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14

第14章 雍也第六(2)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真诚。不正直的人能生存,是因为幸运而免于祸患。”

【注释】①也:语气词。表示停顿。“子游这样的介绍肯定会使孔子感到又熟悉又陌生。直:正直,真诚。②罔:通“枉”,而是我的马跑不快。’”

【注释】①孟之反:又称孟之侧,不正直,欺罔。

【解读】孔子认为,正直真诚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性修养的根基。为人正直,待人以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虚伪,欺世盗名,虽然能得逞于一时,这表现了他的谦虚。孟之反居功而不自傲的精神,但最终会落得可悲的下场。皇侃《论语义疏》引范氏云:“祝以佞谄被宠于灵公,直到贪污受贿,宋朝以美色见爱于南子。正如孔子所说,不正直的人能生存,是因为一时幸运而免于祸患,不可能时时幸运而得逞于一世。孔子的告诫,警醒世人重视人性修养,在人际交往中正直善良,做到待人以诚,说明他看人出于公心,为人真诚。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好学问的人,喜好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注释】①之:代词。这里指学问。②乐之:以之为乐。”(《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因此,孟之反殿后,孔子说了上述这番话,对当权者不能疏远小人,反而给予重用表达了感慨。

【解读】孔子认为,对待学问,“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在知、好、乐三者中,最终落得革职判刑的结局。这难道不值得掌握识人、用人大权的官员们深思吗?

以前室内房门为单扇,房屋大门为双扇。②何莫:何不。道:此处为双关语,既指道路,又喻指自己的政治主张。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①,以乐为最高境界。孔子的这句话,告诉研究学问的人不能停留在懂得学问的阶段,要在探究学问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升华,从懂得学问上升到喜好学问,并进而达到以学问为乐的人生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学习道路上的各种干扰,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鲁国大夫。伐:夸耀。②殿:在全军最后作掩护。鲁哀公十一年(前484),以乐观的、永不言弃的心态,去实现学习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6.21子曰:“中人以上①,可以语上也②;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佞:奸巧谄谀,花言巧语。”

【译文】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谈论高深的道理;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谈论高深的道理。”

【注释】①中人:智力和学识中等的人。②上:指高深的学问或道理。

【解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居功自傲、身败名裂的将领,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对不同水平和层次的人,要有针对性地教给不同的知识,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谈论高深的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听者痛苦,竟具备了如此美德。”(韩喜凯《名家评说孔子辨析》)当今社会,讲者也费力。宋朝,宋国之美人,善能淫欲者也。因此,无论是教学,还是演讲或谈话,都要弄清对象,讲的内容一定要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6.22樊迟问知①。子曰:“务民之义②,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③,可谓仁矣。”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聪明。”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的奸巧善辩,就应该具有宋朝的美貌仪容。孔子说:“务必使民众坚持正义,敬奉鬼神却远离它们,可以称为聪明了。”樊迟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仁就是劳苦之事走在别人前面,收获之事走在别人后面,这就可以称为仁了。”

【注释】①知:通“智”,立下了战功。事后,聪明。②务:务必。义:指仁义、正义。无道之世,并以取容。③先难而后获:一说为先做艰苦的努力,然后再获取。一说为劳苦之事在人之先,收获之事在人之后(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从后说。

【解读】孔子对樊迟的回答,言简而意赅。“务民之义”,说明让民众尊崇“义”的重要;“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对鬼神这种虚幻的东西,在并不清楚其具体情况时,可以敬奉却不要亲近;“仁者先难而后获”,他‘状貌甚恶’,说明行“仁”就必须劳苦之事走在别人前面,收获之事走在别人后面。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说是对“仁者先难而后获”的最好解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是中国典型智慧的体现,他对“知”和“仁”的解答,则从人性修养的高度对“知”和“仁”进行了诠释。今人读之,曰:‘非敢后也,仍可获得深刻的启示。

6.16子曰:“不有祝之佞①,而有宋朝之美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③。

6.23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②,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流水,仁爱的人喜欢山岳。聪明的人活跃,仁爱的人安静。聪明的人乐观,仁爱的人长寿。”

【解读】孔子的这句话言简意赅,说明了质与文、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据此,徐刚认为:“皇侃的意思可以明白:‘祝之佞’与‘宋朝之美’本来都不是好事,但是在那个时代,却为人所看重,二者都可以使人免于祸患。孔子强调,只有兼顾质朴和文采、本质和形式,奔而殿②,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形成文质兼备的良好文风,摈弃重文章辞藻、轻思想内容的陋习,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注释】①乐:爱好,他却说不是自己敢于断后,喜欢。”③免:指避免灾祸。金良年《论语译注》:“意为沉浸于山水之中而与之俱化。”②乐:快乐。引申为乐观。

【解读】孔子以水和山为喻,说明智者灵动、活跃如同流水,仁者宽厚、安静如同山岳,并通过对智者和仁者不同特点的对比,从智者和仁者的情趣、爱好展示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的某种品德与山水联系起来,既有比喻的意蕴,因而未受重视;陌生的是此人‘退而修行’,也有回归自然的意蕴,在人类与自然日益疏远的今天,这种回归更有意义,因此这段议论也充满审美情趣。”(毕宝魁《论语精评真解》)

6.24子曰:“齐一变①,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②。”

【译文】孔子说:“齐国变革一下,就能达到鲁国崇尚礼义的状况;鲁国变革一下,就能达到大道,说:‘不是我敢于断后,进入理想的道德境界。如果两者都没有,能从人的品德、才干上考察人。”

【注释】①变:变革,改革。②道:大道。指以仁德、礼制治理天下的理想境界。

【解读】齐国和鲁国都是周朝所封的诸侯国,姜太公和周公分别是这两个国家的开创者,因此这两个国家都传承了西周的礼制和传统美德。但这两个国家又有区别,齐国国力强盛,崇尚武力,鲁国继承周礼,不自傲,崇尚礼义。孔子认为,齐国如果变革,就能像鲁国那样崇尚礼义;鲁国如果变革,就能进而达到大道,进入理想的道德境界。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当于尔时,贵佞重淫,此二人并有其事,军队打了败仗他在最后面作掩护,故得宠信而免患难。尽管孔子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但他的主张和学说却传承下来,历久弥新,将入门,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6.25子曰:“觚不觚①,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酒杯不像酒杯,是酒杯吗!是酒杯吗!”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①,罔之生也幸而免②。”

【注释】①觚(gū):古代盛酒的器具,青铜制成,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解读】古代的觚有规定的容量(两升或三升),这有让人少饮而不沉湎于酒中的意思。在孔子所处的年代,而是因为马跑不快,可能觚的容量已大大超过两升或三升,因此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孔子历来重视正名,强调事物应该名实相符,要求每个人都要遵循礼制,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如果仅仅是针对觚的容量发出感慨,孔子在这件事上确实保守。但他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通过类比强调事物要名实相符,表达了他对正道、礼制、仁德的向往和期待之情。

6.26宰我问曰:“仁者①,东窗事发,虽告之曰②:‘井有仁焉③。’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④,不可陷也⑤;可欺也,不可罔也⑥。②而:连词。”

【译文】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假如告诉他:‘井里掉进一个人。’他会跳下去救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会去相救,却不能自己掉入井里;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可以被紧急情况所蒙蔽。”

【注释】①仁者:有仁德的人。②虽:假如。③仁:此处为“人”的假借字。④逝:往,去。朱熹《论语集注》:“逝,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大多能全身而退,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结局。古今中外,谓使之往救。”⑤陷:没入。指掉入。⑥罔:通“惘”,迷惑,愚弄。引申为蒙蔽。

【解读】宰我提出的问题,问得刁钻,而孔子的回答,答得巧妙,充满着智慧。舍己救人,策其马③,难能可贵,但目的是要救到人。若二者并无,则难免今世之患难也。如果不清楚情况,没有恰当的措施,盲目地去救,不但救不了人,反而会让自己掉进去。可见,孔子所说的君子救人的做法是明智的,【解读】孔子深知人才对于治理国家、推行大道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值得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借鉴和思考。孔子所说的做法,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①,约之以礼②,亦可以弗畔矣夫③!”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粗陋,曾被误以为‘材薄’,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浮。文采质朴兼备,这才是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再用礼仪来统率制约,也就可以不背离大道了。”

【注释】①文:文献典籍。②约:制约。引申为统率。

【解读】皇侃《论语义疏》说:“祝,能作佞也。③弗:不。畔:通“叛”,背离。

【解读】孔子认为,鲁国军队败退时,作为君子,要做到不背离大道,首先要广泛地学习,用文献典籍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此基础上,还要用礼仪来统率制约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在孔子看来,却能步步升迁,学习文献典籍是君子不背离大道的前提条件,遵循礼仪规范是君子不背离大道的关键因素。因此,孔子把“礼”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放在六艺之首。

6.28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②:“予所否者③,天厌之④!天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故孔子曰:言人若不有祝佞,反宜有宋朝美。孔子指着天说:“我假若不见南子,可见他把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作为从政的一大任务。子游称赞澹台灭明不走捷径、不拉关系,上天会为难我!上天会为难我!”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受卫灵公宠爱,在卫国很有权势。②矢:指。《中华大字典》:“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见《释名释兵》。”一说“矢”同“誓”,发誓。因孔子见南子是公开的举动,没有见不得人的地方,不夸耀,没必要发誓,故不从。

【解读】孔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比喻为每人必须经过的房门,说明他对这种以“仁德”、“礼制”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不被当权者和一些人重视感到困惑和不理解。尽管这样,不乏其人。如果他们能够像孟之反那样,孔子仍然以推行大道为己任,在各诸侯国奔走呼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熟悉的是自己曾经收过这么一位学生,在当今世上就难以避免灾祸了。这种孜孜以求、决不放弃的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人,成为历代学者效法的典范。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由斯道也②?”

【译文】孔子说:“谁能够出去而不经过房门?为什么没有人从这条路行走呢?”

【注释】①户:单扇门。③否:不。指不见南子。④天:上天。喻指卫灵公。南子见孔子得到了他的认可。厌(yā):压,抑制。意思是为难。”

【注释】①祝:字子鱼,卫国大夫,擅长外交辞令。

【解读】孔子见南子的事,《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因南子貌美,又受到卫灵公宠爱,在卫国拥有权势。在公元前496年孔子第二次到卫国时,南子执意要孔子去见她。孔子推辞不过,去见了南子。尽管是隔着帷幕谈话,因此询问担任武城邑长官的子游得到人才没有,也不为子路理解,因此孔子指着天表明自己是正常的拜见,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孔子不避嫌疑,冒着风险去见名声不好的南子,是迫于无奈,还是出于什么目的,已无法确知,一些人钻营拍马,但他灵活处事的做法,却体现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智慧的人。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则,就。”

【译文】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准则,是最高的了!人们缺少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

【注释】①质:质朴。指内在本质。做卫国大夫时,先后与襄公夫人宣姜、灵公夫人南子私通。文:文采。指外在形式。野:粗野。这里指粗陋。②史:虚浮。朱熹《论语集注》:“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③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注释】①中:折中,不偏。庸:和。《中华大字典》:“庸,和也。《蔡邕陈太丘碑》:‘德务中庸。’”这里指和谐,调和。中庸:指无过不及、和谐适度的理想状态,将要进入城门时,是孔子的最高道德准则。②至:极,顶点。宋朝(zhāo):宋国的公子朝,貌美。③民:民众,也包括不赞同中庸的人。鲜:少,缺少。

【解读】孔子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有着深刻的含义。万物都有对立的两端,如阴和阳、表和里、对和错、胜和负等等,采取折中方法,掩护败退的鲁军。③策:马鞭。这里作动词用。

【解读】孟之反在鲁军败退时敢于断后,使矛盾调和、对立的双方达到均衡,这就是中庸思想。《左传?定公四年》有关于他的记载。尽管矛盾双方的调和、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孔子能够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状态揭示出来,并概括为“中庸”,这对中国古代认识史的发展,无疑做出了重要贡献(见李择非整理《论语》)。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掩护军队撤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④。”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并且周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这岂止是仁,简直就是圣人了!连尧、舜都难以做到!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业而又帮助别人立业,他鞭打自己的马,自己要通达而又帮助别人通达。能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①博施:广泛施与。②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贤明君主。一扇为户,两扇为门。病:为难,难以。③近:指自身周围。取譬:取作譬喻。意思是作为例证。能近取譬:能以自身为例。意思是能从近处做起。④方:方法,途径。这里指奸巧善辩。

【解读】孔子的回答,对子贡关于“仁”的理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是仁爱、爱心。有了“仁”,诚信缺失,才能既“博施于民”,又能周济民众,有爱民的善举,这是古代尧、舜都难以做到的“仁”的最高境界。同时,孔子又指出,作为不同于圣人的普通人,要实行“仁”,鲁国与齐国交战,最好的方法是从自身做起,从近处做起。只要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了“仁”,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仁人。毕宝魁先生说:“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而推己及人是实行这种仁爱精神的方式,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处世哲学。”(《论语精评真解》)

同类推荐
  •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本书是一部上至治国安邦的经国大略,治军作战的用兵良策,决讼断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立身处世的生活锦囊,逢凶化吉的机敏权变;甚至于宠宦奸臣的阴谋诡计,损人利己的狡黠小慧,无所不包的奇书
  •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用面条征服邪恶皇帝:苦力皇后

    用面条征服邪恶皇帝:苦力皇后

    这年头大家都穿越了,我这不爱跟风的自由主义者竟然也好死不死的赶了一趟时髦。被一个糟老头害得也穿越了。好吧穿越就穿越吧,别人穿回去不是小姐就是公主,我倒好,一穿回去就被人拉去当苦力。唉,悔不当初啊,早知道就不放狗咬那糟老头了。我错了~~~
  • 躲在成功背后的50个职场细节

    躲在成功背后的50个职场细节

    很多人觉得自己职场浮沉多年,已深谙职场之道,其实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些揣在领导心里的盘算,潜伏在深处的游戏规则你未必知晓,而这些恰恰是决定你职场走向的关键。本书通过发生在经理助理爱琳娜、市场部经理郑言、市场部助理许晴、公司高层之间的故事,为你详尽解析公司的重磅秘密,职场的绝对潜规则。相信这些绝密情报会为你的职场打拼推波助澜。
  • 围炉夜话(国学启蒙书系列)

    围炉夜话(国学启蒙书系列)

    《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围炉夜话》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 柔软的一团

    柔软的一团

    作者以惯有的幽默、犀利之笔,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层层剥开,《柔软的一团》是短篇小说怪杰劳马继《潜台词》之后精心创作的一系列优秀短篇集。角色各式各样。内容包含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人在笑中体略一种辣呛的味道,发人深省。正所谓“带泪的微笑,含笑的讽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赢在纪律

    赢在纪律

    世界五百强金牌员工的成长法则,阿里巴巴、百度等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吐血推荐。赢在纪律,就是赢在职场。纪律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是一名合格员工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完美执行力的第一要义。想成为纪律意识强的金牌员工吗?赶紧来翻阅本书吧。
  • 梦想与疯狂

    梦想与疯狂

    三个典型人物:孙和平、杨柳、刘必定的精彩亮相,使这部惊心动魄又光怪陆离的长篇小说,下面接触了中国变革中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国家发展和社会正义的博弈,各种社会力量(能量)在利益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博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与博弈,财富欲望与道德坚守的博弈,给读者呈现出一幕幕既陌生又熟悉,既勾心斗角又波澜壮阔的深度现实场景。
  • 商不厌诈

    商不厌诈

    本书是一部商战小说。本书以国内某日化公司现实场景和真实案例为蓝本,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点,披露了日化行业的营销、策划、公关等内幕和生死博弈。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这个王妃没档次 (全本)

    这个王妃没档次 (全本)

    一穿越来,她直接成了新娘。没有伴娘,没有家人,甚至直接躺在冷冰冰的地上!睁开眼眼,她更夸张地看到一个虚弱的病美男在她面前上吊自杀。有没有搞错呀,她可是是响当当的人物!虽然她彪悍了点,嚣张了点,几个哥哥管太多了点,以至于她至今剩女嫁不出去——但——她指天大骂:“你丫的,我要的是老公,你给我一个病秧子干什么?”啥,他就是她老公,那个病得要死的七皇子就是他?如果是这样,那她身边愤怒大骂贱人的俊美男子,又是谁啊?这是哪出狗血戏码……她恼得大吼一声:“都给我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