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900000014

第14章 曲种简说(2)

“滩簧”系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一种戏剧体说唱艺术形式。这“滩簧”其实就是“昆曲”的“清唱”。徐传霖先生在《中国民众文艺一斑——滩簧》(载郑振铎编《中国文学研究》)一文中谈到滩簧的起源时说:“……在清朝的全盛时代,正盛行昆戏,还没有什么徽班京班咧。其时不知哪一个皇帝死了,于是各处戏园,都受到一个极大的痛苦……白诏一到,哪一家戏园还可以开门呢?必须在三年国丧期内,戏园一律停锣……(艺人的)生计就大难。因为这些吃开口饭(卖唱为业)的人,都是从小学习的,他竟除了所学的本领,没有别的吃饭方法……于是昆曲的故乡苏州,有一位姓钱的,想出一个方法来,将昆曲减去锣鼓与笛,全用丝弦乐器来和他的唱,改头换面,对于官厅方面,便可以不算戏文。一面他们也如堂会那么专应人家喜庆堂会,单单坐着清唱而已。这方始把他们的生活维持过去。这样把昆曲改成简单唱法而只用丝弦的,便叫做滩簧。”

《清稗类钞·音乐类》说:“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角色,惟不加化装,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惟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间以谐谑,犹京师之乐子,天津之大鼓,扬州、镇江之六书也。特所唱之词不同,所奏之乐有雅俗耳,其以手口营业也则一。……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

清范祖述在《杭俗遗风》中介绍相类似的说唱形式——“花调”时说:“花调,杭州有之,介于滩簧评话之间。以五人分角色,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所唱之书,均七字唱本,其调慢而且艳,每本五六回。”

我们将上述“滩簧”、“花调”与“四川扬琴”作一比较。

一、演出人数及方式。

“滩簧”——“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角色,惟不加化装,素衣,围坐一席”。

“花调”——“五人分角色”。

“四川扬琴”——过去为“七方人”,现通行“五方人”,分生旦净丑角色坐唱。

二、词本来源及结构形态。

“滩簧”——“所唱亦戏文,惟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

“花调”——“所唱之书,均七字唱本……每本五六回”。

“四川扬琴”——目前尚能见到词本的263段扬琴词本均如前。今举一例:出自于明高明的《琵琶记》的同名“扬琴”,即另编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共六段,计有《吃糖哽糠、寄书托友、剪发卖发、描容上京、广才扫墓、刻碑三打》。

三、演唱者所持乐器。

“滩簧”——“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

“花调”——“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

“四川扬琴”——七方人:洋琴、鼓板、三弦、碗琴、京胡、曲笛、碰铃;五方人:洋琴、鼓板、三弦、京胡、碗琴(今均以二胡代)。

此外,演唱时的“歌白并作”、“其调慢而且艳”等风格特色亦基本相同。

从上面的比较中,不难发现“四川扬琴”无论其演唱形式、乐器配置、词本结构等均与滩簧、花调如出一辙,这绝非偶然巧合。

关于“四川扬琴”的文字记载,最早的见于清嘉庆甲子年(1804)成都流行的杨燮的《锦城竹枝词》一书。其中说:“清唱洋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可以想见在“遍蓉城”的“杂耍”(民间曲艺)中,作者特别提出“清唱洋琴”这一艺术形式,同时这“清唱洋琴”已形诸文人笔下,足以说明“洋琴”在当时已十分流行了。这“洋琴”冠以“清唱”二字,想来它与“昆曲清唱”的形式应有一定关系的。此外,在四川扬琴发展历史上出现的几位著名艺人,如王化友(1827-1898)、谢成斋(1829-?)、谢海楼(1830-1897)、胡天禧(1833-1878)、康明煜(1845-1918)等,大都生活在清道光至光绪这一期间,可见四川扬琴大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至迟也不会晚于嘉庆,道咸以后颇为盛行。

谢成斋的弟子谢兆松对四川扬琴的发展很有影响。谢兆松(1867-1930),工须生。他改进了扬琴的“桥”,从原来两排横队如梯的琴桥改为雉堞形,这便于上弦。同时,他用钢丝弦代替原来的铜弦(最低四音仍用铜弦),使扬琴音色趋于明亮,且不易断弦。在清道光年间(一说咸丰年间),成都的四川扬琴艺人便组织了行会——三皇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后延至正月十五)在茶馆聚会演唱。此外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还有两次聚会。聚会时供奉“百寿图”以纪念过世艺人,同时进行会首更换等事务。艺人卖艺的方式一是出堂会,二是坐馆。出堂会是受雇去某家演唱(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二节);坐馆(其始不晚于上世纪初)是每晚在茶馆演唱。清宣统元年(1909)出版的《成都通览》曾记载:“……(茶馆)省城共计四百五十四家。在前之斗雀、评理等事已禁止,惟评书、洋琴二事尚仍旧也。”

民国十四年(1925)成都慈惠堂瞽童教养所开办“洋琴班”,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洋琴班”每期约招20名盲童,按“慈、惠、大、成、发、达、永、久、勉、自、未、定、蒙、天、之、佑”字辈取艺名。关于此事,前辈学人陶亮生先生曾亲历亲见,他在《尹仲锡与慈惠堂》(见《成都文史资料选编·蓉城杂俎卷》)一文中作了较详的记述。该文说:“我(作者)有一次往,先生(指尹仲锡——引者注)说,你来得好,我们到后院去看教瞎子打扬琴。盖先生本人便解音律,择堂里青年盲瞽,嗓音清亮者教其弹唱,礼请名艺人、名票友义务传习,我当天看见的就是先生亲戚乔仲权先生正在唱《白帝托孤》的老生。成都旧俗,中人之家办喜事,往往请一棚扬琴艺人来助兴,取其热闹。由于打扬琴的多是瞎子,女宾都可环坐而听。先生说,瞎子唱,可以听,但确实难看,我要把他们打扮一下。至今回想,真有趣味。当时蓝袍玄褂,是国民党政府规定的文官礼服,先生为瞎子们各备二套,头戴红结六合瓜皮帽,一律墨晶眼镜,望之俨然,近亦不恶,生旦净丑末分组为朋,外配琴师杂役二人,则用眼睛好的,使其负具偕行。预印有招聘单,或昼或夜,唱戏几出,如何招待,给钱若干,都有具体规定。届期,杂役领队,瞎子并肩鱼贯而行,琴师殿尾,衣冠楚楚,赴主家鬻艺。于是慈惠堂扬琴名冠成都市。”1950年慈惠堂解体,洋琴班至“自”字辈结束。洋琴班卒业艺人世称堂派。

票友(业余爱好者)对于四川扬琴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四川扬琴分省调与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1931年由慈惠堂艺徒何永清(盲人)带至重庆;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省调所在的成都一带票友很多;而州调几乎没有职业艺人。在四川许多地方都有票友组织,仅在成都一地就有陶冶琴社、六合琴社、超弦琴社、友声雅集社、新兴雅集琴社、邮声琴社、嘤友票社……川东地区则有重庆蜀雅琴剧社、合川重新扬琴社等。票友一般社会地位较高,并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他们帮助艺人撰写或修订曲本,为艺人讲解唱词典故、分析角色心理,做到恰如其分地表现角色,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一些票友“下海”成为职业艺人,艺术 上均有所造诣。

上世纪30年代起,陆续涌现出一批造诣较高的扬琴艺人,如成都的李德才、叶南章、张大章、洪凤慈、刘松柏等即为个中翘楚。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曲艺团、队多有四川扬琴这个曲种,并相继招收了学员。以后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四川省川剧学校曲艺班、四川省舞蹈学校曲艺班均设有四川扬琴专业。过去四川扬琴无女性艺人,新中国成立后始有女性学员专习旦角。

1962年11月,由四川省文化局等单位在成都组织了四川扬琴演唱大会,历时17天,老、中、青三代艺人登台献艺。并有川剧艺人客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注意。1982年2月22-3月15日,在重庆山城曲艺场举办扬琴大会,除本市扬琴演员外,还特邀省曲艺团著名扬琴大师李德才及市川剧院著名演员李家敏、杨肇西、蔡如雷等人参加。

1986年,成都市东城区曲艺团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这是四川扬琴第一次走出国门。

四川扬琴的传统曲目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三百余段。其中尤以“三国”故事为多,且较连贯和完整。其他根据民间故事、戏曲小说改编移植的亦不少。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新作品,如《嘉陵江上红旗飘》《急浪丹红》《铁窗训子》《凤求凰》《十里长街送总理》《浣花夫人保成都》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社会团体、艺术院校着手整理四川扬琴传统曲目。成都市文化局编印了《四川扬琴词本汇编》《四川扬琴唱腔选集》;中国音协成都分会(今四川音协)编、萧前林记录整理的《四川扬琴音乐》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师大音乐系记录了不少曲谱,并编入讲义列为教材。

四川扬琴音乐分省调和州调。

省调分大调和月调。

大调又名反调,其宫音是月调的徴音。大调系板腔体,有主体唱腔[一字][紧中慢][快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辅助唱腔[垛子](亦称垛板)、[襄阳垛子];专用唱腔[满江红][春色娇][昆腔]等。主体唱腔与辅助唱腔均有男腔与女腔([襄阳垛子]无女腔),二者同宫异腔,男女腔都有甜皮与苦皮,艺人称为回甜与犯苦。

月调又名正调,系联曲体。有曲牌[月头][月尾][夺子][平板][金纽丝][银纽丝][叠断桥][背工]等十余支。

此外,尚有只奏不唱用于烘托气氛的器乐曲牌,艺人称为牌子的[将军令][小开门][八谱][南庆宫][哭皇天]等数支。

州调因全系玩票,新中国成立后票社解体,票友相继作古,已难了解全貌。流传在泸州一带的州调,当地称为“中和(河)调”。有两位票友于新中国成立后“下海”,其音乐相对完整,中和调系板腔体,有[清板][一字][四字调][二流][三板][简大腔][全大腔][中十字]等(州调无“七眼板”)。男女同宫同腔,有苦皮与甜皮之分。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扬琴无女性艺人,女角由男性反串,因此演唱女角者无论唱或说均用假嗓。男角是真假嗓结合。男角有小生、武生、老生、老旦、净(艺人称“大面”)发声方面都要求各具特色。女腔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

四川扬琴均由演唱者各执乐器伴奏。以五人组合为常见,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其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二人:京胡与二胡。新创作的曲目,乐器有所增加,一般增加大提琴、竹笛、琵琶等。

“扬琴”为“四川扬琴”的主要伴奏乐器,过去通行的“两排七桥”扬琴,现均被“四排转调”扬琴所代替,因此在演奏手法、风格特色等方面有所发展,亦有所丧失,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即“道情”(亦写作“道琴”),因所唱内容而得名。元燕南芝奄《唱论》说:“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清李调元《雨村曲话》亦说:“《啸馀谱》有新定乐府十五体名目:……三、‘黄冠体’,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霞服日之想,名曰‘道情’。”民间则俗称“尺嗙嗙”、“道筒”。

“唱道情”原系道家宣扬其教义的手段之一,其历史十分悠久。宋《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一书记载“击竹子”一事说:“击竹子不言姓名,亦不知何许人,年可三十余。在成都酒肆中,以手持二竹节相击,铿然鸣响,有声可听,以唱歌应和,乞丐于人,宛然词旨皆合道意,得钱多饮酒,人莫识之。”如此在成都十余年,后重病中将自己的后事托付于成都东市一好道之人,开生药铺的黄某。后来黄某将其火化,但烧了一天,其心仍不化。黄某令人“以杖触之,或闻炮烈,其声如雷,人马皆骇,逡巡,有人长尺余,自烟焰中出,乃击竹子也。手击其竹,嘹然有声,杳杳而上……”当时人们感叹说:“始知成都乃神仙所聚之处,如击竹子者。”这里讲了一个道家关于飞升成仙的故事。但我们透过这个故事可看出所谓“击竹子”其人,大约是一位贫穷的民间艺人或募化的道人,他在成都“乞丐于人”,“得钱多饮酒”。再从“以手持二竹节相击”、“以唱歌应和”,其所唱“宛然词旨皆合道意”及故事结尾来看,他应是唱的“道情”无疑,只是有“简板”(“二竹节相击”)而无“渔鼓”。

“渔鼓、简板”是“道情”的伴奏乐器,渔鼓的出现应是在元明时期。明王圻《三才图会》器用三卷记载“鱼鼓简子·截竹为筒,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膋即猪肠——引者注),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其制始于胡元”说明宋时无“简子”之称谓,故《野人闲话》称“二竹节相击”,这里的“二竹节”即“简子”,后世之“简板”)。这里将“鱼鼓、简子”的形制、制作及敲击方法都说得十分清楚,并绘有图,从所绘之图看与今天竹琴艺人所使用的“渔鼓(竹琴)、简板”已无二致了。这里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三才图会》中“鱼鼓、简子”的形制、尺寸等,在“四川竹琴”一直保持到现在,而其他同源曲种之两件乐器早已发生变异如“湖北渔鼓”的“渔鼓”改短没有三尺长,简子(板)也为“檀板”所代替;“河南坠子”已废弃了渔鼓,简子也变为七寸左右的简尺。但需说明一点,此处之说全无褒贬之意,只是见其“四川竹琴”之古老而已。

“道情”在中国曲艺中是流布地域最广的一个曲种,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流行或曾经流行过。因此称谓便不止一个,有的地方一直沿袭称“道情”,如山西、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区;有的地方则称“渔鼓”,如湖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区;唯四川称“竹琴”,但“道琴(情)”一名亦同时流行。

“竹琴”之称在四川出现也是清末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版《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艺文志”载《丹崖元夜春灯谣》诗,该诗描写春节灯会广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情景,其中有句云:“更有一队云车扶,竹琴羌笛声调粗。”

另据传说,约1927年曾在川东梁山(今梁平)县举行过一次规模盛大的“竹琴大会”。会上评出了赵高峰、杜成辉、孙成德、梁佩然四人,其中因梁佩然的技艺略逊于其他三人,故只算半根“杠子”(此系四川对“渔鼓”这一乐器的俗称),当地流传的一首《竹枝词》便称“梁山英雄三根半,沿江听唱尺嗙嗙”,这“尺嗙嗙”亦是四川对“竹琴”的形声俗称。“道情”变为“竹琴”,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主要是演唱内容的变化,其间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宗教道情

“道情”本是道教宣传教义的形式,随着宗教的世俗化而走入民间。如明代道士张三丰(永乐年间,名通)便著有《道情歌》《五更道情》《叹出家道情》等一百余首“道情词”。

2. 文人道情

清前期由于严厉的“文字狱”及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不少汉族文人或怀国恨家仇,或觉仕途无望,生活态度十分消极。这消极的情绪与道家的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等出世思想十分吻合,因此“道情”便成了他们抒怀寄情的工具,徐灵胎、郑板桥可为其代表人物。徐灵胎著有《回溪道情》,郑板桥著有《板桥道情》。尤其是郑板桥的《板桥道情》将这种情绪表现得尤为淋漓。他一开始便唱道:“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山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这情绪够低落的了。接着说明他为什么写这“道情词”,“无非是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结尾处唱得更为明白:“风流世家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不过“文人道情”在声腔方面是有其进步之处的,由于这些人身处江湖,有意识地将民间音乐引入了“道情”唱腔中,当时流行的俗曲如[清江引][耍孩儿]等成为“道情”常用曲牌,减弱了“道情”的宗教色彩,加强了“民间性”、“通俗性”,的确做到了“旧曲翻新调”。

同类推荐
  •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本书节选不同领域大师的演讲原文,倾听来自世界一流学府的顶尖智慧。史蒂芬·霍金、布莱尔、丘吉尔等科学巨匠、政界要人、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演讲者的精彩原文,展现智慧的光芒和魅力。
  • 解放运城(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运城(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运城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我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我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真诚的文字记录了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对教授过自己的老师怀念与感恩,对曾经同学、朋友及共同度美好时光的回忆;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的看法并给予包容和理解;对他乡之游的所见所感等等,让我们看到了95后的独特思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拷问,从而了解他眼中世界的样子。如果你是一个90后的少年,你会从中间看到自己,如果你已不再年少,这些文字也会让你停下来,找回属于曾经的回忆。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当代散文鉴赏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当代散文鉴赏

    本书收录了多篇现代散文,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鲁迅、郭沫若、许地山、张恨水、林语堂、徐志摩、老舍、冰心、闻一多、沈从文、林徽音、余光中、何其芳等等等等。
热门推荐
  • 天文地理奥秘

    天文地理奥秘

    本书是专门开拓青少年科学视野,提髙科学素养的图书。本书以最新的科孥进展为基础,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究、解说神奇的自然现象。让青少年沉醉于神奇、瑰丽的大千世界之中,感受料学技术的强大威力,从而启迪智慧,丰富想象,激发创造,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决心,以及热爱人类、保护环境的爱心。
  • 重生轻狂:绝色女公子

    重生轻狂:绝色女公子

    众人嘲笑她平凡木讷,好啊,那她就高调肆意。众人嘲笑她平凡无依靠,好啊,那她就用手编织出一箩筐的依靠,地方首富算什么?看我拿个全国首富给你们瞧瞧。每当她处于危难,他都出手相援。“这位公子,多谢你对小女子的救命之恩,滴水之恩,小女子愿...”“你误会了,那些人仅仅是挡住了我的路而已"你妹,你以为我要以身相许吗?当她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在众人眼中时,他的视线早已无法从她的身上离开。“我曾经救过你,你还没有谢我呢,怎么可以赶你的救命恩人出去呢?”你妹,当初是谁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如君临天下般俯视我的,现在想改了?没门。
  • 妖王暴后

    妖王暴后

    莫悠然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泥地上,刚刚一阵暴雨她被淋成了落汤鸡,现在正撩起了裤脚准备找块干净的地方喘息一下。哎!什么不好做,一个女儿家家做这一行?她叹息自己的命苦啊!听说山西可是年古文物出土最多的地方,为了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她背起了自己简单的行囊来了。可是大半年以后,她莫悠然也就只从一些别人已经扒得不能再扒的地方,捡到点乞丐食勉强填饱自己的肚皮,真是个苦命的孩子!找寻了……
  • 农家悍妇:随身带着一亩田

    农家悍妇:随身带着一亩田

    终于在一场蝗灾后,婆婆凶悍,家里连着喝了两个月野菜粥,大伯还每日盯着她不放。家里男人是无赖,全都是瘦不拉几,再无一点精力折腾,无米无田又无钱。家里公婆难伺候,这一下子这家人终于安静下来。她不但没瘦,她的儿子还是个小吃货!这整日鸡犬不宁,反而还胖了!瞧她整日里精神饱满,这女人一定有秘密!可是没多久,让他们却发现,穿越到古代农家,他们家唯独她是个特例。一家子闹哄哄,意外死亡,鸡飞狗跳,每天都像在唱大戏般热闹!立马的,妯娌奸猾小气,全家人的战斗精力又转移到她身上……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察秋毫(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明察秋毫(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明察秋毫原本是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用来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白是非。如今社会万象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现象层出不穷,明察秋毫这项能力更显重要。让我们在本书精彩动人的小故事里,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悟人生,完善修养,收获智慧,走向完满。
  • 失婚错爱

    失婚错爱

    她是个孤儿,在五岁那年被好心的管家带到了欧家成为了欧家大少欧逸然的贴身女佣…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一颗放心暗许……他爱的疯狂,为了她他耗尽自己所有的精力,终于与她步入婚姻的殿堂,可是她却想逃开。身心的折磨让他无法忍受,看着那日渐消瘦的人儿最终忍痛说出“我放你自由。”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他与欧家有着这样的关系,而她与他将会是一条平行线,无任何的交集。从此他一无所有,就这样从众人的眼中消失了……为何她看不到他了,却每天想着他的好?等她意识到之后,她开始四处寻找他的身影……失望……无果……终于见到他了,他的手中却拉着一个很甜美乖顺的女孩。她该怎么办?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匹马换一相公

    一匹马换一相公

    一匹马换回一个相公,赔否?一匹马娶到一个媳妇,赚否!这年头,找个厚道的媳妇儿不容易啊!
  • 大亨的小债妻

    大亨的小债妻

    原名:总裁的还债女人该死的,是谁碰了她一下,害的她托盘里的酒撒在了正在和某个美女调情的男子身上。“什么,二十万?”就这两块破布值二十万,肯定是碰瓷来的。直接被某个男人带去了全市最顶尖的百货商店,在店长的微笑介绍中,原来真的要二十万呀找不到那个推自己的可恶男子,十二般不愿意的先答应只好赔他了,哼哼,我真的会赔你吗,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什么,逃。可是为啥没想到一个月后再见到这个男人,这次这个男人不仅要本金还要附带利息,还将自己的家庭地址甚至自己的过去二十几年查的清清楚楚,看来不还是不行的了。“可是,俺是真的没有钱还你了。”某女可怜兮兮的说道。“那就用你的身体来还了。”某男酷酷的说道。虾米,为啥一次不够,还要两个月,卖糕的!为了弟弟能够顺利的上学,她迫不得已成了他的情妇与秘书,让她在道德跟前抬不起头来,可谁知,自己竟渐渐迷失了心。他有了美丽的未婚妻,出生名门,高贵典雅,更重要的是她爱他,而他也爱她,他们站在一起,所有人都说他们是一对璧人,天造地设的一对,没有人注意到角落里失落的她“我不管你爱不爱我,但是我想让你知道我爱你。”鼓起勇气对他表白“你不配爱我。即使我们以后在街上见面,也是路人。”冷酷无情的话从他的嘴里说出。她是他情妇的事情还是被曝光了,媒体杂志把她写的非常的不堪,这对他而言,无疑是自己众多八卦中很小的一条,微不足道,而对于她来说,确是一场毁灭,自己能做的,就是找一个陌生的地方,静静的让时间舔着自己的伤口。“不好意思。”走的匆忙,不小心碰掉了一个孩子手中的可爱多,慕子寒抱歉的说道。“没关系。”田若兮淡淡的说。然后放下手中抱着的孩子,说:“宝宝,我们将这个拾起来扔进垃圾桶好不好?”很熟悉的声音,慕子寒回首,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所谓,梦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见那个缩小版的他拾起地上掉下的可爱多,拉着若兮的手,走到不远的垃圾桶旁,扔了进去,临转身时,冲着他笑着,用稚气的声音说:“叔叔,没有关系。”即使隔着人群,也能听得清清楚楚,怔在原地,没有了反应,待到自己反应了过来,那个一大一小的身影早已淹没在了人群里。再见是陌路,她做到了,而他没有做到。伤害过后,他们还会在一起吗?票票越多,收藏越多,更新越快哦!这篇文以诙谐为主,本文男主腹黑,女主皮黑,后半卷小虐!渺渺的现代都市新文:《黑道总裁之借腹生子》链接:上卷: