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05

第5章 薛瑄的河东之学与明代关中学者(2)

此处性字即宇宙根本法则,它有本体论和道德论双重意义。道、德、诚等概念是它的不同表现。薛瑄以道德理性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把天道(性、理、诚等)和人事(忠、恕、仁、义、礼、智等)贯通,把主要讲天道、性命的《中庸》、《易传》和主要讲人伦日用的《论语》、《孟子》等贯通。这表明薛瑄虽然主要是一个实践之儒,但对儒家形而上的境界是有体会的。与那些只注重体认心中四端而不能将之进至本体境界的儒者不同。

薛瑄既以理一分殊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他也承认朱熹未发是性、已发是情的说法,并把这一学说和周敦颐的“诚无为,几善恶”联系起来,他说:

廓然而大公者,性也;物来而顺应者,情也。性者情之体,情者性之用,此性所以无内外也。(《读书录》卷五)

性之本体,未感物时浑是善,到感物而动之初,则有善有不善,周子所谓“几”也。(《读书录》卷五)

朱熹自中和新说定,其性情体用已发未发贯通无滞,性为未发、情为已发,性是体、情是用的说法终生持守不变。这一说法为薛瑄所接受。薛瑄也把性作为本体,把感物而动之情作为性的作用,未感物时一性浑然。感于物而动,性表现为情,此时善恶萌生。善恶初萌即周敦颐所谓“几”。从心体来说,未发时廓然大公,已发时则物来顺应。廓然大公时性体显露,物来顺应时性表现为情。这些说法,都是对朱熹的承袭,而薛瑄的表述则非常清楚简洁。

薛瑄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不离不杂出发,以变化气质而复性为修养途径。他说:

为学第一在变化气质,不然,只是讲说耳。

为学只是要知性复性而已,朱子所谓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读书录》卷五)

知性首先是知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知此区别即要变化气质以复性。薛瑄言变化气质处甚多,其基本内容,以张载为依归,他说:

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言气质昏浊,则天地之性为其所蔽,故为气质之性。善反之而变其昏浊,则天地之性复明,若气质本清,则天地之性自存,初无待于反之之功也。(《读书录》卷五)

气质昏,遮蔽重,则反之为难;气质清,则天地之性直接透显,无待反之之功。所以须变化气质,昏者使明,浊者使清。气质对性的遮蔽和妨碍作用是强固的,所以必须勇加澄治之功,薛瑄说:

气强理弱,故昏明善恶皆随气之所为,而理有不得制焉。至或理有时而发见,随复为气所掩,终不能长久开通。所谓为学者,正欲变此不美之气质,使理常发见流行耳。然非加百倍之功,亦莫能致也。(《读书录》卷五)

“气强理弱”,表示人的本能欲望较之天赋道德意识更加强劲,气对理加于它的禁治有一种天然的反叛。理能否制欲,全看道德主体由修养之功而有的抑制能力能否战胜这种反叛。薛瑄仍然沿袭了理学“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途径,将道德理性与人的本能欲望的冲突

以及战胜这种冲突作为道德修养的内容。这和后来主张“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公”,重在调适天理人欲的冲突或更加重视顺适人的自然本能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薛瑄作为一个兢兢业业、时时检点自己言行的学者和官吏,其形象仍未脱出理学躬行派的面貌。他的修养途径,主要在去人欲,存天理,所以他说:

“为学大抵就己分上去其本无之私欲,全其固有之天理耳。”(《读书录》卷五)就这一点说,前人把薛瑄的修养功夫概括为“复性为宗”(《明儒学案·河东学案》)是有道理的。薛瑄临终留诗自道“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正表明了他复性功夫的最后归宿。

三格物与居敬

薛瑄的修养宗旨是变化气质以复性,变化气质须通过具体修养功夫,他的修养功夫中最重要的是居敬与穷理。居敬与穷理是程朱教人最主要的项目。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学者奉为圭臬。薛瑄以格物为修养功夫的第一步,他所谓格物,所包方面甚广,比程颐、朱熹“穷理亦多端”列举的项目还要多且细。他说:

格物所包者甚广,自一身言之,耳目口鼻身心皆物也。如耳则当格其聪之理,目则当格其明之理,口鼻四肢则当格其止肃恭重之理,身心则当格其动静性情之理。推而至于天地万物,皆然也。天地则当格其健顺之理,人伦则当格其忠孝仁敬智信之理,鬼神则当格其屈伸变化之理。以至草木鸟兽昆虫,则当格其各具之理。又推而至于圣贤之书,六艺之文,历代之政治,皆所谓物也,又当各求其义理,精粗本末,是非得失,皆所谓格物也。然天下之物众矣,岂能遍格而尽识哉?惟因其所接者,量力循序以格之,不疏以略,不密以穷,澄心精意,以徐察其极。(《读书录》卷二)

薛瑄不仅指出格物作为一种活动所包括的方面,而且指出了它应获致的结果。他所谓格物,几无所不包,初始见一物各有一理,终则见万物总为一理。朱熹所谓“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最后达到的,就是这种境界。知万物各具之理为“物格”,见万理总此一理为“知至”。达到这种境界就是知道了宇宙本性,知道了太极天理。所以他说:“物格知至则识太极矣”,“知至处即性之一原”,“知至乃知性知天”(《读书录》卷二)。这一过程是从分殊之理上升到理一之理的飞跃,是从具体知识上升到亦伦理亦审美的层次。这种层次,是一种体悟出的、超越具体意象的境界和胸怀。从心本身来说,这是一种心之体用皆达其极

致而通透为一的体验。

薛瑄的格物说,基本沿袭朱熹,但相较之下,薛瑄比朱熹更多地强调对宇宙根本之理的体认。朱熹是个极富实证知识兴趣的学者,虽然他格物的最终目的是明天理,但他说得更多的,并不是最后的获得,而是具体的实证的认知过程,这是同时的陆九渊和以后的王阳明批评他的主要方面,他也说自己“道问学上多了些子”。朱熹思想中有相当多的实证知识的成分。薛瑄作为一个实践之儒,强调心性修养,他对于朱熹大量有关实证知识的论述略去不讲,他的读书札记中绝少对实证知识的论述或阐发。这固然因为薛瑄作为一个官吏与朱熹作为一个奉祠取微薄之禄而把绝大精力用于著书讲学的学者不同,更重要的,与明代儒者对心性体验更加强烈的兴趣有关。明代初年的理学与宋代理学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后者更加重视心性体验,格物穷理直接指向心性修养,这一特点是显然的。因此可以说,纠正朱熹格物说重视实证知识的偏向不自王阳明始,明初诸儒就以曲折的方式开始了。这一点更表现在薛瑄对敬的发挥上。

敬是二程、朱熹修养功夫的基本方面,二程欲消除周敦颐所受的道家影响,以敬字易“静”字。朱熹把二程关于敬的思想具体化为“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以与他的已发未发、中和、性情诸说相对应。薛瑄继承了朱熹以敬为修养基础的思想,他说:“千古为学要法,无过于敬,敬则心有主而诸事可为。”(《读书录》卷五)敬的主要内容是心有主。主是主之以天理,这是实;主之以天理则心能容受外物而不为所溺,这是虚。他在比较程颢和程颐关于主敬虚实的论述时说:

程明道曰:“中有主则实,则外患不能入”。此实字指主敬而言。主敬则天理存而心实,外患自不能入。伊川曰:“中有主则虚,虚则外邪不能入”,此“中有主”即主敬之主,主敬则理虽实而心体常虚,虚则外邪不能入。(《读书录》卷五)

这是说,程颢所说的实和程颐所说的虚皆主敬。薛瑄的主敬非仅空守恭谨而已,而是与义相为依持,所以他常敬义双举,他说:“敬字自《书》中说起,孔子解《坤》六二,说敬与义尤详。为学之要无越此。”(《读书录》卷五)此处沿袭旧说,以“十翼”为孔子所作,虽不确切,但他认为,《坤》卦六二《象》辞“直以方”道出了敬义夹持之义。直即敬,方即义,直以方即敬义夹持。

薛瑄论居敬穷理二者交相发明之义更多,他说:

居敬以立本,穷理以达用。

居敬有力,则穷理愈精;穷理有得,则居敬愈固。

一于居敬而不穷理,则有枯寂之病;一于穷理而不居敬,则有纷扰之患。(以上见《读书录》卷五)

这里,居敬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方向的确立,穷理是精思义理。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充实。这就是薛瑄所说的“才收敛身心,便是居敬,才寻思义理,便是穷理,二者交资而不可缺一也”(《读书录》卷五)。但薛瑄在这二者中,实际更重视主敬,他对二程居敬穷理这平行的二者复分出本末主次,他说:

程子论恭敬,曰聪明睿智皆从此出。盖人能恭敬,则心肃容庄,视明听聪,乃可以穷众理之妙。不敬,则志气昏逸,四体放肆,虽粗浅之事,尚茫然而不能察,况精微之事乎?以是知居敬穷理二者不可偏废,而居敬又穷理之本也。(《读书录》卷五)

他还说:

古语曰:“敬,德之察也”,此语最宜潜体。盖道妙莫测,靡有攸定,惟敬,则能凝聚得此理常在。如心敬,则凝聚得德在心上;貌敬,则凝聚得德在貌上。以至耳目口鼻之类,莫不皆然。或有不敬,则心君放逸而天德亡,百体懈弛而物则废。虽曰有人之形,其实块然血气之躯,与物无以异矣。此敬之一字,乃聚德之本,而为践形尽性之要也欤!(《读书录》卷五)

但在薛瑄,居敬穷理二者在修养功夫纯熟后,实际是一事,或是一件功夫的两个方面。他对敬为聚德之本体会尤深。薛瑄作为一个实践之儒,以敬字整饬身心,律己甚严,他自谓:“余每夜就枕,必思一日所行之事。所行合理,则恬然安寝;或有不合,即辗转不能寐,思有以更其失。又虑始勤终怠也,因笔录以自警。”

“余每呼此心曰:‘主人翁在室否?’至夕必自省曰:‘一日所为之事合理否?’”(《读书录》卷五)真可谓朝乾夕惕,刻刻在心。

四薛瑄与明代关中学者

关学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一支,关学的创始人张载苦学精思,穷究天人性命,其学以躬行礼教为特点。张载死后,弟子星散。关学逐渐式微。弟子中有数人东入洛阳,从二程问学。从北宋至明代中期,关学虽不至断绝,但其中无有力人物。明代成化、正德之后,王恕、薛敬之、吕柟等,播声光于关中,虽无张载之盛,亦岑寂中一响。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张载的关学,其弟子学风大致相近,师徒授受,学说传承,有学派的规模。而明代关中学者,仅以其皆为陕人,其仕宦及学术活动,皆主要不在关中,且无大致相同的学术宗旨和相近的学风,也无明确的师承关系。故尚不足以称为“关学”,姑以“关中学者”称之。据王盛撰《薛文清公书院记》所列薛瑄门徒及从游学子,其中有关中士人十数辈,但无以学鸣者。《明儒学案》所载能传河东之学的关中学者,首推张鼎。张鼎为陕西咸宁人,成化进士,仕至户部右侍郎。少年时从父任职蒲州,因得及薛瑄之门,终生恪守师说。薛瑄殁后,张鼎为他搜集校正《文集》。张鼎之后有段坚、张杰、周小泉、薛敬之等人,皆学有所得。后学中较著名的是吕柟。吕柟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正德进士,官翰林修撰、国子祭酒等。吕柟在南京九载,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海内学者大集,环而听者前后几千余人”(《关学编》卷四)。《明儒学案》也说吕柟“讲席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自好之士,多出先生之门”(《明儒学案·师说》),著作多种,最著名的是《泾野子内篇》,是他各个时期讲学语录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吕柟之学,以朱子学为主,并继承了张载注重践履的特点。他曾与学者讨论为学之方,以格物致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为学大要。他反对王阳明致良知之学,认为致良知三字太笼统,应遵从朱子为学之方,格致诚正步骤秩然。格物穷理为功夫第一步,积学既多,意才可以诚。但他对于格物的内容,与朱熹看法不同。他认为朱熹的格物,内容太泛,容易造成学者注重格物,忽视诚意,只在知识上着眼,不能时时关涉身心修养的弊病。吕柟强调,格物之物,必是切于身心修养的,并且要在礼乐的陶养中进于道,他提出:“须将圣人言行,一一体贴在身上,将此身换做一个圣贤的肢骸。故今置身于礼乐规矩中,是不负父母生身之意也。”(《明儒学案》第151页)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张载“躬行礼教”,着重践履学风的影响。

吕柟也非常注重慎独,他认为慎独是人不知而己独知处,装缀矫饰作伪等一点也掺合不得。慎独是积累心地功夫的最切要方法。慎独可以包括朱熹“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二样功夫。《语录》问:“戒惧慎独,分做存天理遏人欲二件看,恐还不是。”先生曰:“此只是一个功夫,如《易》闲邪则诚自存。不但未与事物接应时是独,虽是应事接物时也有独处,人怎么便知?惟是自家知得。这里功夫却要上紧做。”(《明儒学案》第149页)“存天理”即静时涵养,“遏人欲”即动时省察。而慎独是一个功夫,可以包括这两个方面,人欲遏时,即是天理。慎独是心髓入微处的功夫。

在知行问题上,吕柟主张知行二者不可偏废,先知而后行。他认为,宋明诸大儒所教修养方法,似偏于知,当以行字为之补救。他说:

人之知行,自有次第,必先知而后行,不可一偏。傅说曰:“非知之艰”,圣贤亦未尝即以知为行也。周子教人曰静,曰诚,程子教人曰敬,张子以礼教人,诸贤非不善也,但亦各执一端。(《明儒学案》第142页)

这里虽然说的是道德修养方面的知与行,并不是理论上知和行的关系的讨论,但他有一明确的看法,这就是先知后行,知行并重。这里先后只表示具体知行中的次序,并不是说价值上的主与次、轻与重。明代哲学多讲心性体验,知行等抽象的理论问题不为所重。故吕柟亦仅泛泛提及而已。与他知行并重的见解相应,在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关系上,他反对张载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的说法,主张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相辅而行。如他的学生问:“张子何以言‘不梏于见闻?’”吕柟回答:“吾之知本是良的,然被私欲遮蔽了,必赖见闻开拓,师友夹持而后可。虽生知如伏羲,亦必仰观俯察。……殊不知德性与闻见相通,原无许多等第也。”(《明儒学案》第140页)就是说,知识是道德修养的辅助,知识的作用在唤醒心中本具的德性良知,而且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一的。这可看做对张载偏重于德性之知的纠正。总之,吕柟是一个持守程朱学说的学者,并且承续张载关学之流风余韵,没有大的创获。他的弟子在南方者居多,他们受阳明学的影响亦在所难免。

河东之学学风平实,而于平实中见精彩,非如王门后学中一些人一意求新,高自标榜,讥河东之学为“未见性”。后来东林学者高攀龙说:“薛文清、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后人或浅视之,岂知其大正在此。”(《会语》,《高子遗书》卷五)黄宗羲也说:“河东之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故数传之后,其议论设施,不问而可知其出于河东也。若阳明门下亲炙弟子,已往往背其师说,亦以其言之过高也。”(《明儒学案》第109页)这都是从纠王门后学的偏向着眼,赞扬河东之学平实无奇,与王门学者的评论自是不同。

同类推荐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热门推荐
  • 曾国藩3:黑雨

    曾国藩3:黑雨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重生之妻本风流

    重生之妻本风流

    梅飞飞重生了!前一生,她遭遇背叛,受过伤害,这一世,她不愿重蹈覆辙,只求远远逃开。谁想到,等她阅尽美男无数,历经万水千山,一回头,他仍在原地默默等待。片段一:他低低地道:“我真的让你这么讨厌?”她转过身去,从鼻子里不屑地哼了一声:“现在知道也不算晚。”“那我们的承诺呢?梅飞飞!”她全身陡然一震。承诺?原来他也曾是个相信承诺的人吗?可惜,她现在却早已不再相信!片段二:艾洁的声音气急败坏:“梅飞飞!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对他?你怎么能总是这么残忍?你不知道他爱你吗?!他爱你!他一直在爱你!”“他爱我?你确定他是真的爱我吗?”想起前世的伤害,她冷冷一笑,“那好啊,那么不妨让时间和空间来证明一下!”片段三:“飞儿,我说过,如果有一天,这世上再没有人爱你,那一定是因为,我不在了。”“既然如此,你就该好好活着,净做这种傻事干什么?!”“你这样说,我可以理解为,你终于愿意再一次接受我了吗?嗯?”…本文有宠有虐,有笑有泪,有校园爱情,有都市恋曲。过程貌似NP,结局其实一对一。
  • 我是你的克星

    我是你的克星

    “听我说!从你进公司就注意到了你,把你带到身边做事也是因为不想你离我太远。你可以把我的表白当作一个项目预案,好好考虑!过几天答复我也行的,但是不要让我等太久!”
  • 高手寂寞2

    高手寂寞2

    其实,高手有一颗寂寞的心,因为高手的造就本就是用寂寞堆积而成。想快乐,想精彩,想无虑,就别当高手。高手寂寞2,承接高手寂寞江湖部结局展开的新神话部,剧情、以及11C角色定位,包括结局,均与旧神话部完全不同。三界,即江湖。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巫女传奇

    巫女传奇

    一个会法术的异族族长,一个为心爱之人走火入魔的痴情皇子。本该毫无交集的两人,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相知相识。“一个满心都是权势的人,想必也不是什么好人。”初见,她瞧不起他,满眼鄙视。“有我在,尽管放手一试。”后来,她满心托付,却不知早已走进他设下的圈套。当最后,是对是错,当真还有那般重要吗?她消失之后,他只感觉……心,仿佛空了。
  • 重生之别惹豪门千金

    重生之别惹豪门千金

    前世辍学后被生父找到,一跃成为豪门千金,却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23岁那年,生父暴亡,男友背叛,表妹下毒制造她为情自杀的假象,永除后患……重生回17岁,所有害我的人,我不会指望老天有眼,而是用自己的双手讨还一切,笑看你们一世悲凉!后妈?表妹?叫你们生不如死!渣男?滚开!再蹦达把你拍墙上去抠都抠不下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换换爱:恋上拽校草

    换换爱:恋上拽校草

    辛辛苦苦上了这传说中的贵族学院,住上了别墅级别的宿舍,还遇上了三个极品大美女做舍友。就在玉洛川以为自己时来运转的时候,身边的坏蛋一个个出现了,好好的日子天天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哦买糕的,她究竟招谁惹谁了?那啥,最坏的那个大坏蛋,别露出那种奸笑接近本小姐,本小姐会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