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07

第7章 八佾第三(2)

【解读】孔子的回答说明,如果不遵礼制,不行正道,而去巴结国君的近臣和宠姬、讨好掌握实权的大臣,就不尊重国君,不会有好的结果。针对王孙贾提出的问题,孔子通过比喻,委婉地谴责了讨好权贵、谋求官位的行为。近年来,有的学者不顾人类认识史的发展阶段,认为既然孔子“敬鬼神而远之,”那么他所说的“天”就不是天神、天理,而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好像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隐藏在自然、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从人类经过漫长的时间才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至今还存在着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人类继续探索来看,孔子在他生活的年代就能清楚地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现实的,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孔子之伟大和可贵,就在于他“把一切必然性,甚至某些偶然性,都归之于‘天’和‘命’”(杨伯峻《论语译注》)。而在此章,把“天”理解为国君,虽然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但足以说明孔子思想中重现实而不重天命的倾向。在《论语》研究中,任意拔高和美化孔子,把孔子说成是无所不知的完人,是极不严肃的。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③。”

【译文】孔子说:“周代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度,形成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我遵从周代的做法。”

【注释】①监:通“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②郁郁:文采盛的样子。意思是丰富多彩。文:文化。指礼乐制度。③从:追随。意思是遵从。

【解读】从认识论看,孔子对周代借鉴前代文明成果而制定礼仪制度由衷赞叹,说明他主张积累和进化,是一个朴素的唯物论者。从价值取向看,他一生倡导和遵从周代的礼仪制度,是为了构建稳定、合理的社会关系和人伦规范,说明他是主张入世的理想主义者。颜炳罡先生认为:“西周时期,周公在殷礼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完备、最为系统的礼乐制度。”这是“中华文明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韩喜凯先生说:“可以说,从周初兴起的礼乐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名家评说孔子辨析》)孔子以他独特的眼光,看到了这一文化形态的重要价值,因此由衷地表示“吾从周”。当今世界,也存在继承前人文明成果和立足于现实进行创新的问题。历史虽然不能重复,但历史不能割断。只有继往开来,才能推陈出新。

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②。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③?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走进太庙,每件事情都要询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走进太庙后,每件事都要询问。”孔子听到这种议论,说:“这就是礼。”

【注释】①庙:古代供祀祖宗的屋舍。太庙:古代天子的祖庙。春秋时,鲁国对周公的庙也称太庙。②每事:指有关祭祀的礼器和仪式等。③鄹(zōu):鲁国的一个城邑。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鄹大夫,因此称为鄹人。

【解读】此章所说孔子入太庙的时间不详。如果是在年轻时入太庙,则对祭祀的礼器、仪式等知道得不多;如果是在中年以后,特别是熟悉周礼之后入太庙,则对祭祀的内容和要求非常熟悉。但无论他是何时进入太庙,他能对每件不知道的事情提问,甚至知道的事情也询问,说明了他的好学和谦虚。特别是对知道的,或一知半解的事情提问,更说明了他对问题的谨慎,反映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知精神。

3.16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③。”

【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以射穿箭靶为主,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矩。”

【注释】①射:射箭。这里指比赛射箭,而不是战场上的射箭。皮:指用皮做的箭靶。②同科:同等。不同科:指力量大小不同。③道:规矩。

【解读】“射不主皮”是周代“射礼”的规定,体现的是以礼治国的思想。春秋末期,由于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社会上出现崇尚武力的风气,比赛射箭主张“主皮”(以射穿箭靶为主)。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以力量大小不同和古时规矩两条理由,重提“射不主皮”的要求,体现了他维护周代礼制、倡导以礼治国的思想。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赐也!尔爱其羊②,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想省去每月初一在祖庙祭祀时宰杀的羊。孔子说:“子贡呀!你爱惜的是这只羊,我爱惜的是这项礼仪。”

【注释】①去:除去。这里指省去。告朔饩羊:朱熹《论语集注》:“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贡欲去之。”后以“告朔饩羊”譬喻虚应故事。朔:农历每月的初一。饩(xī):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②爱:惜,爱惜。

【解读】由于鲁文公虽在每月初一举行祭祀,却不亲自参加,有名而无实,所以子贡想省去祭品,不拘于这种形式。孔子却认为,只要祭祀时贡品这种形式在,就有可能恢复“礼”这个根本,即“名”存则“实”存。“我爱其礼”这简短的四个字,表明了孔子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下恢复礼制,重建人际和谐、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3.18子曰:“事君尽礼①,人以为谄也②。”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礼数周到,别人会认为是献媚。”

【注释】①尽礼:指礼数周到。②谄:奉承,献媚。

【解读】由于当时鲁国的国君或被逐放,或刚被立,权臣专权,礼制混乱,孔子完全按照礼制的规范侍奉国君,不与违背礼制的人同流合污,虽被人讥讽为献媚也义无反顾。在新、旧制度交替之际,竭力维护旧的制度,这是守旧和倒退。但从《论语》中所表现的孔子一贯的思想来看,他维护的是周代礼制中的合理部分,即维护道德修养、人伦纲常等方面的准则和规范,而不是周代的贵族制度。这种继承前代制度中的精华而不全盘否定前代制度的做法,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3.19定公问①:“君使臣②,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③,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国君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应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国君按照礼制使用臣子,臣子要用忠心侍奉国君。”

【注释】①定公:鲁国国君,名宋,“定”是他的谥号。鲁定公是鲁昭公之子,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约在定公九年至十四年,孔子先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和司寇。②使:使用。③以:用,按照。

【解读】孔子论君臣关系,仍然立足于礼,要求君、臣都要遵循礼制,从而形成和谐的君臣、上下关系。臣子对国君的忠心,表现为敬重、无谋逆之心、能为国家舍弃生命,其根源仍然是礼。但孔子提倡的忠并不是愚忠,不是不加分析不问缘由的忠诚。他官至鲁国司寇而弃官不做,周游列国而致力于宣传、倡导仁德、礼制,就是他的君臣观的最好说明。“后世帝王对臣下、子民的欺侮凌辱,无所不至。臣下、子民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和接受,等等,并不符合孔子和原典儒学所主张的礼制。”(李泽厚《论语今读》)

3.20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③。”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纵,哀怨而不伤感。”

【注释】①《关雎》:《诗·国风》的第一篇。《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现代研究者认为是一首爱情诗。②淫:过分,放纵。③伤:忧思,悲伤。引申为伤感。

【解读】孔子对《关雎》这首诗的评论,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在他看来,快乐到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失当,这就是淫;哀怨过度,就会伤感、痛苦。同样,待人处世也要把握好“度”,不能放纵,不可过分。孔子这种中庸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②。”子闻之,曰:“成事不说③,遂事不谏④,既往不咎⑤。”

【译文】鲁哀公询问宰我做土神牌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说使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到后,告诉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要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

【注释】①社:土地之神。这里指木制的土神牌位,古人以此代表土神。宰我:名予,字子我,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②战栗:恐惧,发抖。③成事:已经做了的事。说:意思是解释。④遂事:已经完成的事。谏:直言规劝。⑤咎:追究。

【解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待人,因此对宰我的意见进行了批评。他推崇周代的礼制,但对周代对待百姓的某些做法并不赞同。他认为,对百姓应该进行德治教化,而不能采取使他们畏惧的方法来进行统治。孔子的这种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对历代贤明的执政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哀公问社于宰我”的原因,徐刚认为“是哀公想要除掉三桓,假借问社来向宰我请教。宰我言‘使民战栗’,是劝哀公痛下决心,三桓可杀。果真如此,则此章的意义就非常丰富了。孔子大概觉得三家势力太大,已经无法挽救了,他是在委婉地提醒宰我和哀公不要再重蹈昭公的覆辙。鲁昭公的时候,就想除掉三桓,可惜没有成功,反而被三家逐出了鲁国。当时鲁国政权完全掌握在三家的手中,很可能哀公的左右还有不少三家的耳目,所以商量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哀公与宰我之间的这种对话也只能依靠打哑谜的方式来展开”(见《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徐刚从鲁哀公当时的处境推测“哀公问社于宰我”,以及宰我答话(特别是“使民战栗”一句)所蕴涵的意思,虽然尚未发现可靠证据,但符合当时的情况,对深入理解此章含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或曰:“管仲俭乎②?”曰:“管氏有三归③,官事不摄④,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⑤,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⑥,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⑦,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职位、名分太小。”有人说:“管仲不是很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拥有大量租税,府中的人都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这人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制吗?”孔子说:“国君在宫殿前立照壁,管仲也在正堂前立照壁;国君为外国君主设宴,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府中也有放置酒杯的土台。如果管仲懂得礼制,谁不懂得礼制呢?”

【注释】①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任齐桓公的宰相,帮助他称霸诸侯。器:器才,器用。这里指职位、名分。②俭:节俭。③三归:有多种说法:(一)娶三国之女;(二)筑三归之台;(三)有三处家庭;(四)收取的市租。《管子·山至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据此,取第四种说法。④摄:代理。这里指兼职。⑤塞门:屏,照壁。⑥坫(diàn):放置酒杯的土台。反坫:指互相敬酒后,把空爵(古代酒具)反置在坫上,这是周代诸侯宴会的礼仪。⑦而:连词。如果。

【解读】此章孔子对管仲的奢侈和不遵礼制进行了批评。在《宪问》篇第十六章和十七章,孔子对管仲的“仁”和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绩非常赞赏。可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全面的、公允的,他虽然倡导礼制,但在管仲不能“仁”、“礼”兼有的情况下,充分肯定管仲的“仁”和功绩,而不因管仲不遵礼制就予以全盘否定。这说明,孔子对管仲的批评是善意的,在批评之中饱含着为管仲惋惜和遗憾的感情,“遗憾其尚有‘不俭’、‘不礼’之处,惋惜其所据之‘器’(职位、名分)之小。意即若他有更大、更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空间,则可使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韩喜凯《名家评说孔子辨析》)

3.23子语鲁大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从之,纯如也③,皦如也④,绎如也⑤,以成。”

【译文】孔子告诉鲁国太师演奏音乐的道理。他说:“音乐的旋律是能通晓的:开始演奏时,乐曲舒缓而悠扬;接着,旋律流畅而优美,节奏清晰而明快;随后,演奏进入尾声,乐曲的余音连绵不断,然后整首乐曲完成。”

【注释】①语:告诉。大(tài)师:即太师,古代主管音乐的官员。乐:指演奏音乐的道理。

②翕(xī):和顺。形容曲调舒缓悠扬。如:好像。③纯:美。④皦(jiǎo):分明,清晰。⑤绎(yì):连续不断。

【解读】孔子非常重视音乐,并把音乐作为教学的一门课程。他对音乐有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够从整首乐曲的旋律角度告诉太师演奏音乐的道理。他分别从一首乐曲的开始、中间、结尾谈对乐曲的感受,涉及乐曲的旋律、节奏等,足见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我国音乐这门艺术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恐怕与孔子的重视和倡导分不开吧!

3.24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③?天下之无道也久矣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⑤。”

【译文】守卫仪城的官员请求见孔子,说:“君子到了这个地方,我没有不能见面的。”与孔子随行的学生让他见了。出来后,他说:“你们何必担忧丧失什么呀?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你们的老师为圣人来教化百姓。”

【注释】①仪:地名,属卫国,具体位置不详。封人:春秋时守卫边疆的官员。②从者:随行的人。指孔子的随行学生。③二三子:诸位,几个人。丧:丧失。④无道:没有德政。⑤夫子:《论语》中孔子学生对孔子的尊称,后用做对老师的专称。木铎(duó):以木为舌的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就摇此铃,以引起人们注意。这里比喻导师、圣人。

【解读】孔子在鲁国为官多年,后来周游各诸侯国,宣传和推行仁德、礼制,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守卫仪城的官员与孔子见面后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孔子的敬重和佩服,对一些诸侯国的君、臣违礼、暴虐的痛恨,以及对施行德治和仁政的渴望。

3.25子谓《韶》①,“尽美矣②,又尽善也③”。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而且内容极其完善。”谈到《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完善。”

【注释】①《韶》:传说舜所作的歌颂世道升平的乐曲名。②美:指乐曲声音美妙。③善:指歌词内容完善。④《武》:周武王时歌颂灭商武功的乐曲名。

【解读】孔子评论《韶》乐和《武》乐,兼顾了形式和内容。在他看来,只有形式和内容都好的作品,才称得上“尽善尽美”。如果内容不好,即使形式很好,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由于舜是因尧“禅让”而做天子,并且德行施及万民,孔子认为他的善发挥到了极点;周武王是在讨伐商纣之后成为天子,虽属正义,但在位仅仅六年,因此孔子认为他的善尚未达到极点。此章在评论乐曲的同时,体现了孔子主张的“仁德”、“礼制”思想。

3.26子曰:“居上不宽①,为礼不敬②,临丧不哀③,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身居上位而不宽厚,执行礼制而不恭敬,参加丧礼而不悲哀,这种人我凭什么去观瞻呢?”

【注释】①居上:身居上位,处在上级位置。宽:宽宏大度,宽厚。②为:行,执行。③临:到,参加。

【解读】孔子主张礼制,希望君主和大臣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对于身居上位却不认真遵从礼制的行为,孔子感到不能容忍,认为这种人找不到值得赞赏的地方。

同类推荐
  •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论语·孟子》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热门推荐
  • 生出个吸血鬼宝贝

    生出个吸血鬼宝贝

    苏菲,孤儿院长大,不知生养她的父母是谁。十六岁出来混世,如今二十岁的她一个人独居。白天,她是个其貌不扬的本分上班族,夜晚却变身为网络兼职代号:SF。【妈咪版简介】:“苏小姐,恭喜你,你怀孕了!”从外地“休假”回来的苏菲,正逢公司一年一度的体检,原本自以为身体超健康的她居然收到体检医生的一句恭喜祝福。恭喜个P呀!她苏菲正值花样年华的二十岁,私生活向来检点。试问,她哪有可能怀孕???苏菲左右扫视了一下,以着极快的速度关上房门,接着一把薅起体检医生的领口,目露凶光:“你、是、在、开、玩、笑、的、吧?!嗯?”医生吓傻,眼镜斜挂在鼻梁上:“没,绝对没有!不信,你可以用验孕棒验一验……”苏菲照做,果然,发现验孕棒上亮起了两盏红灯……她,确实怀孕了!!!But,???……【宝贝版简介】:产房内,传来女人声嘶力竭的呼痛声————“吸气,用力,再吸气,再用力……啊,就快出来了,就快出来了!”医生不厌其烦地说着。“Shit!这句话你他妈的都说了不下一百遍了!”女人咆哮,接着一用力,人也跟着嘶吼了一声。“啊,出来了,出来了!”医生兴奋地将一个软乎乎嫩生生的小肉球抱给女人看,并顺势拍了一下孩子的小PP。岂料————“妈咪!”孩子不是嚎哭出声,而是开口说话了。医生两眼一翻,晕倒在地。五分钟后,医生睁开眼,刚想大呼,眼前却出现一枚坠饰摇摆不停。“你什么都没听到,什么都没听到,什么都没听到……”女人以着蛊惑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说着。于是,医生也跟着喃喃念道:“我什么都没听到,什么都没听到,什么都没听到……”……对于这个莫名出生的宝贝,苏菲其实并未有多大的触动情绪。因为,宝贝看起来似乎和普通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比普通的孩子聪明一点,漂亮一点,懂事一点……还有奇怪一点——遇到危险或惊慌时,宝贝的头发会张扬竖起,原本银色的眼眸会变红,口中的小犬牙会抽长,背后还会长出两只蝙蝠的翅膀……而苏菲本身也发生了奇怪的事情,经常会梦到一个满脸是血的男子向她和宝贝扑过来。更更奇怪的是,一向低调行事的她居然受到了众多帅哥的青睐,这真是……★注:【此文颠覆常规的血族文,慎入!!!】+++++++++++++++++++++++++++++
  • 痴心战神都市重生

    痴心战神都市重生

    这是一个有关神子、吸血鬼、人类的故事,终究,谁才是不败的战神,一切尽在书中。
  • 天才御灵师

    天才御灵师

    前世,她是残酷的秘密实验中唯一存活下来的“怪物”,不惜拼上性命也要为自己和枉死的同伴报仇!异世醒来,她成为无父无母,兄长失踪,受尽白眼狼亲戚欺凌的无助大小姐。处境越是艰难,她的斗志便越发昂扬。她发誓这辈子一定要过得多姿多彩,站到最高峰笑傲人生。至于胆敢扰她清静的苍蝇,统统送到地狱里去好了。体弱到吹风就倒?没关系,她的锻体秘宝足够她用光速升级成超强斗士。不能感应自然元素无法成为魔法师?她才不稀罕,有无限强大的精神力做后盾,成为全系魔法师不过易如反掌。想成为御灵师的人都是痴人说梦?说这话的人看到她小小年纪便成为刷新修行速度记录的御灵师后,都集体撞墙去了。鉴宝师?炼丹士?锻器师?她不过打个酱油随手摆弄一下而已,怎么就被一群人哭着喊着视为偶像了?她的对手说她是最可怕的敌人,心狠手辣,嗜血无情。她的朋友说她是世上最可靠的伙伴,永远可以将后背放心交托。她的哥哥坚持她是世上最漂亮最可爱的妹妹。至于敢打她主意的男人,实力不够的早被其他爱慕者轰至渣,剩下的则在咬牙切齿:凤舞,样样全能的你在感情面前实在是块不开窍的石头!抛开旁观者的爱憎,她只是一个喜欢旅行探险的修行狂人。魔宠、灵宠、上古灵器…诸多秘宝在手,又有位随身携行的神秘前辈亲自指点她修行,她凤舞不成为萨兰卡有史以来最强悍的御灵师,就誓把名字倒着写!
  • 狂夫

    狂夫

    “我不需要你为我负责。”水敛心微微的眯起眼睛,一脸的骄傲。“就算我不为你负责,你也必须为我负责。”他笑得一脸的邪恶。水敛心,殷鹭国元帅府的三小姐,四岁那年,母亲死了,他第一次出现在她的视线里,伸出手:“起来吧!我带你离开!”七岁那年,他抚摸着她,柔声的说道:“心儿,我会永远在你的身边。”那一年,全国人都知道,她水敛心,是他君子颜的妻子。十四岁那年,他对她情意绵绵:“心儿,当我的妻子。”他说:“心儿,我不会让人伤害你的。”可是,却没有想到,这个守护了她整整十四年的守护神,却是伤她最深的那个人。因为最爱,所以伤得最深吗?新婚夜,他狂野一笑着:“水敛心,你注定是我的!”“你卑鄙!”昔日的爱,成为她眼里的痛。“心儿,你的心,只能是我的。”不顾一切的威胁,就算她不愿意,也逃不了他君子颜的手掌心。小月圈子http://m.pgsk.com,呵呵!亲们赏脸的话就进来吧!推荐好友的文文《第二十房男妾》漫沙罗《误惹黑心王爷》敛心《买来的弃妇》青颜《妖帝》诸葛云清《杀神王妃》东走西顾《狂爱》烁梦《千金小混混》七色《朱雀天下》糖糖宝贝《尧天女帝(女尊)无心娇娃《挑战总裁爹地》筱静梦《偷拐小鬼当儿子》梦幻的色彩《三个宝宝一个爹》六月穆水《凤御九龙》懒离婚《三嫁极品夫君》落叶孤单《魅毒》影霜《坏总裁的偷心娇妻》影霜《弑君夺凰》心灵的雨滴本文原名《狂魅相公娇柔妻》因为特殊原因所以改名了亲们请见谅
  • 锦江商脉: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始点

    锦江商脉: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始点

    一部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商业文明史。锦绣,不光是一个丽词,或许也是两种最贵重的商品。锦江、锦城、锦里、锦官驿……带锦字号的名字,给成都商业带来了锦绣华章。成都商脉,因锦江古老绵亘,因锦江乘风破浪,因锦江名扬四海。商业之脉,说到底,就是商人之脉。厘清了人脉,也就握住了商脉。锦江这个滔滔不息、流溢千年的河流大品牌,又滋养出了众多丽如锦绣的商业大品牌。把手放进城中锦水,我们就能摸到悠远绵长、流动不休的成都商脉。
  • 离婚硝烟

    离婚硝烟

    婚姻是什么?婚姻是一面镜子,照清楚在里面的两个人。有人想逃,而有人则拼命挽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道窥天

    大道窥天

    色彩缤纷的浩瀚历史长河,神话滔滔,开天辟地的伊始,封神榜,大洪水,诸神的黄昏,诸多瑰丽的传说故事纷纷而来,把握住世界神话的脉络,让我们一起在神话的历史当中畅游,跟随着我们的猪脚一起走过。修真不为杀人夺宝,只为了追求天下间所有的道理,让这个天再也没有奥秘……这本书写的是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美眷难囚:娘子不安分(大结局)
  • 格列佛游记(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格列佛游记(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他以一个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口吻叙述了在航海时遇难、漂流到几个奇异国度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