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300000010

第10章 唐人历史意识中的“文景之治”印象(1)

王子今

中国传统政治史观视“文景之治”为典型的“盛世”。回顾历史上的所谓“盛世”,人们有时汉唐并称。讨论唐代文献遗存中有关当时人对“文景之治”的评价,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在正统政治观念中被看作理想政治之标本的政治过程、政治形态、政治风格的认识,也有助于端正对所谓“汉唐盛世”的理解。而当时人们历史意识的倾向,也可以从相关信息中有所透露。

对于“文景之治”的赞美,西汉时已经见诸史书。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说,“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对于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汉文帝在位时,贾谊曾经建言重视农耕,他说,“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所谓“为富安天下”,在实现“文景之治”的时代,已经成为汉王朝最基本的行政原则。农耕经济的空前发展,使得粮价普遍降低。楚汉战争时,有“米石至万(钱)”(《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米斛万钱”(《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的记载。而据《太平御览》卷三五引桓谭《新论》,汉文帝时,谷价至于石数十钱。《史记》卷二五《律书》中关于当时粮价甚至有曾经达到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卷三〇《平准书》中对文景时代行政成就的著名评论,有久远的历史影响:“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今人多引此语以证明汉初经济恢复的成功和社会生活的富足。其实,司马迁“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以及“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的评说,是包括了在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上对文景时代的赞美的。司马迁的评价,又并非无原则的绝对的肯定。他指出:“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对于“骄溢”“奢侈”的弊病,已经有所批评;对于“物盛而衰”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历史趋势的发现,也体现出敏锐的目光。

《汉书》卷五《景帝纪》:“赞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宋史》中另有评价:“因前王盈成而守者,周成康、汉文景是也。”见《宋史》卷三八七,《王十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又卷六《武帝纪》:“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班固对文景“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的评价,其实西汉时已有先声。据《汉书》卷八七下《扬雄传》记载,桓谭评论扬雄著作时说道:“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对于文景时代黄老之学居于较高的地位,亦有微词。

按照班固的说法,如果仅以经济标尺评断,则哀平时代的历史成就也多应肯定。《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宫室苑囿府库之臧已侈,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虽然当时民间拥有财富的情形不如文景时代,但是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已经达到相当富足的程度。

汉代人对“文景之治”的评价还没有绝对化的赞美。通过“周秦之敝”、“百王之弊”诸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只是根据历史比较来肯定文景时代政策的合理性。唐代历史学者也有相近的认识。对于班固引《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全文为:“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见程树德:《论语集释·卫灵公》,北京,中华书局,1990。),以及“信哉”的感叹,颜师古注:“此《论语》载孔子之辞也。言此今时之人,亦夏、殷、周之所驭,以政化纯壹,故能直道而行。伤今不然。”

《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以浓笔重墨描绘汉文帝的节俭形象。司马迁总结汉文帝事迹,首先称其节俭:“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又说汉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班固所谓“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也突出褒扬汉文帝之“恭俭”,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醇厚”,谓:“醇,不浇杂。”《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文景化,百王莫先。”“化”,可与“醇厚”对读,体现出共同的历史理解。对于班固“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语,颜师古也解释说:“美其雄才大略,而非其不恭俭也。”

对于西汉高帝、文帝、景帝、武帝四位名帝的历史影响,我们检索“二十五史”中《三国志》以后的十九种文献,仅以“汉高祖”(“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称谓出现的频率而言。

史籍中多有“汉高祖”、“汉高帝”直称“汉高”,“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直称“文帝”、“景帝”、“武帝”的情形,因此这一统计是极不完全的。如果承认以上数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参考资料,则似乎有必要指出以下事实:

(1)汉以后历朝对于西汉诸帝的总体历史印象,仍以“汉高祖”(“汉高帝”)和“汉武帝”最为深刻。

(2)其中,《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淮南太守,秦立为九江郡,兼得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国,分立豫章郡。”“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案汉景帝分梁以为山阳,非此郡也。”卷三六《州郡志二》:“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国立。”叙说政区历史沿革,情形比较特殊。若排除此类情形,可以看到两《唐书》中“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出现频率骤然提升。

(3)《新唐书》中“汉文帝”出现的次数超过了“汉武帝”。

(4)以“汉高祖”(“汉高帝”)和“汉武帝”为第一组,以“汉文帝”和“汉景帝”为第二组进行比较,以上十九种史书中第一组与第二组的比率为394∶150即1∶0.3807。而两《唐书》中的这一比率为77∶41即1∶0.5325。这一分析也可以说明,在唐人的观念中,“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历史影响,超过了历朝平均水准。

(5)以上十九种史书中“汉文帝”和“汉景帝”出现的频率比为128∶22即1∶0.1719。两《唐书》中的这一比率为35∶6即1∶0.1714。两者大体相当。有理由说,在人们并称“文景”的时候,实际上更多的是对汉文帝的评说。从这一认识出发,以为对“文景之治”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汉文帝政治风格的肯定的判断,也许是有根据的。

我们还看到,《宋史》中“汉文帝”的出现(21次)超过了“汉高祖”(“汉高帝”)(9次),也超过了“汉武帝”(20次),这是值得予以注意的。《清史稿》中这一情形更为突出。“汉文帝”的出现次数(11次)竟然超过了“汉高祖”(“汉高帝”)(6次)和“汉武帝”(3次)的总和(9次)。不过这一现象,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看来,“文景之治”的历史地位有逐渐上升的过程。南北朝时期,人们似乎还并没有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看作“圣君”,以为“汉称文景,虽非圣君,亦中代明主”(《魏书》卷一〇八之三《礼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谀美当政帝王,竟然有“道化逾于文景”(《魏书》卷九九《卢水胡沮渠蒙逊传》。)之辞。大约至于唐代,“文景之治”在人们的历史意识中才具有了空前的“百王莫先”的地位。

“文景之治”是“因前王盈成而守者”(《宋史》卷三八七《王十朋传》。)的典型。从现有历史记载和历史评论的相关资料看,明确的“文景之治”的说法,很可能最早出自唐人笔下。

白居易《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题注:“元和元年四月,登科第四等。”《增注唐策》卷二题注:“本传:元和元年对制策一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今按:《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传》:“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写道:“臣闻汉文帝时,贾谊上疏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是时,汉兴四十载,万方大理,四海大和,而贾谊非不见之,所以过言者,以为词不切,志不激,则不能回君听,感君心,而发愤于至理也。是以虽盛时也,贾谊过言而无愧。虽过言也,文帝容之而不非。故臣不失忠,君不失圣,书之史策,以为美谈。然臣观自兹已来,天下之理,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激切之言,又未有仿佛于贾谊疏者。岂非君之明圣,不侔于文帝乎?臣之忠谠,不逮于贾谊乎?不然,何衰乱之时愈多,而切直之言愈少也?”在这篇文字中,白居易还有一番话说到“文景之理”:

臣闻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闻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贞观之效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所以兵偃而万邦怀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动植之类,咸煦妪而自遂焉。虽成康、文景之理,无以出于此矣。(白居易:《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见《白氏长庆集》卷四七,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白氏长庆集》中“理”原当为“治”,避唐高宗李治讳作“理”。《文苑英华》卷四八八、《册府元龟》卷六四九录文略有不同,然而“治”字同样均写作“理”。也就是说,“万方大理”即“万方大治”,“发愤于至理”即“发愤于至治”,“天下之理,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即“天下之治,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后一段文字,“开元之理既定”即“开元之治既定”,“成康、文景之理”即“成康、文景之治”。《增注唐策》卷二《白居易贤良策》均各作“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测是宋时书:“案《增注唐策》十卷,不着编辑者名氏。前有明正徳丁丑新安汪灿序,惟言旧刊《唐策》,不知谁集,考书中避宋讳,与《古文集成》相同,则亦宋人所编辑也。”参见永瑢、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有关“虽成康、文景之理,无以出于此矣”一段文字写作:臣闻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平天下之乱;玄宗以圣闻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亲,近无不和。贞观之效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治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礼行在上,上下辑睦。乐达在下,中外和平。所以兵偃而万邦怀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动植之类,煦妪而自遂焉。虽成康、文景之治,无以出于此矣。“文景之治”被看作一种理想政治的标尺。

同类推荐
  • 三国战神之吕布

    三国战神之吕布

    一个普通的少年,意外穿越到三国。且看他如何斗名将,泡美眉,玩转三国,成就一代战神神话。
  • 1627崛起南海

    1627崛起南海

    担心穿越之后势单力孤难以实现雄心壮志?梦想回到古时称霸一方却无机会大展拳脚?为了英雄霸业,为了三妻四妾,怀着不同心思的各路人马聚集到一起,义无反顾地踏入另一个时空!VIP读者群378375510
  • 重生武大郎

    重生武大郎

    穿越了!没有成为王侯,没有成为神仙妖怪,悲催的成了武大郎!幸好是少年,于是侏儒式的武大郎经由现代菜鸟调教,长成了八尺大汉!上梁山,战土豪,斗官僚!现代人在战火纷飞的乱世能否成就一番霸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君臣、军阀、精英、老百姓等的所作所为。张鸣先生深挖这干人留下的历史碎片,以第三者视角重新审视,既不漂白,也不抹黑,尽可能还原各路历史人物的面貌,再现当时大小事件的实况,让更接近真实的国民性浮现出来。不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民性,就难以了解现在的中国。张鸣先生所述所论,皆从为人处世常识出发,用意想不到的角度观察,以举重若轻的口吻揭示历史中为人忽略的扭曲之处,说理透彻、思想厚重,让人从中读出一份历史的启示。
  •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王莽改制》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热门推荐
  • 服务的59个满意法则

    服务的59个满意法则

    由于客户服务这一行业的特殊性,本书的侧重点不在于理论的梳理,而是偏重于理论知识与案例并重,本书为从事各个行业的客户服务工作者们提供了实用的技能和大量可供借鉴的案例。除了理论点评外,更设计了大量的服务场景和实例,内容生动、真实、有趣。描述了这些行业客服人员有可能会遇到的服务难题及应对方法,将这些案例集中在一起,并予以适当的点评与指导,以适应不同行业的客户服务人员的要求。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豪门逆袭之婚色可餐

    豪门逆袭之婚色可餐

    玉妖娆(齐妍儿:前生她是一个风情万种、身姿妖娆的私生女。由于特殊的身份让她对婚姻充满不屑,甘愿周旋于男人之间,顶着小三界女神的皇冠。重生的她身份一跃成为商场大佬的正牌娇妻,厌恶婚姻的她又会怎样兴风作浪、红杏出墙?最终是婚姻征服了她,还是她主宰了婚姻。秋冷爵:他是叱咤商场的大佬,人人敬服。前生她与他曾有一夜情缘,今生她却成了他的正牌娇妻。然而傲慢的他藐视一切,甚至藐视他的婚姻。在他看来女人只是供人娱乐的玩具,可没想到他的后半生会被他的正牌玩具给狠狠的娱乐了一把。娱乐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看他怎样反扑成仁吧!刘懿:前生他是她的姐夫,亦是她的情夫。今生他要做她的情夫,亦要做她的盟友。两人从前世纠缠到今生,是利用亦或是被利用,是爱亦或是被爱,他的心最终又会怎样驻足在她的世界里?季铭宸:他是一位不可一世的军官首长,前世的她与他毫无瓜葛,今生的她被他窒息纠缠。是占有欲的唆使还是那颗因缺少爱而干涩的心作怪?面对如此霸道的大男人,她又该使用怎样的战略?肖陌、李琛、玉麒麟。。。比比皆是的极品男人围绕在她身边,面对美男们的赤夺纠缠,对于绝世妖娆的她是幸还是不幸?
  • 破解财富密码-实现财务自由的自助读本

    破解财富密码-实现财务自由的自助读本

    本书为你讲解与财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使你更接近财富;帮助你树立起全新的财富观,以使你改善自己现在的财务状况,一步步走向财富……本书从财富理念、理财规划、具体操作、投资选择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是一本能够帮助你实现财务自由、从此不再为金钱所窘的工具书。
  • 神秘首席:撒旦的错嫁新娘

    神秘首席:撒旦的错嫁新娘

    上部:为了任务,她只身潜入,奋身步入虎穴大婚当日,新郎远赴法国救治,独留新娘,看似跨世纪的奢华婚礼,却处处透着诡异的画面,别人的婚礼都是热热闹闹,而她方菁的婚礼却是安安静静。新婚之夜,她轻灵如猫夜行,只因豪华的别墅内似乎深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引人勘察。却不想,她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他人眼中玩物不知死活的举动。既然她如此不乖,那么,猫戏老鼠的游戏他也不在乎多玩几天。★☆★☆★☆★☆★☆★☆★☆★☆下部:当她沉入海底的那一刻,所有的一切开始逆转。千年前的记忆,千年前的情深,以及千年前的伤痛席卷而来。而当他再遇她,他惊喜,他彷徨,他失措。千年后那个会令他再次怦然心动的女人竟然是千年来他魂牵梦萦的那个人。而她却是心冷,情更怯。究竟他该如何弥补自己曾经所犯下的错误,又该如何挽回那颗被他伤得体无完肤的心灵。放手与禁锢,只在刹那之间。片段:“妈咪!那男人在看你。”宝宝说“他是看妈咪的美色,谁叫你的妈咪太过迷人啦!”某女眼皮也不抬,非常自恋道。“妈咪,那男人看你的眼神好像要吃了你。”宝宝继续说。“那当然,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要是他没有吃妈咪的眼神,那就怪了!”某女解释道。“妈咪,那男人走过来了!”宝宝持续说某男走过来道:“小姐你胸前的扣子掉了”某女捂脸四处逃窜........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无上神兵

    无上神兵

    以无上之神兵,斩世间一切仇敌、一切尘缘、一切因果、一切是非……方可成就无上煌煌威名!!!无上神兵,讲述一个不朽的东方仙魔神怪故事,人界、魔界、天界、冥界,法宗、兵宗、符宗、丹宗、器宗、阵宗、佛宗、儒宗样样神通!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傲世界神

    傲世界神

    盗墓者穿越异世界,获得界珠,学得绝世神功,掌握超绝丹术,这使他在武道之路春风得意……无聊的时候在小世界泡泡妞,找找资源,调戏高高在上的公主,无聊时在那些高人面前装装逼,累的时候让身边的娇妻们按摩按摩……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