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300000007

第7章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2)

印度、西域僧人的纷纷来华,激起了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兴趣和志愿。出现了一些僧人长途跋涉,远游异国,广求佛典的热潮。此时西游僧人中以法显的成就最大。法显(约337—约422)出家后深感当时佛典虽已次第译出,但藏律残缺、戒律未备。于是在后秦姚兴弘始元年(公元399年)约慧景等5人从长安出发,渡流沙河,翻越葱岭,赴印度寻求戒律。前后经过15年,游历所经将近30国,后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泛海归国。法显孑然一身,历经千难万险,百折不回,带回了当时所缺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各部派“律藏”和《阿含经》的传入,全仗他的功劳。他后来在建康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共同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首唱佛性和“一阐提”(“一阐提”,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也译“一阐提迦”等,指贪欲很盛、作恶多端、灭绝善性的人。)不能成佛说,对当时佛教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又撰《佛国记》,也称《法显传》,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情况,不仅对日后西行求法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也为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这是法显对亚洲文化的永久性贡献。和法显等人同时赴印度求法的还有另一批僧人,即宝云、智严等5人,他们也都学有所成。在法显西行四年后,又有智猛等15人去印度求法,对中印佛教的学术交流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思潮的出现东晋

时名僧们在信仰和行持方面都热衷于死后往生“净土”。道安曾带领弟子在弥勒像前立过誓,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弥勒净土即“兜率天”。佛经谓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欲界天(有食欲和淫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的一部分,内院是弥勒寄居于欲界的净土。佛经宣扬,如果皈依弥勒并称念其名号,死后就可往生此天。随后竺法旷又开创弥陀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法门,支道林对所谓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心驰神往的。他曾请画家绘制了一幅阿弥陀佛像,虔诚地瞻仰礼拜,并自作《阿弥陀佛像赞》。他认为只要一心一意地念诵《阿弥陀经》,死后就能进入弥陀净土。前文提过,慧远更是热衷弥陀净土法门,曾率弟子立誓,共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慧远的弥陀信仰对后世影响极大,以至被唐代净土宗人推崇为初祖。道安祈求的是往生与世俗世界相联系的净土,而慧远等人则是祈求往生至善至美的极乐世界。他们都发自内心真诚地相信天国、佛国的存在,而且可以往生。这种要求超脱现实苦难往生净土的愿望,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征服了在野的知识分子思想的一种表现。

(四)般若学“六家七宗”的形成和僧肇“不真空论”的建立

自东汉末年支谶传译《般若道行经》等以来,逐渐形成两晋佛教理论的主潮般若性空学说。由于《道行》、《放光》、《光赞》诸本《般若经》的文义不甚畅达,而魏晋又盛行注重有无(空)之辨的玄学,以至佛教学者往往用玄学的观点去理解和阐释《般若经》的思想,对所谓“空”的理解产生了种种异义,从而形成了“六家七宗”。“六家”是:(1)本无家——道安主无在万象之前,空为众形之始;竺法深、法汰说从无生有,万物出于无;(2)即色家——支道林说即色是本性空;(3)心无家——支愍度主对外物不起有无之心;(4)识含家——于法开谓世界万物都是妄惑的心识所变现;(5)幻化家——道壹讲“世谛之法皆如幻化”;(6)缘会家——于道邃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无实体。本无家因分化出竺法深的本无异家,合称“七家”,也称“七宗”。就其基本观点来区分,以本无、即色和心无三家最具代表性。般若学“六家七宗”的形成,反映了中国佛学独立前进的足迹,它并不完全符合印度般若学空宗的本意,由于鸠摩罗什译出《中论》、《百论》等典籍,系统地介绍了般若学,僧肇在充分理解、把握般若学经论含义的基础上,撰写了《不真空论》等文,明确地阐述了不真即空的空宗要义,批判了“六家七宗”的学说,从而把中国佛教般若学理论推向高峰。

§§§第四节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涌现

南北朝继东晋十六国的分立状态,又持续分裂了一百六七十年。这是佛教进一步流传发展的时代。其主要特点是以研究某一部分佛典为中心的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各立门户,独尊一经一论,彼此争鸣,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一、统治者的佞佛和灭佛

南朝历代皇帝大都重视提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最为突出,他始终高据皇帝宝座,贪恋世间的权势和尊荣,又一味执著地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和“幸福”。他原来崇信道教,即位的第三年即发愿舍道归佛,把佛教几乎抬高到国教的地位,并且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然后由群臣花巨金再把他奉赎回宫,以此自立功德,又充实寺院经济。他还严格戒律,制断酒肉,重视译经,并亲自讲经说法,著书立说,围剿神灭论。佛教依恃梁武帝专制主义皇权的支持和倡导,声势达到前所未有的煊赫程度。只是在梁武帝晚年因发生“侯景之乱”,佛教才一度受到打击。陈代诸帝也效法梁武帝的成规,陈武帝、文帝也都以舍身佛寺的行动来提倡和利用佛教。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2846所,僧尼多至82700余人。

北朝统治者的大多数也都重视利用佛教,但也有少数人采取灭佛的政策。北魏道武帝信奉佛教,后来太武帝则多次限制、打击佛教,甚至下令尽杀沙门,为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灭法之始。至文成帝嗣位后,又明令重兴佛教,并开凿云冈石窟,镌建佛像。孝文帝也广作佛事,大力提倡佛教。他还规立僧祇户要奉献谷物给僧曹,供作佛事之用。还令一些犯了重罪的人和官奴为佛图户,以充作寺院的杂役和从事耕作。此后北魏的宣武帝、孝明帝也都积极奉佛。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朝野风从,至魏末僧尼已多达200余万人,寺庙3万有余。而且各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财富,通过出租土地或役使依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等聚敛财富,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寺院经济。此时佛教可谓盛极一时。北魏分裂后,东西二魏的统治者也都大兴佛法,佛教仍继续向前发展。取代西魏而兴起的北周王朝,明帝也颇崇佛,但继位的武帝则重儒术,他多次集众讨论儒、道、佛三教的优劣、深浅、异同,并令200余万僧、道还俗,还毁灭齐境的佛教。北魏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都和儒、道、佛三教的斗争有关,和大量的僧徒影响了兵源有关,也和最高统治者个人的信仰有关。这些矛盾暂时缓和,佛教也就得以恢复。北周武帝一死,继位的宣帝和后来的静帝又都将佛教重新恢复起来。

二、各类佛典翻译的进一步展开

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从未间断过。在南朝,以刘宋前期和梁末陈代译事最盛,特别是大翻译家真谛带着经论梵本240箧从扶南(今柬埔寨一带)来华,正当梁末陈初,战乱相继之际,他以坚强的毅力,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译出了大量佛典,把南朝的翻译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外,从中印度来华的求那跋陀罗也译出了若干重要的典籍,对于传播瑜伽行一系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北朝,被称为译经元匠的菩提流支,携带大量梵本从北印度经西域来到洛阳,较系统地译出了大乘瑜伽行一系的典籍,影响很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译师也译出了大量典籍。南北朝时期总计译出佛典近700部,1450卷。这些佛典与东晋时偏于大乘般若学典籍不同,而是广泛地涉及印度佛教各个流派,特别是当时正在印度兴起的大乘瑜伽行派的著作。此时重要而且影响大的译著有:

(一)《摄大乘论》和《俱舍释论》,无著和世亲作。真谛在陈代译出。这两论对佛学理论发生了重大影响,从此南北摄论师辈出,进而开创了摄论学派。

(二)《十地经论》,世亲撰。北魏时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在洛阳译出。后来一些僧人因沿袭和弘传《十地经论》而成为地论师。

(三)《大般涅槃经》,北凉时昙无谶译,40卷。后刘宋初慧观和谢灵运又以昙无谶的译本为主,并对照法显译的《大般泥洹经》,增加品目,修饰润文,改为26卷。

(四)《楞伽经》,求那跋陀罗在刘宋时译出。相传此经曾得到达摩、慧可等人的推崇,对于禅宗北宗的形成影响颇大。北魏时,菩提流支嫌求那跋陀罗译本晦涩难懂,又为重译,以求畅达,名《入楞伽经》。这两个译本的不同,成为了北方部分禅师异说的来源。

(五)《五分律》,30卷,刘宋时佛陀什来到建康,应道生、慧严之请译出。从而完成了汉地流行的四部广律(《十诵》、《四分》、《僧祇》、《五分》)的传译。

三、各类经师、律师、论师蜂起

南北朝时的佛教学者都较重视讲诵佛典,从而形成专攻某一经论之风,涌现出了若干知名的经师、律师、论师。他们“提章比句”,毫无创新之意;重师承关系,又无传宗定祖的世系。这是基于对不同经论的讲解而形成的不同观点的学派。在南朝,开始是涅槃师代般若学者而出,到梁代涅槃学说盛极一时,同时三论师出并和成实师各立门户。到陈代“三论”更受推重,形成夺“成实”之席并与“涅槃”合流之势。在北朝,由于传入了南朝的佛教学说,各种经师、律师、论师更多,其中以毗昙师、成实师、涅槃师、地论师、摄论师为最重要。

(一)南北朝共有的经师、论师

1.成实师:研习和弘传《成实论》的佛教学者。《成实论》,印度诃梨跋摩著。“实”指佛教“四谛”,即苦、集、灭、道四个真理。“成实”,即成立四谛的道理。其中心内容主要是讲“我空”,如瓶中无水,人无自性。兼讲“法空”,如瓶体无实,客观世界无自性。并以此批判各部派,尤其是批判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被认为由小乘向大乘空宗过渡的著作。鸠摩罗什为了初学者的方便而译出此论后,其门徒刘宋僧导和北魏僧嵩对此深加研究并作注疏,形成了南北两大系统——寿春(今安徽寿县)系和彭城(今江苏徐州)系,此后一直讲习很盛,弘传甚广。成实师起初兼弘鸠摩罗什译的“三论”,齐末转为偏弘《成实论》,并与《法华经》、《涅槃经》的思想合流,弘布于长江流域,盛极一时。对于“三论”、《涅槃》、《摄论》、禅学各系的学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隋代吉藏创立三论宗,判《成实论》为小乘后,成实论派趋于衰退,至唐初也就消失了。

2.涅槃师:研习和弘传《涅槃经》的佛教学者。东晋时法显和佛驮跋陀罗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为《大般涅槃经》初分异译。北凉时,昙无谶译出大本《涅槃经》初、中、后三分,共40卷,称《北本涅槃经》。刘宋初慧观和谢灵运等又改为36卷,称为《南本涅槃经》。此经主要宣扬“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肯定人人都能成佛。但《大般泥洹经》又说“一阐提”无佛性。时竺道生剖析经旨,孤明独发,指出“阐提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此经度未尽耳!”(日本沙门宗撰《一乘佛性慧日钞》引《名僧传》)倡“阐提皆得成佛”说,被视为离经叛道而摈出僧众。后《大般涅槃经》南传,经中果称阐提皆有佛性,和竺道生先前所说的相吻合。道生后在庐山讲说,为南朝最初的涅槃师。道生又立“顿悟成佛”义,反对当时流行的“积学渐悟成佛”说。当时和道生同出罗什门下的慧观则持渐悟说。由此形成了南方涅槃师的两大系。在北方,慧嵩、道朗曾列席过昙无谶的译场,道朗作《涅槃义疏》等,提出以“非真非俗中道”为佛性说,成为北方最早的涅槃师。此后南北两地涅槃师围绕《涅槃经》关于一阐提有无佛性,佛性是什么,成佛的觉悟是顿还是渐等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对“涅槃佛性”的解释,是南北朝时中国佛教学说的中心问题,形成了十二家的异说。此种争论直至隋代仍相当激烈,入唐后,由于天台、三论诸宗势力的兴起,涅槃师才遽尔衰落。

3.毗昙师和俱舍师:毗昙师指研习和弘传小乘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昙》的佛教学者。东晋以来相继译出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多种,主要是前秦僧伽提婆译的《阿毗昙八犍度论》、《阿毗昙心论》和刘宋僧伽跋摩译的《杂阿毗昙心论》等。这些论书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佛教概念,以论证人我是空,三世是实有,万物由于因缘和合生成而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提倡《毗昙》始于东晋的道安、慧远,而自《杂阿毗昙心论》译出后,毗昙学才开始兴盛,并有“毗昙师”的称号。其中的佼佼者,南方的慧集,梁时在建康招提寺讲《毗昙》,听众常达千人。北方的慧嵩,常在彭城讲学,有“毗昙孔子”之称。自梁末南方“成实”之学渐盛,而在陈真谛译出《俱舍释论》后,有的毗昙学者又转入俱舍学,成为俱舍师。南方毗昙学从此而衰落下去。但北方的毗昙学直至隋初仍盛行不竭。至唐代玄奘重译《俱舍论》后,学人掀起了研究的高潮,而旧译毗昙学转趋衰歇,有些著述也因无人问津而渐至湮没失传。4.摄论师:研究和弘扬真谛译《摄大乘论》的佛教学者。《摄大乘论》系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无著撰。北魏佛陀扇多译出,但流传不广。后真谛在陈时又重译,并译出世亲的《摄大乘论释》,真谛门下的慧恺、道尼、法泰等均大力弘传。靖嵩从法泰学《摄论》后,北归彭城开讲,门徒甚众。隋初昙迁还应诏从彭城到长安大弘《摄论》。摄论诸师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然其主要理论是,第八“阿梨耶识”(“阿梨耶识”:梵文珡Alayavij珘nāna的音译,亦译为“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指含藏、派生一切现象的内在根据、潜在功能。)是妄识,为一切现象的根据;但此妄识中有一份纯净的识。这样,在八识之外,又将“阿梨耶识”中纯净的识立为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亦即真如佛性),认为众生只要努力发展“阿梨耶识”中纯净的识,以对治妄识,就可以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为佛。由此也就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玄奘从印度回国后,重译《摄大乘论》,并作为瑜伽行派的众多典据之一,这样摄论师的旧义也就失去其重要意义,而专弘《摄论》的摄论师自然也趋于衰歇了。

(二)南朝特有的论师、律师

1.三论师:研究和弘扬“三论”的佛教学者。“三论”指《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大乘空宗的重要论典,阐发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中观学说。自姚秦时,鸠摩罗什译出此“三论”以后,门下僧肇等人都深有研究。然三论学的兴起,是始于梁代的僧朗,后经僧诠、法朗的弘传,至隋代的吉藏更形成了宗派。

2.十诵律师:研究和弘扬《十诵律》的佛教学者。《十诵律》系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根本戒律书,由卑摩罗叉补充校改后,在江陵开讲,由此兴起了“十诵”之学。南朝时弘传此学的有僧业、智称、僧祐等。齐梁时曾盛极一时。

(三)北朝特有的经师、论师、律师

同类推荐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日常用品,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琥珀之剑

    琥珀之剑

    命运在我眼前分开成两条互不相关笔直的线,一条通向火焰中熊熊燃烧的宫殿与城池,王国倾覆,大地承载苦难,生灵在这火中忍受煎熬,永世暗无天日。而另一条通向先古诸王之巅,神祗在云端亲自为我加冕,我带上桂冠,沐浴山呼。我的目光看穿历史的迷雾,我的骑士为我开疆扩土,我的剑披荆而行,带领我的子民走向胜利。我接过这权杖,将属于世界的权柄掌握在手中,我俯瞰芸芸众生,改变历史的进程。我是布兰多,沃恩德之王,这是属于我的传奇。.............分隔线.............通俗版简介:这是一个带着资深战士的重生记忆,穿越到自己曾经奋斗过的世界中扭转历史的脉络、叱咤风云的故事
  • 婚后的誘惑

    婚后的誘惑

    天,又黑了。向夕阳却没有一点睡意,她坐在沙发上,双手抱紧自己的双脚。夕阳抬起头,看着墙壁上的大钟。12点了……已经是半夜了,即使是再忙碌的工作也该休息了,可,她的却丈夫还没有回来。以往无论工作有多忙,潘凯易都会在八点前回家,然后让夕阳给他准备饭菜,再准备洗澡水。这两个多月来,潘凯易变了,他开始经常大半夜才回家,不然就是彻夜不归。这些举动当然让夕阳警惕起来。……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靠自己成功

    靠自己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亲自选编并翻译的马登代表作的选集。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此也成就了这本中文版的励志精品。美国的马尔滕博士,著书极多,内容都是激励和兴奋青年人的文字,为文鞭辟入理,剀切详明,令人百读不厌。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博士亲自选编翻译了这两本著作,并结集在国内出版,书名定为《成功之路》,给当时的青年以巨大的影响和激励,一扫当时消极、悲观、烦闷、颓唐的气氛。本书努力于有系统地介绍充满生机的新生活,即使不是绝无,至少可称仅有。这是译者不揣浅薄,翻译这本书的最大的理由。
  • 天生你狂:我有一个大梦想

    天生你狂:我有一个大梦想

    本书是一本关于梦想的著作,内容包括: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有一个大梦想、我因梦想而不同、我的“三为”行动、我的梦想事业、梦想是所有语言中最璀璨的词汇、关于梦想的对话等。
  • 阴阳眼与鬼道专家

    阴阳眼与鬼道专家

    孔子飘来:老子曰,看文就得讲礼貌。老子飘来:NO,NO孔子曰的不对,不但要讲礼貌,还要有点表示。恶魔曰:鸡蛋就别送我了,我家里很多……
  • 狼王洛玻

    狼王洛玻

    洛玻是狼群中的佼佼者,不仅长得高大,还非常聪明诡诈,是个卓越的首领,称霸喀伦坡山谷数年。可威风凛凛的它只有几名随从,但都很有名望。它们在喀伦坡地区横行霸道,肆无忌惮。农场主们对狼群的随意破坏愤恨不已,捉拿狼王的悬赏奖金一度高到可怕的程度,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抓捕洛玻,但均以失败告终。狼群中的布兰卡不听洛玻叮嘱,肆意妄为,陷入敌人特别设置的陷阱中被猎人捕捉,洛玻为了拯救它也陷入了陷阱中……
  • 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科普知识大博览)

    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科普知识大博览)

    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中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种类繁多的动物令人眼花缭乱,他们灵活敏捷的身手,漂亮的样貌,神秘独特的生活习性都能让你连连惊叹。你喜欢家里的小猫小狗吗?很多人都喜欢这些小动物。作为人类的伙伴,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和爱护动物,与他们和睦相处、共同成长,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先从了解他们开始吧!地球上的生命种类繁多,动物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大自然赐予的,能够和人类共同生长、相互影响的伙伴。从天上翱翔的飞禽到地上奔跑的野兽,从海底游弋的鱼类到洞穴里的昆虫等,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动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热闹,充满生机。我们人类也是动物世界的一分子,而且是最高级的动物。
  • 情劫契丹王

    情劫契丹王

    她——个女儿身却要肩负起整个家族庞大的生意!他——冷酷的契丹王,却不小心陷入一个汉人女子的温柔里!到底是契丹劫了她的货品,还是她劫走了契丹王的情?敬请关注!我的另一篇文:《明天,爱依然》http://m.pgsk.com/a/76223/欢迎大家阅读指导!你们的声音就是我写下去的动力!喜欢的请推荐收藏!不喜欢的请留下你的脚印!好让我改进!在此谢过啦!鞠躬!欢迎亲们加入QQ:1041678607更多的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