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8600000024

第24章 文化教育(6)

1989年夏,共青团中央的几名干部通过对我国贫困地区长时间、大量的调研发现,每年至少有100万以上的少年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根据团中央的决策,经反复论证,决定开展一项动员社会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教育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最终,这项公益事业被定名为“希望工程”。1989年10月,希望工程正式推出。同年,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面向海内外募捐并在全国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希望工程,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春蕾计划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传统习俗的原因,在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每年有大量的失学儿童,而且2/3是女童。1985年,世界妇女大会通过《内罗毕战略》,提出“要消灭女童旷课和失学的原因”。女童教育问题称为各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一项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大型公益活动应运而生。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决定设立专项基金“女童升学助学金”,1992年,正式定名为“春蕾计划”专项基金。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在北京、上海、天津等8个城市率先开展试点,进而在全国全面推开。

小学的由来

“小学”这一名称,来源于汉代,最早并不专指学校。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志》中把古字书及汉时所作字书列为“小学”类,并且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由此可见,“小学”初指学童开始读书识字和识字课本一类的书。古人认为,只有掌握了一个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才算是认识了一个字,所以把学童的识字及有关的书类,称作“小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学校的由来

我国的学校,起源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据古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塾、痒、序、学即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周代,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住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人们长期出入,受教于此,塾便成了学校的代称;五百家为党,设痒;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设序;而天子之都及诸侯国则设学。后来,人们称塾为私人学校,叫私塾。痒、序则成了乡学之名。学和校合并,称为“学校”,便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至今。

母校的由来

我们把自己就读过的学校称为“母校”。“母校”一词是在清末时期由日本传入我国的。当时,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师范馆聘有一些日本籍教员,其中,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服部宇之吉讲授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重要课程。1870年,他在师范馆第一期毕业生讲话时用了“母校”这个词,由于它饱含着亲切感,同学们都非常乐意接受和使用“母校”这一词,所以很快就在全国流行开了。

第一所外语学校

1842年《南京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时,“大清帝国”找不到一个精通外语的人,任凭外国侵略者随意欺蒙。1861年,恭亲王奕诉等上奏朝廷,请求在北京设立一所外语学校,培养各种翻译和外交人才。于是,1862年8月在北京设立了第一所外语学校,定名为“同文馆”,并聘有外籍教师。学校创办时,只招收英语、法语、俄语三个班,每班10名学生,后来又增加了德语和日语班。1902年同文馆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译学馆,是我国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留学生的由来

“留学生”这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唐代时,日本政府派使臣来我国学习先进文化,因为使臣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为了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使臣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是随同遣唐使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一词就一直被沿用下来。现在,凡是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的学生,也称作“留学生”。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者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把治校方针定为“兼容并包”,使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毛泽东、***、陈独秀、鲁迅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今天的北京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核心地带,总占地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校图书馆藏书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一,现共有5个学部、43个院系、360个研究所、硕士学位授予点150多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00多个,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更名为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至昆明,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合并成西南联和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文、法、理、工、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今天的清华大学位于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建筑面积约300余万平方米,设有学院8个,系30多个,专业40多个,另有众多的硕士、博士授予点。

古代教育

校、庠、序

校是夏朝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是周朝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与乡学

先秦的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是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四学

西周时的国学,设在王都,除了“辟壅”外,还设有东、南、西、北四学。“四学”还指南朝宋所设立的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

门人

春秋时,就有“门人”的称呼。孔子把弟子聚在一起讲学,对亲授业者或转相传授者都称“门人”。战国时,“门人”除指受业弟子外,还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这些食客都有一定的才能,属于“士”的阶层。

门生

东汉“门生”指弟子的弟子,即转相传授者,但有一些没有实学的钻营投机者,攀附权贵为“门生”,以作升官的阶梯。魏晋南北朝时此风甚烈,门生实际已变成了豪族的扈从了。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主考官称“座主”,及第者就称为“座主”的“门生”。同时,在学问的师承关系上仍然沿用“门生”的称呼。直到近代,“门生”的称呼才渐渐消失。

私塾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指私人所办的学校。私塾分为很多种,既有私塾老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还有地主、商人为了子女设立的家塾,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义塾,就是指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私塾。私塾作为私学的一种,除秦朝曾经短暂停废外,它在封建社会经历了2000余年延绵不衰。私塾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也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在这里,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这里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书院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大多是采取自筹经费建造校舍的方式,教学则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书院制度在唐代兴起,在宋朝达到鼎盛,在清朝废止,前后历经1000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大书院

历史上的四大书院包括: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毁坏,1998年由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接替其四大书院头衔)、应天府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唐朝时,喜欢养白鹿自娱的李渤任江州刺史期间,在其隐居旧址建台,称白鹿洞。宋朝初扩建为书院,以后屡经兴废。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建院或讲学。现存建筑为清朝道光年间所修,其中碑廊有碑百余块,刻有朱熹手制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等。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面山下。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南宋理学家张枝、朱熹曾在此讲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存有朱熹“忠孝廉节”四字石刻。

石鼓书院在湖南省衡阳市北面的石鼓山。唐朝时李宽在这里筑庐读书,宋至道三年(997年)建立书院,景祜二年(1035年)赐“石鼓书院”匾额,柳宗元、韩愈、范成大、朱熹、张载、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都曾到此游览或讲学。今存有明清碑刻等文物。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原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城,因属应天府管辖而得名。最初为北宋著名教育家戚同文讲学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广招学生,范仲淹曾来此任教。自元代以后,院址荒废。

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是西汉太学建立的开始。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都设,名称虽然不一样,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传授儒家经典,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

西晋改称太学为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朝诗人韩愈、明朝学者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的职务。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的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察举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并选取人才,把有德才的贤者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察举的方法可分为特举及常举,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

征辟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是指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汉武帝时设立。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没有“孝廉”品德的人不能为官。孝廉举至中央后﹐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在明清时期,也称举人为孝廉。

学究

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应“学究一经”试者叫做“学究”。宋朝沿此制度,应此科举者往往只背记经文,未必通晓文义。后来,“学究”泛指书生。随着词意的变迁,“学究”一词也渐渐产生了贬意,人们开始把读古书、食古不化的人称为“老学究”。

科举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此后,科举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殿试。这是3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次殿试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曾任民盟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沈钧儒先生,也在这次殿试中获二甲名次。清政府于次年(1905年)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举人

同类推荐
  • 鲁迅大全集(超值金版)

    鲁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收录了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论著、书信、演讲、序跋等作品中的精品,在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尽全力展现其作品的全貌,以给读者呈现一部真实、丰富、完整的鲁迅作品。同时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编排,读来脉络清晰,方便查阅。
  • 紫色菩提

    紫色菩提

    “菩提十书”之《紫色菩提》:《紫色菩提》是林清玄从掌声与喝彩中走出,反观自性,深入佛典,体验般若智慧的结晶。除了沿承他一贯明朗浪漫的抒情风格,更展现了深刻而细腻的生命思考。林清玄说,紫金色是佛教最尊贵的颜色,菩提是觉悟,“紫色菩提”是“最尊贵的觉悟”,可以开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智慧。“菩提十书”是林清玄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写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长达十几年时间。每册印量都超过100版,十册共印行1000版以上。被媒体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的书”。
  • 世说人语

    世说人语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描述了解放战争中,为解放海南,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纪录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为了弱者的尊严

    为了弱者的尊严

    文主人公梁雨润到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主抓群众接访工作,经他之手处理的民事案件和化解的难题数以千计,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央、省里挂名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笔者不能一一记述。但在采访日子里,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梁雨润同志在百姓中的威望之高,令我常常敬佩与感动不已。
热门推荐
  • 不死女神

    不死女神

    穿越到最喜欢的玄幻小说有木有!只是男主家一个小丫鬟木有任何斗气有木有!啥?她的穿越是有来头的?要一路当炮灰,为男主抵挡一切致命一击!然后就这么反反复复的为男主抵挡致命一击->假死->重生->再为男主抵挡致命一击->再假死->再重生…那行啊,想她白小小一届二十一世纪小混混能造就一个超级男人也不错啊…可是,可是,尼玛坑爹啊,在以实力为尊、强者为王的玄幻大陆,俺要斗气木斗气,要炼丹木炼丹,退而求次,要本命兽?丫丫的倒是有一个,可它别的特殊技能没有,只有在俺“奄奄一息”时将俺吞进肚里等俺“重生”了在吐出来…八过,木有斗气没关系,俺有万能的智能体,零零三!俺有神秘的功法,不死邪功!俺有超强的精神吞噬!虾米,你没听过智能体?那可是了解玄幻大陆的一切,在玄幻大陆站在最顶峰存在,最重要的是,他可是俺的接引使!!!虾米,你没有听过不死邪功?那可是只有穿越者能修炼的功法,那可是不需要丹药、只需要不断的挨打、受虐就能进阶的功法!!!虾米,你甚至没有听过精神吞噬?那可是不需要修炼精神力只要强行夺走他人的就可以增加自身的精神力的神奇精神吞噬!!!玄幻大陆,斗气纵横,东有天荒禁区,西有命兽森林,南有死亡沙漠,北有迷失之海…叶天纵,阳城夜家有名的废柴少爷,因追查母亲离奇失踪之事而奋发图强,刺激其本命兽觉醒,一场轰轰烈烈少男救母行动开始…白小小,阳城叶家大少身边的废柴丫鬟,因相貌清秀而被叶家二少垂涎已久,但现在的此小小非彼小小…
  • 洪荒之万蛮道祖

    洪荒之万蛮道祖

    凌煌来到异界,却是进入了一个名为“弑天大陆”的远古洪荒。修神通,创阵法,悟禁制,晓阴阳……与天庭罗仙大战。和远古大神成友。开世界,弘道法,号“万蛮道祖”,成第一代大蛮王!
  •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理财课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理财课

    学会最好的理财黄金法则,人生三十而立,30岁是人生的一道关口,是人生的分水岭。你生活的状态和质量如何,取决于30岁前你对财富的认识,以及在理财的各个方面所做的选择和努力。30岁前的理财思维和理财蓝图,决定了30岁后你生活的基调。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要趁早行动。本书立足于30岁这一特定的人生年龄段,精心讲授了33堂最重要、最前沿的理财课,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财技巧,揭示了最实用的理财策略,指明了最便捷的理财途径,让你成功跳过理财误区,快速成为理财高手,在30岁后真正实现财富梦!
  • 一品傲娇妃:腹黑王爷请小心

    一品傲娇妃:腹黑王爷请小心

    他是克妻嗜血的慕容流云。”加群311171901,慕容流云,敲门砖书中任意人名。”当傲娇王妃遇到风流王爷。“顾妍熙,你别得意,本王就是要带回来这样丑陋不堪的,我一定奉陪到底。,本王没有那么好敷衍。“顾妍熙,本王就不是慕容流云。当顾妍熙遇到慕容流云,岂不是打我的脸。”“鬼混也要找个好借口,不打你的脸,“慕容流云你千万不要手下留情。你弄回来这样的货色,她是克父克母的顾妍熙”
  • 甜蜜婚:萌妻好彪悍

    甜蜜婚:萌妻好彪悍

    [此文为女强+男更强,女主不脑瘫,不白痴,不抽风,可以放心观看。]她不就是塞给他十张毛爷爷,骂他连MB也不如吗?有必要这么“不离不弃”的缠着他吗?好歹她身为佣兵界的无冕之王,现在却被一个男的缠的要到处躲藏,这真的是太损她的面子了。被逼迫的忍无可忍的某女,雄赳赳的冲进那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办公室时,某邪魅总裁,邪气的勾起了唇角,“终于来了,我等了你好久!”某女才知道自己被算计了。(这是一段诙谐的追妻之旅。)
  • 奉子相夫

    奉子相夫

    才死三天,未抬出门,就有人来打娃,惦记老公?岂有此理,孰可忍,孰不可忍! 占了人家的躯壳,做了人家的娘,好歹替人家出头,维护奶娃权益,夺回奶娃他爹,看正妻死而复生,坚决打击狐媚小三...... 啥?俺没资格?俺可是三媒六聘,八抬大轿抬进你家大门,拜了天地宗祠牌位的!有木有?到底有木有?
  •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9个忠告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9个忠告

    以比尔·盖茨从小到大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为依据,把他的成功经验和人生智慧总结出来,以此作为对那些正在成功路上彷徨的年轻人的宝贵忠告。
  • 红楼一梦之这个黛玉有点儿

    红楼一梦之这个黛玉有点儿

    本书已入5折书库,谢谢亲亲支持!!无数次的午夜梦回,林黛终于认命般的相信,自己穿越了,穿越到了小小的黛玉身上。原本自己是豪门家族的三小姐,风云争斗,她刚刚用极端的手腕站在了家族的顶端,可是那场有预谋的车祸,让她瞬间就失去了一切……她不甘心!五岁的黛玉,从来都是冷眼旁观着世人,真心待她的,她心明镜的知道,母亲的离去,她知道她终是改变不了什么,真的改变不了吗?难道真的十六岁就死去!她不甘心!她要改变这一切,那么就从现在就开始吧,她就不信这个邪了!!。。。。。。。。。。。。。。。。。。。。。。。。《红楼仙梦之黛玉问情》地址:。。。。。。。。。。。。。。。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魂归西去。她——【越玄】,本是上天界的神女殿下,独一无二的存在,孤傲、冷清,从来都不相信这天上、地下会有真情存在,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神,还是游荡阴暗处的狰狞魔,亦或是在她眼中卑微的人类。…曾几何时,有一个半神半魔的妖娆男子默默地爱着她,直至为她死去,她仍是不觉。为了让她知道这世上何为情,何为爱,天帝命她堕入凡尘——渡情、渡劫、渡爱的真谛!*是谁在心头流连一转身缘就在眼前,相逢的季节落英缤纷几回,模糊的记忆浮现,是谁在梦中留恋…爱一个人是否要真正拥有,谁是她最后的归宿。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爱恨掺杂的情感纠葛…*林黛玉:她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降落红尘而成为水一般清纯的女子,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因幼年丧母无伴,被外祖母接入贾府的途中却意外坠入湖中…再醒来,莫名认知扑面而来,而眼前的一个脸庞,他是谁?硕怡亲王:胤祥身为天潢贵胄,身处权力漩涡,处处身不由己,却仍旧坚持内心的信念,笑看风云,宠辱不惊,有着多少的透彻和坦荡。对朋友,他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对感情,他炽烈热忱,情深义重。究竟在他尊贵而平静的外表下,有多少深藏暗涌无法表露。河伯:冰夷俊美无铸的人鱼,银色的发,流光溢彩的琉璃眼眸,一次上天界的盛宴,她的倩影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中,再见面他没想到会是在凡间…。。。。。。高宅阀门,虽仍为神仙,那一步是否落入红楼?九子夺嫡,又是怎样的硝烟弥漫。*他说:你懂得生之微末,我便做了这壮大与你看,你说再热闹也终需离散,我便做了这一辈子与你看,你说冷暖自知,我便做了这冬花夏雪与你看,你说恋恋旧日好时光,我便做了这描金绣凤的浮世绘与你看。你说应愁高处不胜寒,我便夺这江山,拱手在你面前,讨你欢。不一样的红楼,尽请关注红楼神话,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否按照原定的轨迹滑行,还是掀起腥风血雨?虐恋女尊文《三夫》
  • 中国最美的散文

    中国最美的散文

    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略中外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