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42

第42章 微子第十八(2)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此章记述的是孔子从楚国的叶邑返回蔡国途中的事。当长沮知道车上拉缰绳的人是孔丘时,他说孔子知道渡口在哪里,言外之意可能是孔子能坚持大道,自己知道该怎么做。桀溺对子路说的话,是希望孔子生在乱世要避世隐居,不要对当政者们抱有希望。孔子却不同意桀溺的观点,他认为,生逢乱世,就要同乱世中的人(包括当政者)相处,而不能采取躲避的消极办法,去隐居而与飞鸟走兽一起生活。正因为天下不太平,他才要奔走于各诸侯国,向当政的国君和大臣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参与社会的变革。孔子之所以伟大,他的许多观点之所以两千多年来一直得到世人的赞同,他所具有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永不言弃的精神是重要原因之一。

18.7子路从而后①,遇丈人②,以杖荷③。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④。子路拱而立⑤。止子路宿⑥,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⑦。至,则行矣。子路曰⑧:“不仕无义。长幼之节⑨,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赶路,落在后面,遇见一个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农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没有?”老人说:“你这种人四肢不勤劳,五谷不认识,我怎么知道你的老师是谁?”说完,就放下拐杖去锄草。子路拱着手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住宿,并杀鸡做饭给他吃,让两个儿子与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并告诉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子路到了老人家里,老人已经出去了。子路说:“不从政做官不合乎君臣大义。长幼之间的礼节,尚且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能废弃呢?想让自身纯洁,却扰乱了伦常大道。君子从政做官,是为了履行君臣大义。我们的政治主张不能实行,早已经知道了。”

【注释】①从:跟随。后:指落在后面。②丈人:通称老人。③荷(hè):扛,挑。(diào):古代除草用的农具。④植:通“置”,放置。芸:锄草。⑤拱:拱着手、双手交叉抱在一起的姿势,表示敬意。⑥止:留住。⑦反:通“返”,返回。⑧子路曰:指子路向老人的儿子转述了孔子所说的话。⑨节:礼节。义:道义。大伦:伦常大道。古代多指礼制规定的人与人关系的根本准则。朱熹《论语集注》:“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道:指孔子的政治主张。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此章记述的也是孔子从楚国的叶邑返回蔡国途中的事。此章与前两章一样,都是记述隐者对孔子的劝告、评论,以及孔子做出的回应。子路向老人的儿子转述的孔子的话表明,孔子主张君子从政做官必须履行君臣大义,即使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行,也不能扰乱伦常大道,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李泽厚先生说:“‘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本体’高于现象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不屈从于因果的自由。”(论语今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有人认为是老人批评孔子和他的学生轻视体力劳动。但从孔子让子路转告的话来看,作为隐者的老人这样说,是委婉地劝告孔子和他的学生,与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不如避世隐居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显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是不会采纳老人的这一观点的。

18.8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②、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③。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④,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⑤,身中清⑥,废中权⑦。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避世隐居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侮辱自己的人格,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两人,降低了志向,人格受到侮辱。但言论符合伦理,行为经过考虑,不过这样罢了。”又说:“虞仲、夷逸两人,隐居山野,不议论世事,行为廉洁,却抛弃了通达权变。我和他们都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注释】①逸民:也作“佚民”,指避世隐居的人。②虞仲:又称仲雍,周太王的次子。相传周太王欲立少子季历,以便再传位给季历之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仲雍和兄长太伯一起到了楚、越交界的地方,自称为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做吴王(见《史记?吴世家》)。③夷逸、朱张、少连:三人生平、言行均不可考。④中:符合。伦:伦理。⑤放言:放弃言谈。指不议论世事。一说为放纵其言(刘宝楠《论语正义》)。从前说。⑥身中清:一身清廉。指行为廉洁。⑦废中权:抛弃通达权变。

【解读】孔子对古代六位隐居的贤人分别给予评价,认为他们都坚持某种德行而缺乏权变,不能灵活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孔子认为,君子的为人应该遵行“无可无不可”的原则。“‘无可无不可’是非常灵活而又坚定执著的人生哲学与生存智慧,是‘经’与‘权’的灵活妙用。联系孔子终身行事的情形与其发表的观点,可以理解其‘无可无不可’的内涵,即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没有固定不变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个体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毕宝魁《论语精评真解》)孔子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在鲁国担任过要职,又带领弟子周游过列国,在经过努力而无法直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后,他在晚年通过兴办教育、著书立说,间接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孔子所评价的六位古代贤人,缺少的正是孔子所具有的灵活性。

18.9大师挚适齐①,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②,鼓方叔入于河③,播鼗武入于汉④,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⑤。

【译文】主管音乐的官员挚到了齐国,二次用餐乐师干到了楚国,三次用餐乐师缭到了蔡国,四次用餐乐师缺到了秦国,击鼓的乐师方叔到了黄河岸边,摇小鼓的乐师武到了汉水之滨,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边。

【注释】①大师:即太师,乐官之长。古代朝廷主管音乐的官员。挚:人名。②亚饭:古代天子、诸侯每天四餐,用餐时要奏乐,“亚饭”即第二次用餐时奏乐的乐师,简称“二次用餐乐师”。三饭、四饭与此同。干、缭、缺:均为乐师名。③鼓:动词。击鼓。方叔:乐师名。河:指黄河。④播:通“簸”,摇。鼗(táo):小鼓,像现在的拨浪鼓。武:人名。汉:汉水。⑤少师:乐官。阳、襄:均为人名。

【解读】国家兴盛,政治清明,统治者重视人才。国家衰败,政治黑暗,统治者不重视人才。重视人才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不重视人才则人才失,人才失则百业废。此章记述了鲁国音乐人才纷纷离开,前往外地或别的诸侯国的情况,说明鲁国当时由于季氏、孟氏、叔氏三家执政,导致了礼崩乐坏,政事荒废,民怨四起。此章虽无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论,但客观地反映了鲁国当时的情况,这也许是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各诸侯国的原因之一。

18.10周公谓鲁公曰①:“君子不施其亲②,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故旧无大故④,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⑤。”

【译文】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怠慢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用。老臣旧友没有严重过失,就不要遗弃。不要对某个人求全责备。”

【注释】①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他辅助周武王灭纣,建周王朝,封于鲁,是鲁国的始祖。相传他制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鲁公:周公之子伯禽。②施(shǐ):通“弛”,弃置。引申为怠慢。③以:用。引申为重用。④故旧:旧友的总称。这里指老臣旧友。大故:大事,大变故。指严重过失。⑤求备:要求完美。意思是求全责备。

【解读】周武王在周公等人辅佐下灭了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并把鲁这个地方封给周公。作为鲁国的始祖,自然有老臣旧友和亲族要一同前去,但周公要留京辅政,于是派儿子伯禽前去代为治理鲁国(见《史记?鲁国公世家》)。伯禽出发前,周公对他作了这番告诫。伯禽不负周公的厚望,坚持以周礼治国,使鲁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成为周王朝统治下的“礼义之邦”,周公告诫伯禽的话也在鲁国民众中广为传诵。可能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引用过周公这句话,因此被学生收录在《论语》里。周公这种尊重亲族、不遗弃老臣旧友、不对人求全责备的观念,因有其合理之处,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8.11周有八士①: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②。

【译文】周代有八位贤能之士,他们是: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注释】①八士:八位贤士。②伯达、季等八人:生平、言行均不可考。有人因为八位贤士的名字每两位的前一个字相同,就推测他们是四对双生子,但无可靠证据。

【解读】此章介绍了周代八位贤士的名字,虽然他们的生平、事迹无法考证,但这段记述客观上反映了周王朝建立后由于以礼治国,实现了天下太平,百业兴盛,因而国内涌现出了一批贤能之士。明代首辅张居正为此章所作的注说:“考之尧、舜之时,有八元八恺;成周则有八士,盖天将祚帝王以太平之业,则必有多贤应运而生,一气数之自然耳!顾天能生才而不能用才,举而用之,责在人主。是以,史称舜举十六相而天下治。《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言其能用之也。”可见,人才虽然对于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有识才、用才的当政者和用人机制。与周代当政者重视人才相反,春秋末期的鲁国,由于季氏专权,国君昏庸,使得人才纷纷出走。孔子在感叹之余,可能在教育学生时讲述了周代重用人才、国家兴盛的情况。

同类推荐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尊崇的地位。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半世锦鲤

    半世锦鲤

    他是高高在上的仙界战神。她是他养在莲池中的小鲤鱼。她爱上他的冷清、孤寂。他贬她下凡:“六根不清,便是最大的错。”成仙度劫,天雷轰顶,她元神俱碎,忘记了那些静默纷扰的所有哀梦。半世轮回再次开启,她误落凡尘,与那前缘未尽的人相逢陌路。“西泠,若有来世,记得一定要爱我。”“你好像一个人,九……九什么,我忘了……”
  • 心有灵犀一点通:幽默沟通术

    心有灵犀一点通:幽默沟通术

    泰尔宣称:幽默只是外表,里面藏着温情,这是因为幽默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标志,是人性、人情的表现,是高尚品德的外化,其深层形态是崇高的和滑稽的奇异结合。语言是“伴随着温度”的东西,而幽默沟通术则是使语言“升温”,赢得人心的绝佳方式。
  • 嫡女恶妾

    嫡女恶妾

    蓝雨薇从没有想到过,她身为京三品官嫡长女,因为父亲惟难,她竟然落到要与人为妾的地步。且对方还是个商户之子!更没有想的是,有着血缘之亲的伯父和叔叔,会使出那样卑劣的手段来对付她和她的亲人。你既无情便别怪我不仁义。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既然要做,那就做到最狠,绝不给你还手卷土重来的机会。为了母亲,为了幼弟,即便是被人说成心如蛇蝎,那又如何!****妾,妾又如何?古往今来,居上位者哪个不曾忍辱含辛!主母柔弱太太精悍族妹玲珑族兄强悍……斗吧,所有的魑魅魍魉妖摩鬼怪都不足惧。只是……小王爷:“蓝雨薇,你是京三品官嫡女,做皇子妃的命,怎么能与人为妾?跟我走,我许你正妃之位!”林鹤轩:“你既入了我林家的门,就是成了灰,你也还是林家的女人!”
  • 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人在旅途,暗流汹涌,变幻莫测;命运之路,荆棘丛生,陷阱密布。人生中,不光需要勇敢、坚强,还需要心机、手腕,需要高明的处世方略。做人要有“心机”是让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讲究方法,讲究策略,讲究变通之道,灵活机智地应对人情世故,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做事要有“手腕”,是要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_方圆通达之道,把成事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达到****超群的境界。
  • 大漠宠妃

    大漠宠妃

    从那以后,人们似乎忘记了那些他们曾经做过的、可怕的噩梦,如今,在相隔了将近一百年后,震天的战鼓又一次地在天地间,隐隐地响了起来。渔火燃尽天边的最后一缕残阳然后高扬起漫天的星辰,子鸢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在无数从夜空里洒落下来的斑斑星光。她翻了翻身,忘记自己这是在哪里。子鸢首先的感觉是有些不舒服,然后蚀骨的冷风吹刮着她娇弱的身子,一阵又一阵。整个身子好像瘫软在木板一样的东西上,而且在随风移动着。子鸢缓缓地抬起头来,她想动动身子站起来,可是没有一丁点力气,胃里面像是翻汤蹈海,子鸢忍不住想吐出来。
  • 伤魂

    伤魂

    龚合国是“我”在新兵连认识的铁哥们。一次,“我”为新兵们请命,得罪了班长。起初,龚合国还跟“我”一条心,不久却“变节”了,二人的情义也至此决裂。很多年后,战友沈从武偶然联系上了“我”,他说龚合国早就转业到地方政府机关工作,不过现在人已废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龚合国竟然在他的家乡上演了一出堪称惊世醒人的活报剧,他独创的“频道论”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而他和他所在的小城里的官员们有一天忽然懵懵懂懂地去“集体自首”,更是荒诞离奇……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发人深省。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遇见亿万分之一的你

    遇见亿万分之一的你

    白小陌从未谈过一场保质期能过十二个月的恋爱。去德国旅行之前,男友人间蒸发,白小陌不顾男闺蜜贾少辰的劝阻,决定独自前往德国,不料机缘巧合认识与前男友名字(拼音)相同的男人萧锐。两人在短暂的旅途中,你争我吵,闹出不少笑话。半个月之后,白小陌阴差阳错地进了公司新部门,总部派来直接管理该部门的副总裁竟就是萧锐。两个“冤家”开始腹黑PK小九九。公司总裁于伟与萧锐之间早有罅隙,想要挤兑走萧锐。萧锐深谙职场,与白小陌两人反倒在打闹中做成了卫生巾项目。赢项目的同时,萧锐发现项目后帮助自己的贵人竟然就是白小陌口中的“打工仔”男闺蜜贾少辰。贾少辰担心自己会患上家族疾病,随时可能失忆,一直暗恋白小陌却不敢说出口,更不敢告诉白小陌自己的身份。然而,命运却将三人联系在一起。贾少辰身为新地百货集团少帅与董事洪建国正面交战,而于伟也在借洪建国,要整垮萧锐。因之前项目得了口碑的萧锐不想深陷桃色风波,白小陌却在这场掀起的风波中与萧锐相爱,两人更是携手应对于伟与洪建国策划的更大阴谋。贾少辰渐渐发现自己离白小陌越来越远,怅然若失之际,竟被白小陌发现先前人间蒸发的男友们都是收了钱后离开的自己。而始作俑者竟然是贾少辰,同时,贾少辰的身份也终于暴露。虽然此事背后实际另有他人,但看到白小陌深爱萧锐,贾少辰决意藏起自己的爱情。
  • 感悟人生(全集)

    感悟人生(全集)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是一个严肃而深刻的话题,人生蕴藏着无数的奥秘和问题,等待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 每个人的一生只有顺利地渡过这些关卡,才算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 曾国藩的启示

    曾国藩的启示

    评古论今,《曾国藩的启示》延续曾教授独特的曾氏风格,小中见大,通俗易懂,幽默睿智,微小细节中明大道理,平实讲述中显大智慧,深合古人“文章之道”,读者定能从曾国藩通过奋斗而逆转的一生与曾教授的独到解读中获得从未有过的启示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