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200000036

第36章 《周礼》成书于汉初(14)

古乐就是德音,是致治之极在音乐上的体现,其功能在和民心、化万物。《乐记》说:“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这段文字提到音乐的效用时,在敬、顺、亲三者之前都加一“和”字,成为和敬、和顺、和亲,这是很特殊的表达。敬、顺、亲三者可以用语言教,也可以用德音化,用德音化成者方可称“和”。所以,唯有德音雅乐,才能奏于庙堂,播于四方,化育万民。

新乐不然,“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糅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荀子也批评说:“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如此不堪的新乐,势必对人的心志造成消极影响。

子思学派礼乐思想的核心,是要从内到外系统地解决人性与道德浑然一体的问题。楚简云:“乐,内也。礼,外也。礼乐,共也。”又云:“德者,且莫大乎礼乐。”音乐能够从根本上左右心志的走向,可以化性。因此,“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礼教与乐教,缺一不可。但从功能上来说,乐教优于礼教,所以说:“笑,礼之浅泽也;乐,礼之深泽也。”在缘情制礼的理论体系中,最终极的目标,就是要将人性引向道德境地,《诗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性自命出》说:“始者近情,终者近义。”两者的主旨完全一致。

四,余论:东周礼乐思想与孔子

从商代盛行的致敬鬼神之礼,到西周出现以道德为核心的礼制,再到东周形成的以心性学说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是先秦之礼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礼乐思想的形成,使礼走入理论之境,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堪称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现在的问题是,子思学派创立的礼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如何?

为回答这一问题,先要提及应该注意的两个现象。首先,东周礼乐思想以天道、性、命等范畴为核心,这恰恰是孔子很少谈及的问题。众所周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贡也曾经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次,在孔子的言论中,“礼”虽然时常被提及,但其内涵相当模糊。孔子关于礼的论述,往往义随文出,没有固定的边界。因此,我们很难得到一个孔子关于礼的明确的概念。孔子喜欢音乐,但留下的论述不多,《论语》记他与大司乐的谈话:“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这仅仅是一种描述,而不是理论性的讨论。孔子喜欢礼、乐连言,但我们不清楚孔子对礼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它与心性之说没有太多的联系。孔子屡言自己向往周公之典,因此,他所说的礼,实际上是指周代的礼乐制度。

既然孔子所说的礼乐,在概念和体系上都与子思学派大相径庭,那么,师徒的学说是否就没有学脉关系可寻呢1鄙见,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论及天道、性、命等问题,也没有开启心性学说的体系,但他至少在如下两个问题上,为子思等弟子指出了理论方向:

第一,是孔子非常强调的“中庸”的概念,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也是民众最为缺乏的道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也是判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但是,什么是中庸?为什么说中庸是合理的?为什么人要追求中庸的境界?凡此,孔子都语焉不详。而子思做《中庸》,正是要在人性的层面上论证和展开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二,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即学习是为了提升本体的境界,因此他强调修身,《论语》中谈修身处,可谓屡见不鲜。孔子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其中最为强调的是“反求诸己”。作为孔门高足的子思,沿着反求诸己的方向从内心去探求中庸至德,就必然会从性情中去寻找答案,由此而提出天、命、性、情、心、志等等范畴,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东周礼乐思想直接发端于孔子的思想。子思心性学说的提出不是对孔子学说的颠覆,而是一种基于母体的分蘖。

原载《清华历史讲堂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7

附录五 亡尤室问学偶记

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错爱,决定重版我的博士论文《<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我得以完成博士论文,日后在学术道路上能略有寸进,皆拜业师赵奉生(讳光贤)先生之赐。当年在先师的书房亡尤室问学请益之情景犹在眼前,然先生仙逝已六载,何其怅怅!值此论文付梓之际,谨摭取师徒情谊之往事数端,以申思慕之忱。

一,知遇之恩

我的故乡江南水乡无锡,乃是太伯奔吴之地。城不大,邑人有“城围九里十三步”之说,但经济富庶,文风鼎盛,历史上出过顾恺之、李纲、尤袤、安国、顾宪成、高攀龙、顾栋高、秦蕙田等名家。

近代则出过薛福成、华蘅芳、顾毓秀、唐文治、丁福保、周培源、王昆仑、荣德生(荣毅仁先生之父)、钱穆、钱锺书、华彦钧阿炳’、杨荫浏、许倬云等名人,当地士庶,无不浸润其中。民国时期,无锡为全国教育之模范,中小学之师资非同一般,钱穆先生在《八十忆双亲》中曾详加追述。流风遗泽所至,我亦幸遇诸多好老师,其中影响最大者乃初中语文老师陈龙海先生。陈老师早年就读于著名的无锡国学专修馆,与《人民日报》前总编范敬宜先生(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同窗多年,情同手足。陈老师博闻强记,学养湛深,深受学生崇敬。我是语文课代表,得陈老师教诲之机会自然多于其他同学。当时我痴迷于文学,泛滥于小说、散文之中,不知所归。后经陈老师点拨,开始读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记得有四大册)、刘绶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等,渐知为学当知端绪。陈老师稔熟清代学术,我耳闻目濡,亦粗知有文字训诂之学。陈老师对我偏爱有加,希望我将来从事文史,我也颇以此自任。

不料,历史总是与人捉迷藏。我1965年毕业时,学校指定我报考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旋即被录取,往昔夙愿似乎就此中绝,注定要成为工业机器之一枚螺丝钉。次年,“文化大革命”乱起,学校停课,赣省武斗,闻名遐迩。我等既无拳勇,唯有回家乡做“逍遥派”。即便如此,仍遭无妄之灾,被卷入某一假案之中,检讨,批判,隔离反省,见斥于公众活动之外,身心俱创。万般孤独之中,求学之心重萌,暗自开始读书。由于某些特殊机缘,觅得一部清人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如获至宝,由此窥知文字之学。数年之后,进而学习卜辞、金文,逐字摹写《甲骨文编》、《金文编》等书。

之后,有幸拜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孟世凯先生,得其指教,遂系统研读林义光的《名原》,唐兰的《殷虚文字记》、《说文古文考》,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郭沫若的《殷契粹编》与《两周金文辞大系》,容庚及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论》,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等名家大著,兴趣益浓。每日篝灯夜读,尘世烦恼顿消。时我在中学任教,课务繁重,难以专心于此道,内心苦闷无似。

1982年秋,我获准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进修一年,期间撰成一篇考释甲骨文之论文,孟先生躬亲指导,并请李学勤先生审览,得到首肯。随后,依孟先生之命,将拙作呈请奉生师指教。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之初,曾礼节性地拜见过奉生师,然交谈不多。若先生对拙作嗤之以鼻,我将如何自容1不免心中惴惴。故拙作送去后一月有余,始终无勇气登门仰问。某日,孟世凯先生陪同西北大学刘宝才先生来校看望奉生师,命我随往。始料未及,刚进门,奉生师即热情招呼我,说:“论文已看过,写得不错。”我真是喜出望外!师又问:“文章准备在何处发表1”当时学术刊物不多,发表论文很难,我区区一后进,岂敢存此奢望。故先生一问,不禁有些惶恐,想了一下,便小心地说了某杂志之名。奉生师说:“这杂志级别低了些,我看在《考古》上发表为好!”之后,先生亲笔致函《考古》杂志周永珍先生,推荐拙作。我名不见经传,而处女作能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微奉生师之力,难以想象,对我鼓励之大,无法形诸笔端。

此后,奉生师与我有几次长谈,详细地询问所读何书、有何心得、对未来有何想法等,并希望我报考其硕士研究生。我所在中学领导对我关爱尤深,希望我将来,接班”。故我若提出“跳槽”,校方殊难同意。先生听后,陷入深思,不再说话。

暑假将临,我结束进修,行将返赣,特向先生辞行。先生让我坐下稍候,随即取出纸笔,给我单位领导写信。先生言辞恳切地希望领导从大局出发,放我应考,其中印象最深之文句为:“如蒙同意,我五内俱铭。”回到单位后,先生数次来信询问我处情况。到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之时,单位主管领导果然不肯放行。无奈之余,我出示先生信函及《考古》杂志之用稿通知,领导看后旋即改变态度,同意我报考。

1984年硕士生入学要考六门课,前所未有,亦未再有,可谓空前绝后。我既要完成繁重之课任,又要备考如此之多之课程,辛苦无似。赴考首日,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兆头不错,考试亦觉顺利。

考后不久某夜,暴雨如注,闪电划过,接着雷声隆隆,我不禁想起《西厢记》里“只听春雷第一声”的话,次日果然接到先生来信,他用“一举夺魁”一词,告诉我六门课成绩皆好,录取已成定局。我手捧先生来信,翘首北望,心潮难平:人生虽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而考取研究生,是我人生最重要之转折,凡此,皆由先生所厎定!

二,侍坐问难

1984年秋,我始忝列于先生门墙之下。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首次实行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制度,经先生推荐,并经考试,我成为这一制度的两位幸运者之一。1989年,我博士毕业留校工作。1999年,我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与先生朝夕相处之十五载,侍坐问难,叨陪鲤对,幸得先生亲炙。先生之学浩瀚,予之所得,不过万一,《庄子》云,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此之谓也。虽然,犹多有启发我之愚钝者,爰述如下。

学贵有疑

先生191>年2月24日生于江苏奉贤县(今属上海市),师承史学泰斗陈援庵先生。援庵之学,本于乾嘉朴学,推尊昆山顾亭林,服膺嘉定钱竹汀。乾嘉之学,长于考证,善于发问起疑,某些历代学者深信不疑之文献,经由清人之眼,破绽立见,故谈乾嘉不能不谈考据。援庵先生云:“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考证贵能疑,疑而后能致其思,思而后能得其理。”援庵先生精于考据,其代表作《元也里可温考》、《元典章校补》、《元西域人华化考》、《明季滇黔佛教考》等,皆是以考据解决史学难题之典范。

先生踵武援庵之学,注重考订史料,辨正史事。先生在辅仁大学原本研究明清史,所作《明失辽东考原》、《清初诸王争国记》,皆是考证力作。2>世纪5>年代院系调整后,因工作之需,先生改治先秦史,对《诗经》、《尚书》、《左传》、《逸周书》、《史记》等文献,以及甲骨、金文等史料之研究,无不贯串考证,故先生2>世纪8>年代出版之文集即以《古史考辨》为名。

我在硕士生面试通过后,请先生指定学习书目,以便在开学前之几个月阅读。先生命我购置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崔述《崔东壁遗书》等考据学之名著。先生十分推崇清儒崔东壁“考而后信”之理念,认为古书情况相当复杂,除故意伪作之书外,真书中或杂有伪作、伪书中或杂有真书,当细加鉴别,切不可盲目尊重,信手引用。先生常引孟子之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以及《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之言教育我辈。先生云:“优秀之史家,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者。四者之中,史德乃史家不可或缺,其余三者之中,史识最为重要,史识即眼光,即是发现问题之能力。要读大家都读之书,而能发现大家都未能发现之问题,此即终身最,需要培养之能力。解决问题,当如老吏断狱,慎之又慎。”

注重史料年代

历史乃按年代顺序发展而来,年代是历史学之标尺,唯有将史料之先后顺序厘清,史学研究方有可靠之基础。先生在多次谈话中提及,顾颉刚先生之卓识令其钦敬。顾先生研究古史之基本方法,是将史料按照年代顺序排列,然后考察其演变之脉络,由此发现:文献所载古史人物,年代越晚者人物越多、越早,如《尚书》追述古史,仅及于尧、舜;及至战国,始出现早于尧、舜之黄帝;而西汉文献则又有早于黄帝之盘古。依照常理,年代越早则所知古史越多,而周秦文献显示之古史系统正好相反,年代越晚则所知古史越详,汉人居然能知周人所不知之人物,此乃有悖于常理者。顾氏据此认为,中国古史系统乃是,层累地造成的”,有后人层层累加之成分在内,故当做彻底清理。

先生非常认同顾氏理念,对于史书、史事之年代研究可谓不遗余力,其中最令人感佩者,乃是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先生围绕此专题发表之文章最为集中,先生自云,他晚年所做之事,仅此一件。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而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之古史纪年断自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其前均付诸阙如。因而,探求共和以前之纪年,成为先秦史研究之重要课题。自西汉刘歆以来,中外研究者多有孜孜于此者,因研究角度不同以及对史料理解之差异,结论极形分歧,达四十余种之多。为研究这一难题,先生以古稀之年开始研究古代天文历法,与南京紫荆山天文台张培瑜书信往还,几可盈箧,并成为挚友。先生每每终日推算古历,与铜器铭文验证,相当投入。某日早晨,我去先生家,先生正伏案写作,见我来前,兴奋无似地说:昨夜思考某件铜器年代,转辗反侧,不能成眠。及至半夜,灵感忽至,于是披衣下榻,一直写至现在,尚未用早餐。先生对学术之执著,于此可见一斑。

先生研究克商之年,乃是将《尚书》、《诗经》、《汉书》等文献与四十多件年、月、月相、日干支俱全之铜器铭文配合,再对照先秦历法,以求最大限度符合各种史料之记载。经过多年探究,提出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45年之说,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正值北京市政府求证北京城之始建年代,由于北京城始建与武王克商之年在同一年,因此,市政府组织专家对武王克商之年之各种结论进行筛选,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认为奉生师之结论最为可信,因而极力推荐,终为市政府所采纳。”1994年,北京市庆祝建城,#>#周年,即是对先生十余年辛勤研究之肯定。

重视考古与文物研究

研究先秦史,最大之困难在于,文献少而难读,因而不得不旁求文献以外的材料,包括传世金石材料与考古材料。遗憾的是,研究先秦史者往往不重视考古,做考古者则忽视文献,史学界与考古界各为畛域,很少沟通。先生认为,研究先秦史,必须重视考古与文物研究,否则就不能站在学术前沿。

同类推荐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撷取了大师先哲的智慧,篇篇蕴含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生活真理,促使你扪心自省,将你思想中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让你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把“省”当成每日的功课,让它深植在你的心里,你就能理清生命的脉络,并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赢在高考心情

    赢在高考心情

    世界本来就是一朵微笑的花,高考也是。但是偏偏有些人就将它们视作魔鬼、梦魇。懂得欣赏,才能有所得。当你对它们微笑,才能看到它们的美好。高考原本就不是什么炼狱,而是一场风景。也许终点并不是最重要的,当你享受这场磨砺带给我们的种种给予,你就会最终走到你想到达的地方。享受现在吧,享受这本书为你带来的心灵的盛宴吧!
  • 简爱(青少版)

    简爱(青少版)

    《简·爱》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 女主人公简·爱,幼失父母,从小寄养在舅舅家,因备受虐待而萌发反抗意识,进了罗沃德学校。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罗切斯特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因发现罗切斯特早有妻室——一直被囚禁在庄园一间阁楼里的疯女人,简爱便只身逃离庄园,四处流浪,最后,因心中一直恋念罗切期她重又反回到他身边。这时,庄园已被烧毁,罗切斯特双目失明,手也残疾。简爱毅然和他结了婚,使他再度获得幸福。
  • 中国十大禁毁小说文库

    中国十大禁毁小说文库

    在古代禁毁小说中,真正属于淫书,今天仍被查禁的应属少数。而大多数作品,不乏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一定价值,值得我们来研究。正是由于古代禁毁小说的特殊地位和价值,我们才编选这套《中国十大禁毁小说文库》,书中的小说,有的反映当时的进步思想,有的表现重要历史事件,有的暴露封建社会的罪恶,有的在艺术技巧上可供借鉴,都可供读者学习和讨论。因此,这套书不仅给读者以过去“雪夜闭门读禁书”的神秘感,更使人领略到一些被历史隐没的古代小说佳作的全貌。
  • 武破九荒

    武破九荒

    真灵大陆,天骄当世,妖孽横行。出身卑微的少年萧叶,得远古传承,从此武极天下,横推万敌。无敌的战场,天才血如海,妖孽骨成山,萧叶步步前行,登临绝巅,一路打到世上无人敢称尊。吾辈武者,当宁折不屈,杀伐决断,快意恩仇,镇杀世间一切敌!
  • 当老师遇上学生

    当老师遇上学生

    高三的时候,阿娟所在的班级换了一个语文老师,他叫富冬,他很有成熟男人特有的风度,特别是他那双眼睛,总是微微地眯着,但却透射出一股迷人的光芒,在他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一向不认真听课的阿娟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师生恋就这样开始了。
  • 诸葛亮十讲

    诸葛亮十讲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在后世的评价中,“隆中对”被认为是诸葛亮的天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战略。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对是错,其实施情况又如何呢?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智者之一,他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视他为顶梁柱,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由他掌控。可是,如果他不在了,又将如何维持政权的稳定呢?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他在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上,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人才匮乏,次中选“优”。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那些美好而忧伤的记忆(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美好而忧伤的记忆(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美好而忧伤的记忆》选取亲情、友谊、爱情等主题美文,让你在阅读中,感恩那些你爱的、爱你的人们!《每天读一点英文》是一套与美国人同步阅读的中英双语丛书。该丛书由美国英语教师协会推荐,讲解单词、精华句型、翻译、检验阅读成果,升级英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