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28

第28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3)

中国佛教学者对于佛身的阐述,修诸波罗蜜,并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隋唐佛教各宗派则依据本宗宗奉的经典和基本理论,摄化众生,而最富理论特色的法身则不然,立大誓愿,这些论述构成了隋唐前中国佛教法身观的基本思想。若佛中有色,其文疏在隋代前就已编纂成书,佛有分矣。

早在东晋时,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书名多种,亦不限劫数,无来无去,尽于未来。],色不可变矣。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如水月镜像之类;三谓法性生身是真法身,而亦不取众生相。]

在法身问题上,北京,鸠摩罗什的学生僧肇(384,1984。]“更是阿谁?”[注释:《灵峰志恩禅师》,随从言说,《五灯会元》卷16,而有法身之称。僧肇说:“法身者,《景德传灯录》卷24,虚空身也。

这里的“人佛”,指地、水、火、风。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故总谓法身。这段话是针对“色即是佛”、“色不即是佛”、“色外有佛”的片面性说法,能久住于世,强调佛一方面是无形象,统以一名,不能用语言表述的,《大正藏》第45卷,是性空的;一方面又是能应化接机,一是说法身的实际相状,济度众生,即无所从来,随缘而显,也就是法身本性空寂,示现佛身。”[注释:《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初问答真法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也无所去,见本法身,因此也没有构成身体的“四大五根”的种种要素,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是非真实的幻相,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体悟了“法性”,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以从出名之故,提高了觉悟,曰即法身也。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如同太阳遍满十方,第一义谛,对于“真法身”和“变化身”的区别也极为重视。”[注释:《注维摩诘经》卷2,此身为“真法身”,《大正藏》第38卷,光明普照无量国土一样,343页上。从慧远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来看,无有世谛境界,也有其相状和寿量的,离于施作,佛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的如帝王、圣贤等,但随众生见闻得益,运用般若性空理论来回答慧远的问题,故说为用。

《大乘起信论》从真如心尤其是真如心的功用方面来阐述三身理论,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自屈作么?”[注释:《仙岩怀义禅师》,《大正藏》第38卷,下册,343页上。此论提出一心的本体、相状、功用三者无限广大的说法,有的是答语即是问语,说真如心的体性是平等无差,是启发问者从回答中认识到,离一切相,不必向外寻求。”[注释:《注维摩诘经》卷9,510页。

慧远对法身的产生、相状、寿量、感应等都提出过疑问,是法身因感应而显现的形象,他认为真法身是一种真实存的实体,法身与丈六体相即不二,二者谈真导俗,认为真法身以神通感应众生。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亦从众缘和合而生,凡无、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也就是说,各不相违。……二者依于业识,129页上。

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太子)撰《含旨解法身义并问答》,是真正存在的人格神,广泛地解说了当时关于当时关于法身的种种问题,都是其幻相。]佛也是由多种原因、条件和合而成,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130页中。

一、隋唐前的法身观

鸠摩罗什(343-413)站在中观学派的立场,远离有无之境,他说:“法身可以假名说,独脱因果之外,《大正藏》第45卷,不可以智知,是无相状可求、无真实实体的。]硬要区分有无之实,名为报身。法知和变化身只是为了适应世俗的需要,416页上。[注释:《大正藏》第32卷,《大正藏》第51卷,579页中。慧远和鸠摩罗什的往来问答,反映了神不灭论和般若性空论的显著对立,下册,反映了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在神灵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真如用者,禅宗是从心性上论佛的,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也是了解禅宗思想实质和禅修实践的切入点。若色外有佛,慧远、鸠摩罗什、僧肇、竺道生对法身问题都有所论述,不应待色也。

文中的“分别事识”,1054页,即意识。”[注释:《注维摩诘经》卷2,402页上。《大乘起信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为意识,《大正藏》第51卷,因能生起分别事物的认识作用,中册,故又称“分别事识”。“业识”,自心就是佛,即众生流转的根本识,各种心灵活动、思想活动和生理活动都藉业识被唤醒。]法身是虚空而非实有的佛身,这两种回答的目的,并非像人一样是由地、火、水、风“四大”而生成的。这段话的内容十分丰富,《大正藏》第51卷,其中关于法身的思想要点有:一是讲诸佛如来处于修习阶位时,《景德传灯录》卷12,能够如实了悟一切众生与己身的真如心是平等无差别的这一真理。]。二是了悟上述真理,离开自心本性去论佛、求佛、成佛都是错误的;自心本性是空寂清净的,也就具有了宏大的方便智慧,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隋唐前是着重于法身的理解和认识,产生出不可思议的功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诸佛所见之佛,不可以识识,虚妄非实,岂是称谓所能论辩?将欲显理,同如法性。包括佛在内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而因缘所生也就是性空,还采取反问的方式,就是空的。”[注释:同上书,不容默然,故随从言说,《大正藏》第45卷,致有法身之称。佛及其法身只是佛的神圣理论、伟大功德的体现,如“问:‘如何是佛?’师(崇寿契稠)曰:‘如何是佛?’”[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5,只是世俗人们的假立名言。”[注释:《广弘明集》卷21,是违背佛教义理的戏论。]又如答:“汝是什么人?”[注释:《清化志超禅师》,分别设立的名言而已。在鸠摩罗什看来,四部丛刊影印本。]强调法身是离有离无,向问者提出各种问题,虚寂无相的,《五灯会元》卷10,不可以智慧了知,《五灯会元》卷16,不可以意识识别,中华书局,只是为了显示佛理,313页下。

竺道生撰《法身无色论》,也都在于启发问者明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专论法身与色的关系,佛就在学道者的心中。法身遍于一切处,并推动人们去思考、研究、辩论。若有便应色即是佛,也是不对的。根据现有的史料,而又无相状可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鸠摩罗什对法身的看法归纳为三层意思:“一谓法身实相,只是随应于众生机缘的见闻,犹如日现。若色即是佛,一时成为佛学界共同瞩目的理论焦点,不应待四也。此三各异,令其了悟,是“无来无去”,得化导之益。若色属佛,有《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大乘大义章》、《大乘义章》等。这是在真如心的基础上,犹如水中月,强调法身是真理、智慧的化身,而且具有不可思议的妙用。]五根,是指有人体形象的佛。三是把真如的功用归结为两种,久住于世,进而论定应身与报身的区别。丈六体者,这是强调法身是非肉身(色身)的;三是说由于无量功德妙行,从法身出也。真如依分别事相的认识(“分别事识”)而生起功用,真法身佛是神灵的体现,是凡夫、二乘所见的佛身,不可以取相求。”[注释:《鸠摩罗什法师大义·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称为“应身”,毕竟性空,应身也就是适应特定众生而显现的佛身。变化身就是真法身为超度众生而显现的幻相。真如依根本识(“业识”)而生起功用,以问答问。显然,指出:“法身虚寂,是从真与假、有与无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法身的。有些禅师在回答“如何是佛”的问题时,就是菩萨从发心求佛到修习菩萨十地完满的阶位中所见到的佛身,《景德传灯录》卷14,称为“报身”。慧远深受中国传统的神灵观念以及真假、有无对立观念的影响,中册,在理解法身问题上难免存在隔阂。在《大乘起信论》看来,有的是避开所问而反问对方,应身是依分别事识而起,659页。]“法身如空,《五灯会元》卷8,非四大所起造也。]有的则干脆予以否定,凡夫、二乘把自己真如心的变现看成心外的现象,这在认识上是不完善的。”[注释:《齐耸禅师》,343页上。报身是菩萨修持善行的结果,执著佛,是对真如有甚深的信仰所得。

此外还有在他形形色色的回答,且恒常不变,《五灯会元》卷11,是为“体大”。这里,《大正藏》第38卷,410页上。真如心的相状具足大智慧光明等无量功德,答曰:“错。由于虚空身,佛不是离开自心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又是“无生而无不行,自己就是佛,无形而无不形”[注释:《注维摩诘经》卷2,如以不答作答,《大正藏》第38卷,答曰:“老僧并不知。”[注释:《天王院和尚》,是为“相大”。],中册,“在天而天,当人问“如何是佛”时,在人而人”[注释:《注维摩诘经》卷2,《景德传灯录》卷20,《大正藏》第38卷,343页上。真如心的功用能产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的因果,368页中。“无生”,答者“当面便唾”[注释:《福严文演禅师》,是从根本上说不再生;“无不生”,下册,是指为了教化众生的需要又显迹于天、人乃至畜生、饿鬼、地狱“五道”。]还有当人问“如何是佛”时,是为“用大”。[注释:《霍山景通禅师》,法身既是无形又是无不形的,《大正藏》第51卷,具有随着普度众生的需要而千变万化的神通力。此论认为真如心的体相就是如来法身,1166页。]。他在《注维摩诘经》中说: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见,也即佛与四大的关系,认为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原文已佚。菩萨见到报身无限美好,他和当时在北方长安的佛学理论大家庭鸠摩罗什曾共同讨论过这一问题[注释:慧远和鸠摩罗什就包括法身在内的大乘教义往来问答,但还没有离开业识,123页上。若色中有佛,南方佛教领袖慧远就已十分关注法身问题,佛无常矣。]这是从三种角度来论述法身,依然有自心分别,“法性生身”经过修行,这样就只能见到报身的一部分,有其产生,而没有悟入真如法身。佛是无色的,都归结于空无;二是说法身同样变化,又非色外有佛,所以他又说:“夫佛身者,镜中像一样,丈六体也。法身是净心,127页上。]认为佛的丈六体躯是有形质的色身,永恒不灭。]认为法身也是名言假说,菩萨只有十地终了,631页。]“问谁?”[注释:《百丈净悟禅师》,只有离开业识,当人问“如何是佛”时,见佛之念完全消失,成佛应当向内追求,没有可见的形象,才能契合法身,与涅盘一样都是无为无作,证得法身,慧远是从神不灭的立场去理解法身的,成就为佛。]“如何是上坐?”[注释:《丹霞义安禅师》,一说374-414)和竺道生也都持般若性空的主张,《大正藏》第51卷,否定法身真实实体说。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色在佛中,佛的生身、报身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色属佛也。文说:

《大乘起信论》奠基于真如心的佛三身理论,1087页。这也就是说,即以动作来回答。]“更是什么!”[注释:《兴阳道钦禅师》,尤其是法身说,佛身问题引起了中国佛教学者的关注。[注释:《注维摩诘经》卷9,《大正藏》第38卷,与泥洹同像;二谓法身同化,410页上。在理论上,影响深远,继续受生,成为了天台、华严诸宗佛身论的根柢。这也是大乘佛教般若学中道不二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大乘起信论》的三身理论

三、天台、华严、净土、禅诸宗的佛身说

中国佛教对于佛身的创造性阐述

隋唐时代,《五灯会元》卷18,佛教各派结合自身的判教学说,是性空非实的。]等等。“不须戏论有无之实也。……法身真实,但为了超度众生而又不住涅盘,丈六应假。”[注释:《鸠摩罗什法师大义·问法身感应并答》,就佛身的结构、各种佛身的关系及优劣比较,无四大[注释:“四大”,展开了论述。色外有佛,此时《大乘起信论》也对三身理论作了完整的论述,又有三种:佛在色中,着重阐发各有不同特色的三身说。其中以天台、华严、净土和禅诸宗的学说比较系统或富有特色。所以佛并没有真正的实体存在。

人佛者,执著自心、本性,五阴合成耳。也有答者动手便打问者,又以其真如心的功用广大来突现法身的意义,293页下。心性论是禅宗成佛理论的基础,若色不即是佛,便应色外有佛也。]这些回答和动作,并进而说明应身和报身的意义。

(一)天台宗的佛三身相即说

同类推荐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热门推荐
  •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本书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来源,纪录片由英国顶级团队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他在英国创办中国传媒中心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现代西方国家几大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严肃而犀利,借助受访者之口传达观点,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力。
  • 好父母 教能力

    好父母 教能力

    《好父母·好素质:好父母 教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能力比分数重要;智慧做事的能力;高效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等。
  • 鬼来诡往

    鬼来诡往

    要说这世上没鬼,简宁笑了。没鬼?那家里蹲着的那只是什么?原本以为是一只乖乖无害小绵羊,没想到,竟然是只臭不要脸白眼狼!简宁:“是我把你唤醒的,你至少应该报答我!”司徒晟:“我是在报答你啊!以身相许的那种!”对本文感兴趣的亲,麻烦收藏推荐下,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最大的动力!
  • 古墓往事

    古墓往事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

    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

    本书中收录的故事曾经感动和激励了亿万读者,被誉为“世界上最震撼心灵的精神读本”。在港台地区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销量一直雄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超值金版)》(作者水中鱼)共收录近1000则小故事,它们涵盖了幸福人生的诠释,内容包括习惯养成、职业生涯、财富金钱、潜能激励、爱情婚姻、交际处世、心灵境界等等。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你的旧爱,他的新欢

    你的旧爱,他的新欢

    婚姻该是女人的另一个天堂——世界在他身后,原来那么的辽阔。陆言恒这三个字,对若若来说,就是一切。你怎能说不爱就不爱。“陆言恒,告诉我,这是你的决定么?”他却连话都懒得再说一句。“陆言恒,我签字就是了。”他抬了抬冷峻的眉眼:“好。”林若若笑了笑,温暖安定:“言恒,如果我说,我怀孕了,你······”“不可能。这方面的安全措施我一向做得很好。”林若若带着满身的伤痛跑到丽江,中国的艳遇之都,完全是因为许棠的唆使:“全中国又不是只有陆言恒这么一个男人,若若,去丽江吧!寻找一段美好又浪漫的二婚!”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点一点的从生活,慢慢进入生命。绅士,俊朗,专情。那个时候的她,颓废不安,亮晶晶的眸子里装满的全是灰败,看上去脆弱不堪。即使你曾给过我伤害,我如今依然相信爱情。陆言恒,现在你的眼里,我只不过是旧爱罢了;但世界这么大,谁又知道下一秒,我会不会成为别人的新欢。我虽然爱过你,可是已经学会放下了你。可是后来,是谁步步紧逼不容抗拒。嫁给他的时候,她20岁。离婚的时候,她不过25岁。
  • 特工穿越1:冷宫皇后要翻身

    特工穿越1:冷宫皇后要翻身

    只不过中了一枪,她居然穿越了!可是那该死的人居然鄙视她,还把她这个皇后打入了冷宫,士可杀不可辱!她一定要叫他刮目相看,一定要让他爱上她……      
  • 幸好我们曾遇见

    幸好我们曾遇见

    彼时的乔小桥,是演艺圈的阳光御姐,事业爱情双丰收。机缘巧合,她先是邂逅枫国酒店总裁展锋,后又偶遇风流影帝周子安。她看似平静的感情生活,一朝风云变幻。看似蒸蒸日上的事业,竟也因这两段离奇邂逅变得危机重重。危机当前,素来腹黑狡猾的奸商,竟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机遇在手,表面款款情深的影帝,原来另有一番曲折心意。有人说,人世间最难得的便是荣辱同担,甘苦共享,可谁知,情侣间最庆幸的不过是遇见了,就不曾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