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38

第38章 阳货第十七(1)

本篇共二十六章,内容涉及对家臣违礼的批评、教育思想、道德修养等,并记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现。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佛肸召,子欲往……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等章,批评了家臣、宠姬和佞臣的违礼行为,体现了孔子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决心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等章,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观念。“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巧言令色,鲜矣仁”、“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等章,论述了怎样才算“仁”,以及对君子的要求。“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乡原,德之贼也”、“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等章,对违礼无德的小人进行了批评。

17.1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也③,而往拜之④,遇诸涂⑤。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⑥,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⑦,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⑧。”孔子曰:“诺。吾将仕矣⑨。”

【译文】阳货想会见孔子,孔子不去见他,于是他送给孔子一只烤小猪。孔子趁他不在家时,前去拜谢,却在路上遇到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和你说。”阳货说:“怀藏自己的本领,却听任国家混乱迷失方向,可以称为仁爱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想要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可以称为明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流逝,年岁不饶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出来从政了。”

【注释】①阳货:又叫阳虎,季氏家臣。季氏几代在鲁国专权,当时阳虎执掌季氏的大权。②归(kuì):通“馈”,赠送。豚:小猪。这里指烤熟的小猪。③时:同“伺”,趁。亡:不在,外出。④拜:拜谢,回访。⑤涂:通“途”,路上。⑥宝:指本领。迷其邦:意思是听任国家混乱迷失方向。⑦从事:做事。这里指从政。亟:屡次。⑧岁不我与:“岁不与我”的倒装句,意思是年岁不饶人。⑨仕:做官,从政。

【解读】季氏几代在鲁国专权,常有违礼僭越行为,当时阳货又执掌季氏大权。孔子不愿见阳货,阳货却派人送他烤小猪。孔子不得不依礼趁阳货不在家时去拜谢,却在路上遇到了阳货,既十分尴尬,又不得不忍受奚落,勉强应付。从阳货在鲁国时孔子一直不出来从政可以看出,孔子说“吾将仕矣”,并不是内心的愿望,而是应付阳货的话。季氏专权违礼、阳货助纣为虐,应该是孔子不愿与阳货交往、不愿在阳货执掌季氏大权时从政的原因。

17.2子曰:“性相近也①,习相远也②。”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没有大的差别,因为习俗、环境不同就有很大的差异。”

【注释】①性:人的本性。指人先天的本来面目。相近:指没有大的差别。②习:指习俗、环境。

【解读】此章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体现了孔子的辩证法思想。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大的差别,但因为习俗不同,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不同,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外部原因对人的重要影响,可见他具有很强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的这一观点,早已被无数的事实和实践所证明。难怪后来的通俗读物《三字经》以这句话作为开头。《论语》中孔子谈到了人性,但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这就为后人留下了探讨、争论的空间。关于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争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①。”

【译文】孔子说:“只有天生的智者和困而不学的人才不可改变。”

【注释】①上:一说指上等,引申为天生。一说指智商高。从前说。上知:天生的智者,即生而知之的人。下愚:指困而不学、自暴自弃的人。移:改变。

【解读】历来对“上知”与“下愚”的理解分歧较大。有的从道德角度理解,认为“上知”指有德行的人,“下愚”指卑劣的人;有的从智力角度理解,认为“上知”指智商高的人,“下愚”指智商低的人。这两种理解都有一定道理。王棣棠先生则认为:“孔子说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其一,他的本意就是说,只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才是不会变化的,其余的人都是可以变化的;其二,上智和下愚之所以不可改变,是有一定的条件所规定的。”这个条件“就是‘生而知之’和‘困而不学’”。他说:“上智之所以不移,是因为他是生而知之的人,即天生的智者……生来就如此,还会变化吗?下愚之所以不移,是因为他是‘困而不学’的人……对于‘困而不学’的人,在孔子那里实际上是自暴自弃的人。”为此,王棣棠先生得出了下述结论:“孔子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是很可贵的命题,两种人不变——天生的(实际上不存在)和自暴自弃的,其他的人都是可以变化的。这里既有唯物主义,又有辩证法思想。”(引自韩喜凯《名家评说孔子辨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王棣棠先生的观点更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意。孔子历来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并且认为世上本来就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强调一个人的知识、学问从后天的学习中获得。因此,他说“困而不学”的人不可改变,用意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能有困惑而不学习,更不能自暴自弃,要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17.4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②。夫子莞尔而笑③,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④:‘君子学道则爱人⑤,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⑥。’”子曰:“二三子⑦!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杀牛的刀?”子游回答道:“过去我听到老师说:‘官员学习了礼乐就会仁爱待人,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役使。’”孔子说:“后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注释】①武城:鲁国城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当时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②弦歌:弹琴唱歌。喻指子游用礼乐教化百姓。③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④偃:言偃。即子游。⑤君子:指官员。道:指礼乐。爱:仁爱。⑥小人:指百姓。易使:容易役使。指好支配、领导。⑦二三子:后生们,即同学们。

【解读】礼制规范人的行为,音乐陶冶人的情操。孔子带领几位弟子来到子游担任行政长官的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看到祥和安宁的景象,感到非常满意,并随口说了“杀鸡何必用杀牛的刀”这句幽默的话,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实施礼乐教化,治理一个小城邑何必用礼乐教化。子游的回答说明他领悟了礼乐教化的真谛,并在施行礼乐治理武城的实践中取得了成效。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说子游的话是对的,自己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这既对子游的做法做出了充分肯定,又隐含着对跟随自己到武城的几位弟子的期望。孔子所推行的礼乐教化,就像当今中国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后者的具体内容与孔子时代礼乐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但其宗旨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④?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⑤?”

【译文】公山弗扰凭借费邑发动叛乱,派人召请孔子,孔子打算去。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召请我去的人,难道是白白地让我去吗?如果有任用我的人,难道我就不能在鲁国复兴周代的礼制吗?”

【注释】①公山弗扰:即公山不狃,名弗扰,季氏的家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適,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然亦卒不行。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可见,此章所说的公山弗扰就是《史记》中所说的公山不狃,而公山不狃召请孔子的时间在孔子任中都宰之前。此章记述的事《左传》未记载,《左传?定公十二年》记载了公山不狃叛乱的事,他不但没有召请孔子,反而被任大司寇的孔子派人打败。有人据此认为此章文字不可信。公山不狃叛乱后召请孔子是在孔子任中都宰之前,《史记》的这一记述比《左传》的记述可信度大,可从。畔:通“叛”,叛乱。②末:无,没有。之:往,去。③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的倒装句,前一个“之”字是结构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④徒:徒然,白白地。⑤为东周:意思是在鲁国复兴周代的礼制。东:东方。指鲁国。

【解读】季氏在鲁国长期专权,季氏家臣公山弗扰与阳虎扣留了季桓子,后来公山弗扰又在季氏封邑费邑叛乱,其矛头所指显然是季氏。孔子打算去公山弗扰那里,子路却不理解,于是孔子说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句话。这说明,他去公山弗扰那里,目的是在鲁国复兴周代的礼制,而不是去帮助公山弗扰。虽然最终他没有去,但他的这个想法反映了他为推行礼制、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急切心情。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①,为仁矣。”请问之。曰:“恭②,宽,信,敏③,惠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⑤,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实,勤勉,恩惠。恭敬就不会遭受欺侮,宽厚就会得到众人拥护,诚实就能使人信任,勤勉做事就会有成效,给予恩惠就能差遣人。”

【注释】①行:实行,推行。②恭:恭敬,庄重。③敏:勤勉。④惠:恩惠。⑤人任:使人信任。

【解读】孔子经常回答学生关于什么是仁的问题,但他决不千篇一律地进行说教,而是根据学生的志向和特点作针对性的回答,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思想。颜回聪明好学,重视自身道德人性的修养(即“内圣”),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并讲了实现仁的具体要求。子张热衷于政治,有从政的愿望(即“外王”),因此孔子说能推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是仁,并作了具体解释。

17.7佛肸召①,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②,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而不缁④。吾岂匏瓜也哉⑤?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打算前去。子路说:“过去我曾听老师说:‘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凭借中牟叛乱,老师却要前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对。我说过这话。人们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不薄,白色的东西染不黑吗?我难道是葫芦吗?怎么能挂着而不吃呢?”

【注释】①佛肸(xī):晋国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任中牟的长官。晋国大夫赵简子进攻范氏、中行氏,佛肸凭借中牟抗拒赵简子,并派人召请流亡在外的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此事,并载有此章内容。②中牟:春秋时晋国城邑,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西。③磷(lìn):薄,损伤。④涅:本为做黑色染料的矿物,这里指染黑。缁(zī):黑色。⑤匏(páo)瓜:葫芦。后以匏瓜比喻求官不得或不被重用的人。

【解读】春秋时期,战乱四起,许多战争都是由诸侯为争夺地盘、称霸天下而发动,因此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见《孟子?尽心下》)。公山弗扰和佛肸分别为了抗拒专权的季氏和赵简子而叛乱,其性质无非是以下犯上。孔子对违礼专权的季氏和赵简子不满,所以公山弗扰和佛肸召请他,他都打算去。子路却认为以下犯上不义,于是反对孔子前去。在此章,孔子以坚硬的东西磨不薄、白色的东西染不黑为喻,强调只要志向坚定、德行高洁就不会与不义的人同流合污,并以葫芦为喻,说明自己不能空有理想而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①?”对曰:“未也。”“居②!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③;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④;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⑤;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⑥;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⑦。”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道:“没有。”孔子说:“坐下吧!我告诉你。喜好仁德而不喜欢学习,弊病就是愚蠢;好耍聪明而不喜欢学习,弊病就是放纵;喜好诚信而不喜欢学习,弊病就是易受伤害;喜好直率而不喜欢学习,弊病就是容易偏激;喜好勇敢而不喜欢学习,弊病就是捣乱惹祸;喜好刚强而不喜欢学习,弊病就是放肆妄为。”

【注释】①言:指品德。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的“言”相同。②居:坐下。③荡:放纵。④贼:伤害。⑤绞:急切。引申为偏激。⑥乱:扰乱,捣乱。⑦狂:狂妄,放肆妄为。

【解读】孔子认为,仁、知、信、直、勇、刚都是好的品德,但必须通过学习明白其含义和要求,才不会出现偏差。他所说的六种弊病,就是虽然喜好这六种品德,但不喜欢学习,没能领悟其含义和要求在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子路性格直率粗鲁,孔子针对他的这个弱点告诉他只有认真学习、加强修养才能真正具备仁、知、信、直、勇、刚等美德的道理,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心。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①?《诗》,可以兴②,可以观,可以群③,可以怨④。迩之事父⑤,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学习《诗经》呢?学习《诗经》,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可以使人聚会沟通,可以让人表达哀怨之情。近用来侍奉父母,远用来侍奉国君,还能多认识和了解鸟兽草木的名称。”

【注释】①小子:年轻人。长辈对晚辈的称呼。②兴(xìng):诗歌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指培养想象能力。③群:合群。指聚在一起相互切磋沟通。④怨:指表达哀怨。⑤迩(ěr):近。

【解读】孔子晚年在办教育的同时,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相传《诗经》就是他编辑的诗歌总集。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诗经》,并以“兴”、“观”、“群”、“怨”四个字概括了《诗经》的特征。他还强调,通过学习《诗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德,因而能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并增长见闻,扩大知识面。可见,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诗经》可以“兴”、“观”、“群”、“怨”的独到见解。从此,“兴”、“观”、“群”、“怨”成了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重要原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①?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②!”

【译文】孔子对孔鲤说:“你学习、研究《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研究《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对墙壁站着无法前进一样!”

【注释】①为:指学习、研究。《周南》、《召南》:《诗经?国风》篇目名。②正墙面而立:面对墙壁站着。朱熹《论语集注》:“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意思是无法前进。

同类推荐
  • 棋经

    棋经

    《棋经》,又称《棋经十三篇》,是中国悠久的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从内容到体裁到篇目设计,都是模仿《孙子十三篇》全书首篇总论棋局,以为黑白之棋,正合阴阳之分。以下各篇则从“得算”、“权舆”等各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对弈的战略战术,对弈者应有的品德作风。论述深刻,内容丰富。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追述了酿酒的发展历史,中卷和下卷介绍了酿酒的具体技艺。《北山酒经》虽为酿酒技艺的专著,实则却渗透着酒文化的浓重缩影,为饮而酿,酿则必饮,可谓关乎酒之品质的重要著作。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热门推荐
  • 选择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给年轻人的37个人生忠告

    选择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给年轻人的37个人生忠告

    人们常常认为,那些很难做出改变的人,是出于懒惰和抗拒心理。恰恰相反,心理学家却认为,这些人看上去懒散,是因为他们已经耗尽了自己的精力。他们在无休止的分析中耗尽力量,以至于无力向前。事实上,一个清晰的目标就足以解救他们,使他们走出困境。
  • 全球大趋势2:被债务挟持的世界经济

    全球大趋势2:被债务挟持的世界经济

    在美国两轮量化宽松和中国4万亿的刺激下,人们普遍预期世界经济将如期复苏。但正如米塞斯所说:“信用扩张确实能导致一时的繁荣,但这种繁荣迟早会归于破灭,导致新一轮的萧条。”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于2011年年中再次橫扫全球。引发这次恐慌的是再度出现的类似于2008年秋季的违约危机,只不过上次麻烦的制造者是那些金鬲机构,而这一次则是政府债务。 更为麻烦和棘手的是,世界逐渐“老”去,创造财富的人将越来越少,但需要赡养的人口却越来越多。当前的债务问题只能曰益恶化,世界经济被债务挟持……
  • 失却之主

    失却之主

    混沌之女太阴,寻找属于自己的道。她选择收集上古十大神器,成为随时能触发失却之阵的主人。
  •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枝奇葩,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化色彩于一体,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熟练地掌握大量成语,不仅可以使语句精练,条理清晰,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该书甄选的成语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强,且在当代使用频繁,十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 嫡女疯后

    嫡女疯后

    她本是跨国安保公司的年轻女总裁,却在得到一件稀有的古董妆奁后穿越了,成为大盛朝武丞相秦徇的嫡长女秦听韵,众所周知的傻女,且看她如何颠覆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越战的血

    越战的血

    一个在现代只知道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来到了他父亲所在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代,他又会怎样面对这样一个血与火的世界,怎样面对自己曾经痛恨过的父亲呢?越战的血,为您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讲述一段不同寻常的战友之情!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广告人手记

    广告人手记

    本书是中国大陆广告界第一本实战书,于1996年出版发行,一时洛阳纸贵,风靡全国。迄今为止,本书先后重印37次,对中国广告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广告人的必读圣经”。
  • 九重天

    九重天

    “一朝得见九重天,乾坤玄黄天地变”——一句流传在修真界里无数年的话,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这句话是何人所说,也没有人知道这句话存在了多久,甚至都没有人知道这句话里所说的“九重天”究竟是什么东西!
  • 难忘初恋:温暖留在左心房

    难忘初恋:温暖留在左心房

    四年前,盛夏在一场晚宴上将顾映宁错认为失踪的初恋许亦晖;四年后,盛夏在婚礼前夕又与许亦晖狭路相逢。两张相似的面孔,两种迥异的气度,究竟是梦境,还是陷阱?若不是被卷入莫名的纷争,盛夏不会知道顾映宁竟会那般在乎她;若不是被许亦晖蓄意报复,顾映宁不会知道盛夏竟会那般害怕失去他;若不是亲眼目睹,许亦晖不会知道有一天盛夏竟会那般厌恶他。原来,最珍贵的不是记忆,而是眼下手心里暖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