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7900000039

第39章 伦敦南郊:全球化时代的绿色小市民

1

在伦敦生活了12年,一个最恼火的事,是每次回国,不得不回答同胞们一些从不变样的问题。

“伦敦雾景如何?”这问题好像是跟我打招呼。博知浪漫一些的,会问,“雾中之灯光,还像特纳和莫奈看到的那么朦胧?”摩登现实一些的,会问,“雾中开车滋味如何?”有一次我讷讷不答,问者拿出冯骥才的小说《雾中人》,写的是今日伦敦一个华人女郎雾一般有趣的堕落。

现实主义压力之大,不怀旧简直不可能:我生不逢时,错过了诗意的伦敦——工业化时代,狄更斯的孤儿主人公历险的雾都。

我不是说今日伦敦气候如何好,我是说,现实主义也得更新。谁要写伦敦拍伦敦给中国人看,建议抓住这几个特点:汽车顺左开,外国人过马路左顾右盼惊惊乍乍;雨多,因此衣领子要能够翻起,不必带伞因为很少倾盆;越是高楼房,住的越是穷人,电梯满墙糊涂乱抹,走廊转弯处毒贩与瘾君子鬼鬼祟祟;堂皇的大商场门面,半夜“街人”(Street People)哈欠里满是酒臭,打开铺盖,酣睡到第二天开张;气候永远不温不火,难得下雪,也难见骄阳;不仅住房从来没有空调,甚至窗子都只有1/4面积可以开合——最热的夏日,就这点风也行了。因此,英国人可以说是“连窗也不开的民族”,当然不同于整日在街头阳光中调情嬉戏的地中海人。

这话说得好像是皮里阳秋,实际上任何刻板化,都不无根据。正如任何号称现实主义的小说,总比自称荒诞的小说,多告诉我们一些“社会真相”。问题只在于读者应当明白真相结束于何处,而我这个生活在伦敦的外国人,就得明白,无法真正认识活生生的英国人,只能说说我的邻居们,伦敦南郊的英国人。

若干年前,我们住的是一套“分楼小房”(Masonnette),即上下层单户独门。楼下住的是一个寡居老太太,满头白发洁净如雪,年轻的时候,想必是个娇小的金发美人,果然她墙上的照片可以证明。老太太对我们很客气。早就听说英国人矜持傲慢,我们庆幸最贴近的邻居,是个容易打交道的人。

我们看着她一年老过一年,想必她看我们亦如此。终于,老太太被送进医院。终于,到了我们去探望的时候,老太太看来气色不错,但是见了我就喊爹,见了虹影喊娘,我们当然一一答应,心里很悲哀,老太太意识已不清楚,返老为童,必是回光返照。

她拉住我的手,忽然说:“爹,我对人不错,对吗?”

我当然连声说是。她微笑了,说:“就是。前几年,有两个中国人要搬进来,邻居很担忧。我对他们说,不要紧,中国人不太出门,不碍事。”

我听了浑身毛骨悚然。这个老太太肯定把这事在心里藏了几年,现在意识不清,才告诉我这个中国人兼“爹”。然后她要我到“街头小店”给她买冰激凌,作为奖励。

老太太当夜在医院病逝,身边无一人。当天清晨开始,楼下的电话铃响个不停,有人好像下了狠心要找人说话,响累了歇几分钟,然后重新开始。下午,诗人朋友胡冬到我家来,听了一口咬定:就是鬼,是鬼找你们说话。我找电话公司,请他们代接,他们表示不管是人是鬼打电话,法律规定不能代接。我觉得鬼话我也有责任听,找警察局来开门,警察局婉言拒绝,说是“没有搜查证不能擅入民宅”。一直到第三天,才有老太太一个远亲来。他听了我们的说明,开门进去,电话正在狂响,他一言不发就把线头连根拔了。

我起誓,我不是在这里编造鬼故事:好几个证人健在。我不知道打电话的是谁,但是如果老太太想找我说说,我很愿意与她的鬼魂聊几句。那时我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这件事却使我相信,哪怕平平常常一个英国老太太,都超越任何典型化的能力。

2

老太太既然与我们同一所房子,也就合用一个花园,只是花园隔成两半。她的那一半永远是整整齐齐,该修的,该剪的,该锄的草长不长,该放的花会准时开。我想光这个花园,就让这个孤老太太延长了多少年寿命。我们的那个花园,万绿丛中的一点红,都马上消失。我恨透了英国的雨水,花园的草,才割了一个月,就长得像朋克头发。要我每个月留出几天整理花园,简直要了我的命,因为成果明摆着不可能持久。

我的忽视花园,成了给东方带来的耻辱。终于有一天,老太太说,我应该种一些花,她让我挖走她的一棵巨大的芍药花,说她从书上看到,这是中国的花,这样我“就会对花园有一些感情”。现在回想,我怀疑此事她是否在也代邻居街坊做外交官。从那以后,我们置备了一整套花园设备工具,像模像样地做起来。后来搬了家,更郊区了一些,花园也更大了,就重新规划,决定以果树和玫瑰为主题:于是我们有了6棵果树,20株玫瑰,有的花期长,有的品种名贵。英国人的花园狂,终于征服了我们。

我们看到过世界上很多城市,伦敦号称世界大城市中最绿的,市区,包括寸金之地的市中心区,都保留极大的公园。当然,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中心大绿岛,旧金山海湾是个中心大池塘。伦敦之绿得特殊,在于几乎每个人家(除了年轻人住的容易社交的公寓式房子)都有自己的花园,每个花园四周,都有比一人高的木篱笆与邻居隔开。

每家占地如此之多,使这个城市延展铺排占地巨大,从一头到另一头,连地铁都需要近两小时,实在是不方便。大城市人口密度不好统计,因为城市面积只是个行政划定,此类数字缺乏可比意义。但是大部分住房带“私宅花园”,700万人口的伦敦,人口密度就很低。其他欧洲城市,都在郊外专门辟地,分给城里的每家每户,让他们种花种菜,他们只有周末才能驱车去过一下瘾。伦敦人在家中过瘾,滋味当然大不相同。

几乎铺盖全伦敦的“私宅花园”,是二次大战胜负的原因之一。希特勒占领西欧后,决心跨海进攻英国。1941年起,多次想炸平伦敦。1941年的英伦空战,德国战斗机护送轰炸机冲进伦敦上空,代价惨重,最后在整个战场失去制空权。此后只能改用准确性很差的V-1飞弹,击中伦敦的有2000枚。1945年改用V-2火箭,击中伦敦也有千枚。德国城市在大战中几乎全部夷平,战后全部推平重建,今天每个城市都看起来很新。伦敦挨了那么多炸弹,却依然是老房子的天下。据本地老人说,炸毁的房子固然不少,炸翻的花园篱笆更多。谋英不成,希特勒决定先对苏作战,分兵大忌导致最终失败。

我没有找到军事史家论述伦敦花园战争作用的文献,写在此处,算是我的一得之见。

关于伦敦住家花园的文化涵义,倒是著作甚多。人类都想重建伊甸园,但是英国人太个人主义,大部分公园都一色平绿,贵族的私宅,弄出各种园林花样,大部分平民,希望工余退回自己的城堡,关起门来,也是自家称孤封爵。当然其他大城市的居民也愿意有自家花园?只是伦敦从19世纪起,愿意为住房带花园付出代价的中产阶级大增,这才形成了主要民居风格。

3

住家花园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城市与自然的重新配置。英国很早就退出种植业,可耕地用于畜牧,水土保持不是问题。19世纪,伦敦四周开始成为新中产阶级——银行职员之类——的住宅区,间隔其间的是无产阶级的贫民区。20世纪英国渐渐演变成福利国家,贫民区被历届工党政府改建成“公房区”(Council House)。住公房的当然还是贫民。因此中产阶级更往郊区搬。

60年代起制造业迁出大城市,尤其是80年代起制造业本身让位给服务业与知识产业,伦敦的大大小小公园绿地,躲开了酸雨和阴雾,城郊难分的特殊品格,造成了奇特的环境。大批动物开始与伦敦人共居。

几百年来,人类成功地驯养的动物,不过十来种,或因其肯吃肯长而食其肉寝其皮碎其卵,或取其乖巧忠诚而给予“宠物”地位。但是一些没有此类品质的动物,也主动与人类“共生”,躲躲闪闪地偷吃人的剩余食物,明知不受欢迎照样与我们同居,例如家鼠、虱子,以及无数细菌病毒。

在伦敦的各种绿地,近几十年出现了一批好像在申请做宠物,但是个人主义太强做不成的动物。我称之为“不便雅皮化的老嬉皮”。伦敦很多公园里,有野鹿徜徉;松鼠在全世界的郊区都能见到,在几乎没有一块绿地的伦敦大学,竟然跳到在树下晒太阳的学生身边。而我们家花园的两棵苹果树,是我们每年与松鼠争夺胜利果实的战场;天鹅野鸭不是稀罕物,在伦敦,几乎任何水塘都见到它们的俪影;伦敦的鸽子遍天蔽云,挺着肥大的胸脯与行人共舞,献舞一圈后请行人赏花生,它们自许为伦敦一景,肆无忌惮,教室窗槛上都得装塑料长针,不然它们的谈情说爱常常抢去教师讲课的风头。至于喜鹊(magpie),英国人一向认为它们有“收集狂”。但是楼下老太太一口咬定,她种花时,把戒指脱下放在窗台上,亲眼看到一个雄喜鹊飞来叼走,送给它的老婆去了。我说过,这个老太太不打谎,她丢了戒指,怪罪喜鹊,就是良好风度,我当然不去惹是非。

但是最令人惊奇的是一种红色的狐狸,经常在郊区人家的花园出没,咬破待收的垃圾袋弄得满地狼藉,尚在其次。经常与人类的第一代宠物打架,夜半惹得猫哭狗闹。看来不召集一个全球会议,发表“兽权平等”宣言,红狐的捣乱不会甘休。但是它们的本性,劣等得让人爱莫能助:老远看到人影,就高速度跃过带刺树篱消失。

这里的人,看到东亚人就想问:“你们已经改掉了吃狗肉的习惯吧!”不像个问题,像个请求。有的人心里不说,但是犹犹疑疑地打量我们的食品,我索性大声声明:中国人自从不打辫子不裹小脚起,就从来没有吃过狗肉。每次都能得到一个热烈的拥抱。

甚至野蜂也试图自我驯化,竟然用墙上的蜂窝状通风砖做窝,不胜其烦。我们决定下逐客令,用厚纸把砖孔封起来。没有想到,群蜂归来,决心救出被封在里面的战友。密密麻麻的蜜蜂一夜不停歇地咬啮,死蜂往地下落,啪嗒有声。我们动了恻隐之心,想去撕掉厚纸,不料蜜蜂认出仇人,猛扑上来,我们赶紧躲进门,听见门玻璃被撞击的声音。第二天上午,蜜蜂已经不见影踪,纸被咬破好几个洞,满地是阵亡将士。如此死硬的族群精神,走了为好,不走也难融入英国社会。

我们一直想养一个宠物,却始终无法下决心。此处的邻居老先生,却待猫如子女,特地给猫修了一个阁楼。一旦出门几天,必然找我们代为喂食,食物品种之多,头道二道三道,一一有讲究,看我不像记得住的样子,就仔细写下。我勉强尽了几天义务,老先生回来给我一大堆礼物。还特地告诉我,他赶回来,是因为与兽医有预约,要打艾滋病防疫针。我说从来没有听说猫会得艾滋病,况且你的猫已经骟了,老先生叹口气,说:“不就是这个才风险更大?”

我听了大吃一惊,差点冒出政治不正确的话来。

4

每次从中国回来,从机场回家,第一个感觉是静得可怕:在中国城市里几乎无所不在的背景噪声,怎么关门关窗都少不了的喧闹,在这里一下子消失了。压在耳膜上的寂静,与时差一样,需要时间才能习惯。

的确,伦敦郊区,是小市民的天下。19世纪的中产阶级,就是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到如今,已经过分普及,达全人口一半以上,大都成了安安分分的小市民。

小市民的确与众不同,他们会去看诺丁山黑人聚居,去每年一度全欧洲最大的嘉年华会,却不会脱得只剩三点参加进去扭舞,也不会允许他们的女儿参加进去。

他们对看不惯的电视,不会开骂,一关了之。也不会写信去抗议,就像对于报坛上以裸女为封面的小报,不看不买就是。伦敦警方最近实验半开禁大麻,用以把有限警力集中对付可卡因等“一级毒品”,绝对不会选这个近郊地方试点,而是到艺术家与歌手聚居的布列克斯顿(Brixton)。

他们保护动物,关心环境,但是决不会如当今的“新世纪人类”(New Age),在大型工程地点挖洞而居,叫工程停顿,或是放火烧作动物实验的药厂。任何事情,他们都不走极端。

他们如此缺乏个性,以至于房子的颜色都是中性的。我们把自己的房子漆成海蓝色时,过路的汽车都降低速度,冒着撞电线杆的危险,好奇地看何等大胆人物住在这里。有个老太太甚至下车走过来,说:“你们知道吗,你们是犯罪!”她当然不是指犯法,而是说我们破坏的本地的配色传统。

这里的犯罪率很低:一旦出现案子,会群情惊诧:“怎么会在这里?”最近的全国统计,这个县,有好几个邮政编码(英国每一条街有单独的邮政编码),列为全国平均收入最高的街道。英国的房屋保险、汽车保险等,都是按街的累计成绩,即索赔次数之少,来决定投保金大小。因此居民对街坊的安全,相当注意,集体利益在焉。

伦敦直到两年前,没有市长,现今的市长利文思通(Ken Livingston)工党左翼出身,他的主业是与布莱尔首相作对,随时准备着与政府对簿公堂。伦敦实际上由十多个镇(borough)构成,每个镇各有自己的“工部局”(Council),有自己的镇长(mayor),收税用于本镇的学校街道福利。每个镇有自己骄傲的历史,都可以上溯到罗马时代之前。我们这个镇,每年纪念三大英雄美人:12世纪敢于挑战英王被杀的贝克特主教(Thomas Becket),击败拿破仑的纳尔逊海军上将最后吻别的情人爱玛·汉米尔顿(Emma Hamilton),以及19世纪最著名的社会主义画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好朋友莫里斯,主张的却是一种中世纪式的“手工艺社会主义”,拒绝蒸汽机工业化。在这里鸥鸟翔集的豌豆河(Wandle River)上建立了一个用水力印花布的手工作坊,此镇决议在原址建立手工艺大市集,专门扶植制造出售工艺品手制品店主摊主。不远处是号称欧洲最大的超级市场,一个巨大闪亮的金属盒子。这个反全球化的措施,竟然大获成功。每个周末在这里都有爵士乐队,摇滚乐队,“边缘剧场”,捧着啤酒围观的,评论着不时跳上台舞一曲的,深夜不散。

我了解这些郊区市民。他们对莫里斯的主张是否行得通,并不关心。他们开车来这里,到超级市场购物,再来手工市场购物。他们吃泰国炒面,买菲律宾装饰,买写着汉字的花瓶,捎带几根翠绿的竹子。然后带着纠缠的孩子回到超级市场内的麦当劳去。

我讨厌我的这些邻居:这些给全球化提供购买力的人,这些给本土化提供兴趣的人。这些没有主义的小市民,缺少意识形态,缺少奋斗精神,缺少个人特征,在我这篇只见雷同的文字中,他们的身影被南郊的绿色淹没。

同类推荐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外国篇)

    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外国篇)

    本丛书是一套亲子旅游图书,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两本。编者分别在中国和外国精心遴选了50个地方,既有祖国的名山大川、人文奇景,也有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我们把它们串联了起来,组成了一幅完美的旅行大画卷。本套丛书不仅有精美的图画,还辅以翔实的旅游相关资讯、文史科普知识、传说故事等等,全面介绍了父母和孩子在领略这些旅游胜地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尽可能详尽地提供了各个旅行地的有关资讯,是父母朋友与孩子外出必备的旅游指南书。也适合孩子单独阅读,以增长他的人文知识,丰富他的人生阅历。
  • 山在那里

    山在那里

    散文集《山在那里》,是一个人的述说与回声。我们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那里的文字,就是他的拓展,凭借凡俗市井中失神的观察,顺着半虚半实的家藤攀爬,他让自己相对封锁的生命得到时空上的延展。这本书,是一座漂流于朝九晚五、无限循环的秩序生活中的、沿途观看一个人内省风景的文字岛屿。
  • 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

    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

    《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中介绍了美洲和其他大洲土著居民的生存智慧,详细教授了野外生存的各种技巧。书中讲述了架住帐篷、野外取火、寻找水源、制造工具、加工食物、利用植物、如何在野外保持好的心态。近200幅图片的生动讲解。
  •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这不是一本随便的旅行书,是一本旅行后的记忆录,期待了未知的相遇,邂逅了愿意爱下去的人。只为了追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
  • 越南星空下

    越南星空下

    本书一本旅行小说,一本在旅行中探讨爱和生死的虚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天熙因父亲去世和爱人的离去,而产生极大的痛苦,故孤身去越南旅行,寻找自我。在飞机上遇到越南人Kimminjong.在他的引领下,走遍越南的各个城市。在行走过程以及与越南人的相处中,产生对爱和生死的领悟。最终生活平顺,爱人回归。
热门推荐
  • 清宫如梦Ⅰ

    清宫如梦Ⅰ

    出生于皇宫,沦为一介婢女,她的身世是个谜;皇宫四处暗藏杀机,她步步为营;身世之谜浮出水面,她走向仇恨之路;拥有倾城之貌,不甘于命运,她想尽办法逃离后宫……
  • 妃扬跋扈:天价妖妻

    妃扬跋扈:天价妖妻

    早有传言“妖瞳现世,天下皆乱”。和亲,将错位的爱恋,变得更加难堪。梦醒时分,换来的不止是一碗红花,还有锥心刺骨的背叛。是谁,为她印证了“天下皆乱”的传言?却不知,倾尽天下,乱世繁华的背后,不止是无尽的哀歌。这场爱恨情仇,究竟是错的太多,还是爱的太晚?一朝穿越,妖孽重生,血眸再现。他说:以天之价,换你怀中挚爱,你可会将她让与我?他说:若你能放下她,本王将天下拱手相让又何妨?且看,飞扬跋扈的妖女,如何演绎不同的人生……
  • 八荒寂灭诀

    八荒寂灭诀

    孱弱少年,身负血海深仇,却无法手刃仇人。上古神器,等待千年,终于迎来了它宿命中的主人。八荒圣君神秘传承,五大超级门派的虎视眈眈,太古禁地的无尽危机,惨淡的真相背后却是惊人的阴谋。究竟谁可以窥探武道尽头?肉身不死,神识不毁,跳出轮回,绝非虚言!
  • 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本图谱收录了临床上常用的俞募穴、交会穴、原络穴、合穴等特定穴位和人体头面、躯干等部位的一些重要穴位以及经外奇穴共100个穴位的实体标本照片。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浪漫婚姻生涯(红月亮丛书)

    我的浪漫婚姻生涯(红月亮丛书)

    我是一个农村的浪荡子,整天向往城市生活,还爱上了县剧团的演员云子,跟在剧团的后面做帮工,只求能和云子在一起。所有的人都认为我配不上云子,都在阻拦我们的恋爱,家里还给我说下了一门亲事。在历经无数波折之后,文革开始了,云子终于跟了一个正在走红的造反派走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斗破苍穹之无上巅峰

    斗破苍穹之无上巅峰

    斗气大陆,帝王为尊,传承血脉,无上永存!为了自己的后代,为了拥有更强的实力,还有自己的身世,一代帝王,飞升异世。斗帝变成斗低,真正的强者,无上之巅峰。术,并非武术武技,它是一个特有而让惊叹的字,术者,代表一个超越斗之帝的强者!无上,触不到,摸不着…然而,我们的主角,他却做到了,萧炎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