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里的声气成分的第一个特点是,与表疑问的“吗”、“呢”类语气助词等不同,因为它增加了音段性成分,句子离开了它们仍然成立,基本意思和功能没有变化,具有陈述特征的 “了2”、“的2”等语气助词有时也有这个特点,但有时仍然不能省去,如“好了”、“好的”说为“好”,则表意可能差异甚大,而“下雨了啊”说为“下雨了”则差异不大。
声气成分的第二个特点是容易与其前的成分发生粘连融合。如“下雨了”后面可以添加的“啊”。如“好啊”很容易发为“好哇”;如果前词意义较虚,则可能融合为一个音节,如“下雨了啊”更容易说成“下雨啦”(也有学者认为“啦”是“了”的强式发音形式[22])。这可能与声气成分往往没有辅音声母有关,但这显然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其他非辅音声母音节并不容易发生这种粘连融合。
第三个特点是每个声气成分虽然多发轻声,其实是音高不固定,这与一般的语素发音有相对稳定的音高不同;进一步看,有的成分甚至可以用所在语言或方言音位系统之外的音位,这一点使它们与叹词颇为相像,呈现出某些跨语言、超语言的特征。由于这类成分是在“说话”的时候才产生的,所以多在口语语体中产生。
这些特征与声气成分没有词汇意义、不参与命题内容构建有关,可以说它们是纯粹的表达主观性的成分,因此偏重语言逻辑特征研究的传统是不关注这类成分的。为便于称说,我们可以将这种声气成分称为“声气词”。
对于这类“声气词”,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不同的声气词,如何在语音特征上与说话人表达的主观性相关,如“a(啊)”与“ou(呕)”、“o(哦)”表达的主观性内容是不同的,句子不一定有声气的变化,里面有没有某种理据性?这种主观性的小类该如何划分?二是如何看待这类成分的跨语言表现。显然,英语等语言少有这类成分,是什么语言类型特征使得汉语自古以来富于这种成分?这个问题的另一层次是,如何看待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差异?三是汉语这类成分是否经历过“语法化”过程?因为有人说过,如果撇开文字字形,单从实际语音特征看,古今汉语的一些语气词其实是差别不大的。
总之,作为声气表达的重要载体,句子层面的“声气词”的主观性特征是值得研究的,汉语的丰富的文献和方言为这种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五、话语组织推进功能:啊、呢、吧
如果说单个句子表达的是说话人主观的思想认识,那么多个句子的组合其实就是表现的就是思想的组合和认识的发展,毫无疑问,这种组合与发展也是高度主观的。从这个角度看,复句、句群、段落、篇章不过是个人思想认识的组织与展现的语言结果罢了,学者一般将这些单位纳入篇章话语范畴(discourse)进行研究[23]。值得注意的是,语气助词经常在话语层面运用。这说明语气助词在话语中起到组织、推进作用。退一步看,在单句内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句中,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末)也可以用,根据张伯江、方梅[24],句中语气词主要还是起到分隔主位、述位(话题和焦点)的作用,而主位述位和话题焦点这些概念显然也是主观的。可见语气助词在主观性内容表达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这是它们具有强主观性的重要标志。
六、结语
语言是人创造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语言不但可用来表示有关客观世界的信息,还可用它来表达个人的意欲和思想。从第一个功能看,与语调不同,有关客观世界的信息已经过人的认知加工,所以语言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从第二个功能看,主观性不但体现在意欲和思想本身就是说话者个人的因而是主观的,而且体现在它们的表现方式是受语境和个人制约的,体现在语言总要带上个人的语调声气特征。宏观地强调语言的主观性,同时微观地研究主观性对语言功能和形式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语言符号的本质、对于解释语言形式的生成、对于分析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对于理解具体的话语形式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刘瑾. 语言主观性概念探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
[3]Gilles Fauconnier.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Alan Cruttenden. Intonation(语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刘丹青主编.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8]马建忠. 马氏文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汉语表达声气的音段成分通常归入所谓的语气助词,它们的功能的多样性和表意的虚灵性受到不少研究者关注,但是很少从宏观高度思考问题。应该承认,声气与语调一样,都与说话人的即时主观状态密切相关,因此也应该是句子主观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10]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11]贺阳. 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5).
[12]齐沪扬. 语气词和语气系统[M].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13]徐晶凝. 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14]孙汝建. 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15]左思民. 普通话基本语气词的主要特点[C]. 程工,刘丹青.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汉语有这种变化, 2009 .
[16]Bernard Comrie (康姆利).Aspect (体范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文旭,伍倩. 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2007(2).
[18]屈承熹. 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9]沈家煊.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 中国语文,2002(5).
[20]萨丕尔. 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1]申小龙. 汉语语法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2]郭小武. “了、呢、的”的变韵说[J]. 中国语文, 2000(4).
[23]方梅. 篇章语法与汉语研究[C].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4]张伯江,方梅.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O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of Sentences
——The Property of Modal Particle in Modern Chinese
He Wenb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8)
Abstact: Language is subjective, which is more obvious when it comes to the aspect of sentence. The sentence normally has two kinds of meaning, one is its general meaning, the other lies in pragmatic meaning. The subjectivity in its general meaning mainly indicate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response to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ir thoughts and knowledge. And when it is correctly reflected, the sentence becomes objective. And in the sense of pragmatic meaning, the subjectivity of a sentence is even more obvious, which show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make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and to question subjectively; to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objective world subjectively; to be expressed by the intonations and moods carried in the sentences. The modal particles in Chinese language are strongly subjective in that they manifest those three aspects of pragmatic meaning.
Key words:Sentence; subjective; pragmatic meaning; modal p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