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05

第5章 薛瑄的河东之学与明代关中学者(2)

此处性字即宇宙根本法则,它有本体论和道德论双重意义。道、德、诚等概念是它的不同表现。薛瑄以道德理性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把天道(性、理、诚等)和人事(忠、恕、仁、义、礼、智等)贯通,把主要讲天道、性命的《中庸》、《易传》和主要讲人伦日用的《论语》、《孟子》等贯通。这表明薛瑄虽然主要是一个实践之儒,但对儒家形而上的境界是有体会的。与那些只注重体认心中四端而不能将之进至本体境界的儒者不同。

薛瑄既以理一分殊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他也承认朱熹未发是性、已发是情的说法,并把这一学说和周敦颐的“诚无为,几善恶”联系起来,他说:

廓然而大公者,性也;物来而顺应者,情也。性者情之体,情者性之用,此性所以无内外也。(《读书录》卷五)

性之本体,未感物时浑是善,到感物而动之初,则有善有不善,周子所谓“几”也。(《读书录》卷五)

朱熹自中和新说定,其性情体用已发未发贯通无滞,性为未发、情为已发,性是体、情是用的说法终生持守不变。这一说法为薛瑄所接受。薛瑄也把性作为本体,把感物而动之情作为性的作用,未感物时一性浑然。感于物而动,性表现为情,此时善恶萌生。善恶初萌即周敦颐所谓“几”。从心体来说,未发时廓然大公,已发时则物来顺应。廓然大公时性体显露,物来顺应时性表现为情。这些说法,都是对朱熹的承袭,而薛瑄的表述则非常清楚简洁。

薛瑄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不离不杂出发,以变化气质而复性为修养途径。他说:

为学第一在变化气质,不然,只是讲说耳。

为学只是要知性复性而已,朱子所谓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读书录》卷五)

知性首先是知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知此区别即要变化气质以复性。薛瑄言变化气质处甚多,其基本内容,以张载为依归,他说:

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言气质昏浊,则天地之性为其所蔽,故为气质之性。善反之而变其昏浊,则天地之性复明,若气质本清,则天地之性自存,初无待于反之之功也。(《读书录》卷五)

气质昏,遮蔽重,则反之为难;气质清,则天地之性直接透显,无待反之之功。所以须变化气质,昏者使明,浊者使清。气质对性的遮蔽和妨碍作用是强固的,所以必须勇加澄治之功,薛瑄说:

气强理弱,故昏明善恶皆随气之所为,而理有不得制焉。至或理有时而发见,随复为气所掩,终不能长久开通。所谓为学者,正欲变此不美之气质,使理常发见流行耳。然非加百倍之功,亦莫能致也。(《读书录》卷五)

“气强理弱”,表示人的本能欲望较之天赋道德意识更加强劲,气对理加于它的禁治有一种天然的反叛。理能否制欲,全看道德主体由修养之功而有的抑制能力能否战胜这种反叛。薛瑄仍然沿袭了理学“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途径,将道德理性与人的本能欲望的冲突

以及战胜这种冲突作为道德修养的内容。这和后来主张“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公”,重在调适天理人欲的冲突或更加重视顺适人的自然本能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薛瑄作为一个兢兢业业、时时检点自己言行的学者和官吏,其形象仍未脱出理学躬行派的面貌。他的修养途径,主要在去人欲,存天理,所以他说:

“为学大抵就己分上去其本无之私欲,全其固有之天理耳。”(《读书录》卷五)就这一点说,前人把薛瑄的修养功夫概括为“复性为宗”(《明儒学案·河东学案》)是有道理的。薛瑄临终留诗自道“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正表明了他复性功夫的最后归宿。

三格物与居敬

薛瑄的修养宗旨是变化气质以复性,变化气质须通过具体修养功夫,他的修养功夫中最重要的是居敬与穷理。居敬与穷理是程朱教人最主要的项目。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学者奉为圭臬。薛瑄以格物为修养功夫的第一步,他所谓格物,所包方面甚广,比程颐、朱熹“穷理亦多端”列举的项目还要多且细。他说:

格物所包者甚广,自一身言之,耳目口鼻身心皆物也。如耳则当格其聪之理,目则当格其明之理,口鼻四肢则当格其止肃恭重之理,身心则当格其动静性情之理。推而至于天地万物,皆然也。天地则当格其健顺之理,人伦则当格其忠孝仁敬智信之理,鬼神则当格其屈伸变化之理。以至草木鸟兽昆虫,则当格其各具之理。又推而至于圣贤之书,六艺之文,历代之政治,皆所谓物也,又当各求其义理,精粗本末,是非得失,皆所谓格物也。然天下之物众矣,岂能遍格而尽识哉?惟因其所接者,量力循序以格之,不疏以略,不密以穷,澄心精意,以徐察其极。(《读书录》卷二)

薛瑄不仅指出格物作为一种活动所包括的方面,而且指出了它应获致的结果。他所谓格物,几无所不包,初始见一物各有一理,终则见万物总为一理。朱熹所谓“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最后达到的,就是这种境界。知万物各具之理为“物格”,见万理总此一理为“知至”。达到这种境界就是知道了宇宙本性,知道了太极天理。所以他说:“物格知至则识太极矣”,“知至处即性之一原”,“知至乃知性知天”(《读书录》卷二)。这一过程是从分殊之理上升到理一之理的飞跃,是从具体知识上升到亦伦理亦审美的层次。这种层次,是一种体悟出的、超越具体意象的境界和胸怀。从心本身来说,这是一种心之体用皆达其极

致而通透为一的体验。

薛瑄的格物说,基本沿袭朱熹,但相较之下,薛瑄比朱熹更多地强调对宇宙根本之理的体认。朱熹是个极富实证知识兴趣的学者,虽然他格物的最终目的是明天理,但他说得更多的,并不是最后的获得,而是具体的实证的认知过程,这是同时的陆九渊和以后的王阳明批评他的主要方面,他也说自己“道问学上多了些子”。朱熹思想中有相当多的实证知识的成分。薛瑄作为一个实践之儒,强调心性修养,他对于朱熹大量有关实证知识的论述略去不讲,他的读书札记中绝少对实证知识的论述或阐发。这固然因为薛瑄作为一个官吏与朱熹作为一个奉祠取微薄之禄而把绝大精力用于著书讲学的学者不同,更重要的,与明代儒者对心性体验更加强烈的兴趣有关。明代初年的理学与宋代理学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后者更加重视心性体验,格物穷理直接指向心性修养,这一特点是显然的。因此可以说,纠正朱熹格物说重视实证知识的偏向不自王阳明始,明初诸儒就以曲折的方式开始了。这一点更表现在薛瑄对敬的发挥上。

敬是二程、朱熹修养功夫的基本方面,二程欲消除周敦颐所受的道家影响,以敬字易“静”字。朱熹把二程关于敬的思想具体化为“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以与他的已发未发、中和、性情诸说相对应。薛瑄继承了朱熹以敬为修养基础的思想,他说:“千古为学要法,无过于敬,敬则心有主而诸事可为。”(《读书录》卷五)敬的主要内容是心有主。主是主之以天理,这是实;主之以天理则心能容受外物而不为所溺,这是虚。他在比较程颢和程颐关于主敬虚实的论述时说:

程明道曰:“中有主则实,则外患不能入”。此实字指主敬而言。主敬则天理存而心实,外患自不能入。伊川曰:“中有主则虚,虚则外邪不能入”,此“中有主”即主敬之主,主敬则理虽实而心体常虚,虚则外邪不能入。(《读书录》卷五)

这是说,程颢所说的实和程颐所说的虚皆主敬。薛瑄的主敬非仅空守恭谨而已,而是与义相为依持,所以他常敬义双举,他说:“敬字自《书》中说起,孔子解《坤》六二,说敬与义尤详。为学之要无越此。”(《读书录》卷五)此处沿袭旧说,以“十翼”为孔子所作,虽不确切,但他认为,《坤》卦六二《象》辞“直以方”道出了敬义夹持之义。直即敬,方即义,直以方即敬义夹持。

薛瑄论居敬穷理二者交相发明之义更多,他说:

居敬以立本,穷理以达用。

居敬有力,则穷理愈精;穷理有得,则居敬愈固。

一于居敬而不穷理,则有枯寂之病;一于穷理而不居敬,则有纷扰之患。(以上见《读书录》卷五)

这里,居敬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方向的确立,穷理是精思义理。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充实。这就是薛瑄所说的“才收敛身心,便是居敬,才寻思义理,便是穷理,二者交资而不可缺一也”(《读书录》卷五)。但薛瑄在这二者中,实际更重视主敬,他对二程居敬穷理这平行的二者复分出本末主次,他说:

程子论恭敬,曰聪明睿智皆从此出。盖人能恭敬,则心肃容庄,视明听聪,乃可以穷众理之妙。不敬,则志气昏逸,四体放肆,虽粗浅之事,尚茫然而不能察,况精微之事乎?以是知居敬穷理二者不可偏废,而居敬又穷理之本也。(《读书录》卷五)

他还说:

古语曰:“敬,德之察也”,此语最宜潜体。盖道妙莫测,靡有攸定,惟敬,则能凝聚得此理常在。如心敬,则凝聚得德在心上;貌敬,则凝聚得德在貌上。以至耳目口鼻之类,莫不皆然。或有不敬,则心君放逸而天德亡,百体懈弛而物则废。虽曰有人之形,其实块然血气之躯,与物无以异矣。此敬之一字,乃聚德之本,而为践形尽性之要也欤!(《读书录》卷五)

但在薛瑄,居敬穷理二者在修养功夫纯熟后,实际是一事,或是一件功夫的两个方面。他对敬为聚德之本体会尤深。薛瑄作为一个实践之儒,以敬字整饬身心,律己甚严,他自谓:“余每夜就枕,必思一日所行之事。所行合理,则恬然安寝;或有不合,即辗转不能寐,思有以更其失。又虑始勤终怠也,因笔录以自警。”

“余每呼此心曰:‘主人翁在室否?’至夕必自省曰:‘一日所为之事合理否?’”(《读书录》卷五)真可谓朝乾夕惕,刻刻在心。

四薛瑄与明代关中学者

关学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一支,关学的创始人张载苦学精思,穷究天人性命,其学以躬行礼教为特点。张载死后,弟子星散。关学逐渐式微。弟子中有数人东入洛阳,从二程问学。从北宋至明代中期,关学虽不至断绝,但其中无有力人物。明代成化、正德之后,王恕、薛敬之、吕柟等,播声光于关中,虽无张载之盛,亦岑寂中一响。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张载的关学,其弟子学风大致相近,师徒授受,学说传承,有学派的规模。而明代关中学者,仅以其皆为陕人,其仕宦及学术活动,皆主要不在关中,且无大致相同的学术宗旨和相近的学风,也无明确的师承关系。故尚不足以称为“关学”,姑以“关中学者”称之。据王盛撰《薛文清公书院记》所列薛瑄门徒及从游学子,其中有关中士人十数辈,但无以学鸣者。《明儒学案》所载能传河东之学的关中学者,首推张鼎。张鼎为陕西咸宁人,成化进士,仕至户部右侍郎。少年时从父任职蒲州,因得及薛瑄之门,终生恪守师说。薛瑄殁后,张鼎为他搜集校正《文集》。张鼎之后有段坚、张杰、周小泉、薛敬之等人,皆学有所得。后学中较著名的是吕柟。吕柟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正德进士,官翰林修撰、国子祭酒等。吕柟在南京九载,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海内学者大集,环而听者前后几千余人”(《关学编》卷四)。《明儒学案》也说吕柟“讲席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自好之士,多出先生之门”(《明儒学案·师说》),著作多种,最著名的是《泾野子内篇》,是他各个时期讲学语录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吕柟之学,以朱子学为主,并继承了张载注重践履的特点。他曾与学者讨论为学之方,以格物致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为学大要。他反对王阳明致良知之学,认为致良知三字太笼统,应遵从朱子为学之方,格致诚正步骤秩然。格物穷理为功夫第一步,积学既多,意才可以诚。但他对于格物的内容,与朱熹看法不同。他认为朱熹的格物,内容太泛,容易造成学者注重格物,忽视诚意,只在知识上着眼,不能时时关涉身心修养的弊病。吕柟强调,格物之物,必是切于身心修养的,并且要在礼乐的陶养中进于道,他提出:“须将圣人言行,一一体贴在身上,将此身换做一个圣贤的肢骸。故今置身于礼乐规矩中,是不负父母生身之意也。”(《明儒学案》第151页)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张载“躬行礼教”,着重践履学风的影响。

吕柟也非常注重慎独,他认为慎独是人不知而己独知处,装缀矫饰作伪等一点也掺合不得。慎独是积累心地功夫的最切要方法。慎独可以包括朱熹“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二样功夫。《语录》问:“戒惧慎独,分做存天理遏人欲二件看,恐还不是。”先生曰:“此只是一个功夫,如《易》闲邪则诚自存。不但未与事物接应时是独,虽是应事接物时也有独处,人怎么便知?惟是自家知得。这里功夫却要上紧做。”(《明儒学案》第149页)“存天理”即静时涵养,“遏人欲”即动时省察。而慎独是一个功夫,可以包括这两个方面,人欲遏时,即是天理。慎独是心髓入微处的功夫。

在知行问题上,吕柟主张知行二者不可偏废,先知而后行。他认为,宋明诸大儒所教修养方法,似偏于知,当以行字为之补救。他说:

人之知行,自有次第,必先知而后行,不可一偏。傅说曰:“非知之艰”,圣贤亦未尝即以知为行也。周子教人曰静,曰诚,程子教人曰敬,张子以礼教人,诸贤非不善也,但亦各执一端。(《明儒学案》第142页)

这里虽然说的是道德修养方面的知与行,并不是理论上知和行的关系的讨论,但他有一明确的看法,这就是先知后行,知行并重。这里先后只表示具体知行中的次序,并不是说价值上的主与次、轻与重。明代哲学多讲心性体验,知行等抽象的理论问题不为所重。故吕柟亦仅泛泛提及而已。与他知行并重的见解相应,在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关系上,他反对张载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的说法,主张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相辅而行。如他的学生问:“张子何以言‘不梏于见闻?’”吕柟回答:“吾之知本是良的,然被私欲遮蔽了,必赖见闻开拓,师友夹持而后可。虽生知如伏羲,亦必仰观俯察。……殊不知德性与闻见相通,原无许多等第也。”(《明儒学案》第140页)就是说,知识是道德修养的辅助,知识的作用在唤醒心中本具的德性良知,而且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一的。这可看做对张载偏重于德性之知的纠正。总之,吕柟是一个持守程朱学说的学者,并且承续张载关学之流风余韵,没有大的创获。他的弟子在南方者居多,他们受阳明学的影响亦在所难免。

河东之学学风平实,而于平实中见精彩,非如王门后学中一些人一意求新,高自标榜,讥河东之学为“未见性”。后来东林学者高攀龙说:“薛文清、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后人或浅视之,岂知其大正在此。”(《会语》,《高子遗书》卷五)黄宗羲也说:“河东之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故数传之后,其议论设施,不问而可知其出于河东也。若阳明门下亲炙弟子,已往往背其师说,亦以其言之过高也。”(《明儒学案》第109页)这都是从纠王门后学的偏向着眼,赞扬河东之学平实无奇,与王门学者的评论自是不同。

同类推荐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热门推荐
  • 狂拽鬼眼邪魅女

    狂拽鬼眼邪魅女

    【装X版】远古遗失文明的问世,长生不老传说的躁动,消失的修真仙人涌现,神界仙界鬼界,各界都藏着惊天阴谋和野心,是要毁灭,还是统一?!曾经她是丢弃自我,狠心毒辣的可怜之人。如今她是坚韧勇敢,神鬼莫测的天帝后裔。她要活的人,阎王不敢收!她要亡的人,天神不敢救!有人说她是冷酷血腥杀人如麻的鬼眼修罗!也有人说她是奸诈狡猾满嘴谎言的恶魔特工!更有人说她是坚强善良仁爱伟大的太阳女神!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她?一号说:“逗逼人生,贱人贱智!”【人物版】1、她手持烈焰巨神魔斩,身披黄金耀天战甲,脚踏天帝龙尊宝座,于九霄云端,剑指众神,冷酷无情道:“我以铁拳革新这个世界!顺我者苍,逆我者亡!”2、公爵说:“再耀眼的日光也会被黑夜吞没,但我希望,吞噬她的人是我,也只能是我!”3、九鬼说:“我前世信仰你,今生追随你,我将前世今生奉到你面前,你看见了吗?”4、林裴说:“我这一生,最幸运的是遇见她,最不幸的也是遇见她。但不管幸与不幸,我都由衷的感谢上苍,让我的生命里有她出现。”5、四大天王说:“她一生都是我们老大!生,我们追随她!死,我们也跟着她!”6、某国武器大亨的女儿说:“她是我唯一认可的好朋友,刀山火海只要她一句话,我眉头都不会皱一下!”————————因为网文大整顿什么的你们都懂得,原来的简介不符合规矩,所以现在放上新的简介,书名也改了,收藏过的同学千万别走错路了啊。么么歘!
  • 朕本红妆

    朕本红妆

    《朕本红妆》当当购买地址:http://m.pgsk.com/8sxzWnU《朕本红妆·完美终结》当当购买地址:http://m.pgsk.com/8sxZg8B秦惊羽,大夏王朝最为尊贵的太子殿下,有玲珑颖悟之才,绝美沉沦之貌。皇城上惊鸿一现,那不经意回眸而笑,倾倒众生,冠绝天下,引多少痴男怨女尽折腰。不曾想,他,原来是个她……更没人知道,异世重生的她,将在这一片陌生大陆,大放异彩,一统江山……*****浴池里。一声惊呼过后,她眯眼看着面前温润如玉的俊逸少年,秀眉微挑,眼露疑惑。“你,就是我的贴身内侍,小燕儿?”这,也太暴殄天物了吧,美如谪仙的他,居然是个……太监?罢了罢了,这种身残志坚的特殊人物,她避而远之。可是,看着未着寸缕的自己,他怎么会面红耳赤,鼻血狂流?!“殿下……你……你怎么会是个……真是……太好了……”狭长的黑眸中,光芒一闪而过,十足惑人……演武场。数度拼杀完毕,她微笑仰视头顶英挺耀目的阳光骑士,双眸放光,口水泛滥。“你,就是我大夏第一勇士,雷牧歌?”帅,简直帅呆了,这种千载难逢的白马王子,她誓死追随。只不过,这个王子居然比她还要狂,一把将她拎起甩上马背,宣告所有——“生得这样美,从今往后,你就做我的男宠吧!”喂,有没有搞错,她是君,他是臣啊……*****这是一场阳光帅气男和极品妖精男的终极PK,在这奇幻的世界,华艳的年代,述尽相思,抵死纠缠……喜欢的话,就跳坑吧!……央央读者群:71765223(满员)央央读者群2:67985932(满员)央央读者群3:72122608(新群空位多,敲门砖:请报潇湘会员名)未央殿(V会员群):172861356(敲门砖:潇湘V会员ID,验证条件:V会员账户资料及龟央作品订阅截图)本文作者热爱写作,喜好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虽写文龟速蜗行,然态度认真,坚决杜绝低俗脑残,从无弃坑太监之恶习,请大家放心就座。非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女强文,不喜慎入。
  • 闪婚试爱,合约妻子不下堂

    闪婚试爱,合约妻子不下堂

    “到了适婚的年龄,就跟一个人,最好是不爱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因为不爱,才不会受伤。”这是文静宸在参加完前男友的婚礼以及被各种逼婚后总结出的“真理。”就这样她跟一个有着同样需求的人,结婚了。婚后的生活却不像婚前想的那么简单,前女友、前男友什么的搅得她的生活一团糟,而这男人也是腹黑一个,与她结婚的目的也并不单纯,她最后终于否定了自己之前总结的真理。让她没想到的是,在她要纠正自己错误的时候,那个男人却说自己已经爱上了她,那么她要不要将错就错下去呢?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的她,集佳话、传奇、艳情、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及作家,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一生的传奇经历都为当世仰叹。她的文学著作颇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其中,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小说《九十九度中》堪称经典。《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收录了林微因的散文、小说、书信等有代表性的美文,包括对古代建筑的看法及评价,真正将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展示在我们面前。
  • 踏破诸天

    踏破诸天

    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杀一是为罪,屠万即为雄。屠得九百万,方为雄中雄。宁教万人切齿恨,不教无有骂我人。放眼世界五万年,何处英雄不杀人?一雄功成万骨枯,世上几人得正果?小凡为登天,纵死亦无悔。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之一,由孙武编著。《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最负盛名的古代兵书。《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谋略著作。
  • 博弈

    博弈

    博弈是一种理论,历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一个过程,博弈是人类社会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是从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历史和博弈的关系。博弈讲究的是一种策略,策略决定输赢。在人生、事业不顺的时候,如何能够快速突破困境呢?找到合理的策略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这个策略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点上,而这个基点又必须是建立在对前途及周围所处环境等多方考虎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人要生存,必须要同周围的人交际。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要想让自己不受损失,就需要充分运用博弈论,对事情进行周详考虑,作出恰当的选择。
  • 凤啸九霄

    凤啸九霄

    她是,天下盟喋血首领。天使面孔,身材妖娆如火。生杀予夺,我行我素。他是,君王朝温柔王爷。绝色倾城,威震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天域神秘传人。预知生死,扭转乾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异星现,山河动。一愁,江山乱。一笑,江山定。乱世沉浮,笑点江山,俯瞰众生。天下,未必是男儿主掌的河山。危机四伏,看她如何坐拥江山美男。乱世,谁主沉浮?
  • 我们都被遗落了

    我们都被遗落了

    “所有的生命都像个苹果,有缺陷的,是因为你太完美,上帝怕别人嫉妒,所以咬了一口。所以,有缺陷的生命,都是上帝的宠儿。”“所以,你幸福吗。”“我还年轻,不懂得回答这句话。”“我知道,我还知道,幸福不是能馈赠的东西。”灰色的三年。有些时候,有些事,是我们不能把握的,就如命运.离落,菲岢,莫以安,徐格,浅释,等等.这些,站在青春的人,却面临着悲伤的洪流.是时光遗落了我们。还是我们被时光遗落。
  • 亲爱的向日葵(青春卷)

    亲爱的向日葵(青春卷)

    本书是“中学生必读的心灵故事”之青春卷。收录了近百篇短文,均为各种青春洋溢的故事,对青少年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作者均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知名杂志的金牌签约作家,文笔细腻,描写真实,文章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