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一切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但是,很多人对喝水的理解仅仅限于解渴。其实喝水也是一门学问,正确地补水对维护人的健康非常重要。
1.水是所有营养物中最重要的物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占人体体重的2/3,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
人体可以几天乃至1~2周不进食物,但不能几天不喝水,一旦人体失去20%的水分,就无法维持生命。
有关科学实验表明,人只喝水不吃饭,可以存活20天以上;如果不喝水,也不通过其他方式提供水分通常10天后就会死亡。人体内水损耗达到体重5%,就意味着中等程度时的脱水,活动明显受到限制;达到10%时就是严重脱水;达到20%时就会引起死亡。
水是所有营养素中最为重要的物质,无论是血液的流动,体温的调节,还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是离不开水的。当人体摄取的水分不够时,我们身体内的血液会变得过于黏稠,而那些有毒的垃圾就无法被有效地清除掉,而且还大大加重了肾脏、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具体来说,水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1)水是体液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体内的水液统称为体液,它集中分布在细胞内、组织间和各种管道中,是构成细胞、组织液、血浆等的重要物质。
(2)水是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载体。水作为体内一切化学反应的媒介,是各种营养素和物质运输的平台。血液运送氧气、葡萄糖、氨基酸、酶、激素、维生素至全身,把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运往肾脏,随尿排出体外,少数废物从汗液中排出。所有这些新陈代谢活动都离不开水。
(3)保持稳定的体温。摄入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生热营养素,只有在水的帮助下,利用氧气,才能代谢分解,放出热能,及保持体温。
天热时多喝些水,一方面可以促进代谢废物随尿排出;另一方面,可保持和增加血液容量,补充出汗损耗的水分;这样,通过生热营养素的生热与体表、出汗的散热,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的恒定水平。
(4)参与肌体的各种代谢。水可以帮助肌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废物、参与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和体温,并在各器官之间起润滑作用。
(5)食物进入口腔、胃肠道后,要依靠消化器官分泌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胰液、肠液、胆汁等的作用),才能进行消化和吸收,而在这些消化液中,水的含量高达90%以上。
毫无疑问,水对生命健康至关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根本没有注意饮水的习惯,或者不知道正确的饮水方法。也许你会问,饮水也需要掌握方法吗?是的,营养专家指出,喝水也有学问。
比如:饭后不要大量喝水,吃饭时喝些汤可以软化食物,但饭后不要马上饮茶水。因为水会把肠胃中的消化液冲淡,降低消化能力。
不要渴了再喝水,以免一次喝水过多。喝水的目的在于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口渴了再去“亡羊补牢”,其实已经打破了体内的水分平衡,且这时喝水,往往会饮用过多,这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正确的做法是,喝水次数多些,量要少些。
要根据饮食结构,掌握适宜的饮水量;食盐摄入多了,要多喝些水,以利于将多余的盐分排掉,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总之,水是我们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保障,强化科学补水意识对现代人来说至关重要。
2.神奇的水
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是在羊水环境中发育而成的,而羊水的成分大部分由水构成。
水蕴育了生命,但是有人说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有机生命体的演化,需要很多的偶然性,并不是有这样的环境和这种形成条件就能够产生生命。
现在,全世界生物科学家热衷于基因解密。然而从生命系统发育及个体发育来讲,“水是生命之源”解密的重要性及难度远远超过基因解密。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水具有42种特殊的物理特性。而人们对水这个看似简单的物质也越来越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它会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物理特性呢?由此,人们认为水分子不是以单分子的形态存在,而多个水分子以簇状结构存在的。
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发现,在一定条件下,C60镶嵌在水的二十面体中。对于水中的氧和氢是如何与碳结合至今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大家知道,有机体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而氢是由水提供的。由此推测,正是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水与碳结合后,促使了生命大分子的生成,原始生命才由此产生。为此,人们欣喜地认为只有揭示水与碳的结合,才能真正揭示生命之源。
3.人体各器官含水比例
人体内的水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者被细胞膜隔开。人体最大的蓄水库在细胞内,细胞外的水约占机体总水量的30%。水在人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一部分与体内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遗传物质——基因有机物相结合,参与这些生命物质生化活动和生理活动,称为结合水。另一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自由流动,称为自由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自由水中。随着体内代谢活动的进行,结合水与自由水可相互转变。至今,医学家对体内自由水的研究和认识较多,而对体内结合水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却很少,认识也很浅。
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脏器中所含水分也不一样,其中代谢越活跃的组织含水量越高,稳定而代谢不活跃的组织含水量低。人体各器官含水比例最高的是羊水,其次是受精卵,然后是血液。
另外,人体内含水量与人的年龄、胖瘦、性别有关。年龄越小,体内水分含量越高;同样年龄,瘦人体内所含脂肪少,水分含量就高,反之,胖人含脂肪多,体内所含水分就低;同龄的女性体内的脂肪比男性多,含水量比男性低。
4.水是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对自己身体内的水认知还很少、很浅。近十几年,人类开始从细胞水平研究人体内的水,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的彼得教授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因发现水在生物体细胞膜中的“水通道”而获得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虽然目前人类对水的认知很少、很浅,但认知的转变还是非常大的。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转变为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从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开发、利用、治理与节约、保护一起重视;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工程的同时强调科学管理;从灌溉土地转变为浇灌作物,实施高效用水;从认为水是自然之物,转变为认识到水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商品。
5.平衡饮食结构
在我国,目前作为居民健康饮食补养结构都不包括水。而在国外,近年许多营养专家在分析饮食补养结构时,都把水列为饮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养包括人体营养和食品营养,人体营养是研究“需”,食品营养是研究“供”。目前,营养学界确认,人所需的营养素共有7大类、42种。饮食结构是从“供”的角度来表达人的营养素的均衡需要。
营养专家认为,中国平衡饮食的结构应保持五层为宜。其各层含义为:第一层为水(包括水量、水质),它除了是生命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还参与所有固形营养素在人体内代谢的全过程;第二层为谷类,提供人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需要;第三层为蔬菜、水果,提供维生素、纤维素需要;第四层为豆制品和肉、鱼、蛋、奶及坚果类,提供人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需要,植物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应合理搭配;第五层为调味品(油、盐、糖等)和营养强化剂,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及必需脂肪酸等,应根据不同人群需要应合理补养。
6.不要忽视水的营养及保健功能
水既然在饮食结构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对人体水的补充有合理的认识,要把水当作最重要营养物质来看待。但是,由于认识不足,目前对于水人们还有很多的认识误区。
(1)饮食应以“饮”为先
“饮”由“食”与“欠”构成,意味着食中不能缺少水。事实上,“饮食”一词是由“饮”与“食”构成,并且是饮为先,但现在,我们天天讲的是“食”,而忽略了“饮”。
(2)“溶液”不同于“溶质”和“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