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38

第38章 胡直对心学宗旨的发挥(2)

门人问曰:“先生奚学?”曰:“吾学以尽性至命为宗,以存神过化为功。性也者,神也。神不可以意念滞,故常化。程伯子所谓‘明觉自然’,言存神也;所谓‘有为应迹’,言过化也。今之语尽性者失之,则意念累之也。”曰:“请下之。”曰:“以仁为宗,以觉为功,以万物各得其所为量,以通昼夜忘物我为验,以无声无臭为至。”曰:“请复下之。”曰:“以一体为宗,以独知为体,以戒惧不昧为功,以恭忠敬为日履,以无欲达于灵明为至。”(《胡子衡齐·续问》)

他的功夫的最高宗旨为尽性至命,但这是一个理学家共同的修养归趣,胡直的特点在于他把这一宗旨具体为存神过化。他明确说“神即性”,意为,性透显到心的层面时,它的作用和表现是非常神妙的,它随物俯仰,表现出基准的稳定性和境遇的圆通性的统一,存神即心无私欲的干扰,保持性的这种性质时时彰显,时时流行。过化就是使被它主宰、受它支配的具体意念行为,皆为其所化。这种化是自自然然、原原本本的。存神为本体,过化为功用,存神不间断而又无形迹可寻。如不能达到这个境界而求其次,则以求仁为宗旨,以仁时时体验于心中为功夫。所达到的目的,为万物各得其所,即“鸢飞鱼跃”、“活泼泼地”、充满生气和秩序的境界。这种境界的直接结果就是有了物我一体的体验,而又不露痕迹,非强探力索而自然着到。如果这种境界达不到而求其次,便是以万物一体为宗旨,以慎独为功,以孔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为日常践履,以无欲而心地明彻为最佳感受。

这三种功夫境界有高下,次第有先后。存神过化重在形上形下贯通,本体功夫贯通,性命与身心贯通。求仁重在体认先天,慎独重在后天日常践履。每个立志修习性命之学的人,都应择其性之所长,力之所近,以实有诸己为最终目标。

胡直这套功夫论,以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为归趣,以识仁体仁为宗旨,表现出贯境界功夫为一的特点,具有以学润身、以德化气、以境界带动功夫的倾向。这一点与他的老师罗洪先盛年宗旨主静归寂有很大的不同,但与罗洪先“晚年彻悟于仁体”相近。可以这样说,江右王门从总体上说,偏重于功夫,但其中王时槐、胡直的功夫论有以形上觉解为主、以觉解化形质的特点。这一点在王时槐尤为突出。胡直虽也有此趋向,但形上思辨之广大高明尚逊于王时槐。

二物不外乎心,察之外无物

虽然在物的最终构成上,胡直承认气为万物的本原,承认“二五之气,成质为形”。但他认为,具体的物象,却不是二五之气直接呈现给人的,而是人心的结撰。他说:

天者,吾心为之高而覆也;地者,吾心为之厚而载也;日月,吾心为之明而照也;星辰,吾心为之列而灿也。雨露者吾心之润,雷风者吾心之薄,四时者吾心之行,鬼神者吾心之幽者也。江河山岳、鸟兽草木之流峙繁植也,火炎水润、木文石脉,畴非吾心也;蝼蚁虎狼、鸿雁鸠,畴非吾心也;一身而异窍,百物而殊用,畴非吾心也。是故皎日者,所以造天地万物者也;吾心者,所以造日月与天地万物者也。其惟察乎!匪是,则亦黝墨荒忽,而日月天地万物熄矣。日月天地万物熄,又恶睹夫所谓理哉?予故曰:察之外无理也。(《理问》下,《胡子衡齐》卷一)

这一段话,集中说明了他的“心造天地万物”的观点。承认万物本原为二气五行,又认为万物为心造,则这种“造”必是认识论上的。在胡直看来,高覆、厚载、明照、列灿等属性皆是人将自己的认识赋予天地日月星辰的结果。事物本身是不是本然地具有这些性质,是人的认识能力无法达到的。人心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他称之为察。察就是人心对万物的整理作用,就是人将自己的认识成果赋予物的过程。离开了察,剩下的是“黝墨荒忽”,即绝对的无差别的漆黑一团。满眼灿然的天地万物,都是人的认识活动呈现给人的物象。所以,天地间万物,“其惟察乎!”“察之外无物”。

胡直这个思想,是从认识角度讲心生起万物。这一点,与陆九渊的弟子杨简、与佛教唯识宗,有直接的思想渊源,而与王阳明思想有所背离。

杨简是陆九渊的著名弟子,他把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往更加主观化的方向发展了。杨简认为,世界本体是混沌,无差别,无分际,通为一体,他自述这种对世界本体的神秘观想说:

先大夫尝有训曰:“时复反观。”某方反观,忽觉空洞无内外、无际畔,三才万物、万化万事、幽明有无,通为一体,略无缝罅。(《慈湖遗书续》卷一)

这种通为一体的状态和胡直所谓“黝墨荒忽”一致,都是指人未赋予事物以形象之前的混沌、漆黑一团的状态。世界的本体如此,而进入人的表象的鸟飞兽走山峙川流的万象都各有状貌,各按其本性的必然性运动不息。在杨简看来,事物的状貌是人的认识赋予的,这种认识即“反观”。人所能把握的,是经过人的反观整理使万物有了状貌之后的形象。所以杨简以为,人心是万物相貌的赋予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万象是人心所造,宇宙是“己”的创造物。“易”作为宇宙大化流行,是人心的创造。他说:

易者,己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以易为天地之变化,不以易为己之变化,不可也。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清明者,吾之清明;博厚者,吾之博厚,而人不自知也。人不自知,而相与指名曰彼天也,彼地也,如不自知其为我之手足,而曰彼手也,彼足也。……夫所以为我者,毋曰血气形貌而已也。吾性澄然清明而为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己易》,《慈湖遗书》卷七,第1~2页)

在杨简这里,宇宙本体是“混融无内外,贯通无异殊的”。但现实的万物,其状貌却千差万别,“我”的认识作用,造成了天地万物的形象。这与胡直的“天地者,吾心为之高厚覆载”是同一思想方式,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胡直和杨简都从认识的角度揭示了心学的一个方面:人的认识活动是人所认识到的东西的创造者。人的认识活动,不是照镜子式的直观,而是在其中渗透了人对所要认识的对象的主观意向。认识不是简单的感觉活动,感觉也不简单地直接给予我们外界实在。未经过认识活动陶熔的,是无差别的混沌。中国古代哲学中,专门论述认识活动及其具体机制和过程的著作极少,但无疑地杨简和胡直的著作中关于心造天地万物的论证都是从认识方面着眼的,这在素朴认识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中国古代哲学中是别具一格的。

胡直和杨简着重从认识方面论证心造天地万物,是对于师旨的背离。陆九渊主心即理,他强调的是,宇宙万物之理和人心中的理从伦理角度说是同一的,不必心外寻理,发明本心即是。他说的“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是这个意思。而杨简则由伦理意义扩大到认识领域,将陆九渊的“心即理”扩展为“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这是论证角度上的根本转向,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为数不多的从伦理框架中逸出的例证。虽然杨简的这一转向被现代某些学术观点斥为“赤裸裸的唯我论”,但这种转向和逸出是有意义的。它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内外合一增加了新的解释维度。

胡直对于王阳明也有这样的转向。王阳明把陆九渊的“心即理”充扩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说,离开了人的善良意志,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离开了善良意志的所谓道德事项只是“装缀”、“扮戏子”。事父之孝,事君之忠,必是“以纯乎天理之心”发为忠君孝父的具体行为。而纯乎天理之心,不过是对天赋良知的扩充,所以“心外无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人应该在道德意志参与其中的事上用功,所谓“物”即“意之所在”,“意之涉着处”,物是意志的指向,不是纯然与人无干涉的“客观实在”。王阳明的这些著名命题着眼点皆在伦理上。

胡直并非不注意心学的伦理方面,他的心性学说已说明了这一点。但胡直对于心造天地万物的论证,还从认识方面着眼。这对于王阳明专就伦理方面着眼,同样是一种转折。这种转折在胡直思想中是合乎逻辑的,这不仅因为他“直将此学尽头究竟,不敢为先儒顾惜门面”的理论勇气使他不放过新的领域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胡直与杨简有着同样的学禅经历,有着同样的“天地万物皆吾心造”的神秘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发展到对于认识活动本身的究问,而究问的结果是推出“天地万物畴非吾心”的结论。

胡直的“心造天地万物”、“天地间万物,其惟察乎”的思想,与禅宗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如前所述,胡直在韶州时,曾随邓钝锋习禅:“每日见予与诸生讲习毕,则要共坐。或踞床,或席地,常坐夜分,少就寝,鸡鸣复坐。其功以休心无杂念为主,其究在见性。……一日,心思忽开悟,自无杂念,洞见天地万物皆吾心体,喟然叹曰:‘予乃知天地万物非外也。’”(《困学记》,《明儒学案》第521页)韶州习禅在胡直三十二岁时,此后,禅学作为一种学养就成了胡直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有这种禅悟的体验,胡直并不像大多数理学家那样,对禅抱一种深拒固闭的态度,而是认为禅学与儒家心性之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他尝说:

某则以为老佛之言或类吾儒,而吾儒之言亦有类老佛者。此则譬之食稻衣锦,虽庄、皆然。(《答唐明府书》,《衡庐精舍藏稿》卷二十)

若夫释所称三界唯心,山河大地为妙明心中物,其言虽少偏,而亦不至大谬。(《六锢》,《衡庐精舍藏稿》卷二十八)

胡直认为,释氏之少偏处,在于其出世路向,在于其弃绝伦理纲常。而在对天地万物的看法上,释氏不必与儒家不同。胡直的“察之外无理”就是佛家的“万法唯识”。他的“天者,吾心为之高而覆也;地者,吾心为之厚而载也”就是佛家的“山河大地为妙明心中物”。禅宗以心为万法的本体,以心为起灭天地的根据,思想路径是认识的而非伦理的,胡直在认识论上有取于佛教,而在伦理上则固守儒家原则。

胡直接受禅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主张“觉即性”。他说:舍人心之觉则无性矣,又焉有理哉?故觉即性,非觉之外有性也。性即理,非性之外有理也。又乌有夫觉虚理实、心虚性实

之谓哉!……然则所觉者即能觉之为之也。(《六锢》,《衡庐精舍藏稿》卷二十八)

他的本意是要说,心与性、与情不可分,性情须借觉来表达。三者是同一的东西的不同方面,他反对将心性理三者截然割裂。程朱一派强调心性情三者的不同,胡直则强调三者的不相分离。所以他反对“觉虚理实”、“心虚性实”之类容易导致三者分离的见解,他主张无觉则无性,无觉则无理。胡直的特出之处在于他直接吸收禅宗的心性本觉说,以觉代心,将心性理的同一变为觉是性理的产生者和根据。他所说的性理,其内容仍是儒家的,但他突出了性理与觉的不可分离。这里仍是在突出心的觉知、权度在心性关系中的重要性,他说:

曰定理非觉,畴定之乎?至精之理非觉,畴精之乎?高下之准,轻重之权,非此觉为之天权天度天星天寸,其畴为之乎?近儒必欲外觉以求理,则亦所谓外火求明,外水求清,非特不可,亦必不能也。乃犹以觉理分心性,以心性分儒佛,吾恐心与性、儒与佛皆不得其服矣。(《申言》下,《衡庐精舍藏稿》卷三十)

就是说,心是性理产生的根据,也是性理落实于行为的承担者、操作者。一切皆心之觉的作用,故觉与性理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胡直一生,有极强的怀疑精神,对当时占学术界统治地位的朱熹、王阳明之学,他都提出怀疑,他自言:“反复而之,平心而求之,不致徇近儒,亦不参己见。”(《困学记》,《明儒学案》第523页)

他对先儒指出三点质疑,对同时代的儒者提出四点质疑。这些疑问集中到一点,就是反对在事事物物上求理而遗却己心。这是他的心学的必然结论。在这些疑问中表现出他尊崇自得、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个性。

同类推荐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经久不衰。,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
热门推荐
  • 天地颂(第一部)

    天地颂(第一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稻草人(青少版名著)

    稻草人(青少版名著)

    依据其思想发展的轨迹顺序排列,以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考虑到阅读对象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书中的重点词语和写作技法作了相应注释,以期在词语运用及写作技法上有所指导。叶圣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他的童话作品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
  •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你也许对“心理健康”这个词感到生疏。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谈论和使用“身体健康”这个词语,而很少说“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着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上同样也存在着健康问题。比如说,在日常生活里,许多人都体验过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来自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刺激,适应能力很差,那么,这些刺激便会成为恶性刺激,损害身心健康,并可导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义,只着眼于生理上的、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教师个人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自行放弃,而且权利和义务具有交叉性,如教师教书育人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学校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属于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权利与义务并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本书就是从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出发,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把我国的法治发展推向更好的发展。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魔杖

    魔杖

    时值大雪纷飞,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几只饥饿的乌鸦在雪幕里盘旋穿梭。房屋、树木、山脊全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鹅毛大雪依然纷纷扬扬地飘落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雪地里猛然戳进一根拐杖,紧跟着拐杖的痕迹,一个穿着毡鞋的老人,留下一行重重的、蹒跚的大脚印……
  • 耍的就是剑

    耍的就是剑

    蛮荒圣教新教主上任,牵起了新一场风波;一直操纵全局的神秘势力蠢蠢欲动,叶岚,沈龙,尘悔三名当代高手齐聚蛮荒,大战蛮荒圣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算尽仙缘

    算尽仙缘

    少年道士“魔隐命”,机缘之下入灵门。被放养,遇狐妖,强抗天道命劫。踩天才,借法宝,笑傲修炼群雄。能装疯,会卖傻,更懂忽悠骗仙人。天机之术窥天道,借机缘,断人生死,抢法宝。什么“魔隐命”?十五岁天道不容,天雷斩杀。什么天才?在本道士面前都是浮云。什么上坑货?看到貌美女修,不管是敌是友,哭着喊着求带走。什么天机之术?算人命理,断生死,求得仙缘,踏大道。这是一个道士的故事,这是一愈来愈残酷的修炼世界,且看小道士如何不断突破,踏血前行,俯视苍生,打开陈封已久的仙道之门……
  • 狂妃逆天

    狂妃逆天

    展邪依,国家一级特种兵,因未婚夫的算计而落入圈套中,被雷电劈中消香玉损!当现代特种兵穿越到天界,成为城主府大小姐,一切的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天才变成废柴?那她再让废柴变成天才不就行了。人人唾弃?没关系,她会让那些人都统统闭上嘴巴,再无唾弃的可能!陷害她的罪魁祸首,她会让她知道,得罪她的下场,是多么的销魂!***在这弱肉强食的天界,她唯有努力变强,强到所有人都仰望的地步,那样才不会被人威胁!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雷电攻击下,让她成功的修炼了万年难遇的混沌之力!当两颗不同的灵魂相容,即可合二为一,又可分开成为单独的个体之时,掀起的又是怎样的风暴!当她成为天界的强者,通过往生塔重回现代之时——等待她的又将是怎样的阴谋?而一直跟随在她身边的魂棍,又有着怎样的惊天之密?神秘男人的一次次出现,一次次相帮,看似充满目的的举动下,又有着怎样的宠溺温柔!本文男强女强,一对一宠文,男女主身心绝对干净!!!***推荐铱铱的旧文:《幻神王妃》铱坊推荐好姐妹的文文:《废柴小姐太妖孽》菩提苦心《重生之我本彪悍》大尾巴猫《妖娆神音师》葉瓶子《重生之桃源商女》黑血女王《田园地主婆》沫迷糊《逆天驭兽师》柒月甜
  • 真龙气1

    真龙气1

    民初,张天师携子南下寻找真龙气,引出一场千古未有的奇事。民国第一相士袁度,为何隐居江南小镇?化外奇人蓝云天,为何踏足中原?天师传人之争,六十三代天师究竟谁来执掌?天下龙脉精华,真龙气究竟在何处?一切的一切,尽在《真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