撞老师,同学们往往会认为他胆大、勇敢,甚至还会称赞他;在家里反抗父母立下的规矩等,也常会受到一些行为不好的学生的认可。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反抗与叛逆才是“英雄”。
第四,家庭出现问题。
如果父母的感情不和,或经常吵架,孩子的心理就会受损,就会对父母产生厌恶感,对家庭感觉失望,也会以逃避或叛逆来让自己解脱。
第五,孩子自以为是。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站在妈妈身边比个子的高低。当他发现自己和妈妈一样高,甚至高过妈妈时,就会产生明显的成人感。这时,孩子就可能认为自己长大了,有能力管理自己了,于是,就会强调自我。这样,他就会拒绝父母,不服从管教。
现在,如果孩子不听话,或是蛮横无理的话,很多父母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会失望地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孩子的叛逆反应,是孩子不满情绪和自以为长大心理的一种发泄。对于这种观点,很多教育家是赞同的。他们这样认为:只要孩子不满,就有可能产生叛逆心理。孩子之所以不满,可能因为父母没有同意他去看一次电影,也可能是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还有可能是孩子没有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等等。孩子有了不满理由时,不是在这件事上,就会在那件事上寻找发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发泄时,就会叛逆。
亲子沟通小贴士
叛逆心理是孩子思想发展变化中经历的一个区域,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一种比较突出的心理现象。当孩子不适应某种法则和规范时,就会反抗约束或禁锢,在心理上形成叛逆。叛逆的孩子,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为了告诉父母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他们总是顶撞父母,甚至和父母唱对台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亲子沟通产生障碍。
怎样对待“叛逆”孩子
母亲:“不要再睡懒觉了,早晨一定要早起。”
孩子:“睡懒觉有什么不好,名人都不爱早起床。”
母亲:“起床后要把被子叠起来。”
孩子:“晚上还要睡呢,何必多此一举呢!”
母亲:“晚上还要吃饭呢,早饭就别吃了!”
孩子:“老祖宗说,‘民以食为天’啊!”
母亲:“牛仔裤会影响身体发育,超短裙有伤社会风雅。”
孩子:“这才能够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呀,这才能显示出人的美。”
母亲:“重要的段落一定要能背下来。”
孩子:“死记硬背是书呆子才干的,我不干。”
母亲:“对老师一定要有礼貌。”
孩子:“哼,我才不喜欢拍老师的马屁呢!”
……
相信很多父母对上面的对话似曾相识。不可否认,孩子有这样的叛逆心态与行为的确实让人头痛。针对孩子的叛逆情况,儿童教育专家指出:总体来说,应该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对孩子施以合理的教育规范。父母应在尊重和信任孩子的前提下,不苟求孩子做的小事,对大事不马虎,要宽严有度。教育方法应该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对待“叛逆”的孩子呢?
第一,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
孩子虽然叛逆,但有时候问题不在孩子身上。作为父母,有时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放弃自己的执著,给孩子一定限度的迁就。所以,当意识到孩子叛逆时,就应该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哪里出了问题,对孩子的要求是否不当,自己没有了解的情况是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等等。
第二,一定让自己保持冷静。
当孩子有叛逆的行为时,有智慧的父母会提醒自己冷静,同时也会等待孩子冷静,然后,才再去与孩子沟通。这种处理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孩子叛逆时,不懂得控制自己,言语和行为常会走入极端。但父母已经成熟,应懂得保持冷静。事实证明,态度冷静地去处理问题往往会有很好的结果。
第三,广泛地寻求意见。
儿童教育专家建议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可以主动去寻求他人的意见,看周围的父母是怎样处理类似问题的;或咨询相关的辅导员、专家寻求协助,使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多样,以得体地管教孩子;可以去聆听教育孩子的讲座或阅读相关的家庭教育书籍。
第四,分析孩子的言行。
当遇到孩子叛逆时,父母可以试着分析孩子的言行,寻求他思维中的创造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错误言行施教。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具体说出孩子不好的某种行为,但不指责孩子的人格;以担心的语气交谈,告诉孩子自己担心的心情,不武断,不带批评的语气;要坚持教育原则,不要一味迁就孩子。
第五,不对孩子抱有成见。
父母如果预想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心理。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迹象就极力压制他,担心对他稍有让步,就会导致他走上歧途。如果父母的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可能就越会坚持己见。另外,不要根据自己的成见心理而盲目地责怪孩子。
最后,建立统一的教育“战线”。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不同态度可能会导致夫妻间的冲突。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应该多商量、多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战线”统一起来。然后,一起针对孩子的某一问题进行教育。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信服力,自然也就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亲子沟通小贴士
对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经常改变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讲、孩子听;孩子十几岁时,就应该与孩子尝试双向的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种方法暂时行不通时,就应该改变一下方法,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为止。实际上,孩子有了叛逆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当,孩子完全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因为所谓的“叛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过去几千年来都是没有的。所以,父母不用太过担心,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