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可以陈述各自的意见,说出这么做的理由,双方应该寻求一种途径,把各自的意见融为一个新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融合而得的意见往往能够兼顾对方,形成比任何一方的意见都完美的意见,双方也就都能乐意接受。
第二,不要对孩子采取父母式的教育。
今天时代正在急剧变革,孩子获得的信息可能会比父母更多、更快速,而父母在这一方面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可能就不会把父母视为“第一英雄”。如果还以父母式的教育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多半不会接受,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理解孩子的需要与追求。
鲁迅曾指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如果一味蛮管,就会大大阻碍孩子的发展。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的“心理互换”,多站在孩子的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满足他的正常需要与追求。这样,孩子会健康成长,家庭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第四,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向和创造精神。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成人感、独立感与创造意识日渐突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并适时倾听、分析、接纳他的意见。这样就能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能提高父母的威望。
亲自沟通小贴士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正确的,是变形的,用爱的名义、爱的面孔与爱的语言,把孩子推向了真爱的反面,破坏了孩子的兴趣、梦想、向上的动力和热情。父母既然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深入了解他的成长规律、才能和潜力,真正去尊重他,把他看成独立个体,从小就与孩子建立起正常的沟通途径。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父母才能帮助他,才能让他身心健康地向前发展。此外,父母也要与孩子建立起信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真爱”。
沟通的障碍在哪里
一位母亲这样说:“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十分逆反,无论我说什么,他就是跟我唱对台戏,为了改善与他的关系,我经常试着主动跟他沟通,可以,他总对我爱搭不理的。”
另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性格非常内向,不喜欢与人说话,但却特别喜欢在网络上聊天,他宁愿坐在电脑前聊上一整天,也不愿意与我跟他爸多说一句话。有时候,我就问他:‘孩子,你们聊得这么起劲,都聊的什么呀?’结果,他就冲着我说:‘就是跟你说,你也不会懂。’然后,他就继续他的网络聊天,把我这当妈的晾在一边。”
一位父亲这样说:“我的孩子也是这样啊,每当我想要跟他说几句话时,她总会一副老不高兴的样子说:‘老爸,你怎么又来了啊,你烦不烦呢?’然后,她就走进自己的房间,砰地一下,把门关了起来。每当我听到关门声时,就好像听到孩子把心灵关了起来。”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努力“委曲”地主动去和孩子沟通时,孩子往往并不领情,于是父母倍感受挫。实际上,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障碍。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与父母沟通的,也可以说,孩子希望与父母沟通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当他感觉父母对自己不理解、不尊重时,他才会把自己的心灵关闭起来。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曾指出,孩子渴望与父母交流,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反应,孩子就会放弃自己所做的努力。于是,孩子的这方面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一样,只有经过实际的应用,它们才能得到磨练与提高。
之所以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在心理上,孩子有一定的防御机制。
很多父母可能不会理解,自己对孩子那么好,一心为孩子好,孩子怎么会防着我们呢?其实,正是因为父母“为孩子好”的心理,才会让自己无意识地伤害孩子。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了,只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但孩子却不喜欢单一的生活。
一位中学生这样说:“父母把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都不让我做,但我真正想要的、想做的,他们一点儿都不了解,也根本不感兴趣,他们只希望我一心读书,除了这个,什么也不让我做。唉,真是郁闷!”
作为父母,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独立思想和意识,如果不尊重孩子,总以“我为你好”的想法来压制孩子,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他就会建立起心理的防御机制,防止父母再次伤害他。这样,孩子就会以冷漠、无视、叛逆等方式来保护自己,与父母的沟通也会随之停止。
第二,孩子与父母没有共同的语言。
很多父母只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所以每天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也离不开学习,甚至仅仅是学习,而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情感需求。
另外,很多父母没有学习新鲜事物的意识,以至于一点儿都不了解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事。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孩子在成长,而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言词汇、新的技术、新的话题、孩子们聊天的焦点……父母都感到一片茫然,但却每天依旧唠唠叨叨,这必然导致与孩子之间无话可谈。在孩子的眼里,这样的父母就好像“老古董”,于是,沟通也就变得困难起来。
亲子沟通小贴士
卢勤曾说过,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就需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父母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反省、检讨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沟通氛围。
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人
据一次对北京市5000名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金钱、爱情、婚姻、民主、自由、事业、知识、个人道德、个人名誉、物质享受、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为大众服务等13种人生目标中,选择知识的占第一位(19.43%),事业第二位(17.60%),物质享受第三位(14.41%),个人道德第四位(11.86%),自由第五位(10.43%)。
而在影响事业成功11种因素(精明能干、运气或命运、家庭背景、不择手段、懂得表现自己、个人品德、高学历、耍滑头、仪表相貌出众、见多识广、审时度势)重要性选择的排序中,孩子们认为重要因素前四位分别是精明能干(97.61%)、个人品德(96.28%)、见多识广(92.39%)、高学历(89.24%),表现了他们高度重视自我能力。
另一方面,他们虽然在很高程度上尊重父母等长辈,但也表现出非常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的态度。在上述调查中,对“父母永远是对的”一项,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高达89.38%;对“子女在家应有自主权”一项,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有74.75%;认为“子女应该有参与家庭事物的权力”的占94.56%。
从中可以看出,今天孩子独立的意识和对权威的理智态度,从他们对“人生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判断的高赞同率(93.15%)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独立自主性的强烈表现。
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孩子这个群体因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状况,而需要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与保护。但同时,这个群体也正以非主动的形式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虽然孩子是未成年人,但他却是有独立意识的人,有自身的发展潜能和独特性。
在生活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孩子与成人社会的矛盾。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父母、老师和孩子的相处。今天的父母往往感觉孩子不如过去听话,而孩子则认为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有时甚至还要与父母讲权利。在这里,主要矛盾表现在父母的死板管教与孩子的独立性之间的强烈冲突。
与过去的孩子相比来说,今天的孩子格外独立,但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充分认识这种群体特征,还是继续延用以前的教育方式:替代孩子选择,对孩子死板管教。在遭到孩子反抗之后,有的父母甚至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方式,从而激化了与孩子间的矛盾,进而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
在今天,仍有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他们经常对孩子说:“我生的你养的你,你就应该听我的。”言外之意是“你是我的,你就应该听我的!”这里,父母显然想让孩子从小就绝对服从父母,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孩子应该是相对独立的,绝不应该是父母要他怎样,他就必须得怎样。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理应得到父母的尊重。所以,父母千万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话。比如,有的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别瞎掺和!”这样的话无疑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也就不能获得自信。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曾说:“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所以,请父母一定要记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千万不要随意辱骂、惩罚,甚至是殴打孩子,那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亲子沟通小贴士
今天孩子的独立特征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社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选择并不完全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准,而呈现多元化特征。面对这样独立自主的孩子,父母应该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就必然面临挑战,产生亲子冲突。
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
为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美国著名学者赫茨对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名孩子进行了调查。最终,他发现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10条:
孩子在场,不要吵架;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以同样的爱,不要偏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信、撒谎,说话要算话;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谅解;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亲密无间;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地予以答复;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缺点;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美国的《读者文摘》也曾刊登过一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在信中,孩子充分表达了对父母的要求: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走得慢些,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限制我;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请爱护我,经常训练我对人的礼貌,指导我做事情,教育我靠什么生活;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骂我本人;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孩子在心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心理需要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的重点。那么,孩子有哪些心理需要呢?
第一,情感需要。
孩子有爱的需要,也有被爱的需要,他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比如,刚出生的孩子喜欢父母的抚摸和拥抱,喜欢看父母灿烂的微笑,喜欢父母对他说:“宝贝儿,我爱你!”这就是孩子的情感需要,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
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爱是第一位的。当孩子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情绪。但父母要注意,千万不能溺爱孩子。否则,孩子可能就会变得自私与狂妄。
第二,独立需要。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不希望永远被父母保护,渴望能独立做一些事情,独立决定和解决自己的事。但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需要不了解,他们不让孩子进行各种探索行为,代替孩子做事,干涉孩子的决定。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受挫感,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变得不顺从、叛逆,与父母对抗。
第三,自尊需要。
孩子的自尊心比较强,他希望父母尊重他的想法、情感和隐私,等等。但很多父母恰恰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种需要,总是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于是,经常随意训斥、打骂孩子,甚至在公众场合揭露孩子的缺点、斥责他,完全忽略了他的自尊。孩子得不到尊重,就会逆反,从而加大沟通的难度。
第四,平等需要。
虽然孩子,但他希望父母能把他当成大人来看待。但是,很多父母总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往往是严格要求孩子,而宽松对待自己。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与父母不平等。于是,他也就不再相信父母的话,沟通由此产生了障碍。
第五,成就需要。
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认可,尤其是能得到父母与老师的认可。来自父母与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能让孩子产生成就感,让他获得快乐。所以,孩子总希望自己在家做个好孩子,处处得到父母的夸奖;在学校,他又希望做个好学生,成为老师表扬、同学羡慕的优等生。当孩子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变得失落与沮丧。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应该知道,把握孩子心理需求十分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要对孩子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有足够的了解,还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变化,与孩子一起分享欢乐,也要分担孩子的苦恼。这样,才能缩短与孩子间的心理距离,才能让自己与孩子的心灵更加接近、相通。
把握孩子的成长需要
一名中学生这样说:“成长,让我们产生了诸多的改变,让我们逐渐走向成熟。或许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成长的方式,但是在无形中,我们体验了成长,在无形中,我们真真切切地长大了,懂事了,明理了。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成长体验。”
“我曾经是班委,但妈妈说会影响学习,让我辞去了班委。我自己其实很乐意去做。学校附近有一位老奶奶无儿无女,走路都困难,我和几个同学轮流帮她做饭。我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可妈妈听说后,不让我去了,说这样会影响我考大学。”
“在家里,妈妈不要我帮她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不过也有需要我的时候。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当爸爸不在家时,她就让我帮着搬煤气罐。这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点儿用,像个男子汉……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
“在我17年的记忆中,只有这两件事让我感到自豪:一是帮助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二是帮助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做这些事让我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我还有点儿用!我能行!”
让这名学生感到自豪的两件事正是他的成长体验。然而,他的母亲并没有认识到孩子成长体验的可贵,而是武断地认为这些事与考大学无关,然后就竭力阻止儿子继续做。这位母亲扼杀了孩子体验成长的权利,关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门。
今天的孩子获得的间接经验较多,因为他们听别人讲的多,而自己的亲身体验少。其实,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当然也不能代替孩子的体验。父母要明白,孩子需要在体验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